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枸杞子可以明目嗎?(2009.10.18.修訂版)

枸杞子可以「明目」嗎?       林比文養生醫話


分類:中醫養生                2008/05/04 20:49


 


「枸杞子可以明目嗎?」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藥書上不是都記載著「明目」的作用嗎?


我們就拿最通行的中藥書來作分析:


清、汪昂《本草備要》原文記載:


枸杞子:平補而潤。 性味:甘平(《本草》:苦寒)。功用:潤肺,清肝滋腎,益氣生精~助陽,補虛勞、強筋骨(肝主筋,腎主骨)。去風明目,利大小腸(目為肝竅,瞳子屬腎)。主治:治嗌乾消渴(按:古諺有云:『出家千里,勿食枸杞。』其色赤,屬火~能補精壯陽,然氣味甘寒而性潤,仍是補水之藥,所以能滋腎、益肝、明目而治消渴也)。根葉名稱與作用:根名:地骨皮:瀉熱,涼血,補正氣。葉名:天精草苦甘而涼,清上焦心肺客熱,代茶止消渴(時珍曰:皆上焦氣分之藥)。地骨皮:性味:甘淡而寒功用:降肺中伏火,瀉肝腎虛熱,能涼血而補正氣。主治:內治~五內邪熱~吐血、尿血,咳嗽、消渴(熱淫於內,治以甘寒:地骨一斤,生地五斤,酒煮、服下~治帶下)。外治:肌熱、虛汗;上除頭風痛(能除風者,肝腎同治也;肝有熱則自生風(與外感之風不同),熱退則風自息);中平胸協痛(清肝);下利大小腸。療在表無定之風邪,傳尸有汗之骨蒸。(李東垣曰:地為陰,骨為裏,皮為表~地骨皮:瀉腎火;牡丹皮:瀉包絡火;總治熱在外,無汗而骨蒸。知母:瀉腎火,治熱在內,有汗之骨蒸。四物湯加二皮~治婦人骨蒸。  朱二允曰:能退內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實不知;病或風寒、散而未盡,作潮往來,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裏之藥,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癒者,特表明之。  時珍曰: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足,而邪火自退;世人多用苦寒~以芩連降上焦,知柏降下焦,致傷元氣,惜哉!予嘗以青蒿佐地骨退熱,累有殊功。)


禁忌:腸滑者忌枸杞子中寒者忌地骨皮。(搗鮮者,同鮮小薊煎濃汁,浸下疳,甚效。)


 


白話解說:總括枸杞子的基本功能是「平補而潤」:「平補」~「平」是形容它的補性不強,也可以作「平息」虛火而達到「補益」身體之效,因為它屬「潤」~滋潤性的藥物,可以填平被虛火蒸發而欠缺的「精水」。條件是必須先有「虛火、骨蒸」之類的疾病。


性味甘平(《本草》:苦寒)~文按:性味:清、汪昂《本草備要》記載是「甘平」(甘味的平和之藥);可是《神農本草經》及明朝、李時針《本草綱目》記載卻是「苦寒」(苦味性寒:這裡說的「苦味」不屬「大苦大寒」「極苦」而明顯的苦味,該是同它的葉子「苦甘而涼」接近)。從文中「功用」「主治」的記載來看,應該是屬輕微的甘味而微寒、微涼的藥物。


叮嚀的話:辨析:啟業書局《中藥臨床應用》(大陸)一書中的記載:「味甘,性平」「為平補肝腎的常用藥,不寒不熱,陰虛陽虛都可用,但較多用於陰虛(文按:陰虛多有「內熱」,所以它還是屬於「寒涼」之性的「滋潤」藥物。所謂「陰虛」:指的是人體「精水」被熱~體溫蒸發而體內總的水量缺少,引起肌肉之間有「內熱」的感覺)。


