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老藝苑心得 經一乙497652173許嘉倫
這次去老師家還未進門就看到樓梯平台前的擺設頗有一番中國風味,大門前的門楣和門聯令人感到一股濃厚的書香氣息,聽老師說門楣上的四個大字「難老藝苑」是由老師的兒子寫的,實在很了不起,能將書法的線條和流暢感完整的表現出來且不失美感,實在是不容易。又聽說此塊門楣是由檜木做成的,會散發出對身體有益的芬多精,可以去多聞一聞,這讓我想到我家的和室也是由檜木做成的,我想我可以有事沒事就去裡面清淨一下身心。
老師家真的是處處無不令人感到驚訝、有趣的事情,老師的戰利品和照片讓我大飽眼福,其中我看到一系列不同角度的釋迦牟尼,每個角度拍出來的釋迦牟尼都不同,感受也不同,這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是不同雕像的緣故吧! 我看到從眼睛閉緊的釋迦牟尼到眼睛微開,再來是眼睛全開的釋迦牟尼,一系列看下來就像在觀看釋迦牟尼睡完覺準備起床的過程,好有趣! 可惜的是有些照片不像是建築物或是藝術品看一下就一目暸然地知道「在拍什麼」,那些照片看似平凡無奇,但其實是有很多特別的東西需要透過老師的講述才了解,這是我看到老師為一位同學講解非洲照片時的感想。
老師收藏的書法有許多令人玩味的事情(背景故事),我和同學邊拍邊猜字畫中的文字是現在的哪個字時,發現其中有幅對聯「招呼明月到方尊」的「明」字,其邊旁的「日」剛好是現在最流行的一個火星文─囧,讓我不禁會心一笑。還有很多其他字在之後比對玄覽堂大綱時也猜了許久,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繁體字這麼重要,現在的外國人學的卻是簡體字?!憑「簡體字」怎能了解到中國人的文化和文學氣息,真希望外國人學的不再是簡體字而是繁體字,讓他們也能感受到中文真正的美。
除了照片和字畫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印章及影片,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老師特別介紹的「春蠶畫室」(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個印章的質地非常柔軟,用指甲就能刻劃出痕跡,印章的顏色偏向肉色而且非常透光,所以被取了一個很逗趣的名稱叫「豬肉凍」,這個印章上面的造型非常特別,當初我以為是獅子,但不是獅子,是一個名為「貔貅」的神獸,傳說中祂幫黃帝打敗蚩尤,是一個不曾存在的動物,貔貅有兩種型態,有獨角和雙角的面貌,獨腳的稱為「天祿」,雙腳的稱為「辟邪」,古代還將祂用來鎮墓,是墓穴的守護獸,現在則是避邪又招財的化身。
影片中的織金洞是美得令人驚訝,然而書中的織金洞(桂林溶岩洞)就被拍得有點俗氣,這讓我不禁感概這些天然美景還有多少年可以繼續提供她原有的原貌給後人去欣賞呢?
山水審美之要領心得 497652173 經濟一乙 許嘉倫
每次旅行總是讓我更了解古人詩詞中的感嘆,不過每當旅遊看到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色時,總是會怨嘆自己文學造詣不好無法明確地表達出心中的感嘆與人分享,藉著這次閱讀老師的文章讓我有點了解如何去切入、分析、描述山水景色之美。
山水審美之要領: 文中 老師提出山水美的五大特徵:自然性、時空性、科學性、和諧性、綜合性;前四特徵讓我聯想起埃及金字塔,古埃及人在沙漠中所留下的雄偉建築,不只壯觀而且還非常富有玩味,古老建築穿越時空三、四千年,留下了一堆謎題,謎樣的古埃及生活和象形文字使他們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人面獅身像等動物守護神背後的神話故事讓後人興奮不已,但在我們還未完全去了解它時也有些古蹟將因為科技的發展而消失,令人十分惋惜。
