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思維訓練課程:陶朱公:多焦思維之內涵與應用舉隅 林比文

 


                             林比文編註


思維訓練課程:


《陶朱公》:「多焦透視」及「三境界」(陽春白雪;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範例:


試用「多焦透視」與「三境界」分析「課文寓義」


前言:商界祖師爺「范蠡」一生功業彪柄,經營「人生」「商業」堪稱「經營之神」,晚年被尊封「陶朱公」,企業版圖之大(當時國際貿易),天下第一。


由於以上背景,造就觀念、習性、處事風格截然不同的「三個兒子」:


長子:


二兒:


少子:


事件:當「中子」(二兒子)到楚國進行國際貿易之際,可能和當地財團、商界利益起衝突而「殺人」「下獄」。


危機處理:陶朱公家人營救的「過程」和「結局」予吾人的「啟示」為何?


一、曾任越國~大將軍,齊國~宰相,治國治軍「嚴明」著稱的「陶朱公」:1.竟然動用大筆「賄賂金~活動費」來搭救「二兒子」,理由為何?


2.準備派「小兒子」而不派「長子」去處理的「識見」為何?


二、過程:1.「陶朱公」VS.「長子」:


2.「長子」VS.「楚、莊生」:


三、結局反應:評論、心得


(用「宋玉對楚王問」【見養生主釋義】與「輪扁、斲輪」【見上篇:同仁堂~附註】的寓言故事加以說明)


 


史記、句踐世家(節選)~陶朱公


范蠡句踐,既苦身戮力,與句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號令中國,以尊王室,句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返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為書辭句踐曰:「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已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句踐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返。於是句踐會稽山,以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閒行以去。止於;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


    朱公,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於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視之。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子,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曰:「至,則進千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長男既行,亦自私齎數百金。


    莊生家負郭,披藜藋到門,居甚貧。然長男發書進千金,如其父言。莊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長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以私齎獻遺國貴人用事者。莊生雖居窮閻,然以廉直聞於國,自王以下皆師尊之。及朱公進金,非有意受也,欲以事成後復歸之,以為信耳。故金至,謂其婦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誡,後復歸,勿動。」而朱公長子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莊生閒時入見王,言:「某星宿某,此則害於楚。」王素信莊生,曰:「今為奈何?」莊生曰:「獨以德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將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錢之府。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復見莊生莊生驚曰:「若不去邪?」長男曰:「固未也。初為弟事,弟今議自赦,故辭生去。」莊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莊生羞為兒子所賣,乃入見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報之。今臣出,道路皆言之富人朱公之子,殺人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國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王大怒曰:「寡人雖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論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


    朱公長男竟持弟喪歸。至,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故世傳曰陶朱公


 


心得報告:



企 一甲 第五組       組長 黃丹璿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聚財散財、成名天下。」


范蠡是春秋時代的傳奇人物,更是中國古今歌誦的能者。只要提到范蠡就不免想到他在做官時是多麼的足智多謀,與文種兩人成為句踐的左右手,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滅;又不免讚嘆他在經商時有多麼的擁有前瞻性,「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能先看到未來,最後做到「三次散金」卻又「三次聚財」的非凡成就。


在朝廷之中有許多種人:有些人眼高手低或許只有些才氣卻不能做出大事,這種人最多;更高一點的境界,是像文種那樣,不眼高手低且極具有才華,確實能為整個朝廷國家做一番事,但卻不懂得全面觀察,因而無法發現各項利害關係,最後成了「鳥盡弓藏」的犧牲品,這種人次之;最高境界的,以范蠡為例,他不只能務實的在穩定中求發展,更能明白自己的角色,全面的去「多焦透視」~觀察全方位的利害,終能「得以全身而退」安享天年,然而這種人是最少的。


「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正因范蠡深知其中的道理,因此不論是在王復國之後或者是當國宰相六年,最後都能保全身家性命。當人到了一定的位子之後,常常會過份的驕傲認為自己功勞很大,卻忽略了「功高震主」這句千古名言而惹來殺身之禍。


