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續上:「深觀陰陽消息」的體驗:掛「中醫文化與思維」(下)的感想

續上:掛「中醫文化與思維」(下)的感言


 


小夏、梓翔、蕙黛學棣同覽:


   「中醫文化與思維」是老師二十年前的力作,當年心力、體力均佳,一天打字改稿可以從早上三點一直工作到深夜十一點,並且可以連續幾個月不懈怠;而今這方面的體能不及當時十分之一。尤其西藏旅遊歸來,記憶大不如前,一方面是歲月、一方面是受傷,所以近四年來的文章,幾乎都屬「初稿」;這就是之前提到「老中青」的問題。很幸運你們肯用功、願意聽老師這一套,所以在「山林生活」之餘,還會盡量將「殘餘記得」的「經驗智慧」公布,以資參考。這篇後半段注意兩個地方:一、陰陽的「量化」的科學見解(定性思維與定量思維)等,二、附註第二十六裡面有老師「天人合一、感應」的養生心得。


整篇文章是屬「中國文化概論」十篇之一,曾獲選翻譯成義大利文(輔大吳 明珠 老師聯絡徵詢我的同意,據說是給天主教梵諦岡教廷之用),往後幾年輔大前校長李振英神父曾兩度打電話通知,推薦我參加大陸及澳門的學術會議,我欣然答應,不知何故沒有聯絡上,可能是出國旅遊之故吧!「先恩師」也曾屬意作為大陸編輯「恩師九十歲集結全集」的總序(恩師當年獲選為『中國近百年百名名醫』之一,大陸頒發榮譽獎章之外,還將恩師『台北臨床三十年』上下集等合編出書,我也曾給該簡體字書原稿作過校對。當年立夫公~陳立夫~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親手寫毛筆字的書信封恩師為台灣中醫界的總司令,該封信恩師示給我過目),後來因為和該套叢集的編輯規格不符而作罷(嫌太長)。


這篇論文裡頭有幾個「新見」(深觀陰陽消息的心得):一、「金元四大家」作有機聯繫的論述(前人不曾作過類似的論述);二、陰陽學說分三大項論述(陰陽的主要內容包括陰陽互為根基的對立統一規律,陰陽互相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和陰陽消(陳去)息(新生)的新陳代謝規律。);三、五行學說從人體實際出發作有機聯繫論述;四、陰陽五行在「道體~連通器」的條件下作有機結合的論述,就是「五行」本身也可以作「陰陽」之分;五、「生理」與「病理」作用之下「陰陽五行」的「變」與「不變」作有機聯繫,六、「道體」與「外界~時空」的「感應」辨析,並大量引用「老莊」等古籍論證。總的來說,將長久獨得的書本心得結合臨床實踐而成的「文化與思維」,雖然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它的「奧秘」,但是只要對「中華文化」和「正德、利用、厚生、立命」關懷的學者,便必須由此「入港」,否則永遠都會是「瞎子摸象」,困在「小池塘」「籬笆」裡作「泥鰍」「鷃雀」,雖然他們也能終身自得其樂於「池塘」「籬笆」間,又烏能丈量「大海、九天」之大之高!更何足以「美七尺之軀」而「益生淑世」!?(伯拉圖:『理想國』的寫作動機、背景應該屬於這種社會景況)


師字2009.7.21.


 


附註:「七尺之軀」:「七尺」指每個人的身長,古人用「同身寸」(屈食指:第二節與第三節的紋頭距離為一寸,或是除了拇指外其它四指併攏的寬度為三寸,或是手肘到手撓關節間為一尺),用這種丈量法每個人身高都是七尺(包括小孩。易經註釋裡有「七尺」之記載,應當如此理解;孟子、韓愈文章說:文王九尺、舜九尺,這裡的九尺,當理解為「比七尺」還高的意思。千萬別用今天的尺寸去理解,那會太離譜!),所以「七尺之軀」指的就是「身體」(語見:荀子~勸學篇)。


 


中醫文化與思維(陰陽五行學說發微)(下)並回覆小夏、梓翔、蕙黛的「提問」

(續上篇)


而在陰陽互相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還必須指出:在病理上,陰陽對立統一的質量是在病證的質保持其穩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和範圍。病證的存在和它表現出來的性質,是由肯定方面決定的,此時陰陽對立統一下的質量是守恆的、互根的、互轉的。病理上的質是指一病證區別于他病證的特殊的內在規定性;認識病證的陰陽性質十分重要,只有掌握了病證的質,才能區別病證,才能正確的認識病證。量是指病理上的病證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的規定性。它可以用多少、大小、高低、長短、輕重、快慢、有無、難易等數量來表示。量也是病證本身所固有的,任何病證不僅有質的規定性,而且有量的規定性。


量與病證雖然也是不可分割的,但量與病證的存在不具有直接的同一性,這主要表現在一定範圍內量的改變,並不影響病證的存在與否。對於病證、藥劑量的認識是對病證、藥劑認識的深化。從事中醫臨床實踐,對辨證論治及四氣五味、君臣佐使的辨別組構,既要有病證的定性(定:判斷。性:屬性、性質)定量(量:規模、程度、劑量等)分析,也要對藥劑作定性定量的分析,即要對病證、藥物的性質確認,也要有病證、藥劑的定量捏拿分析,只有從認識病證、藥物的質進到認識病證、藥劑的量,才能使認識精確。中醫治病「調平陰陽」、「以平為期」便是要認識把握陰陽互轉的質量互變規律。醫生一定要做到「胸中有數」,這樣才能正確使用藥物之偏性來攻除臟腑偏熱偏寒的病邪,減少臨床時的盲目性,方始沒有「喪身殞命」的憂慮。《莊子‧ 天道篇》的「輪扁輪」提到有關「數」的寓言故事,很能啟發認識病證、藥劑的數量對認識病證、藥劑深化的意義。「輪扁曰:輪,徐則甘而不固(不牢固),疾則苦而不入(不能進入標的)。不疾不徐,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量度)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輪。」每一病證都是一定的質和一定的量的結合和統一;陰陽互轉的轉化點是病證由量的變化到質變發生有一定的量度極限--臨界點,在臨床實踐中,注意和把握病證變化的臨界點是極有意義,也十分重要,它可以使醫生更準確地認識病證和掌握藥量、更有效地對客觀病證的矯治。掌握量變原理,用在養生上可以維持健康的繼續存在,用在診療上可以促進加快某病證的量變,推動其質變的發生,達到「調平陰陽」的目的。當身體功能低下,質與量都在常閾之下而又陰陽失衡或陰陽平衡時,「調平陰陽」的要領就必須遵循景岳:「善補陽者,必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絕。」和「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此自有不可分之妙用也。」的告示去做,否則違離生命宇宙陰陽、精氣相互依存,互相資生的規律,鮮能有「妙手回春」的診療效果。中醫在臨床上常提到的「氣陰兩虛」、「氣血兩虛」等,指的便是一種低水平的平衡,仍屬不健康的平衡,必須照景岳提示的方法調補,達到正常的平衡(正常),是維持生命健康的必要手段。這個理論對虛損勞傷的治療,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另從五行哲理來談陰陽質量互變規律:前面提過,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從人體內部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的整體恆動觀念建立起來的,從實踐中做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現象與內容等思維得來的。它是以人體的陰陽太極圖象24和五行生剋圖象25通過經絡的作用來描述道體五臟的陰陽五行整體功能系統模型。古人深觀陰陽消息在連通器似的道體中,五行裡又有陰陽。陰陽有質量互變的對立統一規律,五行也有質量互變的對立統一法則,五行的「行」,運動、運行﹑發展之意,說明了道體(身體裡)的一切生化無不處在無休止的運動變化之中。前人用相生相剋來概括五行之間的生理機能,又用「相乘」、「相侮」、「反侮」等來概括五行間的反常關係。其實陰陽的互根互轉也含相生相剋之意。相生是指一類事物的質量對另一類事物的質量具有促進和資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規律和次序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在連通器的人體裡,五行其實是同時相生著,只是在生化過程中,對鄰近的一行先影響到吧了),如此循環無端互根互轉。剋是指一類事物的質量對另一類事物的質量具有抑制、約束使之平衡的作用,其相剋的規律和次序為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又剋木(同理,五行同時相剋著)。五行相生和相剋的陰陽質量互變規律是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兩種方式,但生與剋之間是相互關連的,即生中有剋,剋中有生,才能維持有機體(生命宇宙、身體生命)質與量的相對平衡。所以張景岳說:「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如果身體陰陽五行之間的生剋失去協調,那麼就會出現異常變化的「相乘」、「相侮」現象。「相乘」是指五行相剋太過,即一行質量偏勝,對所勝一行過於抑制、約束而引起一系列的異常反應;乘,寓有一行質量恃強侵凌所勝一行。「相侮」(反侮)是指五行的逆向剋制關係。以水與火的關係為例:正常情況下水能剋火,使火氣不致過亢,但由於五行之間質量互轉對比的異常,有時會出現反行(逆轉)的情況,即火行質量過盛,非但不能為水所制,反致亢火爍水。這種逆向的相剋,稱做「相侮」、「反侮」;侮,寓有原方質量太弱,功能太差,被所勝一方強勢的質量功能所欺侮的意思。「相乘」與「相侮」、「反侮」也不可截然分割,當五臟陰陽失衡到一定程度,常可同時出現。《素問‧五運行大論》說:「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陰陽五行學理說明人體各臟腑系統間,存在著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關係。由此維持機體的生理平衡。由於在生理上的相互聯繫,決定了他們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響。一臟的病變可以影響他臟;他臟的病變也可傳至此臟。陰陽五行學說可以說明五臟之間的這種病理傳變關係。如臨床上患了傳染病,開始出現黃疸、肝大、肝區疼痛等肝病症狀,繼而出現脘腹脹滿,不思飲食,食之不化,或泛酸噯氣等證狀,這一系列證狀皆屬脾失健運之證,這就是肝病未愈,傳變到脾的表現。因此,高明的醫生一見肝病,便知他會傳脾,在治療上,不待脾的證狀出現,就預先用治脾之藥,使脾不受肝的影響。疾病傳變的途徑被截斷,也就容易治療了。肝病何以導致脾運失常?從陰陽五行學說分析,肝屬木,脾屬土,在正常情況下,肝木可以制約脾土,但倘若肝氣過旺而為病,則木旺乘土,肝病及脾;反之,如脾胃濕壅盛,薰蒸肝膽,可出現目黃、身黃,小便黃的黃疸病,中醫稱之為「土壅木鬱」,或脾旺反侮肝木,脾病及肝。以上從生理、病理說明了肝膽、脾胃均屬消化系統的兩個關係密切的內臟(兩行)。在診療時,可以在陰陽五行生剋乘侮理論指導下,調整各臟腑間的相互關係,防止疾病的深入發展。例如:在病理情況下,木旺可以乘土,肝病可以傳脾,那麼在治療時應先健脾護胃,防止肝邪乘脾,這就是《難經‧七十難》所謂「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脾氣」的意思。又根據相生規律,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從腎與肝的關係而言,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當肝血虛時,可以利用母子相生關係,通過補腎精以生肝血,此即「虛則補其母」。又肝腎同寄相火,腎中相火偏亢,則可以通過瀉肝火的方法平息偏亢之相火,此謂「實則瀉其子」。臨床上常用的滋水涵木、益火補土、培土生金以及抑木扶土、佐金平木、瀉南()補北()等治療方法,都是陰陽五行質量互變規律的生剋理論在治法中的具體應用,並且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重複性,臨床實踐證明,這些治法仍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這裡必須再次強調的是,五行在人體裡面的連通器關係,雖然一般人都只強調其局部的相生相剋的關係,卻忽略了連通器的整體關係,這是局部與整體的邏輯思維關係,臨床辨證用藥時必須兩者兼顧,才不會有所偏誤。


