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10.企 一甲 第二組山 水 審 美 之 奇 特 之 美
~第二組~
◆組 長:黃韻欣
◆副組長:嚴定強
◆組 員:王維陳泰瑋 鄭育如 林佳臻 謝雅婷
楊傑夫 黃維辰 鍾語軒
黃山
在大自然神斧的造化下, 黃山以其獨特的風貌聳立在皖南山區。它似一幅天然的畫卷,一首無聲的詩。它廣積華山之險峻、岱岳之雄偉、衡岳之煙雲、匡廬之瀑布,是中國名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國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這樣評價黃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北京人民大會堂客廳內亦懸掛一幅黃山迎客松;國畫大師劉海粟曾於1988年實現了十登黃山的宿願,可見黃山是以多麼瑰麗的雄姿吸引天下的遊人。特別是近幾年,四海佳賓,五洲遊客都慕黃山之美名;千里迢迢輾轉逗留,共賞這座值得中華民族驕傲的天下名山。黃山素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聞名天下。那72峰、24溪、2湖、3瀑,峰峰奇特,溪溪曲折、極盡天下山水之美,更聚名山大川之勝。據考證;100多萬年前,黃山是一個冰封雪飄的世界。第四紀冰川時期,那尖硬的冰層挾著石砂,撞開岩石的裂縫,沖刷掉風化的岩石,自然之力似無數把鋒利的刻刀雕琢著各種岩體,塑造成多種優美的形態,經風雨剝蝕,剩下的儘是黃山的風骨,黃山的靈魂。奇松為黃山四絕之一、連綿的群巒之間滿布著奇松異石,點綴著如畫的黃山。給她增添了秀麗之色。眾所周知,古木常以曲為美;直則無姿,黃山上的松樹便體 現了這一點、迎客松是黃山的象徵,也是黃山的化身、向似伸曲的臂膀,放棄了大眾化的均平之姿,屹立在玉屏樓旁,已度過千載歲月。這古樸蒼勁,向一方伸展的優美身姿,象一位熱情好客的主人,歡迎八方賓朋、還有夢筆生花的“花”、喜鵲登梅的“梅”,都各領風騷數百年,把黃山裝點得更加絢麗多姿.
黃山三峰~天都峰
海拔1830米 ,是黄山三大主峰中最险峻的一座。海拔1830米 ,是黃山三大主峰中最險峻的一座。 “天都”意为“群仙所都”、“天上都会”,峰顶有“登峰造级”石刻。 “天都”意為“群仙所都”、“天上都會”,峰頂有“登峰造級”石刻。
位于黄山东部,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高达1810米,直冲云霄,为黄山三大峰中最险峻者。位於黃山東部,西對蓮花峰,東連缽盂峰,是黃山三大主峰之一,高達1810米 ,直衝雲霄,為黃山三大峰中最險峻者。 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 天都峰为第四纪冰川形成的角锋。天都峰為第四紀冰川形成的角鋒。 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级”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峰頂平如掌,有“登峰造級”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 峰头远眺云山相连,江河一线,遥接大海,俯瞰群山,千峰竞秀,万水奔腾,美不胜收。峰頭遠眺雲山相連,江河一線,遙接大海,俯瞰群山,千峰競秀,萬水奔騰,美不勝收。
天都峰虽高不及黄山的主峰莲花峰,但其险峻程度则绝非莲花峰可比,百丈云梯几乎直上直下。天都峰雖高不及黃山的主峰蓮花峰,但其險峻程度則絕非蓮花峰可比,百丈雲梯幾乎直上直下。 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因此人们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天都峰是鳥瞰黃山壯麗全景的理想之處,因此人們說,不登天都峰,等於一場空。 古时候,天都峰无路可登,能够登上天都峰者寥寥,唐代释岛云,慕东国僧掷钵神异,来游黄山,成为有记载的登天都峰第一人。古時候,天都峰無路可登,能夠登上天都峰者寥寥,唐代釋島雲,慕東國僧擲缽神異,來游黃山,成為有記載的登天都峰第一人。 他曾在绝壁上留下《登天都峰》一诗:“盘空千万仞,险若上舟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瞑,岩间宿锦鸡。”他曾在絕壁上留下《登天都峰》一詩:“盤空千萬仞,險若上舟梯;迥入天都裡,回看鳥道低。他山青點點,遠水白淒淒;欲下前峰瞑,岩間宿錦雞。”