該書臨床應用:第一條:治療肝病:「方如一貫煎」後,卻記載「實驗方面已初步找到枸杞子治肝病的一些根據,可作為一種中藥的護肝藥,常服一般無副作用,但患肝病而內火熾盛者,服枸杞子後有時會熱象加重,為免此弊,用時宜酌加清涼藥。」「使用注意:雖屬平補,但有內熱者仍應慎用。」和本草備要的「功用」「主治」「禁忌、使用注意」相矛盾的說法。到底孰是孰非?會造成醫療上的失誤、偏差,後果影響可大。這段「實驗方面」的記載可能是針對「用於治療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變而屬陰虛者,取其有護肝作用,常配當歸、熟地補血,沙參、麥冬滋陰,川楝子疏肝,方如一貫煎」中的配用「沙參、麥冬、生地」(滋涼藥物)「望文生義」而來;至於「患肝病而內火熾盛者,服枸杞子後有時會熱象加重」的說法,可能是因「內火熾盛」~「火熱」太強盛(即今肝病急性發炎之際,必須要用黃芩、茵陳之類大苦大寒之藥來消炎,降熾盛的內火),不是「甘平、微寒微涼」的枸杞子所能勝任,造成「病重藥輕」~熱壓不下去,而有「熱象加重」的後遺症,這仍屬「辨證論治」失誤之過。


第二條:用於治療體弱「腎虛」:也許編者讀到《本草備要》記載:「出家千里、勿食枸杞」~「其色赤屬火,能補精壯陽。」對「形象」理解有所偏差所致,加上對藥性的拿捏不準確,說成「不寒不熱」,衍生出「陰虛陽虛都可用」的錯誤理解,「腎陽虛」的身體症狀是屬體內「惡寒」型的腰膝酸軟~功能不足而頻尿、便軟(見禁忌),怎麼可以服用「甘平、微寒微涼而潤」的枸杞子!後面「甚至遺精、帶下,常配熟地、杜仲、女貞子等藥」就更說不清楚了,這裡的「遺精」是指因「腎陰虛」~「長期內熱虛耗」兼「精關不固」,兩者惡性循環的條件下的「遺精」;這裡的「帶下」則指因陰虛內熱,灼傷「陰血」而出現帶血性的「赤帶」,不是一般常見的「白帶、黃帶、兼有味道、混濁」濕熱性的「帶下」,誤用則「益疾」~加重病情。(參考「枸杞根~地骨皮」:「內治五內協熱,吐血、尿血,咳嗽、消渴」~熱淫於內~陰虛發熱是屬持續性的微微內熱:治以甘寒,地骨一斤、生地五斤,酒煮、服下,治帶下~陰虛赤帶);李時珍說:「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足,而邪火自退」,這裡的「邪火」是指「陰虛內熱」之火,是利用它的「微寒」「退熱」(停止精水之繼續內耗)和「甘潤益精」的藥理,綜合達到「補水之藥」~使體內「精水」增加的療效。


第三條:用於眼科:「治療目眩、眼花,視力減退~如早期老年性白內障,常配菊花加強明目作用。」(文按:菊花也是甘苦微寒之藥物,取其「火降則熱除」的功用,故能養目血,去翳膜~「與枸杞相對、蜜丸、久服,永無目疾。」本草備要如此記載,仍針對陰虛內熱者而言的,該段話斷章取義者太多太多了,)「目眩、眼花、視力減退」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濕症羈留」所造成(參考下面禁忌)。


以上這種析理性的偏失,嚴重後果遠勝過「字誤」 之過(如啟業書局印行、湯頭歌訣新義:生化湯屬「溫燥」之藥方的「燥」字,是「潤」字之誤。裡面的藥物如當歸、桃仁會滑腸~軟大變,全方都是「溫潤」藥物,以維持產婦腹中的「敗血、惡露」不結塊而容易排出來,並符合產婦禁忌之一的「大便乾」原則),所以讀醫藥之書,能無「審問、慎思、明辨」乎!而編寫醫藥書、校對醫藥書的人能不「謹慎」從事乎!


這個問題從前有一些醫家也曾針對「醫者:讀書、著書、寫案、書方的弊端」加以評析過:


1.沈金鰲在《沈氏尊生書、自序》中,既談到著書之誤,也談到讀書、用法之誤。他說:醫學關係到人的生死,所以「立法著書者,非要于至精至當,則貽誤後世,被其害者必多;在讀書用法時,非審乎至精至當,則冒昧從事,被其害者更多、、、甚且讀書而不通其義,雖淺近之語亦謬解訛傳,吾見其治一病必殺一人!」(時下流行的某些健康小偏方、藥膳食譜、秘方大全、怎樣吃出健康之類的書籍、藥方善書、雜誌多如牛毛,多屬此類。)


2.華岫雲在《臨症指南醫案、華序》中則談「寫案著書」之誤。他說:「有徒務虛名之輩,輒稱與貴顯某某交游,療治悉屬險證,如何克期奏效,刊成醫案,妄希行世。不知此皆臨症偶而倖功,乃於事後誇張虛語,欺誑後世,以沽名譽,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摘錄自拙著:先師馬光亞追思文) 


