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色空」
「佛學另類心得」回覆永能學棣「回應」
永能學棣英鑒:
你的回應:
「法本有色空,而色空本是如一:身體、行為、物質、實踐是色,思想、積極、精進、智慧是空;當下念頭的生,下一念頭的起;前一念頭的死,即是生死;生死不斷,煩惱不死;煩惱即是輪迴,是空的表現。」
使我想到東坡《赤壁賦》: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東坡這段話用莊子「達觀論」談「色空」;我則從「養生論」寫佛歌:
釋迦牟尼頌 (養生歌) 1995.6.22. 夏至撰於玄覽堂
釋迦牟尼居無梁 娑婆世界宿緣彰
世間無上千葉床 明行遍知蓮國香
古今未來時時觀 大小內外處處探
諸行無常涅槃靜 諸法無我遵法印
練功修道 智覺慧觀 曠劫精進 難忍能忍
止觀雙修 解行並重 天地同德 陰陽共波
寄至味於淡泊 萬趣融其神思
色是空裡色 空為色邊空
色空相即離 妙在不言中
無在無不在無相 非有非空
非離非不離無常 中道實有
佛法本無法 無法佛亦法
今付無法時 佛法何曾法
南無釋迦牟尼如來
南無釋迦牟尼如來 如來 如來 、、、
1.「釋迦牟尼」一詞是主觀的,憑藉感覺(直覺性經驗)而不假借概念的;同時卻又不完全是主觀的,仍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心與物的關係,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是心借物的形相來表現情趣。凡是「釋迦牟尼」的形象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它的美必須在「蓮花座」上因緣具足而顯現。實質含義同「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義,幾乎是「人體血脈」的同義詞(參見緒論,讀通該書當可理解整首歌詞旨喻。且本文結構即模擬《道德經》八十一章安排略作調整寫成)。
2.「居無梁」:「梁」指魚梁,用石頭等阻住河流留一缺口,作為捕魚之用;「無梁」形容「血流沒有阻礙」;整句大意是說血液居住在沒有阻滯的血管裡面。
3.「娑婆世界宿緣彰」:「娑婆世界」指身體裡面的「大千世界」,包括「血脈」、「骨骼肌肉、五臟六腑等全身萬物細胞」的生長變化;「宿緣彰」是一種「宿命的因緣和合」彰顯的結果。即「為無為,事無事」、「」參見本書相關各章解說。
4.「世間無上千葉床,明行遍知蓮國香」:「千葉床」形容「血脈」在身體裡面的分佈,「世間無上」說明「血脈」是身體生長變化最重要、根本的東西,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比它重要。「明行遍知蓮國香」:指血液「明澈」「暢行」流遍全身,維持像「蓮花座」那般潔淨的身子。
5.「古今未來時時觀,大小內外處處探」:(體察道體生化萬物的規律)前一句是提示要從時間、縱向思維去觀察;後一句是叮嚀要從空間、橫向思維去探查。
6.「諸行無常涅槃靜,諸法無我遵法印」:「道體」的運行是沒有「固定的常則」,是會隨著生活環境(空間)、季節(時間)等外在因素及飲食、藥物等內在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必須維持「涅槃」般清靜守正的境界;前一句「諸行無常」也可以作為白天生活工作的描述,而後一句「涅槃靜」則理解為描述夜裡休息、睡眠時的境界。「諸法無我」說明「道體」只進行生化萬物的天職,從不考慮自己,一切遵行「法印」~「有機體」自然的功能法則。
7.「練功修道,智覺慧觀」:人生用功學習修練「道體」的功夫,要能從直覺性的體驗(禪定)、觀心而後心觀地去覺悟、領會,從而擁有「修道、智慧」。
8.「曠劫精進,難忍能忍」:「曠劫」即「虛其心」的動作,將已步入「劫數」的「陳物」推出去,以維持「空曠的容納空間」,使新的精華物質~營養物、精血~生成新細胞、新生命才能進入而完成「血液」新陳代謝的功能。而使全身、血脈、五臟六腑強健的基本功夫就是「難忍能忍」,並做到「弱其志,強其骨」的要求。練功夫的人最能體會和說明這個經驗。運動者必須理解「曠劫精進」的深奧妙理,才能夠理解「難忍能忍」的奧義,從而才會「有恆」的去實踐它,所謂:「知行合一」的「知」才是「真知」。恩師馬光亞中醫師近九十歲時曾經教誨我說:「人過六十歲,運動就會有恆。因為六十過後只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條是運動場,一條是醫院。」我得到這句話的開示,提早兩年「有恆」地跑一小時二十大圈(400米 )的運動場。每當最後五圈時,常常見到梵諦岡、西斯汀大教堂天花板、米開蘭基羅、創世紀「諾亞方舟」的場景,那就是「曠劫精進,難忍能忍」的美妙圖像。最後五圈流出來的「汗水」和前面幾圈流出來的「汗水」內容、意義不同,那才是「弱其志,強其骨」(三章)、「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出生」(五十章)「守柔」(五十二章)之道的實質意義。(六十歲:代表一個人更年期之後健康重要的的分水嶺。無論是男女五十歲左右都有更年期~氣血明顯衰弱的階段,更年之後唯有靠運動來彌補氣血運化功能之不足。運動量不足或不得體,往後的身體必然多災多難。所以此句警策之語隱含防病、治病、消災之積極意義)