天都峰,其脊如客至此无不战战兢兢,有“天都欲上路难通”感慨。天都峰,其脊如客至此無不戰戰兢兢,有“天都欲上路難通”感慨。 民国二十六年(1937)建登峰梯道,长3里,有1564级台阶,194个石栏干和600米 铁索,保障游人安全攀登绝顶。民國二十六年(1937)建登峰梯道,長3裡,有1564級台階,194個石欄干和600米 鐵索,保障遊人安全攀登絕頂。 1984年于峰腰另辟新径至峰顶。 1984年於峰腰另闢新徑至峰頂。 站在峰头远眺,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风光无比壮丽。站在峰頭遠眺,雲山相接,江河一線,俯瞰群山,千峰競秀,風光無比壯麗。 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民谣云:“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场空。”意为此峰为游黄山必游之地。古有詩讚曰:“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民謠雲:“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場空。”意為此峰為遊黃山必遊之地。
黃山三峰~蓮花峰
莲花峰位于黄山中部,玉屏峰西南,东对天都峰。蓮花峰位於黃山中部,玉屏峰西南,東對天都峰。 为36大峰之一。為36大峰之一。 海拔1864米 ,是黄山最高峰,也是华东地区第三高峰。海拔1864米 ,是黃山最高峰,也是華東地區第三高峰。 徐霞客在游记中说: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之上”,“即天都亦俯首矣”。徐霞客在遊記中說:蓮花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之上”,“即天都亦俯首矣”。 他仅凭目测便能得出如此正确的结论,在当时确是了不起的发现。他僅憑目測便能得出如此正確的結論,在當時確是了不起的發現。 他是指出莲花峰为黄山最高峰的第一人。他是指出蓮花峰為黃山最高峰的第一人。 此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此峰峻峭高聳,氣勢雄偉。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擁,儼然新蓮初開,仰天放怒,故名”蓮花峰” 。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拥,俨若新莲初开,仰天怒放,故名“莲花峰”。明代吴怅曾有诗赞曰:“一种青莲吐绛霞,亭亭玉立净无瑕。遥看天际浮云卷,露出峰顶十丈花。”清代吴梦印亦有诗云: “莲峰秀拔迥称尊,凡欲高呼达帝阍。举目江山如带砺,低头峦蚰似儿孙。风生绝献应回雁,日落悬岩不度猿。翠影岚光千万状,我虽能到未能言。”峰上有飞龙、倒挂等奇松。明代吳悵曾有詩讚曰:“一種青蓮吐絳霞,亭亭玉立淨無瑕。遙看天際浮雲卷,露出峰頂十丈花。”清代吳夢印亦有詩云: “蓮峰秀拔迥稱尊,凡欲高呼達帝閽。舉目江山如帶礪,低頭巒蚰似兒孫。風生絕獻應回雁,日落懸岩不度猿。翠影嵐光千萬狀,我雖能到未能言。”峰上有飛龍、倒掛等奇松。 绝顶处方圆丈余,名曰“石船”,中有一池一称“香沙池”。絕頂處方圓丈餘,名曰“石船”,中有一池一稱“香沙池”。 登上峰顶,如置身云霄,江河一线,云天一色,俱在远眺之中。登上峰頂,如置身雲霄,江河一線,雲天一色,俱在遠眺之中。 在睛朗的日子,可以东望天目,西瞻匡庐,北窥九华与长江。在睛朗的日子,可以東望天目,西瞻匡廬,北窺九華與長江。 雨后初晴,四面八方的云海尽收眼底,无比壮观。雨後初晴,四面八方的雲海盡收眼底,無比壯觀。 据传,古代峰顶常有“天马”出没。據傳,古代峰頂常有“天馬”出沒。
黃山三峰~玉屏峰
