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難老藝苑~導覽 玄覽堂主人:林比文





                   難老藝苑~玄覽堂「納斯卡」導覽

「難老」出自《詩經》:「永錫難老」(錫:賜也。意謂:永遠賜給你青春永駐~健康長壽);靈感來自遊「晉祠」的「難老泉」(晉祠:取意「聖母院」~生命的源泉。入門左側有傳統醫學、婦科權威~清、傅青主紀念館,喻護衛生命者。難老泉:喻血液循環健壯~是生命難老的關鍵所在,是故「養生」「治病」思維核心在此)。   

石濤:「寫畫凡未落筆,先以神會,、、、以我襟合氣度,乃在山川林木之內,精神駕馳在山川林木之外,隨意一落,隨意一發,自成天蒙,處處通情,處處醒透,處處脫塵,而生活自脫天地牢籠之手,歸於自然矣!」



                 用石濤的方法,循「納斯卡」動線觀賞:玄覽堂字畫

一、(門楣 小兒哲夫書)難老藝苑                      (印款)妙造自然



二、(門聯 王師靜芝書)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期法輪常轉

               挫銳解紛可善果乎為和光同塵    (印款)日新月異    靜雅

      (王師靜芝:印款)慣看中原萬里春    常懷大散關頭月

                             

三、(客廳門楣 匾刻 王師靜芝書)玄覽堂   (印款)中有雲氣隨飛龍(杜甫詩句﹞                                                                                                                                                                                                                          

                                                                                                                                  


四、(客廳 匾額 王師靜芝書)含真藏古    (印款)宜子孫   (王師:印款)翰墨每傳胸中丘壑 

                          

五、(大理、傣族、蠟染圖  兩幅)弦歌不輟   周遊列國  (行萬里路印證讀萬卷書~生活藝術)



六、(畫)達摩祖師   (題字)精氣神   (印款)游於藝    堅此百忍  奮勵自強    反樸歸真

                                                                                                   

七、蘭芷清芬  (蘭芷喻中藥 喻辨證論治精準、病人服之會有清芬的感覺



八、劉迺中無門限齋印作舉隅(選):啟功八十以後作(見賢思齊)

                                        

  仁者壽(邊款)智者樂、仁者壽    春蠶畫室(長期精心經營)

  

  守屋(陶淵明:吾亦愛吾廬)  海闊天高(周遊列國胸襟)

        

飯牛牛肥(邊款)百里奚爵祿不入於心,故飯牛牛肥  語出莊子    陵(壽比南山)   寫心

     

           

九、(行書)鏡湖流水漾清波  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  應寫黃庭換白鵝

    (題款)李太白送賀賓客(知章)歸越

   (註:黃庭~黃庭經~即道德經)

                              

十、(迺中老師書對聯~同門聯並題款):

比 文 先生以道治醫,深得窾奧,屬書此聯,有精義存焉!

                      

十一、(大篆)道法自然  (題款)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十二、(國畫)杜鵑 雙喜鵲  (題款)霞光照眼花英笑

                       

十三、長宜子孫    (題款)漢磚文有此意趣!此參之  (漢磚文、漢學、漢醫)

                                                                                                                                     

十四、(恩師行書)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題款)   比文吾棣隨余臨床甚久,醫之道,始於立身,成於有恆,用於求仁,故錄此勉之

  丁卯冬月  馬光亞

        

十五、(楷書)和敬清寂    林比文 朱菊 幸福

楚光書於寒山寺  (印款)吾與板橋是同鄉    無量壽佛

                       

十六、(國畫)蓮花(品格高潔)(遐齡)

(題款)水深好蕩胸,入海應成龍;君子長相近,行行見穆雍(師勉詞)

         

十七、(玄覽堂字畫集、難老印存六十顆  選賞)翰墨香   墨趣   遣興   野雲   江山多嬌  自樂         天涯亭過客   難得糊塗(邊款)吉祥如意   寧靜致遠   淡泊明志   龍吟虎嘯   陶冶情操            丹砂未就愧葛洪(杜甫詩句  自勉)

                  

 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語:喻治大病像煎小魚那般容易 迺中刻)

                   

   龍  牛(師牛) 學而時習之

苦作舟  翰墨緣  含真藏古  和光同塵    妙造自然

      融會古今    小有豪情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大膽創新  漢唐風采  書畫言志  長壽人  書畫益壽  壽如金石  宜子孫  虛懷若谷  韜光養晦  樂在其中  學海無涯  勤思  滴水穿石  翰墨奇香  靜雅  龍的傳人  漓江風景畔桂林  靜遠  知音  長樂  墨戲  玄覽  筆墨情  日新月異  墨緣  借山老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行:指三個人或幾個人一起行事~同做一件事~如:幾位醫師治感冒咳嗽、成效不同、都有可以借鏡的地方)  

海闊天高





      惟適之安(韓愈) 老斲輪(莊子)(自況、比文篆刻)

                    

十八(對聯)愛敬古梅如宿士(劉後村語)  招呼明月到芳尊(蘇東坡語)

         

                                                                               

十九、杜甫詩、客至、七律(漢篆、中堂):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尊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二十、東坡詩(行書):(春宴)

竹外桃花 三兩 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遍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二十一、(扇面)劉禹錫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華回;玄都觀裏花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二十二、(楷隸)東壁圖書  西園翰墨  唐 張說 句

                                                                                            

二十三、(楷隸)少陵翰墨無聲畫  韓幹丹青不語詩    蘇東坡  韓幹馬詩

                                                      

二十四、(大篆)光風霽月

                    

二十五、(楷隸)雨攪溪潭千尺浪  煙遮龍壑一聲雷    宋 李昂英 詩句

                                

二十六、(楷隸)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秋風不相待,先到洛陽城。

    唐 張說 蜀道後期詩

                       

二十七、(楷隸)山僧對棋坐,局上草陰清;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

    白居易 池上二絕之一

                                       

二十八、去似朝雲(大篆) 白居易詩:(行書)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二十九、(金文)金石刻畫臣能為    李義山詩句

                               

三十、 (國畫)梅花 (題款)比文吾棣研醫 洞徹陰陽之理 旁及老莊之學

 戊寅夏月作此為贈 勵之也    從容老人馬光亞於台灣永和時年八十有五

              

三十一、(楷隸)物何深而不鏡 理何隱而不抽 始參差以異序 卒爛漫而同流   韓退之句

                            

三十二、(楷書)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摩結詩

       



三十三、(大篆)無為而為 (題款)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語出道德經

                            

三十四、(楷隸)落華無言  人淡如菊

                                                                                                           

三十五、玄覽堂堂歌:1993.9.6. 比文撰詞  冰河曲~原西藏歌謠:金頂頌)

    大道恍惚 微妙玄通 萬物恃養眾妙門

  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 法輪常轉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惟道是從孔德容

  挫銳解紛 可善果耶 和光同塵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清靜守正

    既以為人己愈有 與人己愈多

  甘食美服 安居樂俗  地久天長

三十六、釋迦牟尼頌:1995.6.22.夏至. 比文撰於玄覽堂)

    釋迦如來居無梁 娑婆世界宿緣彰

 世間無上千葉床 明行遍知蓮國香

    古今未來時時觀 大小內外處處探

 諸行無常涅槃靜 諸法無我遵法印

    練功修道 智覺慧觀 曠劫精進 難忍能忍

    止觀雙修 解行並重 天地同德 陰陽共波

寄至味於澹泊 萬趣融其神思

    色是空裡色 空為色邊空 色空相即離 妙在不言中

    無在無不在無相 非有非空  非離非不離無常 中道實相

    佛法本無法 無法佛亦法  今付無法時 佛法何曾法

    南無釋迦牟尼如來  南無釋迦牟尼如來 如來 如來 、、、

(註釋參見:養生交響曲~釋義)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中醫文化與思維(陰陽五行學說發微)(上)

 


 


中醫文化與思維概論


林 比 文 著


 


 


 


 


 


 


 


 


 


 


 


 


 


 


 


 


 


 


 


 


 


中國文化概論~中醫篇(新加坡:天主教守禮社出版、2001年)  抽印本


                                  2005/2/12  於玄覽堂修改定稿


 


中醫文化與思維概論  目錄


 


緣序………………………………………………………………………… 3


 


壹 前言:介紹中醫文化的人本特色……………………………………… 3


 


貳 本文提要………………………………………………………………… 5


 


參 歷史發展………………………………………………………………… 6


 


肆 內在涵義:從辨證論治規律談中醫基礎理論的人本特色……………11


 


伍 當代意義…………………………………………………………………25


 


 


註譯……………………………………………………………………………27


 


參考書目………………………………………………………………………31


 


 


 


 


 


 


 


 


 


 


中醫文化與思維


                                 緣序


本論文緣起於十年(1993)前,為 馬 老師光亞八十大壽而寫作,後因恐太倉促、草率而擱置,以後演講資為藍本;六年前(1999),輔仁大學前任校長李振英神父邀我寫「中國文化概論中醫篇」(新加坡:天主教守禮社出版、2001年),於是將它認真整理一番而成。


全文均出自老師中醫學術的華嚴殿堂:前言~係老師多年叮嚀之言;中醫學理論~陰陽五行學說及各種辨證論治方法等,都是在闡述老師的醫理而撰寫的,尤其是陰陽五行學說,遵循老師指導,研讀「景岳全書」之說法為骨幹寫成;部分辨證論治理論,則是十八年來跟老師學習臨床,不斷作分析、歸納的心得,以及 和 老師長期「談學論道」的結晶。「金元四大家」作有機繫聯,則是依老師「明理」之教推演而得。從「辨證論治規律談中醫基楚理論的人本特色」至「當代意義」的論述,可以窺知老師學理、實踐並重的崇高志業。由於老師學術修養的深邃及中醫典籍浩瀚如海,有鑽仰彌堅、彌高之嘆!因此,每隔一段時間檢視此文,總覺尚有不妥之處,不斷修改,相信往後還會發現更多缺失,賀拉茲說得好:「作品寫好放它九年,不覺後悔,方可出版;否則將後悔一世。」信哉!斯言。謹附數語以為序。


                 馬師光亞九十大壽  弟子 比文 敬撰   2003.11.2.