去年暑假我與姊姊一起到出國到香港遊玩,由於是我第一次搭飛機所以格外興奮,把握只有一小時半的航程,沿途上不時的將目光駐留在窗外,看到海面上如同靜止的波浪像是畫家筆下的油畫底稿、以及雲層上不知是否為颱風氣旋(那時剛好有個颱風剛掃過那附近)的景象都令我歎為觀止。
今年寒假我與家人遊了半個台灣,剛好讓我有機會去比對、思考老師所說的七種形象美。這次的旅行從宜蘭開始沿著濱海公路一路南下到台東,一路上驚奇不斷,先是從蘇花公路開始,曲折的山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斷崖,夜色昏暗時可能還沒有什麼感覺,但當天色亮起來時才驚覺這條路的危險性極高,伴隨著危險的山路,這條路看起來更添幾分姿色,如同老師所說的險峻之美,更幸運的是我們半夜四點南下,所以當我們在蘇花公路時已經是凌晨太陽正要升起的時候,我們就這樣看到了夜晚時的蘇花公路以及太陽從海平面逐漸上升時光與雲的變化。當我們行經花蓮縣至台東縣時,路上的景色好不漂亮,雄偉的中央山脈在傳統的平房下更顯高大,又由於當地的房子不多也不密集,望眼過去淨是綠油油的草地,加上中央山脈的隔絕使這裡像是世外桃源一樣;山上茂密的樹林讓中央山脈有了陰影變化之美,使之更為立體,彷彿是在看一張像素極高的照片;在前往太魯閣的路上不時會有霧將道路矇蔽,雖然危險卻讓我有作夢的錯覺,以為誤踏進仙境般地美妙。太魯閣裡的鬼斧神工也有七美之中的七美~雄偉、奇特、險峻、秀麗、幽靜、奧秘、高曠(登臨其上)之美。
『難老藝苑』之旅經一乙 497652185 陳思尹
要去老師家的這一天,天氣很好,我和幾個同學帶著愉快的心情,期待著老師家的模樣,而且,就在去的前幾天,發現師母是我的國小老師,此時興奮的心情真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就這樣,帶著興奮和期待的心情,我們來到了老師家。
我們一到門口,就看到門的上方寫著『難老藝苑』四個大字,以及兩旁工整的對聯,進門之後,我們就真正的進入屬於老師的『玄覽堂』。平常上課時,聽到老師介紹很多關於他和師母旅遊的經驗,心裡就猜想,老師家一定有許多收藏品,果然,不僅僅是只有牆壁上的幾幅書法,另外,還有一間不小的房間,裡面都是一幅幅的作品,有很多不同字體的書法,也有幾幅字畫,不禁讓人看的嘆為觀止!老師似乎很喜歡行書,在拍到的相片中發現,老師收藏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由行書所寫成,那一筆一畫都展現出力與美的結合。在等待其他同學到來的時間中,我們先去把收藏品一一的拍照,作為到過老師家的留念,等到大家都到齊了之後,老師就放了一段影片給大家欣賞,師母很熱心的替大家準備了茶,印象最深刻的即是『阿薩姆紅茶』,那回甘的滋味,至今想起來,似乎仍留在口中。在師母替大家準備茶的時候,我有過去問師母還記不記得我,雖然,因為時間長久和學生眾多,師母似乎印象不深,但是,我仍然很高興見到她,畢竟,這是多麼不容易的緣分啊!
後來,我們便各自的去欣賞老師琳瑯滿目的照片集了,一直很羨慕老師去過這麼多地方玩,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真是屬於老師的最佳寫照,老師是個很有行動力的人,趁著自己還能走還能跑的時候,和師母到世界的各地去留下回憶,將來行動不便之時,必定能不留遺憾。
此次,我所做的國文報告主題是黃山,在翻閱照片的過程中,我看到了許多壯觀的景象,因此,我也找到了報告的方向,在尋找資料的時候,才了解到原來黃山有如此多的景點,由於時間的緣故,我只能挑其中的一些來報告,非常感謝老師,因為這次的報告,讓我體會到黃山的美,也讓我體會到這個世界真是無奇不有,有生之年,若我有能力,也要和老師一樣,到世界各地去旅行。
美感經驗的分析─物我同一(移情作用) 經一乙 497652185 陳思尹
移情作用當我們在凝神觀照的時候,除開所觀照對象,別無所有,於是,在不知不覺中,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例如:觀看一株蓮花時,我一方面把自身心裡出汙泥而不染的情操移到蓮花身上,於是,蓮使我變成一個富有高尚氣節的人,而同時,蓮花的亭亭玉立被我吸收,於是,我儼然也成為一株蓮花。
