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十問之三:十九周年紀念文
三問: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全章談攝生問題:是一章最簡短、最重要的「養生論」。初生到老死,從橫向思維來看,社會上(生命體可分成三類)完全健康的人、約佔十分之三(生之徒),有病經常吃藥或要靠藥物維持生命的人(死之徒)、約佔十分之三;從小毛病一直到一堆大毛病(開始依賴藥物才能活命),也約佔十分之三;從縱向思維來看、人的一生,完全健康的時候約佔十分之三,依賴藥物才能維持生命的時光,也約佔十分之三;小毛病不斷,遷延到依賴藥物的時光(死之徒),也約佔十分之三(三個十有三就是對問題的量化、深化;提出命題~三分人生)這是甚麼緣故呢?(自答:)就因為人們養生太優渥啊(全書經文多處環繞這個問題提出解方)!一個隱藏著的「約」字,有人簡單、膚淺地加起來少「十分之一」,就說:「那十分之一是聖人。」(聲音頗小,似乎信心不足、心虛不敢太篤定!)是嗎?難道沒看出接下來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自問自答)嗎?這是「因果」鐵律,怎可斷章取義說成????
後半章提出問題的解方(破三分人生之規律、達到健康長壽的理想境地):造成「三分人生」的原因眾多,除了「生生之厚」外,最大的原因是「陸行遇兕虎,入軍被甲兵」:、、、因此經文接著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再來一個自問自答:「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健康無虞)。」(參閱七十二章等釋義)
老子自己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經」文是古今不變的原理原則,對應今天的社會實況,是不是還是「三分人生」的老樣子?預留十分之一的彈性,可能因政治、教育或地域條件、習俗的差異而比例略有出入,這是智慧的量化數據,怎可隨意亂掰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