玉屏峰在安徽省黄山的玉屏景区,介于天都、莲花峰间,为36小峰之一,海拔1716米 。玉屏峰在安徽省黃山的玉屏景區,介於天都、蓮花峰間,為36小峰之一,海拔1716米 。 峰壁如玉雕屏障,故名“玉屏峰”。峰壁如玉雕屏障,故名“玉屏峰”。
明代普门和尚曾在峰上为文殊菩萨建有文殊院,今在其旧址建王屏楼宾馆,楼距峰巅36米 。明代普門和尚曾在峰上為文殊菩薩建有文殊院,今在其舊址建王屏樓賓館,樓距峰巔36米 。 明徐霞客游此,赞叹不已:“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楼,两峰秀色,俱手可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古今图书集成。明徐霞客遊此,讚歎不已:“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樓,兩峰秀色,俱手可挽。四顧奇峰錯列,衆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古今圖書集成。 山川典》评述:一光明顶之旷,桃花源之幽,石笋之奇,各擅其异,唯文殊院兼收之。山川典》評述:一光明頂之曠,桃花源之幽,石筍之奇,各擅其異,唯文殊院兼收之。 ”1996年9月开通的玉屏索道,又为玉屏峰增添新景。索道上站房设在玉屏楼分部处,下站房设在想光阁西侧的白砂岗上,全线长2010米 ,设10座支架,单线自动循环车厢式,每车乘坐6人,一次行程仅6分钟。有句云:“长索牵锦绣,凌空上玉屏。 ”1996年9月開通的玉屏索道,又為玉屏峰增添新景。索道上站房設在玉屏樓分部處,下站房設在想光閣西側的白砂崗上,全線長2010米 ,設10座支架,單線自動循環車廂式,每車乘坐6人,一次行程僅6分鐘。有句云:“長索牽錦繡,凌空上玉屏。 ”
玉屏峰前有巨石如平台,左有青狮石、迎客松;右有白象石、送客松、立雪台。玉屏峰前有巨石如平台,左有青獅石、迎客松;右有白像石、送客松、立雪台。 登台四眺,景色奇绝。登台四眺,景色奇絕。 清人汪土宏有诗赞曰:“玉屏峙霄汉,鸟道度松门。昨日登临处,诸峰展底存;云今甘在下,嶂出尔何尊。极目无穷尽,空青抹一痕。”峰壁刻有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和朱德“风景如画”的手迹,狮石上刻有刘伯承所题《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的诗篇,又有“一览众山小”、“黄山第一处”、“云海大千”、“宇宙大观”、“别有天”、“佛陀境”等大量古今石刻,内容气势磅碍,书法艺术精湛,是绝好的人文景观。清人汪土宏有詩讚曰:“玉屏峙霄漢,鳥道度松門。昨日登臨處,諸峰展底存;雲今甘在下,嶂出爾何尊。極目無窮盡,空青抹一痕。”峰壁刻有毛澤東“江山如此多嬌”和朱德“風景如畫”的手跡,獅石上刻有劉伯承所題《與皖南抗日諸老同志遊黃山》的詩篇,又有“一覽眾山小”、“黃山第一處”、“雲海大千”、“宇宙大觀”、“別有天”、“佛陀境”等大量古今石刻,內容氣勢磅礙,書法藝術精湛,是絕好的人文景觀。 旧有谚语。舊有諺語。 “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 “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
石奇~境由心造黄山石
說起黃山,總離不開怪石,到過黃山,就還想再看看怪石,與朋友一而再,再而三地游黃山,終於明白了:黃山的雲雖絕,但變幻無常,靈虛莫測,常常是瞬間的過眼雲霧,難以撥動心中的奇思妙想;黃山的松雖奇,但卓越風姿,千年不變,往往只能是一聲由衷的感歎,需文思敏捷方能體會其中奧秘。惟有黃山的石,比之雲,勝似天斧神工,千姿百態,把黃山點綴得格外動人;比之松,猶如世界萬物,惟妙惟肖,構成一幅幅美妙絕倫的風景畫。更令人叫絕的是,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既可讚美已有的佳名,亦可各抒己見,步移景異,妙趣橫生。