移情作用即是外射作用的一種。外射作用即是把自身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身上去,使那些情感變成在物的。我們從小到大學了數不盡的詩文,有陶淵明與他的菊;李白與他的敬亭山,但是,我卻從沒認真仔細地思考過:為何菊會有那樣高風亮節的氣度?為何敬亭山與人能夠相看兩不厭?這些原來都是由移情作用所造成的。我們對於人和物的同情,都因為有「設身處地」或「推己及物」的一副本領,我們知道旁人、旁物處於某種境地時,會有什麼樣的知覺、情感意志和活動,幾乎都是全憑自己的經驗所推測出來的。就如同菊花的靖傑是因為五柳先生的遭遇而來;而「莊子─秋水篇」裡的「魚之樂」是因為莊子覺得它快樂。移情作用中,不只是我能夠把情感轉移到物身上,另一方面,我們也會被物感染,像是:自己看見花凝愁帶恨,就不免也陪著花愁恨,外射作用與移情作用的不同即在此:外射作用由我及物是單方面的,而移情作用不但是由我及物,有時也由物及我,是雙方面的。只是,知覺的外射大半是外射作用,情感的外射則大半容易變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有人稱為「擬人作用」。把人的生命移注於外物,於是,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可具有人情,本來無生氣的東西可變得有生氣。從理智觀點來看,移情作用是一種錯覺,是一種迷信,但是,如果我們的生活裡沒有它,世界變如一塊頑石,人也只是一套死板的機器。這是我看完此篇文章後感觸最深的地方,假如少了移情作用,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便沒有了情趣,我們的生活將是一片灰暗,我們的人生也將是了無生趣,便不會有所謂的宗教、藝術、音樂的產生,那會是一個多麼無聊的世界阿!人就像其他的小昆蟲和小動物一樣,只懂得生存和繁衍。
移情作用並不只侷限於眼睛看的見的形體,不單是繪畫那種看得到的東西,音樂也能與我們在物的情趣和我的情趣裡往復迴流。我們常說:「跟著音樂去旅行」或是「讓音樂放鬆自己」,其實,這也是因為我們已經與音樂物我同一,也就是說,已經引起了移情作用了。
移情作用與物我同一雖然常與美感經驗相伴,卻不是美感經驗本身,也是美感經驗的必要條件。不能引起移情作用往往也可以有很高的審美力,把審美者分為「分享者」與「旁觀者」來看,屬於「旁觀者」派的演員並不會比將自身和戲角融合在一起得「分享者」派的演員差,而真正能欣賞戲的人也大半是冷靜的旁觀者,因為他們能理性的總觀且分析全局。
難老藝苑「玄覽堂」心得 經一乙497652197張絜茹3.22,2009
去參觀玄覽堂的前一天,我先到老師家附近確認目的地的位置,那時候還真有種曲徑通幽之感,在一樓仰望玄覽堂,隱約有一股韜光養晦的力量。
難老藝苑,之所以為「難老」,其意義為不容易老,青春永駐。在老師家,不難看到老師青春永駐的秘密,如陳列於櫃上的藥罐,以及註滿穴道名稱的的耳朵模型。
在踏進難老藝苑前,映入眼簾的是木刻的門楣「難老藝苑」及門聯「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期法輪常轉 挫銳解紛、可善果乎!為和光同塵」。春聯很常見,門聯倒少見,木刻(檜木)的門聯又更罕見,莊嚴而有分量,從老師佈置的大門,足見老師對難老藝苑的用心經營,我知道我將不虛此行。
踏進玄覽堂,果真一塵不染的地板,現在反而是我怕弄髒了原有的潔淨。
那時自顧不暇的拍照,現在才好好的觀賞一下老師的珍藏。
「落華無言 人淡如菊」這是字畫間裡的其中一幅,吸引我的是「人淡如菊」四個字,周敦頤<愛蓮說>「菊,花之隱逸者也。」謂菊為隱士,淡泊名利,特有發人深省的韻味。
「蘭芷清芬」蘭芷喻中藥,喻辯證論治精準時、病人服之會有清芬之感。這幅字帖擺放的位置附近,剛好有個假耳朵,引起我們一陣討論。老師不僅收納良藥,也收藏醫術相關的字帖,也難怪乎我身在名符其實的「難老藝苑」中啊!