壹﹑前言:介紹中醫文化的人本特色


 


《易大傳》:「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開宗明義的引用它,作為綰合諸子百家學說的概括形容。今天大學裡各科各系和社會上各行各業,似乎也可做出同樣的結論。其實,天下學問何止三百六十行,它們「一致」、「同歸」到什麼地方去呢?答案是:「人」。人類一切的文明活動均離不開人,以人為本(基點、終點、核心)的學說或文化,我們管它叫做人本哲學、人本文化、人本主義;中華文化是人本色彩最鮮明的文化之一;今天我們發揚中華文化,可以從事的方面很多,而闡明中醫學理或許是最能證明「博施濟眾」、「內聖外王」人本學說的一環。老子說:「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五十五章)。從前子貢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說:「何事(只)於仁,必也聖乎!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子路問「君子」,孔子說:「修己以敬。」子路又問:「如斯而已乎?」孔子說:「修己以安人。」子路又問:「如斯而已乎?」孔子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其猶病諸!」(憲問)。《論語》這兩段「其猶病諸」的文字記載涵意同老子所言近似,都是強調人本學說的順序是「先內聖」而「後外王」的。也就是《禮記‧ 大學》篇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以上引文無論是「博施濟眾」的仁人聖人的智慧經驗,或是「修己以安百姓」、「內聖外王」的君子哲人的深邃哲理,同樣地閃爍在中醫哲理和文化上。


中醫學的理論來源於實踐,並經過實踐來檢驗其理論正確與否,進而通過實踐去發展理論;另一方面,用理論去指導實踐和服務於實踐。為了貫徹這一基本原則,歷代大醫家都強調要認真讀書。例如:孫思邈說:「庸醫十弊……不讀五經,不讀三史,不讀內經,不讀老莊,其()不殆哉!」《備急千金藥方序》(參見拙著:老子道德經正義〈宗本養生教義〉講稿及莊子南華經正義〈宗本養生教義〉講稿)要系統地學好中醫藥學的基本原理~陰陽五行註1、臟象經絡、精神氣血津液、病因病機、四診八綱、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四氣五味註2﹑君臣佐使註3等一系列理論和學說,深刻地領會它的內涵實質,決不能採用支言片語、尋章摘句或斷章取義,浮光掠影,涉獵皮毛地學。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準確地掌握這一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同時,把學到的理論同養生、治病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繫起來去加深理解。要有的放矢、學以致用。熟悉中醫藥學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


在中醫藥學的理論聯繫實踐的學習中,許多人容易犯剪貼式的教條主義和鳥籠式的經驗主義:剪貼式的教條主義是從定義和公式出發,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反對理論聯繫實際。它把理論變成空洞僵死的教條。採取這種態度,即使把《湯頭歌訣》等檢特考科目背得爛熟,也不能學好中醫藥學及養生道理。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張景岳最強調「習醫必先明理」,他說:「萬事不外乎理,而醫之於理為尤切。」(明理篇) 他的著述大部分都是為了闡明醫理而撰寫的;他的醫理是淵源於《內經》,借助於《易經》的哲理。他說:「靈、素之妙,精確無遺。凡其所論,必因理而發;凡其命名,必因形而生;故《內經》之文,字無苟言,句無虛發。」(求正錄)他重視形和理:形是物質,是組成自然界的基礎;理是事物內在的運動形式,是變化發展的規律。他又說:「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於《周易》,故曰:天人一理也,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類經附翼、醫易》故不能從「明理」出發的剪貼式的教條主義是我們必須反對的。同理,鳥籠式的經驗主義是只要感性經驗,不要理性認識。它把局部的、個別的經驗片面的誇大其作用,並使之絕對化,誤認為是普遍的真理,使人們不能統觀客觀事物的全體。採取這種態度的祕方派術士,只能以一孔之見在實踐中到處碰壁,也是我們必須反對的。由是之故,本文的內在涵義側重中醫基礎理論「陰陽五行」等理論與實際繫聯的論述。


 


貳﹑本文提要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之建立,是在先秦東漢年間,隨著《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諸子百家、《傷寒雜病論》等典籍的相繼問世,全面總結了古代哲學、古代醫學、藥物學知識的基礎上確立的。其後,經歷代醫學家的反覆實踐和檢驗而得以充實提高。就歷史發展而言,約可分成:一、初期:先秦、兩漢醫學理論的形成;二、承襲期:晉、唐、五代的醫藥發展;三、深化期:宋、金、元、明、清的流派分歧及創造深化。就其內在涵義而言,這一理論體系包括有陰陽五行、臟象經絡、精神氣血津液、病因病機、四診八綱、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四氣五味、君臣佐使等一系列理論和學說;具體來說,「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指導思想,主要用以闡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從其陰陽對立、轉化、消息的運動過程中,分析諸方面因素的動態變化及其相互作用,以指導臨床診斷和疾病的防治;「臟象經絡」、「精神氣血津液」等學說則是中醫的生理學,強調肝、心、脾、肺、腎五臟為核心的五大功能系統及十四經絡聯繫臟腑內外的整體協調,是中醫生理學的基本思想;「病因病機」學說則可稱之為中醫的病理學,它是中醫認識疾病本質及其發病機理的思辨過程;「四診八綱」、「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則是中醫的診斷學方法;「四氣五味」和「君臣佐使」則是中醫藥理學,方劑學的基本內容。這些中醫學理論條件具有客觀性、隱蔽性、相對穩定性、普遍性和重複性、強制性等五大特性。文中以中醫學理論規律的五大特性為經,以辨證思維為緯,論述中醫基礎理論的人本文化特色。最後談及它何以能以獨特的魅力風靡世界的當代意義。


 


參﹑歷史發展


 


一、初期:先秦兩漢醫學理論的形成


    早在遠古時代,我國人民在進行生產和跟自然災害、毒蛇、猛獸作戰的過程中,已經開始了有關防治疾病的活動。例如在找尋食用植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植物在食後有反應,不可作食用,逐漸認識到可作藥用,這是發現和應用草藥防治疾病的起源;在應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同時,用砭石、骨針刺瘡放血,這是針刺療法的起源;從烤火、按摩得到溫暖舒適和止痛,逐漸發展到利用以治病,這是艾灸和推拿療法的起源。這些史實證明,人類在生活﹑生產過程中,就有了醫療活動。《商君書‧ 畫策》中有「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女織而衣」的追述。這種保護自身的簡單措施,就是人類最早的醫療衛生保健。


《淮南子‧ 修務訓》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這段話說明在原始社會後期,人類已發現了很多藥物,累積了一定的藥物知識。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動,醫藥學也有著顯著發展,據有關史書記載,當時醫生已經成為專業,有內科、外科、婦科、小兒科、五官科以及獸醫等分科;醫學已經有針灸、本草、脈理等不同類別,戰國時民間醫生有號稱扁鵲秦越人,就屬於講究脈理一類的醫家。


由於醫療經驗積疊愈益增多及各種學術的蓬勃發展,(文字運用的成熟),戰國時代的醫學家就開始總結經驗,托名黃帝,作《內經》十八卷(其中包括《素問》九卷﹑《靈樞》九卷),是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中醫典籍,該書對於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原則和方法等方面作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為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書中有很多科學性的精采描述,認識到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自然界的一切變化都會影響到人體。並認識到疾病的發生,要有一定的致病因素,即是邪氣,而人體的發病則以內因為根據,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對疾病的防治,強調「治未病」﹑「治病必求於本」。同時,《內經》還有反對迷信的內容,說「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


    繼《內經》之後,總結經驗的文獻有《本草經》﹑《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與《內經》合稱為中醫學四部經典著作。


    《本草經》原名《神農本草經》,一般認為成書約在東漢末年,托名神農氏所作。該書總結了漢代以前有關藥物的知識,共收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其中以植物藥物為最多,計有二百五十二種,動物藥物六十七種,礦物藥四十六種。是我國現存文獻中最早的一本藥物學,除本書的記載外,華陀在當時已知用藥物麻醉施行剖腹﹑金瘡等外科手術。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原為一部書,稱為《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末年張機仲景)所著,該書總結了當時防治疾病的豐富經驗和醫學理論知識,並結合臨床實踐,論述傷寒﹑雜病兩大類疾病,確定了辨證施治、理法方藥的原則,從內經文獻整理出六經辨證的規律,對我國醫學臨床指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承襲期:五代的醫藥發展


中國醫藥學歷來是在不斷總結經驗中發展起來的。在藥物學方面,梁代陶宏景整理了《神農本草經》,修訂為《名醫別錄》,藥物品種由三百六十五種增加為七百三十種。自此以後,歷代對《本草》屢加修輯,代的《新修本草》由官方組織力量集體編寫,於公元六百五十九年完成,頒訂全國,這是我國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藥典,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官定藥典。


在病因﹑症候和診斷學方面,也陸續出現總結性的專著,王叔和的《脈經》,在繼承《難經》(相傳為秦越人所作)的基礎上,將脈象分為二十四種,對脈診的臨床意義作了比較全面的總結。巢元方等編著《諸病源候論》,記載病候一千七百多條,對病源和徵候逐一作了細緻的論述,某些傳染病﹑寄生蟲病﹑過敏性反應等疾病,已有比較詳細的記錄。


現存針灸學的總結性專著,以《針灸甲乙經》為最早,該書係皇甫謐對《內經》中所論述的經絡﹑穴位﹑針灸方法等作了整理,並結合當時針灸學的成就。


在外科方面,現存外傷科方面的最早專著,是南齊龔慶宣收集劉涓子的遺方,該書積累了許多治療金瘡﹑癰疽﹑瘡癤以及其他皮膚病的經驗,對外傷的治療有止血﹑止痛﹑收斂﹑解毒等法,並已應用黃連﹑雄黃﹑水銀等多種消毒﹑消炎藥物配成膏藥外用。藺道人著《理傷續斷秘方》,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傷科學專書,書中提出骨折復位後既要用襯墊板固定,又要注意關節的活動。這種注意到氣血流通的主張,為中醫傷科的治法打下了理論基礎。


婦產科方面的成就,《金匱要略》雖已記載了婦人妊娠﹑產後及雜病方面三篇,孫思邈更重視婦女疾病,在《千金要方》中以婦人方列為第一,但還都不是婦科專書。現存婦科專著,以咎殷著的《經效產寶》為最早。


在小兒科方面,之間,已出現了我國現存最早的小兒科專著《顱囟經》。


在方書方面,《傷寒雜病論》博採眾方,原屬方書範疇,被稱為「方書之祖」。代則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方書。


三﹑深化期:的流派分歧及創造深化


中國醫藥學在代以後,先後產生了許多學派,學術爭鳴的氣氛非常活躍,如劉河間完素)主張「六氣皆從火化(外感六淫發熱)」、「五志過極皆能生火(內傷發熱)」,用藥以寒涼為主,是寒涼派的代表;張子和提倡「邪去則正安」,治病以汗﹑吐﹑下驅邪為主,是攻下派的代表;李東垣提出「土為萬物之母」,治病以補脾胃為主,是補脾派的代表;朱丹溪震亨)認為「人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治病以滋陰為主,是滋陰派的代表。有識之士將他們合稱為金元四大家(金元學派不止這四家)。


就縱向思維而言,這些學派對治病都有獨特的經驗,認識到「古方不能治今病」,發揮不同的見解,使醫藥學的內容更為豐富。如寒涼派對外感熱病的用藥,開始從辛溫轉向辛涼,逐漸發展為溫病學說,對外感熱病的認識更加深刻,對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發展;補脾派後來發展為溫補派,如張景岳趙養葵等人提出命門學說註4,為中醫學中關於臟腑的理論,增加了新的內容。就橫向思維來看,更重要的是把金元四大家組合在一起,目的之一是叮嚀臨床醫生辨證用藥時四派的四理要合參,作本末緩急的思維;換句話說,必需隨時將這四派醫理靈活應用,作為辨證用藥的思維指導,使其診療臻於至善的境地。比如:臨床用藥遣方時,如用的是寒涼藥物瀉火或汗吐下(攻下)時,必須考慮到病人體質的強弱虛實,能不能耐受得住這些藥物的攻伐,會不會損及腸胃功能(吐、下容易傷及腸胃的消化功能),會不會損傷陰氣(發汗容易傷陰)等,這些都必須在臨床時一併思考進去,加以防範,才算穩妥。相反的,當臨床上因病情的需要,權宜之計,使用損傷脾土、傷陰的藥物後,要進行滋陰或補土(補脾胃功能)時,要同時考慮到其脾胃功能能不能受得住滋陰藥物的粘滯,或是補中會不會補益病邪?因此,醫者不能將金元四大家的理論割裂開來看,或只偏信、崇信其中一家而反對或否定其他家派的主張,造成治療上的偏誤。這無疑是「金元四大家」合稱的重要意涵。深盼臨床醫生能留意焉!