范蠡一生活的精采:當過上將軍、也有創業時的艱辛、更有事業有成的輝煌;不同時期的背景造就了他的孩子們不同的性格。大兒子由於是在生活較為艱辛時所生的,從小看著父親辛苦賺錢,因而養成了質樸魯直、節儉成性的態度;然而在范蠡事業正值鼎盛時期,老來得子生的小兒子,除了過份的寵溺之外,更養成了他「揮金如土」的個性。不同的個性,在處理不同的事情上各有優缺點,而范蠡正是明白這點,所以在處理援救二兒子的事情上他選擇了小兒子去處理。因為揮霍成性的小兒子對於金錢的流出不會有太大的感觸、在意,正好用於跟貪官交流,而且吃喝玩樂的個性必定能與貪官結為好友,這樣在拜託那些官員事情時才較為方便疏通。


范蠡正是因為具有長遠的目光、高度的前瞻性,讓他在當官一途順遂而能全身而退,同時也讓他在經商方面賺取大量利潤。我們在處理任何事情上也要學習做到「多焦透視」,「全方位地」看清楚事情的本質,才能以最好的效能達到最大的收益。


 



2008/06/05 13:12 回應


企 一甲 第四組  組長:胡美惠


吳越春秋的大時代中,范蠡以卓越而精準的眼光,扭轉乾坤,當他協助勾踐復國後,卻能看清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以完美的身影,離開驚濤駭浪的宦海,轉換跑道到商場上,創造另一個傳奇,在人生舞台上高潮迭起,如果沒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孰能致之!


范蠡一生充滿傳奇、務實及理性,傳奇之處在於他能洞燭先機,為王制定「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政策,以時間換取空間,改變形式;務實之處在於不眼高手低,在於如何從穩定中求發展,理性之處則表現在能明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全面察覺各項利害關係,這也是他何以能功成隱退。但最令人崇敬的是他那視功名如糞土,視錢財如無物的人格,在他當帝王名臣時,卻在大業初具時即「掛帆遠去」;當成為富甲一方的巨商豪賈時,卻又數次散盡千金,濟助天下窮人,他善於聚財致富又樂於施財濟人,這種行為成為世代相傳、共同推崇的一種美德,後代許多商人崇尚「陶朱遺風」並尊他為商聖。


     陶朱公是個非常有智慧的先知,由於洞悉了大兒子和小兒子的個性,因而懂得在處理不同事情需要運用不同個性的人,因才而任。陶朱公的三個兒子,因為陶朱公成就時間的不一,有當上將軍時、也有創業時艱辛時期、更有事業有成的輝煌時代,不同時期的背景造就了他們不同的觀念、習性以及處事風格。不同的個性,在處理不同的事物上各有優缺點,陶朱公的二兒子殺人,囚於陶朱公認為:「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面對此次的危機,陶朱公當機立斷。陶朱公很明白自己兒子的特性,所以一開始,便表明讓小兒子去解救二兒子,因為大兒子是是在生活較為艱辛時所生,和陶朱公一起打拼過,看著財富一點一滴的累積,所以養成了他質樸、節儉成性的態度,要他去做送金條、灑錢如此奢侈的事,他必定會因他的節儉而壞了大事;至於小兒子,他一出生時,陶朱公早已致富,不知道創業的艱辛,所以他比較揮霍,於金錢的看待不會有太大的感觸,這種送錢的事,當然是交由花錢揮霍的小兒子來做。但大兒子堅持要去,也導致了二兒子的死亡,然而這一切卻是在陶朱公的預料之中。藉由洞悉陶朱公的處事態度,我們在處理任何事情上也都應做到「多焦透視」,全方位看清事情的本質,才能有效地達到最大的收益。


 



加秋2008/06/05 00:17 回應


企一乙 第五組        國文心得


        陶朱公提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要動用到那麼多的費用,我想是因為千金所代表的是陶朱公的誠意,想讓莊生知道他非常有誠意,因此特地用了千金來搭救二兒子。而陶朱公一開始想派小兒子卻不是大兒子,因為陶朱公非常清楚自己兒子的個性,所以在一開始他就預料到誰能救回二兒子,大兒子從小和父親一起辛苦工作,了解賺錢的辛苦和錢的得來不易,因此大兒子對錢看的很重,但小兒子不是,他從小就含著金湯匙長大,不了解錢的得來不易,所以對錢的運用沒有特別的看重,陶朱公看出了這點,因此派了小兒子而不是大兒子。但大兒子知道這個決定時,竟然以為父親認為他沒有能力辦好事情,因而鬧著要自殺,朱公在百般無奈下只好答應他,但陶朱公已經知道了結果。之後大兒子就帶著父親所囑咐的千金到國去找莊生救弟弟,到了莊生家時,見莊生那麼貧窮,可能幫不了他,但還是按照父親的指示去跟莊生洽談,莊生其實並無意接受大兒子的金子,決定在事成之後還他。後來莊生說服王大赦,但大兒子不知是莊生的功勞,以為弟弟馬上就可以放出來了,就跑去找莊生拿回金子,莊生覺得被大兒子戲弄,所以又回去找王收回大赦二兒子的機會,報復大兒子戲弄他,結果,二兒子死了。