「道法自然」搭配著劉迺中先生的題款,老師以道治醫。救人,治人,在醫行上,在教書上,都能感受到老師道法自然的精神,我會記得「道」的「常閾」,然後依循著「自然」~「緣督以為經」的「法則」去生活。
<杜鵑 雙喜鵲>「霞光照眼花英笑」,枝梢上點綴的一瓣一瓣花朵,粉紅色、桃紅色相偕,與藍色、黑色相映,整幅畫讓人感到盎然的春意,兩隻喜鵲「喜上樹梢」,似有說不盡的話題,交頭接耳出一個愛心的線形。第一次和珍藏的國畫距離這麼近,我們之間沒有玻璃的隔閡,我好像走進畫裡面,看見花語,聽見鵲笑。
<蓮花 蝦>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一直以來都覺得中國的文法修辭很有趣,尤其是雙關,蝦,遐齡,長壽之意。而蓮與蝦的組合也格外生趣。
這趟玄覽堂之旅,讓我獲益良多,難老藝苑真的猶如「春蠶畫室」,看得出來老師用心經營,除了收藏瑰寶珍品,也典藏了最寶貴的旅遊經驗,一冊一冊的相本,一張一張的相片,一頁一頁的手札,就像春蠶吐絲,一縷一縷織造難老藝苑,韜光養晦,五臟俱全,更難得老師大方與學生共享一生的收集成果,就像老師泡的茶,與我們共享,口感特回甘,起在心裡的漣漪更是蕩漾,這門國文課將會餘韻繞樑三年不絕,謝謝老師以及師母!
山水審美心得報告 經一乙497652197張絜茹3.5,2009
隨著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環遊世界不再是難以實現的夢想,甚至幾年後,人類都有可能跨足到月球,遨遊太空之旅。然而,在四通八達的交通與琳瑯滿目的生活中,該如何挑選一段精彩驚險又難忘的旅行,而不是單純的走馬看花,其箇中的道理,我想大概也只有「山水審美與山水科技」的結合與感應,才能得到「一遊勝讀十年書的人生」。
如同老師這般,對於我們學生而言,是旅遊中的響導,亦是生活中的響導。
旅遊過的人很多,真正「會」旅遊的人卻很少,我就是那個很少旅遊,更不懂如何旅遊的人,不過,經過老師「山水審美」課程的洗禮,我就像拿到一本通用世界各地的旅遊指南,未來肯定會時時派上用場。
山水的形象美,有雄,有奇,有險峻,有秀麗,有幽深,有奧秘,有曠遠。
審山水之美,不僅能愉悅感官,更能陶冶心靈;雄偉之美者,予人奮發向上,宏觀眼界,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奇特之美者,予人矯激離奇,想像馳騁,並能激動人心,如徐霞客曾贊言道:「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黃山松之奇,更是為人所稱道,迎克松、送客松、連理松等等都是遊客聯想而得名。險峻之美者,
予人望而生畏,讓人領略「危機即轉機」,如《山海經》:「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華山山勢峻峭,壁立千仞,自古以來就被封為「奇險天下第一山」。秀麗之美者,予人親切之感,若說奇險是冰山美人,秀麗便如鄰家女孩般的可人,如媚秀西湖的天生麗質,蘇軾詩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幽深之美者,予人超脫逸世之感,如青城後山水秀、林幽、山雄,素有人間仙境之稱。奧秘之美者,予人別有洞天、無奇不有,滿足人們好奇的心理,如張家界「奧奇甲天下」。曠遠之美者,予人心胸坦蕩,岳陽樓記:「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山水交融,動靜自得,相輔相成,如同交響樂,山是基底的重低音,支撐旋律的架構,水是潺潺其上的中高音,時而低迴,如小溪,時而激昂,如宏川。山水畫,畫山水,一幅能動能靜的風景畫,遠望似靜,靜觀其動。山水潑墨,一撇一橫長,如詩詞。
細細品味山水的形象美、動態美、感官美,雖然不是親身躬行,卻已有身歷其境之感,相信人生亦如山水審美之道,讀山水學人生,未來當我登上泰山、遊歷西湖、探險溶洞時,必會將紙上文字,字字轉為步履,步步用心經營,玩出自己的山水審美要領。
美感與生理(「內模倣說」) 經一乙497652197張絜茹3.22,2009
運動衝動不必盡實現於動作,它總共有三總可能。最普通的是「遏止」。心無二用,體也無二用。比如專心讀書,《孟子‧告子》:「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其中的一個人想著天上飛來一隻大鳥,甚而想著要用弓箭把牠射下來,這就是一種運動的衝動。如果他繼續專心學棋,這種想著要用弓箭把大鳥射下來的衝動就要被遏止;如果終於他拿起弓箭射下大鳥,學棋的衝動也被遏止了。