 


功用:潤肺,清肝滋腎,益氣生精~助陽,補虛勞、強筋骨(肝主筋,腎主骨)。去風明目,利大小腸(目為肝竅,瞳子屬腎)。


白話解說:人體過勞(體力、精力透支)或因疾病、藥物傷陰血會產生「虛勞內熱」的現象,這時服用甘寒性潤的枸杞子,除去「虛熱」等於保住「精血」不被蒸乾,所以說:「潤肺,清肝滋腎,益氣生精~助陽,補虛勞、強筋骨;去風明目,利大小腸」。這裡的「肺」包括呼吸器官和皮膚,朱二允所謂:「能退內潮、外潮,、、、病或風寒散而未盡,作潮往來,非柴葛所能治,用枸杞、地骨走表又走裡之藥,消其浮游之熱邪,服之未有不癒者」;「肝」包括所有血液系統,「清肝」即將血液中的內熱現象清除;「滋腎」包括全身的內分泌、精血等,「肌熱」消除即先保住「體內精水」,再加上「滋潤」「補水之藥」,就可顯現「益氣生精~助陽、強筋骨」的效果。由於「風熱」「內熱」蒸發眼睛中的「精水」(目為肝竅),「陰虛、骨蒸」造成的「目昏」,服用甘寒而性潤的枸杞子,「去風」「瀉熱、涼血」而「明目」起來。連因內熱引起的「便乾」「小便澀熱」之疾,也一併獲得改善。所以它可以「去風明目,利大小腸」。這裡的「利大小腸」是指「利二便」,不是單指「大腸」「小腸」,道理如上。


叮嚀的話:如果不是「陰虛內熱」引起的「目昏」,便不可以服用(文按:一般人都不具備這個條件)。臨床證明,台灣自然氣候屬於濕熱型海洋性、海島氣候特徵,又台灣的經濟生活條件優渥,一般感冒多兼「濕氣」,由於「濕滯」引起的「目昏」「眼睛乾澀」「眼睛癢熱」等一系列的「眼疾」非常之多,這類「眼疾」均不可服用「枸杞子、菊花」,不慎服之,只會「益疾」~增加「眼疾」的嚴重程度。所以許多人讀藥書,見到「明目」兩個字,便以為可以通治所有「眼科疾病」,或是有事沒事就煮一些「枸杞子」等藥物「顧眼睛」,甚至天天煮來當成「茶水」喝,我幾年前曾遇到一位慈濟的吳「師兄」,他「眼睛汪汪的流著淚水」「嘴唇黑黯色~屬寒」,我問他:「您是不是吃了枸杞子之類的補品」,他說:「我把它煮了當茶水喝、顧眼睛,已經兩年多了。我們慈濟人好多人都這樣喝!」難怪會眼淚汪汪流個不止,「您快別再喝了!」「再喝下去,眼睛不但不明亮,還會濕癢到爛掉的程度!」回去後停止服用,不久就恢復正常,第二年再碰到他,告訴我說:「停喝不久,淚眼症就全好了,我還告訴周邊師兄、師姐,不能亂喝它哦!」(參考:禁忌)


以上道理懂了,下面的篇章自可體會得知。


 


主治:治嗌乾消渴(按:古諺有云:『出家千里,勿食枸杞。』其色赤,屬火~能補精壯陽,然氣味甘寒而性潤,仍是補水之藥,所以能滋腎、益肝、明目而治消渴也。)(文按:消渴症~即糖尿病,分上中下三消,上消即喝下大量的水,還會覺得渴,1985年底,中華佛教學會理事長:八十歲的白聖法師來到台北同德堂求診,主訴說:十二月天,一早要喝八大杯帶冰珠的白開水~四千CC,喝下去還渴,是屬陰虛有火之症,老師用一貫煎方加減;中消即吃下大量的飯菜,片刻又飢餓;下消即喝一斗水立即尿一斗。)


 


根葉名稱與作用


葉名:天精草苦甘而涼,清上焦心肺客熱,代茶止消渴(時珍曰:皆上焦氣分之藥)


根名:地骨皮:性味:甘淡而寒


功用:瀉熱,涼血,補正氣。降肺中伏火,瀉肝腎虛熱,能涼血而補正氣。(文按:取其甘淡而寒的性味,來降伏火、瀉虛熱而達到涼血的目的,血一涼下來,便不再受虛熱煎熬,因而說:補正氣)