五﹑中醫學規律具有強制性:莊子說:「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因其固然。」(養生主)辨證論治規律是不能違反的,醫生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遵循它。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即「遁天之刑」(養生主)。老子說過:「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五十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這些話絕不是說,醫生在規律面前只能消極無為,做規律的奴隸。恰恰相反,醫生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把握辨證論治的規律,達到養生和診療疾病的目的。醫生能夠順著生理、病理的自然規律、把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去做,沒有不成功的,這才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的確解。


辨證論治規律都是客觀的、必然的。醫生在認識生命宇宙(生理、病理)和改造生命宇宙(養生、治病)的活動中,必須按照規律辦事,這是養生治病成功失敗的關鍵。所謂「順天(自然規律)者昌;背天者亡」,老子說:「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又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四十九)又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醫生在臨床實踐中,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就能達到預想的目的,獲得成功;莊子說:「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養生主)如果不從實際出發,違背客觀規律,則必定要受到「懲罰」,遭到挫折和失敗。老子說:「不可為(從主觀想像出發,自以為是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辦事態度)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二十九)究其原因,治病之所以取得成功,歸根到底是由於醫生的思維和行動符合客觀規律;而一切的誤治和失敗,從主觀原因上講,一個帶根本性的原因就是由於醫生的思維和行動不同程度地違背了客觀規律。


中醫學的規律是客觀的,然而又是可以被人認識的。這是因為規律病證本質的、必然的聯繫,這種本質的、必然的聯繫總是要表現為現象,通過現象表現出來,醫生正是透過現象而認識病證的本質聯繫,即規律性。從主觀方面來看,醫生的意識具有能動性,具有概括和抽象的本性,它不僅能直接感知病證的外部聯繫和表面現象,而且還可以把握病證的內部聯繫和本質,達到對病證規律的認識。不僅如此,醫生能動性還表現在能夠把辨證論治規律的認識,作為指導人們矯治病體的實踐,以實現改善身體健康的目的,只有尊重中醫學規律,養生治病的實踐才不是盲目的。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去辦事)。」(五十一)這樣子,健康才能獲得真正的保障。另一方面,只有充分發揮醫生的能動性,才能認識並運用中醫學規律來辨證論治,有效地、成功地實現對客觀生命宇宙(身體)的改造。老子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五十二 )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伍﹑當代意義


中醫學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明珠,也是目前唯一獨具深邃學理,可以和西醫分庭抗禮或並駕齊驅的傳統醫學。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正以獨特的魅力風靡世界。對許多國家的醫學發展已經並且還將繼續產生深遠的影響。近年來,這門古老而又充滿生命活力的中國傳統醫學,以其深邃的哲理,獨特的理論,卓越的療效傾倒了許多國家的自然科學家和醫學家。例如著名的物理學家、最新科學思潮的先驅者之一的F‧卡普勒認為:「把人體看作是由相互關連的部分所組成而又不可分割的系統,這一中國思想,與其說與古典的笛卡兒模式相近似,毋寧說與現代系統論模式更為接近。」這是中醫學理體系中的智慧結晶對現代科學家們的啟迪;又當各國醫學家在西醫面對各種非感染性的綜合性疾病(包括免疫、代謝、遺傳…等)難有療效和化學合成的藥害成風而苦無良策之際,發現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自然順勢調平陰陽療法)而欣喜不已。此無他,正是體現在它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上。


中醫學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存在、發展、變化,都在時間和空間裡展開和表現,都是在其不斷的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它的存在和發展在時間上表現出持續性,同時也在空間中表現出廣延性,形成一個具體的過程。過程可分為總過程和具體的過程,前者是指事物的整體及其發展的全部過程;後者是指事物的各個部份、方面及其發展的各個階段。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並賴以獲得必要的生存條件。因此,自然界的變化(天時、氣候、地理等)必然相應地在人體引起生理或病理的反應。「人與天地相應」《靈樞‧邪客》的宏觀論述,是中醫整體恆動觀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一個方面,既表述了自然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也包涵了人類對生存環境的主動適應,以求協調統一的意思。比如養生學中的「四氣調神」26、「春夏養陽、秋冬養陰」27等法即是。其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則有「因時、因地制宜」等治療原則,以及針灸中的「子午流注」法28


整體恆動觀念在闡述人體內部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時,建立了一個以道 (陰陽太極圖)和以五臟(五行生剋圖)為中心,通過經絡的作用而構成道體五臟(陰陽五行)整體功能系統模型,來體現臟腑與形體組織器官、臟腑與臟腑之間在生理和病理上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具有現代系統論、全息論、控制論等理論的雛形。


中醫臨床學是以「辨證論治」原則及其方法為核心的,這是其理論體系中又一顯著特徵。在臨床「辨證」思維中,首先運用人類思想中的「分想作用」,將病人體表呈現出來各種紛亂而繁雜的證狀整列起來;以「聯想作用」將各項異同分合的證狀攝引聯接起來;再以「綜合作用」把各種聯想系列的證狀統合起來作綜合判斷,完成證屬診斷。也就是將望、聞、問、切「四診」搜集來的所有證狀,進行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分析綜合,以辨明其病變原因、性質、部位、病變階段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等情況,從而確立診斷的過程。論治則是在辨證的基礎上擬定具體的治療方案和實施步驟。中醫的辨證論治既是其認識疾病本質及其發展階段的診療方法。尤其注重機體的個體反應狀態。因此,它在辨證過程中不但要把握疾病的性質,更要充份考慮患者的體質、心理等因素,從而在治療時堅持治病求本、扶正袪邪、調整陰陽、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原則。


其次,中醫除了大家熟悉的內服藥物療法外,還有熏洗、蒸浴、敷貼以及新型注射、輸液和針灸、推拿、按摩、氣功、導引按、刮痧、火罐、情志相勝等非藥物療法。


中醫藥物療法基本上採用天然植物、動物和部分礦物,絕大多數藥性平和,不僅不干擾人體正常的生理過程,而且還往往能改善機體的代謝水平,提高其免疫功能,達到袪病強身,延後衰老等綜合作用。對某些有毒、副作用的藥物,中醫在長期應用的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科學的加工炮製方法,通過適當的炮製之後,其毒性、副作用可以減低到最小的程度,甚至還可增強其藥效。同時,數千年臨床實驗中發展起來的方劑配伍理論,通過不同藥性及其功效的藥物,按照配伍規律組合成複方以後,其治療作用和針對性大大提高。在辨證論治的指導下正確選用中藥方劑治療,副作用小,療效顯著,有易於病體的早日康復,早已為國內外人士所公認。中醫豐富的治療方法及其積數千年的實踐經驗,是其能在今天繼續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作出較大貢獻和有著美好前景的基本保證。








註廿四:陰陽太極圖象:         


          [




註廿五:五行生剋圖象:                


            




註廿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隨著天地春﹑夏﹑秋﹑冬四時節序等外界環境的變化,人的活動必須與之協調,才有益於健康。四時養生、治病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適應四時陰陽消長的變化及四時氣候的特點來養生、治病;一是適應人體四時的虛實狀況及五臟特性予以調攝,而以「調陰陽」、「和四時」為總的原則。例如:台灣的地理條件(天)是屬於濕熱、海洋性、海島型氣候,與大陸乾燥、寒冷型氣候截然不同;養生調攝及治病用藥(人)自應有所不同:台灣的自來水永遠不可以生飲,因為濕氣重的空氣,是一切病菌繁殖的溫床;包括所謂的逆滲透淨水等,都必須煮沸;同理,台灣的外感疾病,就不可輕易使用傷寒論(適用於大陸型氣候)的藥方(如:葛根湯、桂枝湯、麻黃湯之類),因為台灣的外感疾病多兼濕熱(濕鬱)、病毒(戾氣--因空氣、大地、身體、食品等兼有潮濕的條件,是濾過性病毒、病菌等繁殖的溫床。一旦外感六淫,多見以濕為主的兼症)等,用藥常須兼除濕、化濁、敗毒的藥方(如:荊防敗毒散、杏蘇飲、銀翹散、羌藍湯之類)對症下藥,才符合「天人相應」的養生、治病總則。




註廿七:《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春夏宜溫養,使陽氣充長,以為秋冬陰盛之用;秋冬宜填精滋陰,以供來春生發之使,這是一般情況,而在一定條件下,則春夏小孩養陰,老人養陽,秋冬小孩養陽,老人養陰。而在病理作用下春夏養陽或養陰,須隨季節病況而調整,不是一成不變的。




註廿八:子午流注是針灸取穴的一種學說,以十二經中的五俞穴為基礎,配合日、時的天干、地支變易,推算經脈氣血盛衰開闔情況,決定出某天、某時用什麼穴位。


 


參 考 書 目


書    名    作   者   出 版 社       出版日期


史記       (漢)司馬遷  藝文印書館        民國71年


傷寒論      (漢)張仲景  新文豐出版社       民國74年


金匱要略     (漢)張仲景  國興出版社        民國72年


淮南子      (漢)高誘注  台灣中華書局       民國72年


老子註      (魏)王弼註  藝文印書館        民國69年


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中國醫藥研究所       民國63年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 (唐)王冰編注 大孚出版社        民國81年