吳又可提出傳染病的病原(病毒)是一種被稱為「戾氣」(癘氣)的致病物質,不是什麼風﹑寒﹑暑﹑溼﹑燥﹑火;傳染的途徑是從口鼻而入,不是從肌表而入。對外來致病因素較以前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王清任重視解剖,著《醫林改錯》,改正古書在解剖方面的錯誤,並提出瘀血致病的理論。他們兩人的創說,在中國醫學史上是有一定價值的。


代偉大醫學家李時珍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注重實踐,對藥物的種植、採集、炮製和療效進行反覆的實踐和研究,參考了八百多種書籍,歷時二十七年之久,寫成《本草綱目》,收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對中國醫藥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為植物學分類奠定了科學基礎。此後,藥物的新品種仍不斷發現。例如:代的趙學敏又著《本草綱目拾遺》,收載藥物七百一十六種,其中大多是《本草綱目》未載的新品種。


在病因和診斷學方面,陳無擇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對疾病的原因提出有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三種,稱為三因學說。代開始,才有驗舌專書出現,但經驗還未成熟,直至溫病學說發展後,在診斷上看舌苔佔重要地位,葉天士的《溫熱論》中,對舌苔的診法加以總結,所以王孟英說它「察舌之法,既精且詳」。


王惟一整理了前代有關針灸學的記載,結合自己的學識經驗,編寫《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對於統一各家有關腧穴的不同說法,有很大的意義,還鑄造針灸銅人兩具,作為針灸教學模型和考試針灸醫師之用。滑伯仁從實際出發,認為奇經八脈中任、督二脈各有專穴,應與十二經相提並論,編寫《十四經發揮》,較切實用。現在所稱的「十四經」,就是從那時開始定名的。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匯集歷代針灸各學派的成就,並加入自己的治療經驗,內容十分豐富,所以流傳很廣,一直是針灸學的重要參考書。


後世婦科學影響最大的是宋$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總結了以前婦科學成就。王肯堂的《女科證治準繩》是對婦科學再一次總結,通行的《濟陰綱目》,其實是以此書為藍本。萬密齋的《萬氏女科》,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等書,在婦科學中經﹑帶﹑胎﹑產四個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


小兒科方面,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和陳文中的《小兒痘疹方論》,對小兒用藥,前者以柔潤為主,後者以溫補為主。對小兒疾病的防治,在十六世紀以前,已有顯著的成就,發明人痘接種術,預防天花;對疹﹑痘﹑驚﹑疳四種小兒常見病症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歷代積累的經驗極為豐富,如萬密齋夏禹鑄陳復正莊在田等人,都加以總結,使兒科學更加充實發展。


 


肆﹑內在涵義──從辨證論治規律談中醫基礎理論的人本特色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特徵,可以概括為:一﹑認識論上的整體恆動觀念。二﹑理論上的醫理、哲理、倫理的結合。三﹑臨床上的醫療、護理、預防、養生一體化等。其中最足以引人重視的就是從整體恆動觀念創立出來的辨證論治原則。它的理論條件具有客觀性﹑隱蔽性﹑相對的穩定性﹑普遍性和重複性﹑強制性等五大特性。以下就以中醫學理論規律的五大特性為經,以辨證思維為緯,闡釋中醫基礎理論的人本文化特色:


    一、中醫學規律具有客觀性:辨證規律是客觀病證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變的。它既不能為人們所創造,也不能為人們所改變和消滅。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包含著不依賴于主體或個人(醫生或病人)的客觀內容。這個內容實際上就是被認識所正確反映客觀的病證及規律。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又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一再提示吾人臨證不可從主觀想像出發、自以為是,否則必然是違背病證發展的規律,就是堅持思維決定存在的唯心主義;那不是認識生理、病理、診斷、治病的態度和方法。在辨證論治精神上,只能就病證客觀存在的現象提出客觀的處置辦法,不能存有絲毫偏執。因為證和治是客觀的、現實的,中醫對任何疾病在沒有辨明症狀、了解病因以前,是無法確定治法,更談不到處方用藥。辨證論治的可貴處即在符合客觀真理上。


二、中醫學規律具有隱蔽性:老子說:「視而不見,名曰夷;聽而不聞,名曰希;之不得,名曰微。」(十四)規律是看不見的,不能為人們的感性認識所獲得。人們只有對複雜的病狀,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滌除玄覽」(即望﹑聞﹑問﹑切等辨證方法)過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把握。研究辨證方法的任務就是要揭示客觀病證的規律。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是由許多互相區別而又相互聯繫的具體方法所組成,它的基本內容,包括四診八綱、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和證候分類等診法;是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從事四診八綱、證候分類、、、等診斷,去反映客觀病證本質及其規律的思考方法。在臨床實踐中,決不是孤立的運用某一種方法,而是要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四診、八綱和證候分類等診法),是互相關連的一個整體,是在審查內外,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和辨證求因的思想指導下發展起來的診斷方法。因此,診斷的進行,最重要的是必須做到四診具備、八綱並用等,才能做到見病知源,確定表裡部位、虛實體質、寒熱性質、病變階段及邪正消長等診斷。例如:四診不能錯誤地把四者割裂開來理解,以為最高明的醫生,無論什麼病都能一望而知,或一按脈、一望舌便能判斷病情,片面誇大脈診或舌診。疾病是複雜而多變化的,證候的顯現有真象也有假象,有的假在脈上,有的假在證上,故診法有「捨脈從證」和「捨證從脈」的理論。如果四診不全,便得不到病人全面的、詳實的資料,辨證就欠準確,甚至發生錯誤。老子說:「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強調的就是要四診八綱等合參,把握疾病的本質及內部聯繫,做到零缺點的完美境界。因此,中醫辨證論治可謂中醫「中觀多焦透視學」。它的多維審視常用的除了四診八綱外,還包括病因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等等。


中醫學的觀照方法,不僅是宏觀的、動態的,而且是多維的、立體的。我們在明瞭了這些常用的中觀多焦透視法(辨證方法),在滌除玄覽(臨床應用)時既要考慮其針對性,又要注意其靈活性。外感疾病一般可選用病因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其中六經辨證多適用於傷寒的辨治,但外感病後期往往涉及內臟病變,故後世醫家亦常用於內傷雜病。外感溫熱病多應用衛氣營血辨證或三焦辨證,前者著重從衛、氣、營、血四個橫斷層次來剖析病證,後者則主要從上焦、中焦、下焦三個縱向層次來剖析病證,且尤多用於濕熱病症的辨證。內傷雜病多採用臟腑辨證及經絡辨證的方法,但亦離不開病因辨證,其中尤以臟腑辨證使用最為普遍。以上諸多辯證要領均可證知隱蔽在身體內部的病證變化具有規律性,而研究中醫科學的辯證態度就是要揭示客觀病證的變化規律,從而歸納出各種可供運用的辯證法則。


三、中醫學規律具有相對穩定性:從宏觀俯仰方面來看,一切的疾病都是處在經常變化和發展中;但是,這並非說證狀都是轉瞬即逝、無從把握的,其實在各種各樣變化過程中,只要仔細觀察,總會發現某些相對穩定的聯繫,這就是規律。老子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十四)中醫學在長期的診療實踐中所形成的豐富的辨證方法,即是從各種變化的相對穩定性得來。比較常用的病因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等,這些辨證方法均具有一定的相對穩定性,它們既各有其適用範圍,又是相互關聯的。而「八綱」是這些辨證的總綱。茲簡要分述如下:


論八綱中的陰陽應用:在臨床實踐中,八綱是中醫辨證的總綱,在辨證過程中,經過四診:望、聞、問、切掌握的臨床資料,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加以綜合分析,確定病證是陰或陽,病位在表或裡,病性的屬性是寒或熱,病體是虛或實,這是診病的基本法則,通過八綱辨證,使醫生從錯綜複雜的病理現象中能夠提綱挈領,執簡馭繁地把握病證,八綱辨證也是中醫其他各種辨證的基礎。在八綱中陰陽是總綱,其他六綱皆隸屬於陰陽。誠如《筆花醫鏡》所指出的:凡人之病,不外乎陰陽,而陰陽之分,總不離乎表裡、虛實、寒熱六字盡之。夫裡為陰,表為陽,虛為陰,實為陽,寒為陰,熱為陽。因此,後世醫家將八綱稱為「兩綱六辨」或「兩綱六要」,這種觀點較諸八綱的平分秋色,更為允當和符合實際。


    另外,八綱辨證並不是簡單地將各種證候歸納或割裂為八個類型。疾病表現的複雜性,決定了八綱辨證的多變性。表裡、虛實、寒熱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交叉重疊的。虛證有表虛、裡虛、虛寒、虛熱;實證有表實、裡實、寒實、實熱。還有表寒裡熱、表熱裡寒、表虛裡實、表實裡虛、真熱假寒、真寒假熱,「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等各種證型變化。八綱的證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病理機轉(陰陽轉化)不斷地發生變化,如實證()可以轉化為虛證(),虛證也可以兼雜實證,寒證和熱證也可以互相轉化,或形成寒熱兼夾之證;表證可以轉化為裡證,裡證也可以出表,也可以表裡相兼為病等等。所以,臨床應用八綱辨證時,既要掌握原則性,又要注意靈活性,切忌膠柱鼓瑟。


病因辨證是在病因學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辨證求因」的方法。一切病變都是一定的原因作用於有機體(身體)的結果,不同的致病因素由於其性質各異,因而其證候特點也各不相同。病因辨證就是通過證候表現特點來推求病因的方法。如人們在實踐中觀察到感受寒涼後可引起發熱的病證,於是有「諸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素問‧ 熱論》的相對穩定性的概括,即將許多發熱病症的病因歸咎於傷于寒邪之類的病邪。醫生從理論聯結實踐中獲知相對穩定性的經驗,通過這種經驗在各種臨床表現證狀中反推出致病的病因,這就是病因辨證。病因辨證以六淫註5為首,故又稱為六淫辨證。其他如內傷七情註6及食傷、蟲積等等皆屬致病因素。如頭痛一證,上述病因都可以引起,這就必須透過辨證找出產生頭痛的原因,才能夠達到「治本」的目的。否則就會成為頭痛治頭、腳痛醫腳的對症治療,鮮不憤事。例如風寒頭痛,病因是感受風寒。但是也有感受風寒而不發生頭痛的,這就必須結合病人的體質較弱,並產生發熱、周身痠痛、惡寒無汗、或自汗惡風等一系列的臨床表現,才能夠反應出「風寒頭痛」一證。由此看來,中醫學上所稱的「病因」,實際上是指病人反映出來具有一定穩定性的證候,所以「隨證求因、循因定治」,就是辨證論治的一個重要部分。


其次,就宏觀角度來看,側重病機辨證的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等也是從病理機轉的穩定性歸納所得,這些規律的相對穩定性,對臨床醫生的指導意義至為重要,也就是說辨證不但要看到現在,了解過去,還要預測將來,這就是說對疾病要有預見性。茲將歷代最常運用的辨證方法,簡要論述其規律的相對穩定的重要意義:


