續上:掛「中醫文化與思維」(下)的感言
小夏、梓翔、蕙黛學棣同覽:
「中醫文化與思維」是老師二十年前的力作,當年心力、體力均佳,一天打字改稿可以從早上三點一直工作到深夜十一點,並且可以連續幾個月不懈怠;而今這方面的體能不及當時十分之一。尤其西藏旅遊歸來,記憶大不如前,一方面是歲月、一方面是受傷,所以近四年來的文章,幾乎都屬「初稿」;這就是之前提到「老中青」的問題。很幸運你們肯用功、願意聽老師這一套,所以在「山林生活」之餘,還會盡量將「殘餘記得」的「經驗智慧」公布,以資參考。這篇後半段注意兩個地方:一、陰陽的「量化」的科學見解(定性思維與定量思維)等,二、附註第二十六裡面有老師「天人合一、感應」的養生心得。
整篇文章是屬「中國文化概論」十篇之一,曾獲選翻譯成義大利文(輔大吳 明珠 老師聯絡徵詢我的同意,據說是給天主教梵諦岡教廷之用),往後幾年輔大前校長李振英神父曾兩度打電話通知,推薦我參加大陸及澳門的學術會議,我欣然答應,不知何故沒有聯絡上,可能是出國旅遊之故吧!「先恩師」也曾屬意作為大陸編輯「恩師九十歲集結全集」的總序(恩師當年獲選為『中國近百年百名名醫』之一,大陸頒發榮譽獎章之外,還將恩師『台北臨床三十年』上下集等合編出書,我也曾給該簡體字書原稿作過校對。當年立夫公~陳立夫~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親手寫毛筆字的書信封恩師為台灣中醫界的總司令,該封信恩師示給我過目),後來因為和該套叢集的編輯規格不符而作罷(嫌太長)。
這篇論文裡頭有幾個「新見」(深觀陰陽消息的心得):一、「金元四大家」作有機聯繫的論述(前人不曾作過類似的論述);二、陰陽學說分三大項論述(陰陽的主要內容包括陰陽互為根基的對立統一規律,陰陽互相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和陰陽消(陳去)息(新生)的新陳代謝規律。);三、五行學說從人體實際出發作有機聯繫論述;四、陰陽五行在「道體~連通器」的條件下作有機結合的論述,就是「五行」本身也可以作「陰陽」之分;五、「生理」與「病理」作用之下「陰陽五行」的「變」與「不變」作有機聯繫,六、「道體」與「外界~時空」的「感應」辨析,並大量引用「老莊」等古籍論證。總的來說,將長久獨得的書本心得結合臨床實踐而成的「文化與思維」,雖然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它的「奧秘」,但是只要對「中華文化」和「正德、利用、厚生、立命」關懷的學者,便必須由此「入港」,否則永遠都會是「瞎子摸象」,困在「小池塘」「籬笆」裡作「泥鰍」「鷃雀」,雖然他們也能終身自得其樂於「池塘」「籬笆」間,又烏能丈量「大海、九天」之大之高!更何足以「美七尺之軀」而「益生淑世」!?(伯拉圖:『理想國』的寫作動機、背景應該屬於這種社會景況)
師字2009.7.21.
附註:「七尺之軀」:「七尺」指每個人的身長,古人用「同身寸」(屈食指:第二節與第三節的紋頭距離為一寸,或是除了拇指外其它四指併攏的寬度為三寸,或是手肘到手撓關節間為一尺),用這種丈量法每個人身高都是七尺(包括小孩。易經註釋裡有「七尺」之記載,應當如此理解;孟子、韓愈文章說:文王九尺、舜九尺,這裡的九尺,當理解為「比七尺」還高的意思。千萬別用今天的尺寸去理解,那會太離譜!),所以「七尺之軀」指的就是「身體」(語見:荀子~勸學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