四書集註     (宋)朱熹注  文化圖書公司       民國77年


周易本義     (宋)朱熹注  新文豐出版社社      民國72年


詩經       (宋)朱熹傳  曾文圖書出版社      民國64年


難經本義     (元)滑壽   新文豐出版社       民國74年


景岳全書     (明)張介賓  台灣商務出版社      民國72年


本草綱目     (明)李時珍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民國83年


溫病條辨     (清)吳鞠通  莊家出版社        民國71年


神農本草經    (清)孫星衍  莊家出版社        民國71年


本草備要     (清)汪昂   莊家出版社        民國71年


醫宗金鑑     (清)吳謙等編纂 大中國圖書公司      民國81年


中醫診斷學    馬師建中    正中書局          民國69年


針灸科學     黃維三     國立編譯館        民國74年


莊子新釋     張默生     明文出版社          民國83年


新譯商君書    貝遠辰注釋   三民書局          民國85年


中醫各家學說講義 北京中醫學院主編 醫藥衛生出版社      1968年


中醫各家學說   任應秋主編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6年


中醫內科學    張伯臾主編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年


方劑學      許濟群主編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年


中醫基礎理論   印會河主編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年


中醫診斷學    鄧鐵濤主編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年


中國醫學史    甑志亞主編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年


哲學基本知識手冊 周金榜等編   語文出版社        1987年


思維方法大全   張永聲等編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0年


 


小夏、梓翔、蕙黛學棣同覽:


    「中醫文化與思維」是老師二十年前的力作,當年心力、體力均佳,一天打字改稿可以從早上三點一直工作到深夜十一點,並且連續幾個月;而今這方面的體能不及當時十分之一。尤其西藏旅遊歸來,記憶大不如前,一方面是歲月、一方面是受傷,所以近四年來的文章,幾乎都屬「初稿」;這就是之前提到「老中青」的問題。很幸運你們肯用功、願意聽老師這一套,所以在「山林生活」之餘,還會盡量將「殘餘記得」的「經驗智慧」公布,以資參考。這篇後半段注意兩個地方:一、陰陽的「量化」的科學見解(定性思維與定量思維)等,二、附註第二十六裡面有老師「天人合一、感應」的養生心得。整篇文章是屬「中國文化概論」十篇之一,曾獲選翻譯成義大利文,據說是天主教梵諦岡教廷之用。「先恩師」也曾屬意作為大陸編輯「恩師九十歲集結全集」的總序,後來因為和該套叢集的編輯規格不符而作罷(嫌太長)。裡頭有幾個「新見」:一、「金元四大家」作有機聯繫的論述(前人不曾作過類似的論述);二、陰陽學說分三大項論述;三、五行學說從人體實際出發作有機聯繫論述;四、陰陽五行在「道體~連通器」的條件下作有機結合的論述,就是「五行」本身也可以作「陰陽」之分;五、「生理」與「病理」作用之下「陰陽五行」的「變」與「不變」作有機聯繫,六、「道體」與「外界~時空」的「感應」辨析。總的來說,將長久獨得的書本心得結合臨床實踐而成的「文化與思維」,雖然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它的「奧秘」,但是只要對「中華文化」和「厚德、利用、安生立命」關懷的學者,便必須由此「入港」,否則永遠都會是「瞎子摸象」,困在「小池塘」「籬笆」裡作「泥鰍」「鷃雀」,雖然他們也能終身自得其樂於「池塘」「籬笆」間,又烏能丈量「大海、九天」之大之高!更何足以「美七尺之軀」而「益生淑世」!?


         師字  2009.7.21.


附註:「七尺之軀」:「七尺」指每個人的身長,古人用「同身寸」(屈食指:第二節與第三節的紋頭距離為一寸,或是除了拇指外其它四指併攏的寬度為三寸,或是手肘到手撓關節間為一尺),用這種丈量法每個人身高都是七尺(包括小孩。易經註釋裡有「七尺」之記載,應當如此理解;韓愈文章說:文王九尺、舜九尺,這裡的九尺,當理解為「比七尺」還高的意思。千萬別用今天的尺寸去理解,那會太離譜!),所以「七尺之軀」指的就是「身體」(語見:荀子~勸學篇)。



米開蘭基羅、大衛像~生命解析:續上:回覆小夏、梓翔學棣「回應」再談「道法自然」~「深觀陰陽消息」的原始積極養生教義

X2009/07/17 22:13 回應


比文吾師道鑒:


  老師用中醫養生的觀點精闢地解析了經文的意義,讓我們得以清楚地了解「道法自然」這四字的緣由以及精義。看到「天下母」這四字,想到老師上課說過天下萬事萬物都有其「常道」,知道「常道」的存在之後,便要「緣督以為經」,才是正確的行事方式。「萬物」以「道」作為它的歸依,而「道」則以「自然」作為它的歸依,以此推來,「萬物」最終都是以歸依著「自然」。實在是讓人不盡感嘆「道法自然」這四字的所蘊含之哲理的偉大啊 !


  又想到孔子說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一般都是解釋成天地會不斷地運行,周而復始,君子應當效法天地的精神,不斷地努力向前。記得當初聽到這樣的解釋時,心裡所想得是:「這位 孔老 先生還真是夠了,連看到太陽每天東昇西落都可以聯想到人要不斷用功努力,要馬就是太閒,要馬就是他真的瘋了。恩......搞不好兩個都有喔 ! 」。但是在瞭解了「道法自然」其中的意義後,才明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應該解釋成「自然運行於天地間的法則、規範是最周詳、健全的,君子遵守著這些法則和規範,讓自己得以不斷地成長、茁壯,生生不息」。過去所學到「因為太陽會不斷東昇西落,所以君子要學太陽一樣不斷努力」那樣的說法,全然就是「郢書燕說」、「小孩子看明器」,令人忍不住的苦笑一番哪 !


        生徐梓翔 敬上2009.7.17


 


K2009/07/20 11:33 回應


比文吾師道鑒:


  老師一再地提到:「所有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人生的返照」,藝術家們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透過他們的那雙巧手以及巧思,將它呈現出來,便是藝術。有時覺得,觀賞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時,看到的不是眼前的實體(行相),而是背後創造出這件作品的偉大心靈(規律性的東西)。


  如同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一般,在一些偉大藝術家的作品當中,都有著乍看之下「似乎是瑕疵」的地方,而那到底真的是「敗筆」 ? 或其實那才是作品的「精隨之處」,而其中又代表了什麼樣的含意 ? 我想惟有 和 老師一般有著豐富的閱歷以及對人生、人性有著透徹瞭解的人,才能夠將之辨明,請細說其中高妙的意含吧 !


      生徐梓翔 敬上2009.7.20


 


 


小夏2009/07/21 13:13 回應


老師:


讀《與石頭對話》特地把大衛雕像翻出來一起閱讀,哈!當年走在雕像旁當真走馬看花啊!可惜!可惜!讀老師解「清明上河圖」時,有相同的感受,看來走馬看花本就是我無可救藥的本性,只有在看老師的文章時來稍稍補救。         讀《深觀陰陽消息》,老師說:


君王論作者馬基維里的陵寢,石棺前刻著:「只要目的正當,可以不擇手段」(醫病:搶救生命~更是如此)」


「石棺上雕座代表「外交手腕」的寓意像(用藥權變之道寓意像);」


「魯本斯:「戰爭之後果」(大病:用攻藥之場景~寓意像)。」


老師的詮釋方式,打開我的想像能力。尤其是魯本斯畫作~戰爭之後果,用「攻藥之場景」,讓我可以具象的去想像抽象的場景,對事物的理解與領略更深一層,同時所引起的想像能量在心中腦中迴盪不已。尤其是魯本斯畫作。                另,老師您提到關於「生命樹」的部分我特別的感興趣。多年前去故宮看「三星堆」及「馬王堆」展覽時,注意到「生命樹」這個主題。台中有一家蛋糕店的紙袋就是用「生命樹」,有次還特別跟同事要了她的紙袋。想請老師多談一些。


學生秀富


 


小夏、梓翔學棣同覽:


回應知悉。你們能留意到老師文章的「僻奧」之處,深為可喜可慰。論文中提示到「法自然」「人生返照」「人之死」「成住壞空~一劫~劫數難逃(規律性的東西)」等都是「廬山」的一個「面向、角度、遠近高低、、、等」所見所聞,所謂:「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之意。我用「知行合一」的「行」~「體驗」來論證「生命樹」中的「枝幹」「花葉」「根果」及其周遭「生存環境」的有機繫聯。在與「石頭對話」一文裡有提到「大衛」一怒瞬間的「形象扭曲」和「生孩子時瞬間開骨盆」(我住在西班牙拖雷拖古城堡,參觀其中最大間教堂後面一扇牆的『聖母降臨』~『生之門』的寓意畫~曠世名畫,取意於此)的神聖意義;都是「生命~至大至剛之氣的展現」,若由「中觀~觀心」「道體~內聖」的角度來解讀;「大衛」何嘗不是「道體」所蘊含「至大至剛之陽氣(陽氣指功能)」其中包含著「人體強大的免疫系統~防禦功能」,人的一生總免不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疾病「侵擾」,而「邪正交爭」能獲致成功(疾病會好),根基是「人體的免疫功能」的發揮,有時雖需憑藉「藥物」協助,但終究只是「協助」的角色罷了!我們不能「倒果為因」誤認為「病邪~如高燒、咳嗽、、、」等痊癒是「藥物」單方面的功效。何況就是「藥物對症」~基本上就是符合「道體疾病」的規律而獲致的成效(參閱:規律五大特性~養生主一文補注)。主角還是身體的「抵抗力~最強之狀如大衛之像」,「醫藥」只是「配角」而已。從「全部人生」來看「邪正交爭」最後是「邪魔戰勝」(惡魔:『美非斯都』戰勝了!老病死~即其過程另一形容詞);梓翔該記得老師講解蘇東坡「和子由澠池懷舊」一文引用歌德「浮士德」的一番話(參見該詩釋文),並參考「心理的距離」「移情作用」「內模仿」等幾章的理論(解析觀心的現代用語;所以我昨天先將張絜茹同學該篇心得報告掛部落格~集錦之四:供參考)。


至於「陰陽」是中國哲理中用來概括一切事物「發展」的「兩個面向」,它是一種「符號」「邏輯」「哲理」,說到這裡我在「中醫文化與思維」長篇大論裡著墨頗多,該文兩三萬字是我「二十幾歲到四十幾歲」學習的「結晶」,部落格剛設立時即將它掛上,由於「文長」只掛上一半,當時還不知道是何緣故?擺了一陣子,心想:「讓有心人士想學時再掛」,一拖便拖了一年半以上還是不見有人「探訊」(蕙黛有回應過),今天你們提到「登堂入室」的議題,會立即將它掛上去。


此外,還有一篇文章也能幫助「解析作品」價值的高低,那就是「神曲:立樹大哥!好走!」附錄:但丁、神曲簡介中:但丁提出審辨「作品」四個層次(參見部落格文章;我去年上課取作教材,今年因為時間來不及而略去);其中第四項:作品具有「神秘意義」者為最上。何謂:「神秘意義」?「深觀陰陽消息」最能體會箇中「奧秘、滋味」;我舉米開蘭基羅:「大衛像」、畢卡索:「病人」、、、就在印證這層意義。後頭「拉斐爾與米開蘭基羅」之論辨,也將由此續論下去。拭目以待吧!