1、六經辨證:東漢張仲景的六經辨證是在《素問‧熱論》關於六經辨證的基礎上,結合外感疾病的發病特點,按其病候性質不同總結出來的主要用於傷寒病的一種辨證方法。先以陰陽為綱,分為三陽證和三陰證兩大類,繼而又據外感病的不同階段的證候特點,分為六類證型,即太陽病證註7、陽明病證註8、少陽病證註9、太陰病證10、少陰病證11、厥陰病證12;每一經病證又根據相兼病邪的致病特點分成各種兼證,從而形成獨特的辨證體系。六經辨證從病變部位劃分,則太陽主表、陽明主裡、少陽主半表半裡、三陰統屬於裡;從邪正關係及病證性質分,三陽病階段多正盛邪實,病勢亢奮,病性屬熱屬實;三陰病階段多正虛邪衰,病勢虛衰,病性屬寒屬虛。也可說明傷寒病發展過程中的六個階段,並根據不同病人的不同傳變情況,得出「直中」13、「傳經」14、「循經傳」15、「越經傳」16等規律。六經辨證概括地反映了外感病過程中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種種病理變化,並根據邪正盛衰,病勢進退等複雜情況,提供了辨證的規範,這一套基礎上制訂了一套理、法、方、藥的辨證論治原則。按照這些規律,就可以預見傷寒病發展變化的趨勢。


2、衛氣營血辨證:清、葉天士根據外感溫熱病的發病規律,又結合中醫生理學中衛、氣、營、血的特點,引申創立出衛分証17、氣分証18、營分証19、血分証20,可以認為是溫熱病發展演變的四個階段。衛分証為溫病初起之表證,病變主要在肺衛;氣分証為溫邪入裡的裡証,病變主要在肺、胃、腸等;營分證和血分證為溫邪深入營血,病變主要在心、肝、腎等。可見衛氣營血證候仍離不開臟腑、氣血的病理變化,病邪由衛入氣入營入血,標誌著邪氣深入,病情逐漸加重的四個階段,並據此作為施治的準則。葉天士說:「衛之後才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直須涼血散血。」(外感溫病篇)溫病學家在傷寒六經的基礎上不僅創制出以「衛、氣、營、血」為綱領的辨證方法,並找出溫病「新感由表入裡,伏邪自裡透表」的傳變規律,有了這些規律,也就可以對溫病的發展變化作出正確的判斷,治療溫病,前後緩急就不致紊亂。


3、三焦辨證:吳鞠通總結診治溫熱病的經驗,應用《內經》關於三焦部位劃分的概念,創立三焦辨證方法,概括地反映了溫病過程中三個階段,始於上焦,終于下焦。三焦證候21體現了三焦所屬臟腑的縱向病理變化,尤多用於濕熱病的辨治。


4、臟腑辨證:在臟腑辨證上,《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凡病必見於大表(體表),不出千里(經絡),決者(治療方法)至眾,不可曲止(錯誤的處置)也。」病理損害與病邪侵襲不同,病變可發生在人體體表、內臟等不同部位,病在內臟,根據體表經脈部位及五竅、五體等方面反映出來的病態,就可聯繫其受病的臟腑。故通過辨證分析其病之所在,也是辨證中最主要的一環。臟腑辨證是以臟腑的生理機能、病理變化以及臟腑間的相互關係為依據,對疾病的證狀加以歸納分析的辨證方法。可對疾病既作臟腑定位,又作寒熱虛實定性,從而對病變本質的了解更具體、更深入。無論外感或內傷疾病,歸根究底離不開臟腑的病理變化。故臟腑辨證也是各種辨證方法的基礎。


5、經絡辨證:經絡辨證是以經脈及其所聯繫的臟腑的生理、病理為基礎的辨證方法,病在不同的經絡,就表現出不同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以及不同經脈所屬臟腑功能的障礙。經絡又是病邪傳變的途徑,因此,通過經絡辨證可以預測和判斷病變的傳變趨勢。


在臨床實踐上,傷寒、溫病一類的外感病是有其相對穩定性的規律,可以預見性的辨知病勢的發展,而一切慢性疾病只要能以陰陽、五行、臟象、經絡等理論為指導進行觀察分析,也都能夠預見其發展趨勢及其演變結果。由此可知,醫生如果不識病機的穩定發展規律,就不可能有預見性,也就不可能預先作出有效的措施來阻遏病勢的發展。如東漢張機《金匱要略》所記載:「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注意到消化功能),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衰,肝氣衰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虛證用治虛的方法來治)實實(實證用治實的方法來治),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準此。」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再次,人體的強弱和五臟的虛實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它的存在和發展雖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相互區別、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相互轉化。但它的存在和它表現出來的性質,是由肯定方面決定的。肯定即具相對穩定性。在臨床實踐中,由於體質的強弱虛實各有不同,雖同為一病,或發病的原因相同,其病變和病變的發展卻可能不一樣。如外感病,在陽虛人22和陰虛人23之間,在體質強壯人和體質虛弱人之間,就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和轉變,陽虛人患傷寒,多從陰化寒,其病發展迅速,甚至直中三陰;陰虛人患傷寒,多從陽化熱,化熱入裡,多循三陽經漸次相傳;又外感引起咳喘,由於患者素質不同,陽虛者多從寒化而有留飲,陰虛者多從熱化而有伏熱,也可出現「外寒內飲」與「外寒內熱」等不同證候;且體質虛弱之人,五臟虛損情況也各有差別,同是患外感,肺氣虛,多發生喘滿等證;脾胃氣虛,多發生嘔吐腹瀉等證,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從病人的稟賦與平日健康條件及舌苔、脈象等方面來分析病人陰陽盛衰、臟氣虛實等狀況,就是把握其病理機轉的相對穩定性得來的,也是辨證論治所不可忽視的。


四﹑中醫學規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重複性:規律既然是病證內部的必然聯繫,因此,只要條件具備,它就會重複出現和發生作用,而且在對其所適用的範圍內普遍有效,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上節在相對穩定性裡所介紹的各種辨證方法都是具有重複性和普遍性的規律,對醫生辨證論治極具意義。在臨床實踐中,那種一再出現的證狀,極可能是規律性的證狀;而且這種證狀具有一定普遍性,我們認識陰陽五行哲理的普遍性,能使吾人把握各種養生、防疾、治病的共同本質和規律。以下簡介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的實用意義:


陰陽哲理的建立:中醫學說的基本特徵是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人體~用來治病和養生,認為人體一切機能活動無一不是處在互相聯系、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而聯繫、發展的實質即在機體自身的內在陰陽互根互轉的呈現。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 )陰陽是機體運動、變化、發展的動力源泉,生理和病理的發展變化就是機體內部陰陽的發展變化正常失衡的表現。它是古代醫家在長期觀察自然變化和人體實踐中產生的一種自發的、原始的辨證法則。他們直觀並玄覽地認識到生命宇宙有陰陽對立面的統一體在運動變化著。陰陽的主要內容包括陰陽互為根基的對立統一規律,陰陽互相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和陰陽消(陳去)息(新生)的新陳代謝規律。


陰陽互為根基的對立統一規律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由於它擁有全面、豐富而深刻的內涵,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客觀地、全面地、發展地觀察生命宇宙的鑰匙,而且為我們具體地、科學地解決病證和養生提供了根本的方法。《素問》上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陰陽應象大論)陰陽為辨證的主要關鍵。張景岳說:「命之所繫,惟陰與陽;不識陰陽,焉知醫理?」又說:「凡診病施治,先審陰陽,以為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誤,則治何差之有?醫道雖繁,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傳忠錄‧陰陽篇》他根據陰陽互根之理,認為陰與陽既不可須臾相離,更不能相失,而是有互相資生的作用。他說:「陰陽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須,缺一不可,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治法上也可運用同樣的原理來調理陰陽精氣。「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新方八略‧補略》又說:「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此自有可分不可分之妙用也。」《傳忠錄‧陽不足再辨》這是對人體陰陽、精氣互相依存、互相資生的認識而具體運用於治法上。「故物之生也生於陽,物之成也成於陰,此所謂元陰、元陽,亦曰真精、真氣也。」《類經附翼‧真陰論》人體之真陰真陽,只慮其不足,不患其有餘,故他不同意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他寫了「陽不足再辨」、「辨丹溪」、「大寶論」等,來論證人體不會「陽常有餘」。綜合地說:「夫人所重者,惟此有生,而何以能生?惟此陽氣,無陽則無生矣。然則欲有生者,可不以此陽氣為寶?即日慮其虧亦非過也。」《傳忠錄‧陽不足再辨》這是景岳比較重視溫補的理論基礎。他對於臟腑,則比較重視腎、脾,他認為腎更為重要。「命門為精血之海,脾胃水谷之海,均為五臟六腑之本。然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而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豈非命門之陽氣在下,正為脾胃之母乎?故吾曰:脾、胃為灌注之本,得後天之氣也;命門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氣也,此其中固有本末之先後。」《傳忠錄‧命門餘義》故治法上特別重視補腎,次及脾、胃的陰陽。《易‧繫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說明陰陽是一切事物所共同具有的。從張景岳的陰陽論述,可以清晰地看出它包含陰陽互根的對立統一規律。


接著,我們對陰陽相互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和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規律的普遍應用,作進一步的剖析:中醫陰陽學說將人體視為一對立又統一的太極圖,是客觀存在的,是普遍的、絕對的。這一太極圖從生理方面看,包含人體內生長、變化的過程都是陰陽對立統一著的;它是人體生長的原動力。陰陽互相聯繫著 (互根性),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共生),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共營)。它的同一性是有相對的、有條件的;沒有一定的條件,既不能共居,也不能轉化。它規定著人體生長的趨勢和方向。人體的任何發展都是向對立面的轉化。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又說:「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二十五)即含轉化的提示。陰陽無處不有,無時不有;即陰陽存在于一切人體的發展過程中,換句話說,人體生理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陰陽互根互轉運動。陰陽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著普遍性,沒有離開特殊性的普遍性。它是無條件的、絕對的。認識陰陽的普遍性,能使我們把握各種人體存在和發展的共同本質和規律。它的特殊性是指身體內部所含的陰陽及其陰陽的各方面所表現出的特點。從病理方面看,病證的產生、發展和消失,都是由病證的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指病證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即病證的內部陰陽轉化;外因則是外部陰陽的聯繫和作用。內因決定病證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是病證發展的根本動力;外因是病證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但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和外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例如一個陰虛體質病人,在一定條件下,給予滋補等調養,可以轉化為強壯堅實體質;反之,亦然。病證內部陰陽轉化的結果,一方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另一方面則由大變小,由強變弱,即一切陰陽轉化都依一定條件向它們的反面轉化著。生命宇宙的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是由自身陰陽轉化引起的,是人體內部陰陽發展的過程,呈一曲線圖形  (生命宇宙縮形圖),此圖說明人體內部都存在著新舊兩方面的陰陽轉化,新的方面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被支配的地位上升到支配地位;舊的方面由大變小、由強變弱、由支配地位下降到被支配地位。當新的方面對於舊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時候,舊的生理物質的性質就轉化為新的生理物質的性質,舊生理物質就被新生理物質所取代。而且人體生理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在生物學和生理、病理學中,是指生物有機體外界攝取營養和從體內排出廢料的過程,以及細胞、病菌的不斷產生和不斷死亡互相更替的過程,它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這種規律現象古人在物質水平不高的時代,很智慧地用陰陽「互根」「互轉」「消息」的道理,形象地描繪下來。作為理解人體生理、病理及一切事物的普遍繫聯和永恆發展的鑰匙。


