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再回覆秀富學棣的「回應」:淺談「醫易同源」續篇(草稿)

小夏2009/05/14 22:45 回應


感 謝 老師解答,會將文章印出來給同學。


更感 謝 老師給予學習《易經》原則性的指導,讓我有眼界開展的領會。


老師文中提到關於河海交匯點的部份,不是很懂,不知能否請 老師多談一些?


秀富學棣青覽:


回應問及「河海交會」一事,這是從「全部人生」來看事情(學問)的說詞。我們周遭的一切事情、學問(360科系、行業的學問)和人生的關連,就像「河海」在地球上面是一體的關係,人們常用籠統的「學海浩瀚」去形容,卻少再去深究。其實,學問和人生的關係,從縱向(時間、過程)來思維,人們學習的過程剛開始都是從「點」而「線」而「面」、、、去擴展開來(參閱:東坡、題西林壁詩解說),讀一個「專業科系」就像認知(學習)一條「河流」的過程一般。而各科系(專業知識)本業就是一條河流(流域有大小之分、本身又有支流、湖泊、交流等~如巴西、瑪瑙斯、亞馬遜河:黃黑交匯處),它們都流入大海(學海)。若從全部人生(和現實人生、當下人生不同)來看,各科學識多多少少都會「產生作用」,當不同領域的學問「相激相盪、相反相成」交會(交匯)時,常常激起「智慧」的火花。就以上則為例,「醫學」「彩色學」是兩碼子毫不相干的學問,分別在不同科系(不同領域的河流)傳授(學習);但是當我體覺到「視覺溫差」和人體(疾病)寒熱聯繫在一起,發生「作用、影響」時(找到結合點),即是證明「兩河」在「學海」中有所交匯;同時說明一個完善的教育(學習),必須朝「真善美聖」鎔鑄全面發展、兼容並蓄、與時俱進的人才邁進(參閱:理想人格與真善美聖一文)的重要性。學術界崇尚「專精研究」本是學習過程無可厚非,但是在大學裡各科各系「學術研究」分工極細,若是只學單一科門畢業即止(不再學習),或是不去涉獵其它相關學識,或是只肯定自己的「學科」「唯一獨尊」而去輕視、否認其它知識(科系)(醫學、理工學院系學生最易犯此病),便會出現「本位主義」「絕對主義」(註一)的毛病,荀子、天論篇末段曾經指出這個問題,他說:


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慎子有見於後,無見於先。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有後而無先,則群眾無門。有詘而無信,則貴賤不分。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有少而無多,則眾不化。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之謂也。


這裡的「諸子百家」取其象徵意義,比擬成一個主義、學說、科系等。彼此「爭鳴」「攻訐對方」時若是制高點不夠高,容易犯上「本位主義」「絕對主義」強調自己的「優勢」而去批評對方的「短處」,荀子、天論結論裡便是指出「諸子學者」多犯此病。而當今學術界(社會)卻充斥著「下里巴人、族庖」境界學者「郢書燕說」的現象。


 


 


註一:絕對主義:是指把事物和人的認識絕對化的一種錯誤觀點。是與相對主義相對立的。它的特點是:把事物和人的認識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完全割裂開來,只承認絕對性,否認相對性。把事物絕對化,即認為事物從來如此、永遠如此;好就絕對的好,壞就絕對的壞。把人的認識絕對化,即否認人的認識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深化,由相對到絕對的無限過程,而把認識看成是絕對的、達到了「終極」的真理。恩格斯在批評這種觀點時指出:「他們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他們的說法是:「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話。」在他們看來,一個事物要麼存在,要麼就不存在;同樣,一個事物不能同時是自己又是別的東西。」(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六十一頁)(哲學基本知識手冊  語文出版社 199頁)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