        從這故事我可以了解陶朱公的眼光不是在於眼前,而是在任何事情的背後遠大的意義,因此他可以知道勾踐心胸狹窄不能容忍與人共享權力,所以他是個極為專政的獨裁者,陶朱公了解這點,成功幫勾踐復國之後,就自行離職避免了危機,之後在國致富做到宰相高位,但他知道樹大招風的道理,在國盛名一大,就會招致小人忌妒會招來不吉祥的事情,陶朱公又散盡家財遷徙到其他地方,這麼多地方都可以告訴我們,社會的種種考驗是需要前瞻的眼光去應對,否則在上位者一旦失權就會跌落深谷,陶朱公應對的方式是直接避開風險,但事情都有意外,他二兒子的事件讓我們知道,就算有前瞻的遠見能知道將來的趨勢情勢,事情也不一定能順利,外在因素太多,如他大兒子堅決要去搭救二兒子一樣,這個插曲就送走了二兒子的性命,以三境界的角度來看,陶朱公屬於最上者,為他能預見未來的情勢,做出最正確的處理方式,用現在的說來稱之為預言家,而大兒子跟二兒子同屬第二種類型的人,只能依照當下情勢判斷,以現在來說稱之為普通人,最下階層的人應該是無法做任何處理的人,就連大兒子都比這類人好,這類無法判斷的人以現代的說法,這種人叫做「智障~智慧有障礙」,因為這種人沒有能力去做任何事情。


        所以我認為現代人缺乏觀察細小事物本質的能力,導致無法看出情勢背後的現象,只對表面做處理,治標不治本,最後又失敗了。我們應該現在開始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將來在職場上才不會判斷錯誤造成公司權益的損失,我們也將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學習,提升自我的能力,創造充滿希望的未來。



 


 

經一乙 23號 ↑


㊣豆皮㊣2008/06/04 00:16 回應


  由本文可以了解到范蠡並非一位只懂戰場殺戮的莽夫,他懂得進退的藝術,人處下風處,不得不向命運低頭,陪著自己的君王一同在他鄉為奴,卻也沒有半點怨言。他也知道何時該留何時該退,在最輝煌之際,急流勇退,因為他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什麼人可以一同患難可以一同享樂,如果不行,他寧可擱下功名利祿,自身去創造一片天空。  范蠡也非一名成天與金錢為伍庸俗的商賈,他懂得利用時勢造就金錢與成就,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在離開昔日官場的功勳之後還能在另一個領域開拓不凡的功業。若與一般的商人來比,范蠡可就聰明許多,他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並非跟著趨勢一味投注的庸俗商賈,自然能在短時間累積財富、甚至富可敵國。  而他三個兒子各因為出生的時序、背景不同而各有相異的性格,大兒子在范蠡尚未致富時出生,故性情較為儉樸,么子在范蠡致富時出生,故儼然帶著富家公子的闊氣,揮霍無度,難以守成。也因為小孩的性格不同而影響到二子的性命。由范蠡救子的故事可以了解到做事似乎並不是以「完全公正」為第一準則,長子個性樸拙,較會計斤論兩,說一是一,不知應變,如此一來,如何與貪官周旋;么子揮霍無度,若讓他出馬必定能與貪官成為莫逆,但范蠡仍舊讓長子出馬,或許他知道讓長子去必定無法帶回令人雀躍的消息。起初,范蠡原本要與么子載著千斤的銀兩前往搭救,范蠡應當知道派遣么子出馬,也許能夠救回二子的性命,但他終究敵不過長子的堅持及太太的規勸,他心中也明白結局會是如何。  由本文可以理解,世上沒有完全的絕對,不是存著正義就能走遍天下,單靠一件衣裳,無法適應多變的天氣;單靠一張臉譜,無法扮演多元的角色。正直固為好事,但可別成了固執,懂得變通才是長遠之道。如何因地制宜、如何進退得當都是一門學問。如何從英雄歸零,再從零達到英雄也是我們必須學習的,人生沒有永遠的巔峰,如何從起點再走回終點,這才是成功的人該學會的技能,在得志、得勢的時候割捨、放下,或許會是另一種獲得。