總此,陰陽互根的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身體內部兩個對立面之間的辨證關係及生理發展、病證變化的動力;陰陽互相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身體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質和量之間的辨證關係及生理發展、病理變化的階段性和連續性;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規律它揭示了身體發展過程中肯定和否定之間的辨證關係及生理發展、病證變化的方向和道路。它們的聯繫是生命宇宙(身體)的有機組成。而陰陽互根的對立統一規律是辨證論治和養生的核心,是理解其他規律的鑰匙;陰陽互相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和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規律是事物對立面發展的表現形式,它們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續(下)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神曲~立樹大哥、好走! 追思文

神曲


   (神曲~舉隅)立樹「大哥」~好走!追思文      林比文


                                                2007.11.22      


119晚上十點多鐘臨睡前,哥來電,內人先接,輕鬆寒暄幾句便把話筒交給我,我先談前天看西藏之旅照片,在布達拉宮哥照的一張特寫鏡頭如何如何美妙!哥便有意的提示:我們大夥兒在阿里山、山中湖合照,你的相機掉進池水中,大家驚叫的那一張你收到沒?我還輕鬆的講著相機壞了、底稿還有幾張的事,他便直接說:「顯然你還不知道這個消息,你先要鎮靜一下,說了別吃驚哦!立樹走了,昨天晚上十點左右心肌梗塞去世了!」「哦!、、、怎麼那麼快!真是無常啊!、、、也好,如果每個人都要走得那麼快!這個方式倒是最沒痛苦的一種(反過來安慰哥),、、、」電話掛斷,內人急著問!我說:「立樹大哥昨晚十點心肌梗塞去世了!」兩人先是吃驚一陣,跌坐在藤椅上~頭皮發麻,全身不對勁了好一陣子,才開始細細回憶三十年來的點點滴滴:


三十年前在文學院宿舍2B結緣,某(王金凌)、大海曾春海)、大保袁保新)、大龍謝義龍)、王初慶 老師、公(黃湘陽 老師)、哥(吳宏 安 老師)等一群人,都因為有您的呼朋引伴才結成2B黨,大夥兒在一起議論東西南北,您的聲音、腔勢最犀利,所以大家都稱您「大砲」,而我則為您專稱「大哥」。六十五年研究所將畢業,全家快快樂樂的搭乘您考到駕照第一次上路~台北金山陽金公路的車子,您緊張得一路上喃喃自語,而我們不明就裡地說說笑笑減輕您不少壓力吧!在金山受到先伯父熱情地招待海鮮大餐及參觀金山核能一廠,感恩至今。大夥兒在2B宿舍不知聚過多少次餐,只要某當兵放假回來,就會舉辦像原住民式的酒宴~竹葉青酒(金門高粱、馬祖老酒、米酒、、、)配花生米、豆腐乾、海帶等小菜和阿海大龍煮的蛋花麵,酒酣耳熱之際,笑聲、辯論聲直可將天花板震垮下來,太晚時還常常引來舍監的警告。有一次轉移陣地到小弟租的寒舍聚餐,您大展廚藝地開菜單、掌廚,我當跑腿,大夥兒嗨翻天。任教後,多次參加大夥兒輪流主辦的聚餐,只要有您在,無不盡興具歡,從中聽到、學習到許許多多「學問」、「奇事、密聞」及不可多得的人生經驗和智慧。七十三年弟考取中醫師檢定考,昱年投拜光亞門下學習臨床,暫別大夥兒過十年的「醫海」生活,這件事您因咽喉部長腫瘤從雅加達回來而正式讓您知道,並且三次到您內湖府上把脈,直到剩三分之一大,我採用《道德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理論認為可以不去理它,而您卻耿耿於懷,認為「除惡務盡」才放心,最後還是去動手術摘除。後來陸陸續續一些小毛病,時而西醫、時而中醫,我們在教授休息室相遇時一起討論、交換心得;當然更多的時候是聽您高談闊論,尤其是聽您到處演講的精彩片段及幫人「解惑」的新見。我還在您主辦的「益世雜誌」投刊「題西林壁詩~析論」、「理想人格與真善美聖」、「詩人之戀~生日感言」的短文。這段時光的交往,只見您意氣風發地馳騁在「學術界」及「社會公益」事業上,無論是歷史專業的大作,或是淑世公益的演講及短文~男女:兩性關係,生活雋語,教育關懷,社會和政治問題的剖析等等,都留下影響深遠的大作。 八月二十七日 大夥兒阿里山之旅,我在車上講「如何坐好月子」「憂鬱症的辯證論治」「留學生必備的一些中藥成方」,某要我寫出來,他負責打字傳給大家,而您卻得意這趟知性之旅,希望每年能辦一次這型旅遊,還特地買了嘉義當地有名的包子請大家(帶回去吃)。這些點點滴滴都深深刻鏤在2B大夥兒心版,永遠都不會磨滅。關於健康問題:直到前兩三年,您從英國回來,驗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開始關懷及加強養生、氣功、甩手功、、、等,我偶而也會提一些中醫養生見解供您參考,效果如何?也只有您自己最清楚。開學以來,不曾碰面,忽然接到哥的這通電話,「注重養生、氣功、運動如大哥者」竟是這樣的結果,怎能令人相信?究竟是因繁忙的事務令您從不歇下腳步,讓自己多休養生息造成的呢?或是養生飲食生活有所閃失?或是最近又有外感疾病、藥物問題?這一堆抓不準的問號,就像失了焦的相片,怎樣都不清晰,在在都覺得「惑之大者」令人「終身不解」,怪諸「命數」「命運」、、、。十一點半過了,我倆守夜般地為「大哥」哀傷,帶著悲泣的心遲遲不能入眠!


1112晚上聽完乾媳婦的電話後,腦海裡不斷出現「大哥」的身影,心情墜落在生命、命運、輪迴的漣漪湖裡,聯想到俄國名畫家列維坦的《弗拉基米爾之路》,彷彿自己見著弗拉基米爾之路(人生路),蜿蜒高低起伏的道路像一條白灰色的長帶,穿過兩側低矮翠綠小樹林,最後上爬、伸向藍色的遠方;在道路的遠處可以看到兩個巡禮者的身影,一根傾斜的墓標,帶著被風雨侵蝕的「聖者」。


察看(1999.7.5.)我拍的弗拉基米爾之路~腦海浮現奈何橋(嘆息橋),彷彿有個「熟人」正從遠坡要往橋上走去,這是一條什麼路、、、停一停!這就是弗拉基米爾之路;這條路是每個人人生的最後一程,多少不幸的人在鐐銬聲裡,走向西方世界、、、


草上夕陽西沈,


遠處的羽毛草閃著金光,


囚徒的腳鐐,


揚起道路的灰塵、、、


       (阿、康、托爾斯泰的詩《帶足枷的囚犯》)


在富有詩意的寂靜景色裡,我似乎感到一種深藏心底的哀傷。這微妙寂靜變得憂鬱起來,灰色的天空也顯示愁慘的樣子、、、


1119早上依慣例到「板橋」「第一」「體育場」,兩年多來第一次順時針方向跑外圈一小時,由「南門」跑到「西門」,「北門」而「東門」,像轉「經輪」似的,一圈又一圈,陰晴不定的天氣,時而飄著細雨,想著「人生」、「輪迴」「大哥」、、、淚光裡,腳步不曾停息,想著:如果我不幸活九十歲,就像這樣跑~跑九十圈,誰來給我喝采!寫追念文!「大哥」真有幸!如果我九十歲是歹活~病痛折磨而去,「大哥」能給我「解惑」麼?您的「解惑」書裡有說到麼?您為什麼能如您平日瀟灑的個性瀟灑而去!您由「西門」上去「淨琉璃西方世界」,是那麼「不可思議」!那麼「清淨」!那麼「光明」!那麼、、、,我倒希望您繼續在那裡「當大砲」!繼續遂行您「愛熱鬧」的個性,不要太「清淨」「光明」!太「不可思議」!「大哥」是最「入世」的性情中人喏!凡接觸過他的人都會同意這一點的,我是多麼希望、、、快跑一小時「二十大圈」了,「朔風」「野大」地吹著濕透的衣服,天空還是陰陰地飄著淚水、、、祈禱上蒼保佑「大哥家人、親友」,也祈請上蒼引領「大哥」!好走!            


                                                                     2007.11.19.比文泣書


 


附註:「追思文」第一段:生命,第二段:命數,第三段:輪迴。裡面的數字即取「神曲」與「中國易經傳統數字」的寓義:


第一段「記生命」的119日 的「9」,是生命陽數中最大者。生命的流程全在「陽氣~動能」的展現。第二段「記命數」的「12」即「1:陽數、陽爻」和「2:陰數、陰爻」,陽爻、陰爻組配成八卦、六十四掛,且終於「未濟」的「無奈」!第三段「輪迴」的「19」即指從「9」到「19」剛好第一「輪迴」,並走向「無限」。三段內容取義由此展開:


 


解讀要領之一~參閱《神曲》摘要:(比文摘錄並註解  2002.8.21.


        體裁:詩


        作者:但丁、阿里吉耶里1265--1321年)


        類型:基督教寓言


        時間:1300年復活節前的星期五


        地點:地獄、煉獄、天堂


        首錄:約1320           


            主要角色:


            但丁


            維吉爾--但丁的嚮導


            貝維特麗齊--但丁心愛的人


短評:


    這部著作的偉大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其偉大既在主題上,也在詩的本身。但丁作為詩人,在世界已知的第一流藝術家行列中佔有他的位置。他表現的主題具有普遍性(典型),它涉及人類迄今所獲得的最偉大的觀念。只有一位藝術大師才能具有《神曲》中所呈現的崇高格調和運用絢麗多樣的比喻及場景的能力。


概要:


    但丁發現自己迷失在一片黑暗和可怕的森林中(但丁--脈道,森林--萬物細胞。病入阿修羅道--將掉入癌症的境地)。當試圖重新找上正當路時,他來到一座山前,於是決定爬上去,以便找到方向。然而,怪獸(不正常之邪氣)的阻擋,他被迫回到平原(原來的情境)。正當他悲嘆自己的命運時,詩人維吉爾走過來,並表示願意引導他通過地獄、煉獄(極苦之病)和(回到)極樂的天國(健康、快樂)。


    當他們到達地獄的大門時(每個人每天之飲食、生活周遭都充滿陷入地獄般的危機),維吉爾解釋道:這裡禁閉的都是那些無視善惡(不顧危機而陷入惡境)度過一生的人(生活飲食不懂節制、揮霍生命的人)。在冥河(地獄--三惡道)邊,他們發現了擺渡人查隆(指引師--醫生)。但丁恐懼萬分,隨之陷入恍惚的狀態(病入昏昏沈沈、心神恍惚)。他被一聲響雷驚醒後,便跟著嚮導(維吉爾:醫生、醫護人員)通過了地獄的邊緣,那是地獄的第一圈層。他得悉,禁閉在那裡的精靈(不善人--病重之人)雖然都曾度過了有品德的一生(善人--健康、愉快),但未受過洗禮(異教徒;未曾受過教化、不懂養生的人)。


