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釋義2025.10.24.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釋義 2025.10.24. 本月十八日完成《四書》宗本教義一書(692990字),第二天將它列印出來,開始校對錯別字等,今天校到《論語、公冶長》第十五章,玩味再三,好似我的名字「隱約閃爍」、、、,於是將祂念給老伴聽聽,並比擬《五柳先生傳》、、、,於是將它列印出來,單獨成文,掛部落格。 (十五)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釋義:承上。釋「文」之諡義。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文子」:姓孔,名圉,衛大夫,諡為文。從「道體」來看,「衛大夫」屬脈道」之細小處,是「精氣神」呈露在外表的「文:態樣」:《道德經、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文」:諡法:「勤學好問曰文」。(與十八章『魯大夫:老人:臧文仲』的諡號『文:大胖子:奢侈生活』不同) 孔子回答說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敏」:聰敏,《堯曰》:「敏則有功。」:「勤敏」「勤學」:勤思、勤運動。「下問」:問凡在己下者,亦即「好問」,《道德經、二十七章》:「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尊師學習之外,還要「愛資」學習,才會成功,《壇經、行由篇》所謂:「遇懷則藏,遇惠則止。」比喻藏止在「醫院」臨床學習,「病人」屬於「在下者」,向在下者學習叫「不恥下問」,是學習成功的不二法門,亦即「實踐是成功不二法門」。孔子:「三十而立」後,還必須經過十年「不恥下問」的鍛鍊,才達到「四十而不惑」的境地。這過程都叫:「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參見《學而》第一章釋義) 「通俗解釋」: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會諡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敏靈活,愛好學問,不以向下屬請教為恥,所以死後用文這個字作為他的諡號。」

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十問之三:十九周年紀念文

三問: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全章談攝生問題:是一章最簡短、最重要的「養生論」。初生到老死,從橫向思維來看,社會上(生命體可分成三類)完全健康的人、約佔十分之三(生之徒),有病經常吃藥或要靠藥物維持生命的人(死之徒)、約佔十分之三;從小毛病一直到一堆大毛病(開始依賴藥物才能活命),也約佔十分之三;從縱向思維來看、人的一生,完全健康的時候約佔十分之三,依賴藥物才能維持生命的時光,也約佔十分之三;小毛病不斷,遷延到依賴藥物的時光(死之徒),也約佔十分之三(三個十有三就是對問題的量化、深化;提出命題~三分人生)這是甚麼緣故呢?(自答:)就因為人們養生太優渥啊(全書經文多處環繞這個問題提出解方)!一個隱藏著的「約」字,有人簡單、膚淺地加起來少「十分之一」,就說:「那十分之一是聖人。」(聲音頗小,似乎信心不足、心虛不敢太篤定!)是嗎?難道沒看出接下來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自問自答)嗎?這是「因果」鐵律,怎可斷章取義說成???? 後半章提出問題的解方(破三分人生之規律、達到健康長壽的理想境地):造成「三分人生」的原因眾多,除了「生生之厚」外,最大的原因是「陸行遇兕虎,入軍被甲兵」:、、、因此經文接著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再來一個自問自答:「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健康無虞)。」(參閱七十二章等釋義) 老子自己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經」文是古今不變的原理原則,對應今天的社會實況,是不是還是「三分人生」的老樣子?預留十分之一的彈性,可能因政治、教育或地域條件、習俗的差異而比例略有出入,這是智慧的量化數據,怎可隨意亂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