師字2009.7.20.



最後補充說明「河海交匯」:梓翔擔心處「中層」而受害,小夏憂慮「走馬看花」「無可救藥」,這是學習必經之路,只要有毅力,「真積力久則入」,一旦達到「智慧海」時,建立了自己特有的「人生樹~學術系統」,看任何「事物」都會「左右逢源」「吾道一以貫之」,那時人生真樂!「樂無窮」喔!智慧海:老師第一次出國,古都之旅十八天,大概是十九年前的上兩週,旅遊到北京、頤和園、後山喇嘛寺,中午時分攝氏三十八度,大家剛從「頤和園、慈禧太后、御膳廳吃午飯」出來,都不願意上山參訪,我心想:萬里迢迢來此,不上去「豈不可惜」!好吧!大家等我!我一個人用跑的一口氣「衝三百六十個階梯」,進到寺裡快速「跑一圈」,到達最高一層的後牆上看到:用水果寫成的「詩偈」,那就是鼎鼎有名的「智慧海」。我印象極為深刻,它和「三百六十階梯」~人生必須經過「三百六十個覺悟」才能到達「上智」的境界,一階梯便是一個「漸悟加頓悟」(即神秀、慧能的詩偈的組合),「一百零八」「三百六十」都是佛語「進階」的重要數據。老師是過來人,看得出來你們都還在「煮米」的階段,但是火候不能停,再持續下去,「三十六分鐘~十、二十、三十、、年」一到,「米粒」立刻變成「香噴噴的熟飯」,「河海交匯」那就成了!急不得喔!


師字2009.7.22.補記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難老藝苑:「愛敬古梅如宿士 招呼明月到芳尊」集錦之四

難老藝苑心得             經一乙497652173許嘉倫


 


這次去老師家還未進門就看到樓梯平台前的擺設頗有一番中國風味,大門前的門楣和門聯令人感到一股濃厚的書香氣息,聽老師說門楣上的四個大字「難老藝苑」是由老師的兒子寫的,實在很了不起,能將書法的線條和流暢感完整的表現出來且不失美感,實在是不容易。又聽說此塊門楣是由檜木做成的,會散發出對身體有益的芬多精,可以去多聞一聞,這讓我想到我家的和室也是由檜木做成的,我想我可以有事沒事就去裡面清淨一下身心。
   
老師家真的是處處無不令人感到驚訝、有趣的事情,老師的戰利品和照片讓我大飽眼福,其中我看到一系列不同角度的釋迦牟尼,每個角度拍出來的釋迦牟尼都不同,感受也不同,這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是不同雕像的緣故吧! 我看到從眼睛閉緊的釋迦牟尼到眼睛微開,再來是眼睛全開的釋迦牟尼,一系列看下來就像在觀看釋迦牟尼睡完覺準備起床的過程,好有趣! 可惜的是有些照片不像是建築物或是藝術品看一下就一目暸然地知道「在拍什麼」,那些照片看似平凡無奇,但其實是有很多特別的東西需要透過老師的講述才了解,這是我看到老師為一位同學講解非洲照片時的感想。


    老師收藏的書法有許多令人玩味的事情(背景故事),我和同學邊拍邊猜字畫中的文字是現在的哪個字時,發現其中有幅對聯「招呼明月到方尊」的「明」字,其邊旁的「日」剛好是現在最流行的一個火星文─囧,讓我不禁會心一笑。還有很多其他字在之後比對玄覽堂大綱時也猜了許久,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繁體字這麼重要,現在的外國人學的卻是簡體字?!憑「簡體字」怎能了解到中國人的文化和文學氣息,真希望外國人學的不再是簡體字而是繁體字,讓他們也能感受到中文真正的美。


    除了照片和字畫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印章及影片,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老師特別介紹的「春蠶畫室」(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個印章的質地非常柔軟,用指甲就能刻劃出痕跡,印章的顏色偏向肉色而且非常透光,所以被取了一個很逗趣的名稱叫「豬肉凍」,這個印章上面的造型非常特別,當初我以為是獅子,但不是獅子,是一個名為「貔貅」的神獸,傳說中祂幫黃帝打敗蚩尤,是一個不曾存在的動物,貔貅有兩種型態,有獨角和雙角的面貌,獨腳的稱為「天祿」,雙腳的稱為「辟邪」,古代還將祂用來鎮墓,是墓穴的守護獸,現在則是避邪又招財的化身。
   
影片中的織金洞是美得令人驚訝,然而書中的織金洞(桂林溶岩洞)就被拍得有點俗氣,這讓我不禁感概這些天然美景還有多少年可以繼續提供她原有的原貌給後人去欣賞呢?


 


山水審美之要領心得    497652173 經濟一乙 許嘉倫


 


    每次旅行總是讓我更了解古人詩詞中的感嘆,不過每當旅遊看到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色時,總是會怨嘆自己文學造詣不好無法明確地表達出心中的感嘆與人分享,藉著這次閱讀老師的文章讓我有點了解如何去切入、分析、描述山水景色之美。


山水審美之要領: 文中 老師提出山水美的五大特徵:自然性、時空性、科學性、和諧性、綜合性;前四特徵讓我聯想起埃及金字塔,古埃及人在沙漠中所留下的雄偉建築,不只壯觀而且還非常富有玩味,古老建築穿越時空三、四千年,留下了一堆謎題,謎樣的古埃及生活和象形文字使他們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人面獅身像等動物守護神背後的神話故事讓後人興奮不已,但在我們還未完全去了解它時也有些古蹟將因為科技的發展而消失,令人十分惋惜。


    去年暑假我與姊姊一起到出國到香港遊玩,由於是我第一次搭飛機所以格外興奮,把握只有一小時半的航程,沿途上不時的將目光駐留在窗外,看到海面上如同靜止的波浪像是畫家筆下的油畫底稿、以及雲層上不知是否為颱風氣旋(那時剛好有個颱風剛掃過那附近)的景象都令我歎為觀止。


今年寒假我與家人遊了半個台灣,剛好讓我有機會去比對、思考老師所說的七種形象美。這次的旅行從宜蘭開始沿著濱海公路一路南下到台東,一路上驚奇不斷,先是從蘇花公路開始,曲折的山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斷崖,夜色昏暗時可能還沒有什麼感覺,但當天色亮起來時才驚覺這條路的危險性極高,伴隨著危險的山路,這條路看起來更添幾分姿色,如同老師所說的險峻之美,更幸運的是我們半夜四點南下,所以當我們在蘇花公路時已經是凌晨太陽正要升起的時候,我們就這樣看到了夜晚時的蘇花公路以及太陽從海平面逐漸上升時光與雲的變化。當我們行經花蓮縣至台東縣時,路上的景色好不漂亮,雄偉的中央山脈在傳統的平房下更顯高大,又由於當地的房子不多也不密集,望眼過去淨是綠油油的草地,加上中央山脈的隔絕使這裡像是世外桃源一樣;山上茂密的樹林讓中央山脈有了陰影變化之美,使之更為立體,彷彿是在看一張像素極高的照片;在前往太魯閣的路上不時會有霧將道路矇蔽,雖然危險卻讓我有作夢的錯覺,以為誤踏進仙境般地美妙。太魯閣裡的鬼斧神工也有七美之中的七美~雄偉、奇特、險峻、秀麗、幽靜、奧秘、高曠(登臨其上)之美。


 


 


『難老藝苑』之旅經一乙 497652185 陳思尹


 


    要去老師家的這一天,天氣很好,我和幾個同學帶著愉快的心情,期待著老師家的模樣,而且,就在去的前幾天,發現師母是我的國小老師,此時興奮的心情真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就這樣,帶著興奮和期待的心情,我們來到了老師家。


    我們一到門口,就看到門的上方寫著『難老藝苑』四個大字,以及兩旁工整的對聯,進門之後,我們就真正的進入屬於老師的『玄覽堂』。平常上課時,聽到老師介紹很多關於他和師母旅遊的經驗,心裡就猜想,老師家一定有許多收藏品,果然,不僅僅是只有牆壁上的幾幅書法,另外,還有一間不小的房間,裡面都是一幅幅的作品,有很多不同字體的書法,也有幾幅字畫,不禁讓人看的嘆為觀止!老師似乎很喜歡行書,在拍到的相片中發現,老師收藏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由行書所寫成,那一筆一畫都展現出力與美的結合。在等待其他同學到來的時間中,我們先去把收藏品一一的拍照,作為到過老師家的留念,等到大家都到齊了之後,老師就放了一段影片給大家欣賞,師母很熱心的替大家準備了茶,印象最深刻的即是『阿薩姆紅茶』,那回甘的滋味,至今想起來,似乎仍留在口中。在師母替大家準備茶的時候,我有過去問師母還記不記得我,雖然,因為時間長久和學生眾多,師母似乎印象不深,但是,我仍然很高興見到她,畢竟,這是多麼不容易的緣分啊!