    在地獄的第二圈層的入口處(病更深重一層),但丁遇到地獄官米諾斯(掌管地獄;醫護人員)。他警告但丁留意,(否則)如何(便會)進入較低區域(病又會深重一層)。當但丁目睹精靈(不善人)正受著可怕的懲罰時(病痛的折磨),他被憐憫壓倒了(咎由自取,自作孽、不可活),他們犯有好色的罪孽(因色而病),被懲罰在空中不斷地旋轉(得到天旋地轉之病症)。第三層關押著犯有貪食罪的人(因飲食不當而引起之病;如腸胃疾病),他們被迫躺在深泥裡(腹脹、食積)、冰雪裡(寒症食積)和死水裡(腹水--腐惡的積水,代謝不出來)。在下一層圈(第四層),但丁目睹了揮霍浪費者(指熬夜等揮霍生命的行為)和貪婪無厭者(慾望、貪吃不節制的人)所受的懲罰,從而認識到生命的空虛(看到生命的成住壞空,精神空虛等)。


    但丁維吉爾繼續他們的旅程,直到抵達斯蒂琴湖(苦難之湖~第五層)。易怒者(病鬱而易生氣)和悲觀者(疾病老是醫不好,痛苦不得解除,久而久之、便會對生命悲觀、厭世)都在這裡受苦受難。在維吉爾的示意下,一位渡船工把他們渡過湖來到狄斯城(苦難之城、安寧病房~第六層)。然而,城門關著,由降臨的天使守衛著(護理人員),不准他們進去。在一位天使(護士)為他們求情之後,他們才獲准入城。在那裡,但丁發現燒得滾燙的墳墓(熱症)住著異教徒(不懂養生道理的人)的靈魂(病人的身心靈)。但丁與其中兩位受折磨的精靈談話(與病人談談生病經驗與感受),瞭解到地獄中所有靈魂對當今世界(當下的身體、生命的養生知識)一無所知,但都能記得過去(病痛的經驗),而對未來模模糊糊(正確的生理、病理、醫理、藥理知識--養生知識一無所知,那麼對生命、病情未來的把握,便模模糊糊)。


    第七層入口處,由半人半牛的怪物(病人形體扭曲狀、殘障人士)看守著。只在維吉爾撫慰他(怪物)之後,兩位旅行者(指但丁維吉爾)才經過陡崖來到山底。在那裡,他們看到一條血河(血症),禁閉著那些生前犯有暴行的人(急暴的疾病,傷到血液)。他們得悉,在河的另一邊,自殺者(自我戕害身心的病人,尤其是指上吊者)被判決居住在樹幹上。他們越過和來到沙漠地帶(陰虛發熱症)。在那裡,監禁著那些犯有違背上帝,或者違背藝術,或者違背自然的罪刑的人(違背自然養生原則,精神、心神過渡消耗的病人)。一條小溪(小血管)從沙漠(枯槁的身體、肌肉)附近流過;兩位詩人沿著小溪一直走到溪水所注入的深淵(大血管、心臟)。為了能下到第八層,維吉爾召喚可怕的怪物吉利翁,它引導他們下去;在那裡,他們看到了受折磨的誘奸者、阿諛者、占卜者和以貨易貨者(手術換器官、器官移植等)的靈魂。他們在繼續沿路前進中,目睹到偽善者和強盜所受的懲罰。在第九層深淵,監禁著惡意中傷者,邪說的傳播者(江湖郎中之類、自誤誤人、自食惡果)。在那些不安的人群中間,他們看出了馬荷梅脫。兩位詩人繼續往前走,發現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受疾病折磨的軀體,這些軀體是偽造者(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虛有其表者)、假冒者(義肢等)、練金術士(江湖郎中)以及誣告害人者(誤醫誤治誤食等)的。


    他們被一陣喇叭聲召喚到再下一圈層(第十層)。在這一層,監禁著所有的叛徒(叛離正確養生之道的人)。巨人們圍成一圈,包圍著這一圈層,其中一個巨人把但丁維吉爾舉起來,隨即把他們放到層底;在那裡,但丁同許多精靈(病人)交談,瞭解到他們具體的罪惡的性質。


    訪問地獄最底層(第十層)之後,但丁維吉爾走出了惡臭的空氣(安寧病房等),來到充滿純潔空氣的煉獄島(醫院--煉獄比地獄稍好一層,剛從地獄出來,便會覺得煉獄空氣好,其實煉獄仍屬生病之情境,只是情況較輕而已)。一會兒,他們看見一隻由天使駕駛的船,當中坐著一群被帶到煉獄的靈魂。但丁認出其中一位是他的朋友。兩位詩人走到一座山腳下,在那裡經過的精靈指點他們最容易爬上斜坡的小路。他們沿著小路往上爬時,遇到許多精靈。這些精靈解釋道,他們被關在煉獄島是因為他們懺悔得太晚了(覺悟飲食、生活之不當而及時改變、改善過來叫懺悔)。他們懇求但丁重新回到地面上時,請求他們的家庭為他們的靈魂祈禱。不久,但丁維吉爾來到由一位天使(護士)守衛著的煉獄大門口。兩位詩人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攀登,看到被重石壓彎了腰的人,正在為傲慢(過於理性、自大傲慢,不肯謙虛向過來人學習--獲取智慧,因而傷生、得病)贖罪。他們經過雕刻精美的門楣時仔細觀看,發現上面刻著很深的銘文,勸誡人們謙卑(學習智慧)和正直(守中庸之道、致中和)。在第二道門楣處是那些犯有妒忌罪(見不得人家比自己好,不肯向別人學習、自以為是)的靈魂,他們穿著喪服,眼瞼被鐵絲縫合著(喻有目無珠的懲罰)。在他們四周,天使們(教育人員、教會修道者、護士)歌唱謙卑偉大和妒忌無益的例子。一位天使邀請兩位詩人參觀第三道門楣,其中犯有憤怒罪的人在那裡懺悔(過怒傷人--屬七情過度傷人之一)。但丁被他們所看到的這些人的耐性所震驚(病人受病痛折磨所顯現的忍耐性)。在第四道門楣處,他們目睹了對冷漠或悲觀的罪過(對道體缺乏慈愛,用冷漠與悲觀都會帶來疾病)的洗滌;他與維吉爾討論了愛的本質(道體本性對萬物細胞擁有的慈愛)。那位拉丁詩人宣稱存在著兩種愛:自然的愛和靈魂的愛,前者(符合自然規律、科學)總是正確的,後者(往往是人為--人所設計、想像出來的--某些宗教)可能導向錯誤。在第五道門楣外,貪婪受到洗滌(洗刷、消除貪心的懲罰)。在走向下一道(第六道)門楣的路上,他們兩人被斯塔迪斯(一位犯有重病的朋友)趕上了,它的精靈已被清洗過了(醫治過),他正在去天國的路上(走向痊癒、健康之路,出院)。他陪他們到下一個(第七道)洗滌罪孽的地方,那是貪食之罪(因過食而生病)懺悔的地方,可以聽到對節慾的光榮的歌頌(節慾為萬病的良方)。最後的門楣(第八道)是用火來洗滌無節制罪的地方;在這裡可以聽到罪人們背誦無數次值得讚美的貞潔(道體的貞靜、潔淨)和範例。


    然後,一位天使引導兩位詩人和斯塔迪斯走上一條通向天國(健康、完美)的小路。維吉爾告訴但丁,他可以任意遨遊天國(健康的人可以任意享用他擁有的一切,不受拘限),直到找到他的情人貝雅特麗齊(健壯的年輕人,求偶)。正當但丁散步穿過一片森林,來到一條小溪邊時,一位美麗的女子站在小溪的對岸;她告訴但丁,這條溪叫萊賽,並幫他渡過了小溪;隨後,貝雅特麗齊從天堂(最健康、健美的身體、道體)降臨,責備他在她生前對她不忠實(指婚前之放蕩行為)。但是,天堂裡的修女們(其他健康未婚、貞潔的女子)都代但丁求情。在確信他的真誠懺悔和懊悔後,貝雅特麗齊同意陪伴他到天堂(指健康、美滿的家庭)。


    在月球上(以天上的星星為喻,說明天堂之美好--健康、結婚生子之幸福生活--第一重天:月球),但丁發現曾起誓貞潔和決心從事宗教生活(未婚者),但被迫違反他們的誓言的人(結婚)(指不貞潔,違反宗教的教士--所衍生的罪過)。貝雅特麗齊帶領他到第二重天--水星,又從那裡到地三重天:金星;在那裡,但丁與許多精靈談話,瞭解到他們的美德。在第四重天太陽上,他們被一群精靈包圍住,其中有托馬斯、阿奎那。他依次叫出每一個精靈的名字,並談到他們每個人的美德。在天國享福的第二層精靈包圍著第一層的。但丁從每一個精靈那裡得悉,他是如何得到幸福的(養生智慧)。


    隨後,貝雅特麗齊但丁來到第五重天火星,在那裡,那些殉教者的靈魂受到愛護。但丁認識其中的許多著名勇士和十字軍戰士。


    在第六重天木星上,但丁看到那些曾在人間公正執法的靈魂。第七重天是土星,在土星上,但丁發現了這樣一些人的靈魂,他們在冥想和宗教隱退中度過了一生。貝雅特麗齊和她的情人從那裡來到第八重天恆星區。但丁回顧了人間和天國這個項點之間的全程,為所看到的東西感到炫惑和敬畏。當站在那裡時,他們看到凱旋歸來的主人們,以救世主為首,瑪莉亞跟隨其後,向他們走來。


    聖徒們考問但丁聖彼得考問了他對忠誠的意見;聖詹姆士考問了他對希望的意見,而聖約翰則考問了他對情愛的意見。接著亞當走過來,告訴詩人創造第一個人的經過(男人戀愛、結婚、生子的經驗),關於他在天國的生活(未婚時,健康快樂、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的失足及其原因(戀愛、結婚,有了家庭的負擔)。聖彼得為其使徒繼承者所表現的貪婪而感到萬分悲痛。所有成為聖徒的主人都同意他的意見。


    貝雅特麗齊然後帶領但丁到第九重天,在那裡,但丁被允許觀看神的本質(血脈、道體的本質),並聆聽天使們的合唱。她接著領他到天府(頭部),從這個高處,並借助他的視力(眼睛、目珠),他能目睹天使們和在天國享福的靈魂們的喜悅(由眼神看出一個人的精氣神和健康的情況、臉部愉悅的表情)。他被這種景象弄得如此炫惑和入迷,以致貝雅特麗齊離開了他一些時候他才意識到。他認出站在他身邊的一位老人是聖貝納特貝納特告訴他貝雅特麗齊已回到她的御座。接著又告訴他,假如願意看到更多天堂裡的幻象,他必須和貝納特一起為聖瑪莉亞祈禱(懷孕、生育之道)。但丁接受了這個恩賜,沈思冥想上帝的榮耀,並在一剎那間瞥見了最偉大的秘跡,即三位一體和人與神的結合(體道、得道、知道)。


 


賞析:


    但丁出生在佛羅倫斯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淵博的科學和哲學的知識,並且是一位活躍的文人和藝術家。他生活在政治混亂的年代,積極參與政治和政府活動。他的全部知識、經歷和技藝都體現在他的著作中。在1302年,因反對當時當權的政府而被判流放,離開他心愛的佛羅倫斯。在流放期間,他寫了著名的《神曲》,最後死在法國拉韋納