9.「止觀雙修,解行並重;天地同德,陰陽共波」:「止觀」「解行」佛教語,雙雙修習「止」即「禪定」、「觀」即「觀想」功夫,以袪除心中的煩愁;「解、行」必須是同時進行,當解脫出「陳舊、壞死」的物質之際,同時要將其運行出去,這種生理機能,出除了「脈道」本身循環機能外,還需靠加強運動,使身體流汗等代謝暢旺。才能使有機體維持在「天地同德,陰陽共波」(莊子語)的境界。
10.「寄至味於淡泊,萬趣融其神思」:「寄至味於淡泊」即「味無味」(六十三)的最佳寫照、老子一再叮嚀「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七十二)、「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七十五)、「五味令人口爽。」(十二)、「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十二)、「知足者富」(三十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四十四)、「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以上各項都能確實做到,便能將「道體」生化的「萬趣」「融」入「神思」的妙趣中,如下:
11.「色是空裡色,空為色邊空;色空相即離,妙在不言中。」「無在無不在無相,非有非空;非離非不離無常,中道實有。」「佛法本無法,無法佛亦法;今付無法時,佛法何曾法。南無釋迦牟尼如來,南無釋迦牟尼如來、如來、如來、、、。」
上篇用王維《觀獵》(色)來印證我六十四年的「生命歷程」(空),用寫「難老藝苑部落格」~「化作春泥」(空)更護「花」(色)的生命意義來經營,這是宏觀生命「色空相即離」的體驗。東坡則用《赤壁賦》~整個人類更宏觀的角度來演奏「生命之歌」。
中篇提到多識、洛桑塗丹瓊排在書中評議台灣、聖嚴法師割裂「顯、密思想」偏執之誤;而我也有專篇文章論及他~「何謂不撿堅固子?」此外還提過弘一法師對待生命的智慧~「禁食、斷食、絕食之辨」(兩文自行點閱)。兩位法師「安頓」生命的智慧有天壤之別(兩人傳記自行閱讀,這裡只提『圓寂』之事):弘一法師三十八歲得「肺結核」(民初,該症類似今天肺癌之症~不治之症、絕症),這一年暑假便剃度出家(出家真正原因在此),到六十二歲圓寂,多活了二十四歲,這期間生活品質、身體感受是「健康」而「快樂、自在」的;圓寂前一個多月行「絕食」而安詳去世(道理見該篇論述)。聖嚴法師則很不一樣,據報載,他75~80歲是「歹活」~疾病纏身(經常住院治療)~多種器官(臟腑)併發嚴重症狀~後兩年整個臉浮腫,最後以「多發性肝癌」宣告不治;從台大醫院送回法鼓山途中「斷氣」,「圓寂」後第三天?開放「瞻仰遺容」(第一天)我近距離觀察其「面部表情~仍苦~癌症末期疼痛指數破表之表情」,可見他對於生命最後時刻的「安頓」沒弘一法師「高智慧」。兩人同屬「名法師」,道行高低、境界不同,由此可見一斑。
師字2011.5.1.
唯心聖教安心眞經57頁
回覆刪除醫術天醫 上達天界 下至法界 萬生萬物
皆有病魔 人身尤是 眾生無知 更是無智
妄言批評 醫者外道 罪過罪過 應該懺悔
醫者天醫 累世以來 在家凡人 修行百家
皆有肉身 日食五穀 風水陽光 人生要素
寸步不離 人類仰之 萬物依之 若離風水
百病將至 三寸口氣 生滅無常 臨死之際
方悟求醫 為時不及 嗚呼哀哉 生命奈何
鬼谷仙師 練丹採藥 水濂洞裏 洗髓伐毛
練就金剛 不壞之身 不明醫術 未有健身
何來修行 何來成道 又何成佛 更難成聖
神農炎帝 日嘗百草 中諸百毒 利民利生
鬼谷仙師 醫身醫心 誰人能之 惟有王禪
故名天醫 老祖是也 神農是也 故爾稽首
歸命頂禮 佛家藥師 居於東方 淨土琉璃
世界光明 性本清淨 一塵不染 即名藥師
藥師醫心 心本無病 亦無百藥 惟人不知
若人有病 先後醫身 體膚康泰 心平氣和
方証佛道
說醫者非另類是也
祝法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