衝動的第二種可能就是實現於動作。通常在這種動作當中,自己並不會聚精會神地看這事物的本身,因為心裡到的是事物以外的目的~也就是在將來實用的目的,以及想到自己在發生動作。比如路有惡狗,繞路避開牠的同時,想到自己在發生的動作~繞路,以及避開惡狗以外的目的~不會被咬。
此外還有的第三種可能,就是美感經驗中的移情。在美感經驗中所觀賞的形體在意識中完全「孤立」,意識中除它以外便沒有任何觀念和它同時並存。不把運動感覺歸原到己體而把它們外射到形相上去,這就是移情作用的由來。意識全為形象所佔住時,便想不到實用的目的所以不致引起動作。閔斯特堡:「形象彷彿有氣魄和力量,都是起於衝動所生的感覺。」例如欣賞普普藝術,由簡單的幾何圖形所構成的畫像,小圓大圓所排列出平面結構,卻會讓觀者有著波動感的立體錯覺,因為目睹的形相是孤立的,意識中沒有挾帶其他觀念,運動的衝動就不會引起使我們明知其出於己體的動作,本來在心中的力量感覺便被認為是圓在滾動了。
模倣是動物最普遍的衝動。有別於尋常知覺的模倣,美感的模倣大半隱在內面不發現出來~稱為「內模倣」。「內模倣」可說為「象徵的模倣」,以局部活動象徵全部活動,其中的象徵作用,例如電影鐵達尼號中搭配的主題曲,觀眾對於它發生一種特別的情趣,在記憶裡結集成一個整體。後來只要聽到這首曲的旋律,感人故事便會在湧上心頭,好似又觀賞了它一遍。
要懂得美感的移情作用,就要懂得它所伴著的生理的變化。例如想到「躍起」時,雖不必將「躍起」表現出來,也會感覺到一股蹬起的衝動,筋肉及其他器官也須經過一種細微的變化。
無論是模倣人物運動或是模倣線形運動,所生的感覺如果不太強烈,以致破壞物、我的同一,都可以增進美感,反之,如果太強烈,使覺得它出於己體,都可以減殺美感。蘭格斐爾德:「我們碰見一件事物可以取兩種不同的運動的態度,一種是在事物裡面的適應,屬於美學;一種是向著事物的適應,不屬於美學。」例如觀賞波浪在海面上,如果企圖想要撫平波浪的皺褶,未免破壞賞海的興致;不如跟著浪波搖擺,更能徜徉其中。
書中舉例「陪著雕像伸手」、「陪著樹搖擺」,所謂的「陪」,拿到生活中就是「適應」,生活中許多例子都印證「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來適應自己」,此為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運用到美感經驗上亦能行之。
心理的距離-心得報告 經一乙497652197張絜茹3.22,2009
文章一開頭是直接點破美感經驗來自那段「心理的距離-跳脫實用的圈套」,以及提醒我們「慢些走」,放慢腳步才能讓心靈有稍稍喘息的機會,也才能擺脫現實的枷鎖,跳躍到實用利益以外的位置去體驗不切身的切身藝術。比如海霧,如果我們慢些走讓心靈稍作休息保持「心理的距離」,忘卻被耽擱的路程、迷失方向的航行,忘卻心焦、忘卻氣悶,另闢心靈的一塊乾土進而發現輕煙似的薄紗與平謐如鏡的海水早已難分難捨的在海面上演一齣天上人間的戲碼。然而,除了拋開實際的目的和需要的消極面,更進一步來看,心理的「距離」是著重形相的觀賞,使物我的關係擺脫實用晉升為欣賞。比如看到瓜果駐足欣賞它的樣貌而不伸手採來吃,看到瀑布浸身於其雄觀之美而非想到水力發電,看到圖畫品嘗其點線面交錯融合之美,看到美人欣賞她的獨立特質,抽走人們一般對物體的既有印象-常態,去體驗日常規律以外的形相之美,叔本華:「丟開尋常看待事物的方法。」舉例來說,下雨天滿地泥濘、交通壅塞,難免使得趕著上下班的人們心煩氣躁,如此惡劣的氣氛、擁擠的時空,經常造常車禍;反之,若我們拋開傘蓋、屏棄匆忙,在時間靜止的尖峰時段,在切身的事件裡本著不切身的精神,欣賞雨中別有一翻韻致的世界,放慢腳步,寬舒眉頭,放鬆心情,泥濘的雨天也能是煙雨濛濛的美麗情節。
「我們在遊歷時最容易看見事物的美。」東方人站在西方的城市街道上會倍感新奇、好感加倍,即使看到銀行也會以一個建築欣賞的角度去看待,而非汲汲營營的只想到金融股票經濟;而西方人坐看中國傳統建築時會備感新鮮、美感加倍,又譬如台灣傳統戲劇-歌仔戲,在台灣發展已不如往昔盛況,現代人全一窩蜂的去聽百老匯音樂劇,然而著名的歌仔戲團-明華園卻是在西方國度找尋到一個全新的、熱烈的迴響。更切身來說,今年暑假我到台中后豐鐵馬道騎車,對從小生於台北、長於台北的我而言,不僅僅是沿路的風景新鮮,騎腳踏車這既平凡又普遍的活動也變得新奇無比,然而,對后里、豐原當地的居民而言,也許覺得稀鬆平常,除了能提供休閒去處和帶來觀光利潤外,或許不會有其他的興致去玩味他們的家園。