    後來,我們便各自的去欣賞老師琳瑯滿目的照片集了,一直很羨慕老師去過這麼多地方玩,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真是屬於老師的最佳寫照,老師是個很有行動力的人,趁著自己還能走還能跑的時候,和師母到世界的各地去留下回憶,將來行動不便之時,必定能不留遺憾。


    此次,我所做的國文報告主題是黃山,在翻閱照片的過程中,我看到了許多壯觀的景象,因此,我也找到了報告的方向,在尋找資料的時候,才了解到原來黃山有如此多的景點,由於時間的緣故,我只能挑其中的一些來報告,非常感謝老師,因為這次的報告,讓我體會到黃山的美,也讓我體會到這個世界真是無奇不有,有生之年,若我有能力,也要和老師一樣,到世界各地去旅行。


 


美感經驗的分析─物我同一(移情作用) 經一乙 497652185 陳思尹


 


    移情作用當我們在凝神觀照的時候,除開所觀照對象,別無所有,於是,在不知不覺中,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例如:觀看一株蓮花時,我一方面把自身心裡出汙泥而不染的情操移到蓮花身上,於是,蓮使我變成一個富有高尚氣節的人,而同時,蓮花的亭亭玉立被我吸收,於是,我儼然也成為一株蓮花。


    移情作用即是外射作用的一種。外射作用即是把自身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身上去,使那些情感變成在物的。我們從小到大學了數不盡的詩文,有陶淵明與他的菊;李白與他的敬亭山,但是,我卻從沒認真仔細地思考過:為何菊會有那樣高風亮節的氣度?為何敬亭山與人能夠相看兩不厭?這些原來都是由移情作用所造成的。我們對於人和物的同情,都因為有「設身處地」或「推己及物」的一副本領,我們知道旁人、旁物處於某種境地時,會有什麼樣的知覺、情感意志和活動,幾乎都是全憑自己的經驗所推測出來的。就如同菊花的靖傑是因為五柳先生的遭遇而來;而「莊子─秋水篇」裡的「魚之樂」是因為莊子覺得它快樂。移情作用中,不只是我能夠把情感轉移到物身上,另一方面,我們也會被物感染,像是:自己看見花凝愁帶恨,就不免也陪著花愁恨,外射作用與移情作用的不同即在此:外射作用由我及物是單方面的,而移情作用不但是由我及物,有時也由物及我,是雙方面的。只是,知覺的外射大半是外射作用,情感的外射則大半容易變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有人稱為「擬人作用」。把人的生命移注於外物,於是,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可具有人情,本來無生氣的東西可變得有生氣。從理智觀點來看,移情作用是一種錯覺,是一種迷信,但是,如果我們的生活裡沒有它,世界變如一塊頑石,人也只是一套死板的機器。這是我看完此篇文章後感觸最深的地方,假如少了移情作用,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便沒有了情趣,我們的生活將是一片灰暗,我們的人生也將是了無生趣,便不會有所謂的宗教、藝術、音樂的產生,那會是一個多麼無聊的世界阿!人就像其他的小昆蟲和小動物一樣,只懂得生存和繁衍。


    移情作用並不只侷限於眼睛看的見的形體,不單是繪畫那種看得到的東西,音樂也能與我們在物的情趣和我的情趣裡往復迴流。我們常說:「跟著音樂去旅行」或是「讓音樂放鬆自己」,其實,這也是因為我們已經與音樂物我同一,也就是說,已經引起了移情作用了。


    移情作用與物我同一雖然常與美感經驗相伴,卻不是美感經驗本身,也是美感經驗的必要條件。不能引起移情作用往往也可以有很高的審美力,把審美者分為「分享者」與「旁觀者」來看,屬於「旁觀者」派的演員並不會比將自身和戲角融合在一起得「分享者」派的演員差,而真正能欣賞戲的人也大半是冷靜的旁觀者,因為他們能理性的總觀且分析全局。


 


 


難老藝苑「玄覽堂」心得      經一乙497652197張絜茹3.22,2009


 


    去參觀玄覽堂的前一天,我先到老師家附近確認目的地的位置,那時候還真有種曲徑通幽之感,在一樓仰望玄覽堂,隱約有一股韜光養晦的力量。


    難老藝苑,之所以為「難老」,其意義為不容易老,青春永駐。在老師家,不難看到老師青春永駐的秘密,如陳列於櫃上的藥罐,以及註滿穴道名稱的的耳朵模型。


    在踏進難老藝苑前,映入眼簾的是木刻的門楣「難老藝苑」及門聯「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期法輪常轉  挫銳解紛、可善果乎!為和光同塵」。春聯很常見,門聯倒少見,木刻(檜木)的門聯又更罕見,莊嚴而有分量,從老師佈置的大門,足見老師對難老藝苑的用心經營,我知道我將不虛此行。


    踏進玄覽堂,果真一塵不染的地板,現在反而是我怕弄髒了原有的潔淨。


    那時自顧不暇的拍照,現在才好好的觀賞一下老師的珍藏。


「落華無言 人淡如菊」這是字畫間裡的其中一幅,吸引我的是「人淡如菊」四個字,周敦頤<愛蓮說>「菊,花之隱逸者也。」謂菊為隱士,淡泊名利,特有發人深省的韻味。


    「蘭芷清芬」蘭芷喻中藥,喻辯證論治精準時、病人服之會有清芬之感。這幅字帖擺放的位置附近,剛好有個假耳朵,引起我們一陣討論。老師不僅收納良藥,也收藏醫術相關的字帖,也難怪乎我身在名符其實的「難老藝苑」中啊!


    「道法自然」搭配著劉迺中先生的題款,老師以道治醫。救人,治人,在醫行上,在教書上,都能感受到老師道法自然的精神,我會記得「道」的「常閾」,然後依循著「自然」~「緣督以為經」的「法則」去生活。


    <杜鵑 雙喜鵲>「霞光照眼花英笑」,枝梢上點綴的一瓣一瓣花朵,粉紅色、桃紅色相偕,與藍色、黑色相映,整幅畫讓人感到盎然的春意,兩隻喜鵲「喜上樹梢」,似有說不盡的話題,交頭接耳出一個愛心的線形。第一次和珍藏的國畫距離這麼近,我們之間沒有玻璃的隔閡,我好像走進畫裡面,看見花語,聽見鵲笑。


    <蓮花 蝦>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一直以來都覺得中國的文法修辭很有趣,尤其是雙關,蝦,遐齡,長壽之意。而蓮與蝦的組合也格外生趣。


    這趟玄覽堂之旅,讓我獲益良多,難老藝苑真的猶如「春蠶畫室」,看得出來老師用心經營,除了收藏瑰寶珍品,也典藏了最寶貴的旅遊經驗,一冊一冊的相本,一張一張的相片,一頁一頁的手札,就像春蠶吐絲,一縷一縷織造難老藝苑,韜光養晦,五臟俱全,更難得老師大方與學生共享一生的收集成果,就像老師泡的茶,與我們共享,口感特回甘,起在心裡的漣漪更是蕩漾,這門國文課將會餘韻繞樑三年不絕,謝謝老師以及師母!


 


 


山水審美心得報告    經一乙497652197張絜茹3.5,2009


 


    隨著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環遊世界不再是難以實現的夢想,甚至幾年後,人類都有可能跨足到月球,遨遊太空之旅。然而,在四通八達的交通與琳瑯滿目的生活中,該如何挑選一段精彩驚險又難忘的旅行,而不是單純的走馬看花,其箇中的道理,我想大概也只有「山水審美與山水科技」的結合與感應,才能得到「一遊勝讀十年書的人生」。


    如同老師這般,對於我們學生而言,是旅遊中的響導,亦是生活中的響導。


旅遊過的人很多,真正「會」旅遊的人卻很少,我就是那個很少旅遊,更不懂如何旅遊的人,不過,經過老師「山水審美」課程的洗禮,我就像拿到一本通用世界各地的旅遊指南,未來肯定會時時派上用場。


    山水的形象美,有雄,有奇,有險峻,有秀麗,有幽深,有奧秘,有曠遠。


審山水之美,不僅能愉悅感官,更能陶冶心靈;雄偉之美者,予人奮發向上,宏觀眼界,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奇特之美者,予人矯激離奇,想像馳騁,並能激動人心,如徐霞客曾贊言道:「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黃山松之奇,更是為人所稱道,迎克松、送客松、連理松等等都是遊客聯想而得名。險峻之美者,


予人望而生畏,讓人領略「危機即轉機」,如《山海經》:「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華山山勢峻峭,壁立千仞,自古以來就被封為「奇險天下第一山」。秀麗之美者,予人親切之感,若說奇險是冰山美人,秀麗便如鄰家女孩般的可人,如媚秀西湖的天生麗質,蘇軾詩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幽深之美者,予人超脫逸世之感,如青城後山水秀、林幽、山雄,素有人間仙境之稱。奧秘之美者,予人別有洞天、無奇不有,滿足人們好奇的心理,如張家界「奧奇甲天下」。曠遠之美者,予人心胸坦蕩,岳陽樓記:「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山水交融,動靜自得,相輔相成,如同交響樂,山是基底的重低音,支撐旋律的架構,水是潺潺其上的中高音,時而低迴,如小溪,時而激昂,如宏川。山水畫,畫山水,一幅能動能靜的風景畫,遠望似靜,靜觀其動。山水潑墨,一撇一橫長,如詩詞。


    細細品味山水的形象美、動態美、感官美,雖然不是親身躬行,卻已有身歷其境之感,相信人生亦如山水審美之道,讀山水學人生,未來當我登上泰山、遊歷西湖、探險溶洞時,必會將紙上文字,字字轉為步履,步步用心經營,玩出自己的山水審美要領。


 


美感與生理(「內模倣說」) 經一乙497652197張絜茹3.22,2009


 


    運動衝動不必盡實現於動作,它總共有三總可能。最普通的是「遏止」。心無二用,體也無二用。比如專心讀書,《孟子‧告子:「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其中的一個人想著天上飛來一隻大鳥,甚而想著要用弓箭把牠射下來,這就是一種運動的衝動。如果他繼續專心學棋,這種想著要用弓箭把大鳥射下來的衝動就要被遏止;如果終於他拿起弓箭射下大鳥,學棋的衝動也被遏止了。


    衝動的第二種可能就是實現於動作。通常在這種動作當中,自己並不會聚精會神地看這事物的本身,因為心裡到的是事物以外的目的~也就是在將來實用的目的,以及想到自己在發生動作。比如路有惡狗,繞路避開牠的同時,想到自己在發生的動作~繞路,以及避開惡狗以外的目的~不會被咬。


    此外還有的第三種可能,就是美感經驗中的移情。在美感經驗中所觀賞的形體在意識中完全「孤立」,意識中除它以外便沒有任何觀念和它同時並存。不把運動感覺歸原到己體而把它們外射到形相上去,這就是移情作用的由來。意識全為形象所佔住時,便想不到實用的目的所以不致引起動作。閔斯特堡:「形象彷彿有氣魄和力量,都是起於衝動所生的感覺。」例如欣賞普普藝術,由簡單的幾何圖形所構成的畫像,小圓大圓所排列出平面結構,卻會讓觀者有著波動感的立體錯覺,因為目睹的形相是孤立的,意識中沒有挾帶其他觀念,運動的衝動就不會引起使我們明知其出於己體的動作,本來在心中的力量感覺便被認為是圓在滾動了。