黃山石的特點是象形,即造型似動物、植物、人物等,因其似是而非非而是,因人而異異不同,形似見神似而成為享譽世界的奇妙景觀。那些在波瀾壯闊的峰海裏爭相崛起的無數巧石,大的就是一座山峰,小的如同盆景古玩,似人狀物,類禽如獸,形態別致,造型各異,令人心馳神往,意趣無窮,只要觀賞角度有變,只要與世界萬事萬物相聯,就能頓悟神來之筆。如站在半山寺前,抬頭可見一隻朝著天門振翅翹尾欲啼的公雞,即“金雞叫天門”,移步不遠,又見另一巧石如鷹躍躍欲撲那只為天都司時的金雞,人稱“老鷹抓雞”。登上百步雲梯,有雲霧時觀看“鼇魚戲濤”,無雲霧時飽賞“鼇魚吃螺螄”,走到天海那裏回頭又成了“鼇魚馱金龜”了。獅子峰頂上那只奇巧天成的石猴,有時悠閒地在雲霧之中戲雲“猴子觀海”,有時認真地品賞山下的田園風光為“猴子觀太平”。位於西海的飛來石,換個方向狀如一只大蟠桃,又成了仙桃峰。有的石頭看似平淡,一旦被人點破,其造型的奇異,立即就會令人對此天作之合驚歎不已。那些犀牛望月、雙貓捕鼠、孔雀戲蓮花等飛禽走獸的乖巧之石,那些五老上天都、仙人指路,十八羅漢奔東海等神話傳說的奇特之石,以及清涼台前的“夢筆生花”,一線天左邊山塢裏的“蓬萊三島”,無不使人有置身於天之都,仙之府的感覺,真可謂,世界萬物藏奇石,石不能言最可人。
黃山石最令人神往的是境由心造,只要觀賞者注入自己的全部感情,就能激發出充滿想像力的才思文源。或追求神奇偉岸的雄渾氣勢;或欣賞瘦、漏、透、皺的卓越風姿;或喜愛巧俏俊秀的迷人情韻;或感悟玲瓏可人的無盡妙趣,情注于怪石之中,神遊在八荒之外,境由心造,返璞歸真。
犀牛望月
仙人下棋
金雞叫天門
猴子觀海
松奇~黃山奇松
奇松是“黃山四絕”之首,黃山“無處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松,以石為母,以雲為乳,七十二峰,處處都有青松點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畫筆,把五百裡黃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且不說那展翅欲飛的鳳凰松,玉麒騰躍的麒麟松;也不說那輕歌低吟的豎琴松,纏綿親妮的連理松。單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無名松,就足以把黃山裝點得妙不可言。
正因有了遍佈峰林溝壑的黃山松,於是,黃山的景美了,山活了,風動了,雲湧了,雨多了,泉響了連山石也有了靈氣。難怪古人說:“黃山之美始於松。”
黃山松針葉短硬,樹冠扁平,頸幹粗韌,葉色濃綠,盤根於石,傲然挺撥,生態適應性極強,黃山松盤根於危岩峭壁之中,挺立於峰崖絕壑之上,或倚岸挺撥,或盤曲虯勁,或獨立峰巔,或倒懸絕壁,或冠平如蓋,或尖削似劍。有的循崖度壑,繞石而過;有的穿罅穴縫,破石而出。忽懸、忽橫、忽臥、忽起。巨松高數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蒼勁挺撥。那姿態,美得讓人稱奇,奇得讓人叫絕。
黃山松的千姿百態和黃山的自然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繫。黃山松的種子能夠被風送到花崗岩的裂縫中去,以無堅不摧、有縫即入的鑽勁,在那裡發芽、生根、成長。由於大部分黃山松都有是依峭壁而生,植物天生的喜光性,向陽性和求取水份的本能,使得黃山松的枝都明顯地向一邊傾斜。正是因為地理環境和陽光、雲霧、風霜等氣候條件的影響,造化出黃山松千姿百態的奇狀。
黃山松堅韌傲然,美麗奇特,但生長的環境卻十分艱苦,因而生長速度異常緩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黃山松,往往樹齡上百年,甚至數百年;根部常常比樹幹長幾倍、幾十倍,由於黃山松的根紮得很深,能夠汲取岩石深處的養份,黃山纔松能堅強地立於岩石之上,雖歷風霜雨雪卻依然永葆青春。
黃山松的觀賞價值自然不用多說,黃山松同時還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南唐李廷曾用黃山松松煙為原料,製作出豐肌膩理,光輝如漆,經久不褪,9味濃鬱的佳墨,直到今天,李廷 墨仍然是文房四寶之一徽墨中的一個響當當的品牌。
黃山松具有使人陶醉的魅力,富有雄渾浪漫的詩意和含蓄深邃的意境,誘發藝術家無限的遐想和創作激情,並且付之筆端,躍然紙上,攝入鏡頭。