記得國小練習書法,總覺得筆劃愈少的字愈難寫得漂亮,就像藝術家常以一個簡單的事物形相為單位,營造出令人玩味再三的作品;觀賞畫作時,愈繁複的影像往往愈容易混淆觀賞者的視覺,而使觀賞者迷失「心理的距離」。曠世巨作之所以為巨作的原因在於能與觀者產生共鳴,而共鳴的產生則來自於作者於觀者有相同體驗的累積,莊子說:「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便是這個道理;觀賞一幅畫作時最歡喜的莫過於與作者「心有戚戚焉」的同感、由衷的發出驚呼:「那就是那個…」然而,由於有過相似的經驗變難免有太過沉浸於自身感受之虞,這就是布洛所說的「距離的矛盾」,而「不即不離」則是「距離的矛盾」最好的詮釋。
最後,「無所為而為地觀賞形相」,我們應避免同時在所表現的情感中找尋與作品的契合,必須站在客位的觀點把所體悟的感受當作另一項作品去觀賞,於是乎,「心理的距離」便由此產生,而我們也才真正懂得「美」。
美感經驗的分析~物我同一(移情作用)經一乙497652197張絜茹3.22,2009
在凝神觀照時,我們心中除開所關照的對象,別無所有,於是在不知不覺中,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而物我同一的現象就是現代德國美學家熱烈討論的「移情作用」。有人拿美學上的移情作用和生物學上的天演說相比,以為它們是同樣的重要,並把移情作用的倡導者立普司稱為美學上的達爾文,在一般德國美學家看,它是美學上最基本的原則,差不多一切美學上的問題皆可拿它來解答。
移情作用是外射作用的一種。外射作用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去,使它變為在物的。情感、意志、動作等心理活動的外射,是因人們對於人和物的了解和同情,有「設身處地」或「推己及物」的一副本領。本來每個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某種處境,有某種知覺、情感、意志和活動,至於知道旁人、旁物處某種境地有同樣知覺、情感、意志和活動時,則全憑自己的經驗推測出來,例如,常看到一個人眉頭深鎖,便會憑經驗下意識指令認為他有心事;當到一個人拳頭緊握、齜牙咧嘴,絕對不會想跟他親近。但凡是外射作用不盡是移情作用,其中有兩項重要的分別:一、在外射作用中物我不必同一,在移情作用中物我必須同一,像看到貧果是紅色的、香脆的,而紅色的、香脆的是人們經驗積累而賦予蘋果的常態。二、外射作用由我及物,是單方面的;移情作用不但由我及物,有時也由物及我,是雙方面的。概括來說,之覺的外射大半純是外射作用,情感的外射則大半容易成為移情作用。
「凡是眼睛所見到的形體,無論它是如何微瑣,都可以讓想像把我們移到它裡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這是移情作用的雛形,到了立普司的手裡就變成美學上最基本的一條圭臬。在聚精會神的觀照中,本身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洄流,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通迴還震盪,全賴移情作用。意蘊看出來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類神秘主義起源仍是移情作用。
藝術欣賞中移情作用亦是一不可或缺的成分。康有為說字有十美,其美大多是移情作用的結果,把觀賞時心中的意象投射到墨塗的痕跡上,便覺到其「骨力」、「姿態」、「神韻」、「氣魄」。音樂中,節奏是最活躍、最直接能撼動人心的因子,一首快板的曲子往往使人心跳加速進而聞曲起舞,慢板的曲子常常讓人身心舒緩,這些情調也都是我們心中意象的反射,以至於音樂也有情調了。
美感經驗只有在對象為可發動作或受動作的事物時,才必須有移情作用。生活中人與人互動絕大部分也出自移情作用,「體物入微」、「推己及人」、「同情心」、「同理心」,這些都來自本身情感投射產生的愛與包容才得以使得世界包羅萬象、相處融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