    模倣是動物最普遍的衝動。有別於尋常知覺的模倣,美感的模倣大半隱在內面不發現出來~稱為「內模倣」。「內模倣」可說為「象徵的模倣」,以局部活動象徵全部活動,其中的象徵作用,例如電影鐵達尼號中搭配的主題曲,觀眾對於它發生一種特別的情趣,在記憶裡結集成一個整體。後來只要聽到這首曲的旋律,感人故事便會在湧上心頭,好似又觀賞了它一遍。


    要懂得美感的移情作用,就要懂得它所伴著的生理的變化。例如想到「躍起」時,雖不必將「躍起」表現出來,也會感覺到一股蹬起的衝動,筋肉及其他器官也須經過一種細微的變化。


    無論是模倣人物運動或是模倣線形運動,所生的感覺如果不太強烈,以致破壞物、我的同一,都可以增進美感,反之,如果太強烈,使覺得它出於己體,都可以減殺美感。蘭格斐爾德:「我們碰見一件事物可以取兩種不同的運動的態度,一種是在事物裡面的適應,屬於美學;一種是向著事物的適應,不屬於美學。」例如觀賞波浪在海面上,如果企圖想要撫平波浪的皺褶,未免破壞賞海的興致;不如跟著浪波搖擺,更能徜徉其中。


    書中舉例「陪著雕像伸手」、「陪著樹搖擺」,所謂的「陪」,拿到生活中就是「適應」,生活中許多例子都印證「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來適應自己」,此為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運用到美感經驗上亦能行之。


 


心理的距離-心得報告    經一乙497652197張絜茹3.22,2009


 


    文章一開頭是直接點破美感經驗來自那段「心理的距離-跳脫實用的圈套」,以及提醒我們「慢些走」,放慢腳步才能讓心靈有稍稍喘息的機會,也才能擺脫現實的枷鎖,跳躍到實用利益以外的位置去體驗不切身的切身藝術。比如海霧,如果我們慢些走讓心靈稍作休息保持「心理的距離」,忘卻被耽擱的路程、迷失方向的航行,忘卻心焦、忘卻氣悶,另闢心靈的一塊乾土進而發現輕煙似的薄紗與平謐如鏡的海水早已難分難捨的在海面上演一齣天上人間的戲碼。然而,除了拋開實際的目的和需要的消極面,更進一步來看,心理的「距離」是著重形相的觀賞,使物我的關係擺脫實用晉升為欣賞。比如看到瓜果駐足欣賞它的樣貌而不伸手採來吃,看到瀑布浸身於其雄觀之美而非想到水力發電,看到圖畫品嘗其點線面交錯融合之美,看到美人欣賞她的獨立特質,抽走人們一般對物體的既有印象-常態,去體驗日常規律以外的形相之美,叔本華:「丟開尋常看待事物的方法。」舉例來說,下雨天滿地泥濘、交通壅塞,難免使得趕著上下班的人們心煩氣躁,如此惡劣的氣氛、擁擠的時空,經常造常車禍;反之,若我們拋開傘蓋、屏棄匆忙,在時間靜止的尖峰時段,在切身的事件裡本著不切身的精神,欣賞雨中別有一翻韻致的世界,放慢腳步,寬舒眉頭,放鬆心情,泥濘的雨天也能是煙雨濛濛的美麗情節。


    「我們在遊歷時最容易看見事物的美。」東方人站在西方的城市街道上會倍感新奇、好感加倍,即使看到銀行也會以一個建築欣賞的角度去看待,而非汲汲營營的只想到金融股票經濟;而西方人坐看中國傳統建築時會備感新鮮、美感加倍,又譬如台灣傳統戲劇-歌仔戲,在台灣發展已不如往昔盛況,現代人全一窩蜂的去聽百老匯音樂劇,然而著名的歌仔戲團-明華園卻是在西方國度找尋到一個全新的、熱烈的迴響。更切身來說,今年暑假我到台中后豐鐵馬道騎車,對從小生於台北、長於台北的我而言,不僅僅是沿路的風景新鮮,騎腳踏車這既平凡又普遍的活動也變得新奇無比,然而,對后里、豐原當地的居民而言,也許覺得稀鬆平常,除了能提供休閒去處和帶來觀光利潤外,或許不會有其他的興致去玩味他們的家園。


    記得國小練習書法,總覺得筆劃愈少的字愈難寫得漂亮,就像藝術家常以一個簡單的事物形相為單位,營造出令人玩味再三的作品;觀賞畫作時,愈繁複的影像往往愈容易混淆觀賞者的視覺,而使觀賞者迷失「心理的距離」。曠世巨作之所以為巨作的原因在於能與觀者產生共鳴,而共鳴的產生則來自於作者於觀者有相同體驗的累積,莊子說:「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便是這個道理;觀賞一幅畫作時最歡喜的莫過於與作者「心有戚戚焉」的同感、由衷的發出驚呼:「那就是那個」然而,由於有過相似的經驗變難免有太過沉浸於自身感受之虞,這就是布洛所說的「距離的矛盾」,而「不即不離」則是「距離的矛盾」最好的詮釋。


    最後,「無所為而為地觀賞形相」,我們應避免同時在所表現的情感中找尋與作品的契合,必須站在客位的觀點把所體悟的感受當作另一項作品去觀賞,於是乎,「心理的距離」便由此產生,而我們也才真正懂得「美」。


 


 


美感經驗的分析~物我同一(移情作用)經一乙497652197張絜茹3.22,2009


 


    在凝神觀照時,我們心中除開所關照的對象,別無所有,於是在不知不覺中,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而物我同一的現象就是現代德國美學家熱烈討論的「移情作用」。有人拿美學上的移情作用和生物學上的天演說相比,以為它們是同樣的重要,並把移情作用的倡導者立普司稱為美學上的達爾文,在一般德國美學家看,它是美學上最基本的原則,差不多一切美學上的問題皆可拿它來解答。


    移情作用是外射作用的一種。外射作用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去,使它變為在物的。情感、意志、動作等心理活動的外射,是因人們對於人和物的了解和同情,有「設身處地」或「推己及物」的一副本領。本來每個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某種處境,有某種知覺、情感、意志和活動,至於知道旁人、旁物處某種境地有同樣知覺、情感、意志和活動時,則全憑自己的經驗推測出來,例如,常看到一個人眉頭深鎖,便會憑經驗下意識指令認為他有心事;當到一個人拳頭緊握、齜牙咧嘴,絕對不會想跟他親近。但凡是外射作用不盡是移情作用,其中有兩項重要的分別:一、在外射作用中物我不必同一,在移情作用中物我必須同一,像看到貧果是紅色的、香脆的,而紅色的、香脆的是人們經驗積累而賦予蘋果的常態。二、外射作用由我及物,是單方面的;移情作用不但由我及物,有時也由物及我,是雙方面的。概括來說,之覺的外射大半純是外射作用,情感的外射則大半容易成為移情作用。


    「凡是眼睛所見到的形體,無論它是如何微瑣,都可以讓想像把我們移到它裡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這是移情作用的雛形,到了立普司的手裡就變成美學上最基本的一條圭臬。在聚精會神的觀照中,本身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洄流,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通迴還震盪,全賴移情作用。意蘊看出來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類神秘主義起源仍是移情作用。


    藝術欣賞中移情作用亦是一不可或缺的成分。康有為說字有十美,其美大多是移情作用的結果,把觀賞時心中的意象投射到墨塗的痕跡上,便覺到其「骨力」、「姿態」、「神韻」、「氣魄」。音樂中,節奏是最活躍、最直接能撼動人心的因子,一首快板的曲子往往使人心跳加速進而聞曲起舞,慢板的曲子常常讓人身心舒緩,這些情調也都是我們心中意象的反射,以至於音樂也有情調了。


    美感經驗只有在對象為可發動作或受動作的事物時,才必須有移情作用。生活中人與人互動絕大部分也出自移情作用,「體物入微」、「推己及人」、「同情心」、「同理心」,這些都來自本身情感投射產生的愛與包容才得以使得世界包羅萬象、相處融洽。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續上:與石頭對話:拉斐爾與米開蘭基羅之一 林比文



續上:「深觀陰陽消息」的體驗


 


「萬物生化」的「生理」:必須是先「陳去」而後「新生」(舊的不去,新的進不來~人體的新陳代謝規律如此;萬物萬事也都如此);所以解析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必須從右側「掃墓」歸來看起,逐漸出現「生機盎然」的「春景」,接著是人氣漸旺的運輸工作,再到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的「汴京熱鬧」盛況,圖左「賓客滿座的飯店」左邊就是「藥局」(醫院),醫院旁邊卻出現「棺材店」。這是一幅「全部人生」寓意圖,不可割裂來看,人的一生就是「成住壞空」一劫;它的進行式卻是從「人之死」開始的。同一推理,歐美「教堂」的「圖案」教義雷同,所以但丁「神曲」三部曲也是從地獄開始。」尤其是東正教教堂前方一側大都置放一副「棺材」讓信徒去親、去禮敬。這一切的「構思」哲理都足以彰顯「深觀陰陽消息(消~指消減、衰弱;息~指孳息、增生;兩者互為根基,互相轉化)」的藝術思維。



~與石頭對話~兼論拉斐爾與米開蘭基羅~


 


上篇提到參訪:「美術展覽館」見到「大衛像」,該館只要有開放,大衛像是最熱門景點,圍觀、解說、端詳、、、之多,為了應付來自全世界的「學者」「專家」「觀光客」、、、等,美術館特闢一大廳並作一展覽台讓這座高約 五米 五的巨大「大衛像」威武的矗立中央,四周用圍繩欄著,以防觀眾太靠近觸摸。當我的視線掃到「大衛像」的剎那~心砰砰然,好似見到久盼的「情人」剎時的激動,定下睛來想一下,如何去看「體格健美、雄偉,意志堅強的裸體青年雕像」?先繞一圈再找好角度「諦視」,由於人多並不能隨意找到理想位置,幾乎繞了兩圈才由「大衛像」左腋下、瞧他手上握著投石器時的肌肉模樣,兩手兩腳靜止動怒的平衡態勢;接著略微移動望他的臉部表情,似乎遠了些,無法像書本特寫鏡頭那般清晰。最後退遠一些從正面看它的「體格」模樣,彷彿和自己有點相像~只是樣子小一號,容貌老兩號(大衛約莫三十歲,而我當年近五十歲,所以說老兩號),但是「精氣神」猶有相若之處(這是我第一次和石頭作內心對話,「怎麼這麼像!?」第二次是2002.1.在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度博物館,真理畫家~貝拉斯克斯:耶穌像,那幅畫的筋骨、皮肉、比例簡直就是我這勞碌的身軀,因此,我對這兩幅曠世作品,有著特別的感覺和別人體會不到的「陰陽消息」)。它是米開蘭基羅2629歲完成的作品,29歲的青年雕刻家製作30歲左右的英雄人物像,有如「伐柯伐柯,其則不遠」的便利,代表著「人生~精氣神」最旺的形樣(陽剛之氣~浩然至大至剛之氣~孔子所謂:『及其壯也,血氣方剛』)~健美的體魄,堅強的意志,充滿了英勇的戰鬥精神,和無窮的宏偉力量。


