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國家文官訓練學院~書法藝術(擬稿)

國家文官訓練學院~書法藝術


一、沈思者(門口:羅丹《沈思者》~雕刻複製品或大楨照片)


二、


長宜子孫


道法自然


三、(請發揚植林精神~廣植福田)


一片青山景色幽,前人植林後人收;


後人收得當再植,還有子孫在後頭。


(改寫:宋、范仲淹《書扇示門人》詩: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後人在後頭。)


四、朱熹《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五、劉禹錫《烏衣巷》(民主、平等)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六、宋、朱熹《釋:格物致知》(人生學習目標:)


知事物之本末,窮事物之道理。


唐、韓愈文句(學習過程)


物何深而不鏡,理何隱而不抽;


始參差而異序,卒爛漫而同流。


(最後達到的境界是:)


蘭芷清芬


七、朱熹《白鹿洞書院學規》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君臣之關係,即今主管與員工),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於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然聖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於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苟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後有所持循哉?近世於學有規,其待學者為已淺矣。而其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復以施於此堂,而特取凡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大端,條列如右,而揭之楣間。 諸 君其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於身焉,則夫思慮云為之際,其所以戒謹而恐懼者,必有嚴於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於此言之所棄,則彼所謂規者,必將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諸 君其亦念之哉!


八、


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種艱難困苦,以及悲傷憂患。我們要勇於迎接風波,善於戰勝困難,擺脫困境。告訴那些弱者,應當振奮起來。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善於化消極為積極:


用希望代替失望,


用樂觀代替悲觀,


用信心代替遲疑,


用奮進代替僵滯。


一個人善於從泥濘中舉拔出來,戰勝艱難,方可取勝:


用友誼代替仇恨,


用善良取代邪惡,


用平靜取代激憤。


這時我們的社會才會展現康泰、和諧與力量。


九、


人是可以轉化客觀為主動力,所以我們強調尊重人、愛護人;而最大的尊重與愛護,是使人有知、有德、有智、有信,乃至有美!


十、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附:林比文釋義~參見部落格)


(附註:※第一條呼應第十條,並和各條有關聯 ※由右牆至左牆,一至十順序不要錯置 ※第七(大幅)正牆 ※二至六右牆、八至十左牆 ※左扇右扇牆呼應正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