           多焦思維之內涵與應用舉隅     

「生死學與養生之辨證思維」講授大綱--(中醫篇)2     林比文


                                               時間:1999. 5. 28. 下午 200--550


                                                        地點:師大附中--演講廳


                                                        對象:師大附中--教師進修


一.  人的本質:「生死」----養生與宗教----(養生:養個人、社會、國家、人類之生;宗教:宗本的教化--本:即人的本質,人生本貌)


老子:「出生入死,生之徒十之三,死之徒十之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之三。」這段話概括了自然界的人類從生命的角度去衡量,生命力量:往上提升的佔三分之一,往下沈淪下降的佔三分之一,從生命平順走向逆境的也佔三分之一;這裡頭如果從養生的層面來看,它隱括了生理、病理、醫理、藥理在日常生活中。


    米開藍基羅:俘虜--瀕死的俘虜和掙扎的俘虜


爬頤和園萬壽山後面的「智慧海」--360階:象徵--漸悟和頓悟是對立而統一的、互根又互轉的逐級上升


    參閱拙著:理想人格與真善美聖--兼釋羅光校長題字、羅慧明先生雕塑的輔大校訓形象造形藝術


易大傳:「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  人本學說-----人文主義


二.  生命宇宙:觀察方法:「丟開尋常看待事物的方法。」(叔本華)


1.  觀心(即自我內心的觀照--以神觀道:以心觀道--大道可以無所不包):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成:創造神,住:保護神--【聖母】;壞:毀滅神(毀)--【最後的晚餐:猶大】【盜跖】;空:毀滅神(滅)--【聖殤圖:把耶穌從十字架上放下來】)


2.  心觀(則是用空明澄澈的心性直照外物--心觀可以無所不達):道「心」----發展之規律特性:a.客觀性  b.隱蔽性  c.相對穩定性  d.普遍性與重複性  e.強制性


三.  多焦思維(透視)----養生「中觀多焦透視學」即『修身』的辨證論治思維的基礎:


    ◎多焦思維之內涵:


1.  時間思維與空間思維:


    時間思維(一劫:三世佛  道貫古今:回溯性思維-預見性思維-現實思維:把現實當作一種過程看待,從歷史和未來的角度把握現實的命運和走向,並把現實當作系統看待,認真研究其時間結構和要素構成):動態性預見性 時效性 敏捷性---不同指向:回溯性 預見性 現實性---不同跨度:近期、中期、遠期(近期:急者治標,中期:曲適,遠期:緩者治本)。


    空間思維(德侔天地):多向性 複合性 非對稱性(參閱拙著:論蘇東坡:題西林壁詩)---類別:點式、線、面、立體(縱..--三維.多層次.多角度.多方法)


    愛因斯坦:宇宙中既沒有離開空間的時間,也沒有離開時間的空間、時間和空間相互聯繫的基礎是物質及其運動。


2.經驗思維與理論思維:


    經驗思維:差異性 直接可行性(適用性) 迅捷性(熟能生巧) 習慣性(連續性) 粗淺性--一種直接把握:對感性材料進行簡單的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也能從一種現象推論出另一種現象、從一種感受過渡到另一種感受,進而揭示出事物之間的某些聯繫和轉化,但由於經驗思維並沒有對感性材料進行嚴格的、科學的、符合邏輯的加工與整理,因此它沒有達到對事物本質、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及內在原因的認識,而只能是對現象間的個別的外部聯繫的認識。(把握不到--「系統整體功能大於要素功能的機械加合」,往往存在較大的盲目性)


    理論思維(基本型式:公理思維和辨證思維):抽象性 自覺性 間接可行性 系統性(能夠更深刻地把握客體的本質,對實踐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有助於提高思維能力並具有預見未來的功能)


    兩者相互區別、各有特點,又相互聯繫、彼此依賴--一方面,必須堅持以經驗思維為基礎(因為經驗思維所獲得的大量、具體、現實的感性材料,是理論思維得以形成和實現的必不可少的條件:素材、源泉越豐富,理論思維也就越深刻)另一方面,又必須堅持把經驗思維昇華為理論思維--經驗思維自身所固有的侷限性,只能靠上升為理論思維來彌補。


3.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形象思維(感性認知):形象性-媒介.工具反映形象、通過個性反映共性 向理性形象認識的過渡  理性形象認識-意象 聯想 想像--向實踐的飛躍。