二十九歲的米開蘭基羅花了四年的時間完成這尊「巨人石像」的曠世名作,使他站上世界級的偉大雕刻家的高度。這尊作品對「人體、人生」的寓意就像一本「偉大的鉅著」提供給世人「欣賞」「研究」「繼承」、、、等價值。五百年來有千萬上億以上的「學者、專家、藝術愛好者」絡繹不絕親臨「朝聖」,各自聆賞、吸收到這尊「大衛像」藝術形形色色的營養。由於研究者眾多而程度不一,難免會出現一些「批評」「瑕疵」之音,例如:國內某美術研究所教授的「大衛像」研究,指出兩個新見:一、「大衛」的右手撓骨比左手大,二、左腳長度比右腳略長(還指出可能是為了站立點高低之故)。用尺量確實會有這種「瑕疵、問題」,從這個方向作研究好像擁有「科學實據」,可以站得住,當然也可能因此榮獲「博士學位」「升等榮銜」等美名而受到社會、學術界肯定、推崇。事實是這樣嗎?「人生、人體」永遠都必須是「一加一等於二」嗎?如果真是這麼單純,那「天才」永遠可以塑造出「天才子女」,並且可以世世代代」沿襲下去。世界上有這樣的「規律性」的現象嗎?如果答案是:「沒有」,那「問題」又出在哪裡呢?基本上說,還是「宋玉對楚王問」的「問題」(參見:前篇:「陰陽乖離」~「畢卡索~病人」畫作論例)。針對這兩項問題我的「推論」是:這塊「冷石頭」經過大師賦予「陽剛之最的人體生命~大衛」,寓意裡必有「生命的返照」中特殊「規律」現象,值得他花大力氣來製作這尊「雕像」。我先引吳澤義的描述:


「藝術家所表現的「大衛」是即將戰鬥的一剎那間的形象,它不同于董那太羅所塑造的已經取得勝利而悠然自得的大衛形象,兩者氣質完全不同。大衛左手舉到肩膀,緊握肩上的投石機弦,右手有力地垂下,似乎拿了一塊石頭;頭猛然扭向左邊,臉部表情非常生動:緊鎖雙眉、嘴唇緊閉、怒目注視前方,使敵人見了膽寒,顯示了人物堅決、勇敢、機智與無畏的英雄氣概;右腳直立,非常有力,左腳稍稍著地,姿勢既穩定又有動感;然而神情卻顯得異常緊張,好像面臨大敵,一剎那間,肌肉和神色表現高度緊張、集中,認準了目標,準備要用全身力氣,給敵人致命的一擊。這是一個準備為正義事業英勇奮鬥的戰士形象。」(見文藝復興史綱255頁~1987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還用誇張手法,把手關節和腿處理得較大和過長,不但不影響藝術的真實性,反而加強了形象的藝術效果,給人以非凡的巨人印象,體現了文藝復興運動新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想。」(同上256頁)


這裡吾人要先說明「憤怒」中「扭曲形象」的科學論據:蘇聯(今俄羅斯)科學家克利安研究出來的「克利安攝影術」:他利用科學儀器「紅外線攝影」實驗~「貓」的「情緒變化」與「形象扭曲」,都取「貓」的靜態姿勢~「蹲臥」,一張是貓瞇前面沒有任何刺激物,照出來的「前掌指頭」~出現短短的「淡藍色」光圈;一張是貓瞇前面出現一隻老鼠,貓瞇眼睛瞪視著它,準備出擊「捕捉老鼠」,同樣的「前掌指頭」卻照出長長的「紅橙色」光圈。當然這兩個情節不同的「前掌肌肉」必然會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形象扭曲」的情緒差異現象,只要是「動物」都會有相同的反應。所以當一個人「怒目注視前方,使敵人見了膽寒」「神情卻顯得異常緊張,好像面臨大敵,一剎那間,肌肉和神色表現高度緊張、集中,認準了目標,準備要用全身力氣,給敵人致命的一擊」之際,全身熱血澎湃,瞬間會把特別用力的那隻手撓關節撐脹而顯得比平常「大許多」(如同生孩子時瞬間開骨盆等道理相同,這都是人體生理現象),把特別著力的腳伸得比平常「長許多」,而且右手對左腳也符合神經系統的分佈(神經系統是左右對稱,手腳神經通過脊椎而走向反側;也符合針灸經絡系統分佈,所謂『擔法』~上下對側對應法)這是「規律性」的東西,米開蘭基羅捕捉到「人體生命」中的「這個規律」,取用「大衛像」來表達這個「規律」,正是「人生返照」的典型,也是這幅作品「永垂不朽」的價值所在。怎麼可以說成:「用誇張手法,把手關節和腿處理得較大和過長」,顯然作者用「小孩子看明器」任意「郢書燕說」一番罷了!怎能說是「高見」「高論」「有學術見解」呢?(待續)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續上:「深觀陰陽消息」的體驗

續上:「深觀陰陽消息」的體驗


秀富、梓翔學棣同覽:


繼「陰陽乖離」再論「深觀人生的陰陽消息」:前篇論及「醫易同源」,後來再論「道法自然」不斷引用「老莊」引證「回歸自然」的養生哲理。記得東坡曾說:「古聖哲的至言」都是平易近身的「道理」,在在都 能印證 老師這一套說法。後來論「老中青」時提到登「佛羅倫斯、百花聖母教堂」的感慨。上週秀富來聊天,才知道你也曾「深度旅遊」「文藝復興重鎮~佛羅倫斯」,話題深契「共鳴」而意猶未盡。這裡再補充說明:我這趟旅遊運氣之好,心得非常特別,因為十七八年前,曾在空大擔任過「藝術概論」課程,對文藝復興三傑的資料讀了不少,所以來到這「三傑」的「寶地」,興致高昂的探訪他們的「作品及心路歷程」;由於我有中醫臨床的「根基」(曾經參加屍體解剖),體會到「深觀陰陽消息」的起點在「人之死」(詳查屍體~註一),而「三傑」對於「人生、人體」解剖之精,可謂「空前」,也幾乎是「絕後」;例如:米開蘭基羅十九歲時曾在一間修道院「停屍間」解剖過約一年的「人體研究」;從此以後,便以無懈可擊的解剖學知識,表現在往後的所有作品裡面,所以我到佛羅倫斯便認真找尋這間影響千古的「文藝搖籃」~「修道院」參訪,似乎有逛到這麼一間古老「修道院」,因為語言「隔閡」、無人可問訊,也不敢確定是不是這一間;接著參訪:「美術展覽館」~「大衛、順命抗命~俘虜、帕勒斯特利那的憐憫、聖瑪太」像(還有波提切利的:大海的聖母,帕祁諾狄、賁那圭達:生命之樹等);「梅迭契家族教堂」~「晝、夜、晨、昏,祈禱堂、朱利安諾、羅仁措公爵陵寢」;「烏菲齊博物館」~喬脫:「寶座上的聖母」,菲利普、利匹:「聖母與聖嬰」,波提切利:「石榴樹下的聖母」、「春」(我曾在『跑步、爬山心得』一文中引用)「維納斯女神的誕生」,八角「講壇廳」的「梅迭契的維納斯女神」,拉斐爾:「雷歐那十世」「卡爾得黎諾的聖母」,提香:「「烏爾賓諾的維納斯」(又叫:浴後的維納斯),另一株:「生命之樹」、、、等。參觀「聖十字大教堂」(三百名偉人的墳墓)時,立在「米開蘭基羅」的「石棺」前(華沙日建造),細細觀察石棺前代表「繪畫、雕刻、建築」的寓意雕像;君王論作者馬基維里的陵寢(斯披納建造),石棺前刻著:「只要目的正當,可以不擇手段」(醫病:搶救生命~更是如此),石棺上雕座代表「外交手腕」的寓意像(用藥權變之道寓意像);伽利略(朱利歐、弗紀尼建造)陵寢(石棺)兩端是「幾何與天文」的寓意像;喬脫:「聖法然切斯扣之死」、「聖母加冕禮」;聖器收藏室及巴容切利家族祈禱堂等,連地面上都有「名人石棺」,不小心還走(站)在其上呢!其它收藏館如:董那泰羅:「大衛大理石、青銅像」,米開蘭基羅:「巴扣」;「五百人大廳」:兩邊大牆各別為「達芬奇:安夾日之仗」和「米開蘭基羅:卡席那之仗」兩位大師在此競技,傳為美談。披替宮:帕拉替納畫廊:拉斐爾:「阿紐洛與瑪德蓮娜、東尼」「聖母與聖嬰」,魯本斯:「戰爭之後果」(大病:用攻藥之場景~寓意像)。拉拉雜雜列舉印象最深的幾幅作品。他們能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永垂不朽」,必定有它的文藝價值,值得吾人學習、取法。我的「人生樹~學問系統」即取法于此。如果有機緣很想將這些「資料、圖像」po到部落格供大家欣賞(我目前沒這個心力、技術辦到,只能說說而已)。坐電腦前太久了,就此打住。(待續)


師字2009.7.17.


 


註一:「萬物生化」的「生理」:必須是先「陳去」而後「新生」(舊的不去,新的進不來~人體的新陳代謝規律如此;萬物萬事也都如此);所以解析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必須從右側「掃墓」歸來看起,逐漸出現「生機盎然」的「春景」,接著是人氣漸旺的運輸工作,再到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的「汴京熱鬧」盛況,圖左「賓客滿座的飯店」左邊就是「藥局」(醫院),醫院旁邊卻出現「棺材店」。這是一幅「全部人生」寓意圖,不可割裂來看,人的一生就是「成住壞空」一劫;它的進行卻是從「人之死」開始的。同一推理,歐美「教堂」的「圖案」教義雷同,所以但丁「神曲」三部曲也是從地獄開始。」尤其是東正教教堂前方一側大都置放一副「棺材」讓信徒去親、去禮敬。這一切的「構思」哲理都足以透露「深觀陰陽消息(消~指消減、衰弱;息~指孳息、增生;兩者互為根基,互相轉化)」的藝術思維。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續上:「深觀陰陽消息」~「陰陽乖離」:淺談「脾胃」問題~回覆育承學棣「提問」

「深觀陰陽消息」~「陰陽乖離」:


淺談「脾胃」問題             林比文


 


2009/07/16 01:04:02


t155122


老師您好,我是經濟一乙的陳育承。老師近來可好?結束了一年的國文課,以後就比較少有機會可以與老師討論了。在這我有一些問題想問老師,最近我媽因為胃不舒服而去醫院檢查,發現有胃酸逆流的情況,胃的部份出了問題。而我爸也常常拉肚子或是胃不舒服。請問老師:                                    對於腸胃部份或是消化要如何去保養自己?我媽的情況要怎麼樣讓病情能好一點? 謝謝 老師!