    這部名著原文是用義大利文寫的(當時拉丁文是代表學術成就的一種語言。但丁也用拉丁文寫作,如:《論俗語》是一篇激發人們用本國語言而不用拉丁語的答辯文,他用正統的拉丁文論述、用不正統的義大利語作為表達語言工具的優越性。《帝制論》是一部政治小品文,及幾篇重要的信件和一些詩等均用拉丁文寫作。但是,他最早期的主要作品《新生》是一部用詩和散文連綴在一起,具有最隱密的思想感情的自傳性作品,便是用義大利文寫的。他還用義大利文寫了許多抒情詩和《饗宴》一部學術、哲學的論文。但《神曲》對義大利文字修辭所做出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原題並未有「神聖的或神的」字樣,後來加上「神聖的」是一部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的作品。它分為三部(或稱:讚美歌):【地獄】、【煉獄】、【天堂】。全詩由一百章組成(地獄三十四章、煉獄三十三章、天堂三十三章)。韻律安排用三韻句(三行詩節押韻法),即:aba  bab  cbc  dcd ,歸納為每一韻律發生三次,形成聯鎖韻律,並由之產生一部韻律工整的詩篇。這種結構既不是任意性的,也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練習:


    數字象徵手法在《神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本質上講,作為一首「基督教的詩」,《神曲》主要依靠就在與數字的神秘結合。因為這部詩表達基督教的宗教概念,分清一詩曲和一個上帝分成三個人之間的關係並不困難;這樣,三韻句也就變得有意義了;但接著更加複雜難懂的事物開時起作用了:上帝的統一性(或一體性),根據一種數字主要成分的解析而得到擴散,例如:


「一」被分為一百章;


「二」成為宇宙萬物的二元性:物質和精神、行動和沈思、教會和政權、「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如此等等。


「三」表示:聖父、聖子、聖靈;權力、智慧、愛情;忠誠、希望、博愛;以及其他的結合。


「四」如四個季節、元素、幽默、方向、主要美德等。


「七」:「四」與「三」結合成神秘的「七」:創世紀的天數、一週的天數(但丁旅行的天數)、七種美德和七種罪惡(參看煉獄的七個標準)、行星等等。還有許多例子。


「九」:「三」的倍數,「三」乘「三」等於「九」,可以創造出更多的排列:天使的唱詩班、地獄的圈層、以及類似的種種。此外,把「一」的神秘統一加上「九」這個乘數就組成「十」,那就是上面談到的「一」的數字「排列、解析、擴散」的結果。


    這些數字符號的複雜關係是但丁和其他中世紀作家們故意造出來的。


    但丁自己在《饗宴》裡闡明了他對解釋、理解一部文學作品(一部戲劇、電影、一副繪畫、一棟建築物、一件雕刻品、一件書法作品、一首音樂作品等藝術作品)的四條標準的看法:並因此而使對數目象徵主義的解釋正統化了。他提出一部好的藝術作品應該具備以下的「四個理解」:


    1.照字義(形式、模樣)理解(賦):當然,照字義、形式、模樣理解是理解故事、戲劇、電影、繪畫、建築、雕刻、書法、音樂等的本身的初步功夫。


    2.按比喻(以此狀彼)理解(比):按比喻理解是揭開故事、戲劇、電影、


繪畫、建築、雕刻、書法、音樂等的內涵的深層功夫。


    3.按道德意義理解(興):從道德去理解則涉及到個人和社會、時代的觀念、信仰、行為、價值觀等的問題的更深一層的功夫。


    4.作神秘的理解(生命的奧秘):能作神秘的解釋去閱讀、領會、欣賞、陶醉、享受的,這境界只有最博學的學者才能做到。這才關係到著作、作品裡面所包含的絕對真理和普遍真理。


而《神曲》正是具備這四條理解標準的作品。作為一部按照詞句本意來理解的故事,《神曲》既有自傳體因素的魅力,又有高度奇遇性的特點。主人公但丁,由維吉爾(古哲人)作嚮導,從事旅行來瞭解他自己、瞭解世界、以及瞭解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在旅途中,他探索了另外的世界,以求把他的自我世界放到適當的位置。他邊旅行,邊學習。(用朱自清的《綠》文比擬,此為「記綠遊」)


    作為一部比喻故事,《神曲》描繪出但丁靈魂的精神啟蒙。也描寫了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科學的寓言。這部長詩把這幾個方面融合成一種情節錯綜複雜的格調,使之變成對現實的和精神的世界秩序的一種比喻。(狀綠景)


    作為一部道德故事,這部作品用勸善懲惡式的故事去告誡讀者,要注意各種行為的後果,或許效果最大。在這一過程中,它幫助讀者瞭解罪孽(地獄、三惡道)、贖罪(煉獄、阿修羅)和拯救靈魂(天堂、人間、天上)。因此,《神曲》變成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一種工具。(味綠意)


    作為一部神秘故事,這部詩提供了上帝對整個宇宙的偉大設計的神秘想像力。一切事物的複雜的相互依賴,包括起源於數字符號的相互關係網,從這個觀點看,全是神的計畫,而人類只能部分地和模模糊糊地掌握(對於生命的奧秘和養生的規律,只能部分地和模模糊糊地掌握)。因為對於人類有限的智能來說,上帝(生命、道體)仍然是不可言喻的,而上帝(道體)的意志是永遠不可能被人們所充分理解的;因為他們的視覺(理解道體的天窗)已被罪惡所損壞(物欲遮蔽、病邪破壞)。《神曲》那些神秘的諸方面就是如此,但有助于在精神上最受啟發者(最有智慧、因緣具足者)去接近永恆真理。(得綠趣)


    誠然,用簡短的解釋是不可能對這部在西方詩歌史上不朽的偉大作品予以公正的評價的。正是其內容的百科全書性質,使得《神曲》成為研究中世紀文明(文藝復興)的一把鑰匙。就這一點而論,它不可能輕易地或恰當地被分割成為供討論的整齊類目;因此,讀者必須小心翼翼地探索前進。歷史背景和神學背景是十分需要的。但是,讀者必須首先認識到,全面的概括不足以說明《神曲》中思想的複雜性或者結構的錯綜複雜。


文按:每個人的生命體(身體)就是一部《神曲》。


   (《世界名著鑑賞大辭典、詩歌散文》 190--195頁 《神曲》但丁  瓊尼.喀許丹著  蔣達譯)      1998.  11.  26.  比文讀記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理想人格與真善美聖



               理想人格與真善美聖      林比文


- 兼釋羅光校長題字、羅慧明先生雕塑的校訓形象造型藝術 2000324                                         


 


    前天邀請一批好友參觀輔仁大學校園,一進校門口,便看到石碑上刻著由上而下書寫的校訓:「真善美聖」四個大字,我請他們留意一下,後來逛到文友樓前面的石碑前,駐足片刻給大家解釋一番,這塊石碑是羅光校長題字、羅慧明先生雕塑的一座形象造型藝術,上面刻著羅光校長題的由下而上書寫的校訓,我問他們:「這塊石碑上的校訓怎麼唸?」潘老師率先唸道:「聖美善真」,我告訴他們:刻在這兩塊石碑上的校訓順序都對(註一),但是涵義卻有天壤之別,我的體會過程一如和尚偈語:「貧僧二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十年前見山非山,見水非水;而今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矣。」十幾年前我和大家一樣,不經心的以為校門口那塊石刻比較正確,因為從唸音和視覺習慣來看,由上而下唸出「真善美聖」自然又順口,可是從校訓涵義上去思考,好像又覺得怪怪的,「聖」字怎麼可以放到最下面呢?它和其他字的有機繫聯和組合關係怎樣?如何排列比較合理?為什麼羅光校長要由下而上書寫刻字?上面的藝術造型呈現一串曲折圓弧、螺旋式上升的形象又象徵什麼?(註二)他的理論思維根據是什麼?似乎值得吾人作進一步的探討。


    大學上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即是求真,「新民」即是求善,「止於至善」即是美聖。在通常意義上,真善美聖代表著一種理想化的人生境界,真善美聖的統一更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抽象地說,「明明德」的求真的人生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人生是什麼?」「新民」的求善的人生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人生應當是什麼?」「止於至善」的美聖的人生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人生能夠成為什麼?」而真善美聖的統一便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境界。人們對真善美聖的追求實質上是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首先要有「明明德」的求真的人生。我們認識到人生的教育工程是一條漫長的路程,它是追求真、善、美、聖的過程。我們為了美好的未來,要不斷的對自然、社會和人生作真理性的認識和關懷,只有不斷尋求事物的真理,作為提高科技、服務社會、美化人生的指針,人生的教育工程才能日臻完善。


   「新民」的求善的人生是「正德,利用,厚生」的人生。我們都知道,道德是調整人們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道德的出現是由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自身安全的保障產生了對道德的需要。人們在社會中生活有各種各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必然會給社會帶來各種社會後果;有些行為對社會產生積極的作用,有利於社會和他人的利益;有些行為對社會產生消極的作用,損害社會和他人的利益;這就是道德上的善與惡。「正德」就是為了保證社會生活的和諧和進步,使人自身不斷自我修持、追求完善,進而「利用、厚生」才能獲得實現;因此,高尚的道德就成為人們的需要。人們總是根據一定的道德理想來評判事物的是非曲直,議論人們的思想、行為的善惡,同時也衡量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評價。這樣,久而久之社會便會產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為人類自身的完善提供精神上的準備。這是「新民」、求善的真義。


    「止於至善」的美聖的人生是每個熱愛生活的人追求的理想境地。每個人在生活工作中,無論從事任何行業,在從事的企劃事業或創作的作品裡,總會把自己的理想、感情、才能和願望體現在企劃和創作過程中,從企劃活動或創作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生命、靈魂及人格力量的顯現,進而激發人們的喜悅、驚嘆、讚美和達美成聖的更高要求。這種在社會和人生實踐中通過塑造美的事物來使自身完善的願望和努力,就是人類愛美成聖的天性。


    正是由於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對現實狀況的不滿,才激發了人們努力改革、創造歷史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的進步、人生的完美就是人類對美聖的追求的結晶。因此,人生的使命和意義就在於充分發揮人對自然、社會的探索和改造的作用,按照美好的規律去創造美的生活和成聖的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真、善、美、聖的事物和偽、惡、醜、壞的事物同時在我們周圍存在和發生著,這就驅使我們要去明辨是非,認清善惡,辨別美醜,去偽存真,揚善抑惡,愛美惡醜,從而不斷完善自己。可是我們也理解到,人生對真善美聖的追求是一個充滿艱難曲折的過程;生活告訴我們,追求真理,修養善行,創造美好人生以達聖境,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要經過一段艱辛曲折的過程。


    明辨是非,追求真理需要堅強的意志、毅力和勇氣。真理總是隱蔽在事物的深處,不容易為人們的感性認識直接獲得。因此,人們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往往是從感性認知得來的豐富現象中去蕪存精、去假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等心理過程,提升到理性認知,從而掌握到事物客觀的本質及規律;也就是說敢於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人是需要有極大的勇氣和毅力的,甚至要有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


    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行為、思想和品質。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層或團體對善會有著不同的規定,當然也有為全人類所普遍接受的善。但無論是人類普遍的善,還是一定時代,一定階層或團體所界定的善,人們追求它,實現它都要經過一個曲折的過程。尤其善惡有時很不容易辨別,一些惡人、惡事、惡行為了某種目的,總是偽裝得很巧妙,以致給人們的思想帶來某種程度的混亂。當然,這種偽裝、虛假遲早會暴露出來;但它畢竟給人們在追求善的過程中製造了許許多多的羈絆;因此求善、完善的過程是艱辛的、曲折的,是要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提升的。


