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的使用時機為何?
一般人對於人參的印象就是「大補元氣」四個字,或是想補補身子便想到「用人參來補」。一旦工作過勞、熬夜或得病之後,感覺體力不足、疲倦、氣虛、、、同事、親人也常建議「買人參」、「吃人參」;或是經濟條件好轉、旅遊之間有機會到「人參SHOPING站」更大肆採購,或當禮物贈品送給親友、尊長。「人參」真的這麼好用嗎?又何謂:「補氣」「大補元氣」?什麼條件的人才適合使用它?值得將臨床所見作進一步說明,提供給「使用者」知道「適當的使用時機」,以免「誤補傷身」。
首先就「補氣」兩字作說明:「補氣」就像皮球、籃球「消氣、氣不夠」彈性不足時,「打氣」「補氣」一般;它是有條件的:必須是「氣不夠」才要打氣,「打氣」也不能夠打太飽,否則「彈性、硬度」也不適合使用;「補過頭」甚至會「爆破」;它的拿捏是有一定「標準」遵循,不是瞎灌氣、打氣便了事。人體「補氣」亦若是。
中醫所講的「氣」,一般是指人體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氣虛」即指「功能不足」;「補氣」即是「將其功能補足」。其中又以「脾氣虛」和「肺氣虛」最為常見(或明顯):「脾氣虛」:指消化系統功能差,營養吸收功能不足,當然會覺得「全身無力、力氣不足」;「肺氣虛」時則會覺得呼吸功能不正常(並非呼吸困難)、或是「講話有氣沒力~短氣、少氣~吸的氣不夠使喚而聲音低微」(多因長期咳嗽、氣喘、吃消耗體能的藥物等而得)。其實,「脾氣虛」「肺氣虛」和其它臟腑、器官「功能不足」,都是息息相關,它們的「關聯」就像「連通器」一般親密,不分軒輊。這點必須先釐清。
其次,還要附帶說明「氣血」關係密切,血的生成和運行有賴「氣」的作用,但是「氣」的「存在」或是「表現」,卻必須仰賴「血」的充足供養。兩者「互根、互轉」(互為根基、互相轉化)缺一不可,所以當「氣虛」到一定程度,必須「補氣」「補血」雙管齊下,才算正確。
最後要強調的是「補氣藥物」的毒副作用:補氣藥「味多甘」,「甘能令人滿」,意思是說「補氣藥物多屬甘味~比較膩滯,多服易引起「胸膈脹滿」,它就像「皮球、籃球」打氣打太飽,「球面緊繃」,球內「氣脹、滿悶」,人體如是~七竅及所有毛孔「緊繃」(關緊感,甚至是緊閉感);比如:當人體「衛陽」不足~皮膚功能不足時會「毛孔鬆弛、漏汗」(自汗~自行莫名其妙地不斷流汗),服用「補氣藥方~玉屏風散:黃耆、白朮、防風或是含有人參補品的補氣藥方」,「鬆弛的毛孔」便能「緊閉」而止汗。因此,人參等「補氣藥物」的「補氣」作用,便是將人體各處「鬆弛的病象」收攏、關緊而獲得改善。問題就在這裡:必須是這個人體純然「氣虛」,沒有別的「兼症」;可是臨床上「人體氣虛」絕大多數都帶著「兼症」,甚至是這些「兼症」引起的「氣虛」。那麼不去處理「兼症」而草率地「補氣、大補元氣」,豈不「繰絲益紛」而陷入更危急的「險症」情境中。比如:用甘草不懂配「茯苓」(不資滿而瀉泄)、用人參不懂配少許木香、枳殼理氣藥、長期喝大量黃耆枸杞湯子就會「關小便」「關閉毛孔」等使「兼症」轉移而造成「紅斑性狼瘡」「尿毒症」~洗腎的悲慘下場等意想不到的後遺症(參閱:甘草可以隨意當調味料嗎?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等文)。
看藥書必須同實際做有機繫聯,啟業書局《中藥臨床應用》裡「人參」記載:
臨床應用:「主藥用於治療急性脫症和慢性虛弱」:大補元氣,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渡過瀕危狀態,增加進一步搶救的機會。適用於搶救危重病人,特別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血管功能不全,表現脈微沈細伏、肢冷、自汗等氣脫亡陽症狀的患者。
這段記載明確地指出人參臨床上合理應用,善起沈痾,陳士鐸說:「人氣脫於一時,血失於一傾刻,精走於須臾,陽絕於旦夕,它藥緩不濟事,必須人參作一劑,服以救之,否則,陽氣即散而死矣!」說明人參是用於急救的重要藥品,驗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