主治:內治~五內(肝腎五臟)邪熱(虛熱)~吐血(上)、尿血(下),咳嗽(上風熱、勞熱)、消渴。(熱淫於內,治以甘寒:地骨一斤,生地五斤,酒煮、服下~治帶下)(文按:這裡的帶下是指因內熱內燻造成婦科內出血的赤帶,白帶、黃帶而濕答答的,千萬不可服用)


外治:肌熱、虛汗;除頭風痛(能除風者,肝腎同治也;肝有熱則自生風(與外感之風不同),熱退則風自息);平胸協痛(清肝);利大小腸(二便)(同枸杞子)。療在表無定之風邪(風熱),傳尸有汗之骨蒸。(李東垣曰:地為陰,骨為裏,皮為表~地骨皮:瀉腎火;牡丹皮:瀉包絡火(血);(二者)總治熱在外,無汗而骨蒸。知母:瀉腎火,治熱在內,有汗之骨蒸。四物湯加二皮~治婦人骨蒸。朱二允曰:能退內潮(骨蒸),人所知也;能退外潮(自汗),人實不知;病或風寒、散而未盡,作潮往來,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裏之藥,消其浮游之(熱)邪,服之未有不癒者,特表明之。時珍曰: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足,而邪火自退;世人多用苦寒~以芩連降上焦,知柏降下焦,致傷元氣,惜哉!予嘗以青蒿佐地骨退熱,累有殊功。)(搗鮮者,同鮮小薊煎濃汁,浸下疳,甚效。)


 


臨床驗證:二十年前,○○診所老護士邱○○,四十六歲,症狀:皮膚病:陣發性紅斑二十年,兼外感~咳嗽、脖子緊、頭重、腰酸、身重、疲倦,口乾咽乾、咽痛,微發燒,舌質熟白色(像煮熟的豬舌頭之色),尿少灼熱~偶而色赤,頭髮乾枯像鋼絲,面色憔黃(斑熱退時)。主訴:皮膚平常是每隔一小時左右會發一次,全身性紅腫、熱痛、長條狀紅色腫塊(包括臉部,好像被竹棍抽打一般紅痕),全身難過、心情惡劣,發作一小時左右會自行消失,長期服用類固醇之類的皮膚藥,曾經「月亮臉」、「全身浮腫」過,並且常常感冒,到處吃藥療效都不理想,甚至出現「藥物毒副作用」,二十多年前的「○○診所」是有名的貴族醫院,她吃自己醫院的藥,同事笑說:「俗話說:吃免費的藥、病不會好」,於是透過介紹到○○醫院去看名醫,仍然看診第二次就用類固醇之類藥物;而後到處看病,均不見改善。給○○中醫看診,「尿少灼熱」用「利尿劑」,喝一碗,人便癱掉,無力下床,電話告知,再去複診、改方,仍然用利尿之劑,更慘,再去三次改方,思維不變,仍用除濕、利尿之攻劑。我曾和 老師討論過這案例,是屬典型的「陰虛證」,既使兼「外感」~咳嗽、咽痛、頭痛、身痛重等一系列的感冒症狀,用藥都必須先考慮到屬於「陰虛症候群」的兼雜症狀,所以選藥:首先選用不妨害外感兼症的滋陰藥物,而且這類藥物要佔較大的比例,通常感冒症狀不屬急重之際,滋陰藥物佔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感冒兼症藥物佔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即可,若不如此,感冒不但好不了,病人會受到感冒藥物傷陰血的嚴重後果。選方:二至丸、增液湯為 君藥,臣以荊防敗毒散、杏蘇飲(幼科)加減:處方用藥:、、、茯苓二錢、甘草(用甘草必用茯苓以資下,否則甘草會澀小便,使得尿少病人更尿不出來,往往變成尿毒症)一錢、、、三劑到五劑通常感冒就痊癒,皮膚部分只改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病人會覺得舒服、滿意,接著還需要用養陰藥方繼續調理,服用:六味地黃丸(科學中藥粉一次六克、一日兩次,三補三瀉~轉動全身的陰陽)加煮黃耆五錢~八錢(瘡癰聖藥,此時此際是用托裏法)、枸杞子五錢~八錢(就是前面分析的「潤肺:包括呼吸系統和皮膚,中醫所謂:肺主皮毛,意指皮膚也司呼吸作用,陰虛病人,皮膚會比較乾燥,連頭髮都會乾枯無澤,枸杞子:清肝滋腎,益氣生精,補虛勞、強筋骨,去風明目、利大小腸~連小便都能通暢起來)。該病人反復感冒(因為上班、乘車、吹風吹冷氣等,不能謹避風寒),都用這個思維方藥,獲得大大的改善,兩三個月下來,到理容院去剪頭髮,理容院師傅很驚訝的說道:「你的頭髮變柔軟了。」往後若有外感時自己依上方處理,平時則每天煮服調理藥,一年沒停過。一年後體力恢復,皮膚不再出現紅斑,並且天天去爬山,爬一年多,舌質也恢復正常人的「紅活色」了。