    同理,創造美聖的生活、實現美聖的理想也是一個複雜曲折的過程。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美的內容極其豐富。自然美、社會美、人情美、、、等等,美不單單指美麗的容顏,漂亮的服飾;也不僅僅指優美的環境,秀麗的山水。美具有其更深刻的內涵;歷史上的聖哲賢人把「知識」規定為美,把「至善」規定為既美且聖,從這個意義上看,達美成聖是與真、善統一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對於自身以及相互間的審美認識越來越集中於對人的內在心靈的評價,融入了越來越多的道德情感和理想色彩。因此,美的內容越來越豐富,美的形式也日趨繁雜而多樣化;最後,努力做到真、善、美、聖的統一,達到理想人格的昇華。這整個過程是呈螺旋式的逐步上升;這個典型或許就是羅慧明先生的校訓藝術造型,呈現近似一串螺旋圓弧、曲折、努力、上升的形象的理論思維的根據吧!至於這四個字的擺設位置,我們再從它的內在有機聯繫來探討它的排列組合的合理性。


    真理是「求善」、「達美」、「成聖」的基礎:善需以真為基礎,從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真正的善行必須是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廣大社會群眾的公共利益。也就是說,真「善」是或多或少建立在對歷史進步及其規律性認識之上的,而這種善的認識是屬於「真」的範疇。美聖也是以真為基礎的,美聖是客觀事物的一種屬性,人們的美感和審美活動以期於聖都是在社會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是以認識和掌握客觀事物的規律性為前提的。就這層有機繫聯的組合關係來看,「真」是善、美、聖的基礎而擺在底層的位置是合理的。


    善是真、美、聖的核心:人類之所以求真、求美成聖,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有利於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自身及相互關係的協調、和諧和進步,也就是為了達到至「善」。這是從整個人類社會的總體上說的。既使在各個階層或團體裡,不同階層和團體的人們之所以求真、求美成聖,也都是按各自階層和團體的利益和要求,使之有利而不是有害於各自的階層和團體的利益,老子說:「天之道(自然規律),利而不害。」如果做不到善,真和美聖在人們心靈中變成了空中樓閣、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從這層意義上來看,善是求真、達美成聖的核心而擺在居中的位置是合理的。


    美聖是真善的形象表現:美聖是真與善相統一的感性形象。如果說「真」要求的是一種「合規律性」,「善」要求的是一種「合目的性」,那麼「美」、「聖」就應當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它產生於人們按照客觀規律和預期目的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而真善美聖的統一中,「美」、「聖」的重要性就在於使「真」、「善」形象化;客觀事物的真和假,人們思想行為的善和惡,只有當其表現為具體、生動、感人的形象時,才能透過複雜的、模糊不清的現象而突出起來。這是因為,凡屬具體的、生動的、感人的、形象化了的東西也就比實際生活中原始現象更為集中、更為典型,從而也更具有普遍性。美化達聖了的真,是更集中、更典型、更深化了的真;而善的行為和善的事物,經過典型化和深化,也就更能感染人、激勵人。這就使真顯得更真,假顯得更假,善的更善,而惡的也就更惡。達美成聖的社會作用,正在於它富有具體、生動、感人的形象性,從而能陶冶人們的性情、淨化人們的靈魂和幫助人們辨別真假、善惡。人們在實踐活動中,追求真善美聖,也就是說相應地培養和形成一定的真善美聖的品格,使人們具有高度的科學知識,具有高度的道德判斷、評價能力和高尚的品質,具有高度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情趣,使人們成為德、智、體、群、美五育全面發展的聖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任何個人,要想具有真善美聖相統一的品格,就必須在社會實踐中改造、鍛鍊和修養,這是一條根本的途徑。


   從以上的分析得知,美聖是「真善美聖」統一的形象表現,有逐步昇華、崇高、令人景仰的象徵意義,因而把它擺在最高的位置是合理的。這或許就是羅光校長給這座校訓雕塑藝術作品題字,把「真善美聖」由下而上書寫刻字的理論思維的根據吧!我們深深地期盼輔仁人,剛進輔仁時,看到的、理解到的是「貧僧二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校訓,也就是一進校門口,便看到石碑上面刻著由上而下書寫的校訓。經過四年或更久的「見山非山,見水非水」的洗禮後,畢業時卻能謙恭地到羅光校長題字、羅慧明先生雕塑的石碑前,用「而今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矣!」的心境和「手持顯微鏡鞠九十度躬」的態度,由最下面的「真」字開始往上巡禮一番,虔誠地「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並且「書諸紳」地帶到社會每個角落去實踐它、弘揚它。


 


註一:請參閱「益世評論」251期、拙著:論蘇軾之「題西林壁」詩



註二:石碑底座後面鐫字:「聖美善真」為本大學之校訓,亦為每一輔大人所追求之崇高目標。造型由四組正方形圓弧構成。四個四分之一圓可以結合成一個堅實之圓形,象徵聖、美、善、真必需四者具備,缺一不可。造型逐步高昇,由真、善、美之步驟,逐級向上,臻於聖境。  【蕭紀書 捐贈、 羅慧明 設計  78 1031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第一章  題西林壁 蘇軾 林比文 論詩



 



題西林壁     蘇軾         林比文  論詩  2000. 2. 15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文按:


    這是一首有名的人生哲理詩。作者觀察到社會上一般人對事物的習慣性看法,多站在自己感性認知的角度來論斷事情;因此,在認識和處理事物時,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統觀到事物的全部真相。「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說明一般人通過感覺器官得到的對客觀具體事物的生動直觀的現象和外部聯繫的認識;它的特點是表面、直接、具體、形象和生動的反映客觀事物,但不能深刻地、完全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尤其是「身在此山中」的人,把對事物的「距離」擺得太近,甚至於完全失去「距離」;所謂:「當局者迷。」如此一來,天天看得見的事物容易引起關於實際生活的聯想,以致擾亂美感及對事物不能全面而正確的認識。


    全詩用藝術手法歌詠「廬山」的真和美是不容易瞭解和欣賞的。作者運用「以實寫虛」的手法,把廬山從七個焦點:橫、側、遠、近、高、低、「身在此山中」去觀賞,見到的只是廬山所呈現出來的一個片面形式;而人們習慣地容易脫離實際內容、全部真相,去片面強調或誇大個人所立焦點見到的表面形式。尤其是所謂的「學者們」講學立說,容易犯「小孩子看明器」、「郢書燕說」、「瞎子摸象」等毛病。作者從人生的返照理解到人情世故的實況,捕捉到世人的這個典型,寫出這首有名的詠廬山詩;一方面指出「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一方面暗喻觀察事物要「多焦透視」的重要性。


    也許有人會質疑,或許作者純然是詠廬山的一首山水詩,被吾人作過多的引伸,和作者的原意大相徑庭也未可知;因而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深究,到底作者在創作時的經驗和心裡的背景如何?將有助於對這首詩的理解。這首詩是作者在「師法自然」的遊歷中,在游遍廬山之後帶有總結性的題詠;所以作者自述在廬山題過「過廬山下」一首、「初入廬山」三首、「廬山五詠」五首、「贈東林總長老」一首、「廬山二勝」二首(註一)之後,作此詩並謂「僕廬山詩盡于此矣。」換句話說,作者如果不是泛游了全山,收攝遠近高低的全部峰嶺在胸中構成整體的形象,就正如「初入廬山」第一首中所說:「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那樣,只能看到峰巒坡陀的偃蹇之狀了,也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局部形象罷了!至於次句「遠近高低皆不同」是指眼中所「識」的廬山景物、又隨身之所處而各各不同;此時此際,廬山的局部的「真面目」,也就是作者當時所認知的「廬山真面目」;這也沒錯,就一個人學習和經歷的心路歷程而言,每個人認識事物,總要經歷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逐步深入、逐步擴張的過程;即最初總是從某一方面、某一角度開始的,因而必然具有單向性的特點。這種階段性的直線性的片面認識,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或思維形式,本身有甚麼罪過?儘管是片面,卻是認識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並且是思維的一個必要環節。我們有了這一層認識,便能理解到為什麼「題西林壁」詩完成後,作者自謂:「僕廬山詩盡於此矣!」而其它先前的作品:「過廬山下」、「初入廬山」、「廬山五詠」等詩作仍被保存下來,並且有它一定的價值;這就道出了一個平凡的哲理,包括了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分析與綜合等耐人尋思的概念。作者慨嘆「身在此山中」反不識「廬山」的真面目之時,其實是識了廬山真面目之後的「見道」之言;是經過了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諸認識、因而對廬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才悟到「身在此山中」、即在山的某一局部時反而不識其真面目的事理。可是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的大藝術家不了解人情、世故,也沒有一個真正的大藝術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而作者對此藝術作品的得意程度,可從「僕廬山詩盡於此矣!」一句得知,在獲得了全方位思維、從多方面來考察問題,把事物的相互聯繫看作多樣性的統一的經驗,警策性的哲理便隱括在詩中了。這就是吾人推論作者詩旨的依據;認為作者同時也體覺到世人把活生生的東西簡單化、粗糙化,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只看正面不看反面,或者把局部當成全部,並且給它絕對化而走向了謬論,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全面性。因此,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不僅贏得了後世的廣泛傳誦和吟味,同時也成了人們諷喻某種社會現象的熟語。作者通過巧妙的安排,隱喻「全方位思維」的重要,也是這首詩的強大生命力所在。


 


 


(註一):


過廬山下  一首 並序:予過廬山下,雲霧騰湧,默有禱焉。未午,眾峰凜然,故作是詩。


亂雲欲埋山,勢與飄風南。群隮相應和,勇往爭驂潭。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雁沒失東嶙,龍騰見西龕。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暴雨破坱北,清飆掃渾酣。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雖云默禱應,顧有移文慚。


初入廬山  三首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廬山五詠


盧敖洞


上界足官府,飛仙亦何益?還在此山中,相逢不相識。


飲酒台


博士雅好飲,空山誰與娛?莫向驪山去,君王不喜儒。


聖燈岩


石室有金丹,山神不知秘。何必露光芒,夜半驚童稚。


三泉


皎皎岩下泉,無人還自潔。不用比三星,清光同一月。


障日峰


長安自不遠,蜀客苦思歸。莫教名障日,喚作小峨眉。


贈東林總長老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廬山二勝  並序:予游廬山南北得十五六奇勝,殆不可勝記,而懶不作詩,獨擇其尤者作二首。


開先漱玉亭


高岩下赤日,深谷來悲風。擘開青玉峽,飛出兩白龍。亂沫散霜雪,古潭搖青空。餘流滑無聲,快瀉雙石拱。我來不忍去,月初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沈沈水精宮。願隨琴高生,腳踏赤琿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冷中。


栖賢三峽橋


吾聞太山石,積日穿線溜。況此百雷霆,萬世與石鬥。深行九地底,險出三峽右。長輸不盡溪,欲滿無底竇。跳波翻潛魚,震響落非泬。清寒入山骨,草木盡堅瘦。空濛煙靄間,項洞金石奏。彎彎飛橋出,瀲瀲半月彀。玉淵神龍近,雨雹亂晴晝。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