    抽象思維(理性 邏輯 理論):抽象性和概括性 能動性和間接性 邏輯性和系統性--其過程:1.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首先比較-其次分析與綜合-再次抽象和概括) 2.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 


    兩者各有所長,相互滲透-分則具損,合則兩全--發展形象思維,強化抽象思維


4.常規思維與非常規思維:


    常規思維:習慣性 程序性 穩定性 迅捷性 保守性--其積極作用:靈活要求不合常規者-穩定規範的操作,其消極作用:教條式的搬用過去的經驗,恪守線性呆板的思維模式,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非常規思維:隨機性 開放性(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來觀察和思考問題-多樣 靈活 變通) 求異性:歷程性機制分三個階段:問題期-疑惑期-豁朗期(頓悟)--逆向思考


    兩者是相對的辨證關係--就思維客體的屬性而言,兩者之間折射著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思維運用而言兩者之間乃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關係:運用常規思維提高把握共性的效率,運用非常規思維開發挖掘個性的創造力;在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中堅持二者的統一。


5.日常思維與科學思維:


    日常思維:從思維載體來看,形象是進行日常思維的主要細胞;從思維類型來看,直覺思維是日常思維活動中經常運用的一種型式;從思維特徵來看,從經驗出發進行判斷的情形在日常思維中最為普遍;其過程:信息感受、分析、比較、綜合、下結論等幾個環節:即信息處理--思考、判斷--檢查、驗證階段。


     科學思維:1.科學性-定性判斷,定量分析,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進行多方面的思考,並提出多種方案,從中選擇優化方案;2.全面性:從全體總和出發,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方法作整體、系統的聯繫;3.邏輯性4.創造性


    改造日常思維,逐漸實現日常思維科學化、現代化


、、、


、、、



12.發散思維與輻合思維:


    發散思維(遷移--多個指向、多個起點、多個邏輯規則、多個評價標準、多個思維結論等能夠靈活地變動:正遷移-積極作用、負遷移-阻礙干擾、中性遷移):1.多維性  2.變通性  3.創造性-獨特、突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 4.實用性: (具有普遍性--因為:思維對象的多樣性、認識器官的多元性和能動性、認識工具的多樣性)


    輻合思維(從各方面集中起來--歸納、還原-回向性認識過程):特點1.收斂性--又稱求同性或集中性--核心地位2.一維性:思考問題始終圍繞一個中心--統一認識、思想、意志、行動、、從而增強統攝力3.穩定性:輻合思維一般要在發散思維之後發生,其作法是按照統一的目的對各種思維成果進行歸化整理,因而是一種比較「純」的理性思維,相對於那種充滿聯想、充滿或然性和依據不足的發散思維,其穩定性能便十分突出,或者說保險係數比較大,此外,這種思維把認識歸因、還原為統一的現實來源,也增加了思維主體的心理穩定。  它是一種佔據主導地位的思維形式--因為:目標的唯一性和權威性,個體思維的多向性。


    兩者有機結合的型態即綜合思維--任何問題的有效解決都是在思維發散的基礎上逐漸集中輻合,經過反覆試證、沈澱才確立起來的。1.強化發散思維:擴大思維的空間、時間、轉換、前進跨度。2.端正輻合思維:弱化思維的收斂性,打開輻合思維的枷鎖,科學的創造思維常常是按照發散--輻合--再發散--再輻合的方式進行的。故兩者不僅以實在的狀態相互聯繫和滲透,而且在對立中相互轉化和交替的綜合思維。


   ◎多焦思維具體應用之一:1. 四診與八綱:


 2. 四理「生理、病理、醫理、藥理」與理、法、方、藥--互根互轉


  3. 用藥如用兵:


a. 孫子:「夫未知兵之害者,則未能盡知兵之利也。」


b. 老子:「兵(藥)者,不祥之器。」


   --應用時機及輕重拿捏:「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c. 藥害成風:


 d. 醫誤率:(參閱:偏頭痛之辨證論治篇)   


.  結論:養生重「王道」----運動(才能避離掉「天主教所稱:人有七原罪~驕傲、毀謗、嫉妒、不貞潔、貪食、懶惰、貪婪」~生病的源頭)、快樂主義(陶淵明、李白、蘇東坡)、禪宗(王安石:才人老去例逃禪--安頓)、小國寡民(老人--時效性)


參閱拙著:東坡:題西林壁詩~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