 


育承學棣青鑒:


留言知悉。「腸胃」~消化系統是人體維持生命、健康的「基地」,古人說:「土為萬物之母」,這裡的「土」字意謂:「脾胃~消化系統」,「腸胃功能正常」叫「土德」;如果「腸胃功能徹底垮掉」叫「土敗」,身體就會出現「陰陽乖離」的現象(陰陽乖離:近日我遇到一個case,她的症狀是肚腹膨脹疼痛,心跳每分鐘148,全身手腳觸摸覺燙熱,量體溫卻正常,這是內外陰陽乖離之象;又如:麥可、傑克遜最後日子『據媒體報導』身體一邊熱、一邊冷,這是左右陰陽乖離之象。人體只要出現「陰陽乖離」之象,必死無疑)。你上老師課時不知道有沒有留意(聽到)老師舉過「畢卡索」的畫例:我旅遊參觀西班牙、巴塞隆納、畢卡索美術紀念館,有一大副油畫名作:「病人」,畫作是這麼一個模樣:病床上躺臥著一位著藏青色西裝的中老年病人(領隊解說:取畢卡索的父親為模特兒、臉部酷似),床的那一邊一位手持針筒藥物走近床邊的護士,這一邊則是一位準備要給病人診療的醫生。我們這位文化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的女領隊解說:「你們先從病床的橫向觀賞,病人、病床會覺得很長;再從縱向去看會覺得短多了;這就是偉大畫家了不起的名畫;但是這幅畫有個瑕疵,你們先看一看、能不能查出來!」大家先是「試著仔細看!」接著一部份人交頭接耳,似乎也看不出什麼「差池」來!過了一陣子!領隊開口問大家:「有沒有看出瑕疵!」又說:「你們看喔!這位病人的手,一隻下垂床邊的是藍黑色,一隻置於胸口的是粉紅肉色;一個人兩隻手的膚色怎麼可以差別這麼大!?這就是它的敗筆。」我一聽:「乖乖!這就是病人嘛!病到(左右)陰陽乖離的程度了,旁邊的醫生護士的作用:就像莊子、大宗師裡寓言故事所形容的:『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而已,所以這幅畫才命名叫「病人」~真正的「病」人~必死的病人,這是人生必經的一個過程「規律」,是千古不變的鐵律;大藝術家(畢卡索)深諳人情世故,捕捉到人生不變的「規律」並將它用畫來表達(傳遞)這個「智慧」,哪裡是領隊「小孩子看明器」隨便「郢書燕說」說了算!!我當時並沒有給她「當面澆冷水」,因為我瞭解「宋玉對楚王問」的問題(註一),只淡淡的「哂笑」離開現場繼續參觀。


令堂「胃部不適」~「胃酸逆流」應該是屬於「飲食、藥物」不當所引起。先是「飲食」,吃到「不適合身體」的食品,或過冷、過食(吃太多太撐),運化不及,造成「消化不良」~「脹氣、悶痛~痞悶、噁心、、、」一系列症狀;這時節,只要飲食、藥物有絲毫「差池」,便會沒完沒了的「鬧下去」,所以為今之道只有「小心調攝」,「仔細辨證」,這不是在此「一言兩語」可說清楚的。令嚴「胃部不適」論述同此。至於平常如何作「腸胃保健」,老師部落格有許許多多篇章都已論述過,參閱相關文章論述(尤其跑步、爬山心得一文)。耑此簡覆


師字2009.7.16.


 


註一:「宋玉對楚王問」解析:參閱部落格「養生主」釋文之緒論(顧及初閱者加註)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續上:回覆小夏、梓翔學棣「回應」再談「道法自然」的原始積極養生教義



 


續上:回覆小夏、梓翔學棣再談「道法自然」原始積極養生教義


小夏、梓翔學棣同覽:


你能體會到調養生息要「道法自然」才是積極而正確的做法是很不容易的「覺悟」。尤其是它的「積極」意義,就是一般「道學家」或是「談學論道」者僅能從「消極、自然」去解說而已;極少有學者能夠「深論、深悟、體驗」它的「積極」價值。


記得四十年前我上「法學概論」課,老教授對「法」字作了兩節課「解析」,還在黑板上畫出大篆的「法」字結構並講解其原始意義,似乎快要沾到「道法自然」的「積極意義」的邊了。可惜當時年輕、學識經驗不足,也沒興趣去探索古人此語的智慧哲理。「法」字的「大篆字樣」請參看部落格相簿:難老藝苑字畫集: 劉迺中 老師書寫的「道法自然」作品。該字的原始結構是:左邊:從「大口水」部,右邊是一隻有觸角的鹿形神獸,這隻神獸有分辨「善惡」且會用祂的觸角將「惡」的觸去的性能。後來字體簡化成「從水」「從去」的會意字;使它的原始意義模糊而難以理解。這四個字最早出現在道德經,我在該書的析義如下:


第二十五章  域中有四大: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叮嚀的話:本章說明「脈道」的「獨立」「周行~逝、遠、反」「為天下母」的「自然」特性。同時指出「道」「大」「天」「地」「人」諸字是「字異~特殊性、殊相~(橫嶺、側峰、遠、近、高、低等焦點、向度不同)」「同義~共同性、共相~(同屬一座廬山)」[1]


古人稱「大道」的原義是「血脈」的名字。「天」的象形字是「人」的正面站立、雙手雙腳張開的形像,而強調「人」的頭部。「大」的象形字是「人」的正面站立、雙手雙腳張開的形像。「人」的象形字是「人」的側面站立、雙手前伸、雙腳微彎的形像。而「道」的象徵是指「人體內的血脈之總形」,所謂「孔德之容」即是此意。「地」的象徵是指「人體的肌肉、細胞、骨骼等物質形相之總形」。「法」的象形字是從水~血屬液體,和會判決是非曲直(指新陳代謝)的鹿形獨角神獸(指獨立系統),組合成的「會意」字。該「血液」具有自然的免疫功能,能判決「邪氣與否的是非曲直」,並將邪氣觸死、推出去~代謝出體外。明白以上說明,經文是「王亦大」或「人亦大」的爭執便可迎刃而解。[2]才能體會「天下神器」「道法自然」的精彩原意。所以諸字的有機繫聯是理解老莊神秘意義的關鍵所在。


章旨大意:老子說:「有物~脈道裡面確實容有精華物質~血液」,「混成~它是各種精華物質混合而成~食物在消化道混和吸收而來」;它在「天地~全身」[3]的細胞、肌肉等未生成之前便已生存在「血脈」裡面;寂靜啊!寥遠啊!處在獨立的系統中不改變方向的前進著,在身體、脈道裡面週而復始(循環)的輸送精華物質而永不懈怠(穩定而不危殆),可以說是「天下~全身細胞、萬物、肌肉、骨骼等」的「母親」。「這個東西」起初我不曉得「它」該叫什麼名字,勉強給「它」一個(名)字叫做:「道」,勉強給「它」一個名(字)叫做:「大」。因此,「大~血脈」可以說是「逝~會前進的」,「逝往」可以說是「行遠~流到寥遠的地方(人體的血管~包含微血管~長度約 十萬公里 )」,到了遙遠的地方又會返回來(循環不已);所以「道」和「天」「地」「人」都與「大的形象」相同;全身「領域」可從四個層面、角度、焦點來理解,就有四個「大~形象名稱」,而「人~的形象」只是其中的一個領域罷了。「人」追隨、模仿、依賴著「地」,以「地」作為「法則、模範」;「地」追隨、模仿、依賴著「天」,以「天」作為「法則、模範」;「天」追隨、模仿、依賴著「道」,以「道」作為「法則、模範」,而「道」卻以「自然」作為它的「法則、模範」呢!


 


「道德經」作為早期經籍的「源頭」之一,它給「大、道、天、地、人」的原始意義作了「定義」式的「規範」。後代學者就該遵循原始定義,才能夠理解古人所言為何?可惜這一套「智慧哲理」似乎得不到「普及化的傳承」,顯得特別「誨澀」而多「歧義」。我不厭其詳地解釋,無非是想釐清近在咫尺的「道體」是古人談學論道的「宗本教義」,也是它能流傳千古的「價值」所在。尤其將它應用在「調養生息」時,便能立刻顯現「積極而正確」的智慧哲理來。我從「中醫養生」理論、實踐來理解「道德經」,還將它從養生焦點寫成「老子道德頌」作為「玄覽堂堂歌」(該歌歌詞可概括三分之二本的道德經經義),甚至還用佛教語言寫了一首「養生歌」~「釋迦牟尼頌」(參閱:該文釋義),其中有「練功修道、智覺慧觀;難忍能忍,曠劫精進」的頌詞,意思是說:「鍛鍊身體、血脈的天然機能,在鍛鍊的過程中,用心體會身心內部的微妙變化,從而擁有養生的智慧;鍛鍊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難忍能忍」(讓身體不斷超越極限),「新陳代謝」才能做到「曠劫」(將體內陳舊、廢物排出體外,例如:國際馬拉松比賽~選手跑上幾十、上百公里時,將他的汗水收集分析,體內的重金屬都可以排出來),而後才能「精進」(新生~最棒的體質)。以上這些道理能懂,「道法自然」的積極而正確的養生意義,便能牢牢的掌握而終生受用不盡。(參閱:跑步、爬山心得一文)


      師字2009.7.14.








[1] 參見緒論及題西林壁詩解析一文




[2] 道、大、天、地、人、法字義:參閱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尤其「法」字的大篆會意字:大~道體、口~孔德、水~血液,鹿形神獸:鹿角~脈網,神獸~天下神器。




[3] 參見緒論




 


附錄:


小夏2009/07/15 14:17 回應


老師:


讀了您最近三篇《道法自然》的回覆文章,尤其是這一篇解《道德經》第25章,頓時之間,腦中充滿了想像力,來回穿梭震盪。


老師啊!老師,您的著作《宗本教義》解老莊的書什麼時候要出版啊!


學生  秀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