這個案例說明,枸杞子常服、久服的條件和療效。證明《本草備要》所記載,遠勝過啟業書局《中藥臨床應用》一書。古書用字遣詞的精準,須仔細、全面去體會,並和養生、治病的實際活動繫連起來,才能真正「有益蒼生」。坊間流傳喝「黃耆、枸杞子湯」,往往喝成「閉汗症」者比比皆是,就是不懂「辨證論治」「以訛傳訛」的結果。


 


禁忌腸滑者忌枸杞子中寒者忌地骨皮。反向思維:凡是兼有下列症狀者皆禁服:濕證:脖子緊、頭重、腰酸、腿酸,眼睛癢、眼皮重脹,有眼屎、眼睛黏黏的。有舌苔(苔白黃而厚),有痰(痰多痰白痰黃),咳嗽(咽喉癢)、胸悶,胃脹氣、消化不良,大便軟,皮膚病、泡疹、青春痘,香港腳,抽筋,鼻子過敏、涕多黃白,白帶、黃帶多,身體身重有疲倦感等太多太多的兼症了。只要出現上列的任何一項,都不可服用。


因此,「枸杞子」可以「明目」嗎?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答案是:「否定的」。


 


註釋


註一:陰陽五行即為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其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過程中,有很大的影響。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可以分別具有陰或陽的屬性,任何一種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陰和陽兩個方面。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內涵詳論見文中:「中醫學規律具普遍性和重複性」段。


註二: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藥性,《本草備要》:「凡藥寒熱溫涼氣也。」(總論)五味即酸苦甘辛鹹五種藥味,另有淡味,因為它的味道不顯著,所以仍稱五味。《靈樞.九鍼論》:「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


註三:君臣佐使為配制方藥之法。《素問.至真要大論》:「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君藥是方劑中治療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藥物;臣藥是協助主藥起治療作用的藥物;佐藥是協助主藥助療兼證、或抑制主藥的毒性和峻烈的性味,或是反佐的藥物;使藥是引導各藥直達疾病所在、或有調和各藥的作用。臣,應臣之謂使。」君藥是方劑中治療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藥物;臣藥是協助主藥起治療作用的藥物;佐藥是協助主藥助療兼證、或抑制主藥的毒性和峻烈的性味,或是反佐的藥物;使藥是引導各藥直達疾病所在、或有調和各藥的作用。


註四:《難經》:「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故知腎有一也。」(三十六難)、「經言腑有五,臟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臟亦有六臟者,謂腎有兩臟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臟有六也。」(三十九難)張景岳的命門學說主張命門總乎兩腎,而兩腎皆屬於命門;趙養葵的命門學說主張兩腎之間為命門。


 


自篆兩章自勉:


惟適之安:只有適合(對症)的藥物才能走向平安之路。


老斲輪:老醫匠(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員)(自謙之詞


   


丹砂未就愧葛紅(杜甫詩句):「丹砂」喻「中醫藥」(養生)學問,還未通達(自謙)愧對醫神「葛洪」(葛仙人)。


1 則留言:

  1. 老師你好:
            剛開電腦看了老師這篇文章,自己真的有深刻的體驗,我以前也常吃杞菊地黃丸之類的藥物,難怪眼睛一直都沒好,真的是汽車加錯油了。老師,我現在也比較能體會為什麼您當初要我多看馬老師那本中醫診斷學,馬老師這本書真的各種病證都講得清清楚楚(我是從老師提供的醫案才發現到的)。真的很謝謝老師不斷的提供這些寶貴的資料,讓我們這些初學者對中醫有更深的體會。似乎超過十一點了,為了有好的身體我也該睡了,明天再繼續來看老師寫的精采文章。
                                                                                              致仁敬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