黃山是“黃山文化”的發祥地,而黃山松則具有使人陶醉的魅力,富有雄渾浪漫的詩意和含蓄深邃的意境,誘發藝術家無限的遐想和創作激情,並且付之筆端,躍然紙上,攝入鏡頭。因此,以黃山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大量湧現,這些文藝作品不僅有鮮明的藝術特色,而且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藝寶庫。
明末清初,有一批畫家寄情黃山,描繪黃山的美景,如漸江、石濤、查士標、梅青、虛穀、雪莊,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石濤。現代名家有黃賓虹、汪采白、張大幹、傅抱石、劉海粟、李可染等,他們筆下的黃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中國山水畫寶庫中留下了珍貴的遺產,形成了黃山畫派。黃山松則是他們筆下最重要的創作對像之一。
古往今來,詠贊黃山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最早吟詠黃山的文學作品出現在唐代,大詩人李白遊歷黃山,寫下了《送溫處士歸白鵝峰舊居》和《贈黃山胡公暉求白(有序)》兩首,最早記述黃山的遊記是宋代吳龍翰的《黃山記遊》,作於宋鹹淳戊辰(1268)年,明萬歷年間潘之恆編纂的《黃海》,就記載了宋代、元代、明代的一些名人遊黃山所寫的遊記。
相關詩詞
清代詩人黃景仁在《黃山松歌》中贊嘆––
黟山三十有六峰,峰峰石骨峰峰松。
有時松石不可辨,一理交化千年中。
另外
頂風傲雪的自強精神
堅韌不撥的拼搏精神
眾木成林的團結精神
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
廣迎四海的開放精神
全心全意的奉獻精神
明代詩人朱鷺在《黃山松》中寫道––
松無五「擼 叨三尺。
敷枝或橫畝,平翠可布席。
咄咄離奇者,石端絕上滋。
根大於其本,短干特修枝。
高既不盈尋,大亦不盈鬥。
霜蘚封蒼膚,糾結百重厚。
一松王一石,蒼古看不厭。
黃山相關詩詞:
黃山以奇險富麗的景色吸引天下無數遊客。古往今來,名人墨客在遊覽盡興之餘,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黃山是一個詩山詞海,玩味詩詞,究其內涵,可進一步加深對黃山的認識和理解。
「秦漢封錮深,唐宋遊履廣」。開發較晚的黃山,自唐宋開始,方有李白、賈島、徐霞客等名家來山登臨憑弔,佳作傳世,飛揚四方,遊者絡繹不絕。宋朝詩僧行明編的《古今賢哲詩詠》刻版,明代又出增補本《黃山題詠》。明嘉靖年間,文壇「後七子」首領王世貞,帶領三吳二浙文人墨客一百餘人,浩浩蕩蕩遊覽黃山,吟詩作畫,盛況空前。嗣後,借文壇之盛,方弦靜等16人結盟成立「天都詩社」,黃山詩詞創作整理和藝術精萃匯集流傳,進入鼎盛時期。
李白於54歲時,曾遊覽黃山,並留下《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鷳有序》著名詩篇。
《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詩: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連峰。
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賈島(779 ── 843),唐代冀之范陽人〈今北京附近〉,字間仙或浪仙。曾入佛門,法名「無本」。仕途曲折,是位窮愁苦吟的詩人。他喜歡推敲字句,曾在驢背上苦吟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句中「敲」、「推」二字反覆斟酌,而成後人「推敲」典故出處。就是這位惜墨如金、重在煉句的詩人,卻用了十五聯五言詩來吟黃山溫泉,可見溫泉成為黃山「四絕」之一,決非偶然。
「……下有風輪煽,上有雷車馳。霞掀祝融井,日爛扶桑池……至今華清樹,空遺後人悲……」。
《記黃山湯泉》是他慕黃山奇秀,不遠千里,兩次來遊留下的唯一詩篇。他稱頌溫泉奇巧天成,歌詠大自然的造化神功,接著又詠物言志,寄景抒景,寫得樸實、工整,不失為千萬首詠溫泉詩詞中的經典之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