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札記之一:「知性、文化之旅」~深度旅遊舉隅
「難老藝苑」與「晉祠」~「傅山紀念館」:「傅青主婦科」
2002.8.5.~8.20.參加台中一中蕭世瓊、林瑪利老師主辦的「馳騁內蒙、抱愧山西、漫步北京」紫塞內外之旅(同行包括蔡仁厚教授夫婦、吳宏安教授夫婦等三十餘人)
~行程景點主要包括:
銀川(承天寺、海寶塔、清真寺)、中衛(沙坡頭風景區~滑沙、飛渡黃河鐵索、黃河皮筏、沙丘騎駱駝)、青銅峽、包頭(西夏王陵、賀蘭山)、呼和浩特(大召寺、五塔寺)、成吉思汗陵、響沙灣、昭君墓、卓資(輝騰錫勒草原~蒙古包)、大同(雲岡石窟、九龍壁、下華嚴寺)、恆山(懸空寺)、應縣(木塔)、五台山(菩薩頂、顯通寺、黛螺頂、塔院寺、萬佛閣、普化寺)、太原、晉祠、平遙古城(日升昌票號、明清一條街)、喬家大院、北京(故宮、天安門、天壇、頤和園、恭王府、胡同、明十三陵、居庸關、同仁堂、秀水市場)、金山嶺、承德(普樂寺、小布達拉宮、避暑山莊)、蘆溝橋
八月十五日抵達「晉祠」:晉祠位於太原市西南25公里 的山麓,它是一處自然山水與歷史文物薈萃的名勝,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晉祠始建於北魏以前,初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周成王弟、晉國開國始祖叔虞而建,因封號唐,叫唐叔虞祠,因地處晉水之源又名「晉祠」。開始的時候「晉祠」的規模不大,後經歷代王朝修葺,才形成了現在富麗堂皇、氣勢宏偉的一組「古代祠廟建築群」。
「晉祠」殿閣巍峨,古木參天,風景優美,其中周柏唐槐、難老泉和聖母殿中宋塑侍女被稱為「晉祠三絕」:「周槐唐柏」古木嶙峋,生意盎然;「聖母殿中的宋塑侍女像」共四十三尊,大小與真人相等,神態自然婉約,臉形圓潤清秀,但又各具特色,是古代雕塑史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泉水生生不息,長流不斷,逢旱不減,永遠澄清碧綠。另外聖母殿前的「魚沼飛樑」亦是古橋樑中罕見之作。
「晉祠」作為一件「偉大藝術作品」的「名勝」,其「建構思維」(理論根據)往往就是「人生返照」,建構者是最深諳「人情世故」的,並將他理解到的「人生哲理」用一座「公園式的建築藝術」來呈現。所以它是依據「生命體」來反應人生,是一座「人文」「人本」名園的典範。使參觀者從「寓教於樂」方式獲得「寶貴的生命啟示」。若從這個層面去體察「晉祠三絕」(參閱:心理距離、移情、內模仿三章析理):「周槐唐柏」象徵「長壽又頑健」的「生命體」;「難老泉」「魚沼飛樑」「聖母殿」象徵「人體的血脈、脈道」,它是「人體、道體~萬物」的生命源頭,它的特性便是「生生不息、長流不斷、逢旱不減,永遠澄清碧綠」,泉上有「不繫舟」(石船~喻其堅,法船上面有一亭,題:不繫舟);「難老泉」恩澤「晉祠四周水田」(谷神不死,綿綿不絕)。它的「生命功能形象」在莊子、「逍遙游」裡面有一段精彩的「圖象~寓言故事」: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連叔曰:「其言謂何哉?」
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是以狂而不信也。」
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礡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粃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叮嚀的話:本段藉由肩吾、連叔的對話,描繪姑射山裡「神人」的德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喻:道體之潔淨無塵~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淖(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隱喻「脈道」的功能圖像,和它「不可得而親、疏、利、害、貴、賤」的特質。「章甫」~外界的榮華富貴對它無所用,就如「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此寓言說明「逍遙唯適」,養生原則「唯適之安」,不適用而強用,便不能逍遙自在。既使是「大浸」水災、「大旱」旱災也影響不了它。這一段是歷來公認最具文學性的一則精闢的寓言故事,解說卻最為分歧、矛盾,簡直難以理喻,似乎只有由「脈道」才能解開其迷樣的寓意。再如「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段:「藐姑射之山」(前往藐遠的姑射山)比喻身體週邊最遠的聳高之處,或指五臟除了心臟之外的四臟中最遠最高之處的一臟;「汾水之陽」(汾水北邊)或指腎臟~屬水。「四子」:四位得道的真人(得脈道生養的其他四臟系統)。整句比喻堯的時代天下清平,全身舒暢(清澈的血液、循環通暢無阻),此時的全身脈道,一片幽深寂然,沒有任何紛爭,天下清平到不覺得有身體的存在~「喪身、忘我的境界」。郭象注:「夫堯之無所用天下為,亦猶越人無所用章甫耳。」由此解說方可理喻。
段意解說:肩吾問連叔說:「我聽過接輿(承接心君輸送出來的--物資車輛)(論道)的言論:(道)大道是具有『大』的形樣,而沒有一個適當的位置(喻:血脈流行沒有一個具象可稱);(它輸送的物質)不斷的前往(供養萬物)而不再送返。我對它的言論,覺得驚訝恐怖,(道)像河漢一樣,無窮無盡、莫知其極;(道)有它自己的途徑、庭園(脈道自成系統,有它自己的行徑,庭宇--脈管的容納空間),不近人情啊![1]」
連叔聽了問說:「他的言論是說些什麼內容呢?」
肩吾答道:「(道體就像)在那遙遠的藐姑射山的山上,住著的那一位「神人」:它的肌膚像冰雪那般的潔白,美好貞靜像處女一般婉柔;它不吃五穀,只是吸清風、喝露水;乘著雲氣、駕馭飛龍,而在四海之外遨遊;它的神情凝定,使萬物不會遭受病害而年年五穀豐收(使全身細胞『萬物』營養豐富);(聽了這番話)我因此覺得心情好亂,簡直快發狂,而不相信它的話。」
連叔說:「沒錯!(道外人士、外行人、一般人對於道的認知,就像:)瞎子沒有方法告訴他五彩是多麼美麗,聾子沒有法子告訴他鐘鼓發出來的音樂多麼悅耳動聽;豈止是形骸上有瞎子、聾子,在人們的心智上也有這種情形啊!這兩句,好像是指著你說的。(道體)那個神人,它的道德,將包羅、覆被萬物成為一個統一體,世人祈求它來治理,誰能像它這樣,整日役役自勞的管理天下事物呢!這個神人,任何外物也不能傷害它,就是發生滔天大洪水,也不會淹溺到它(外界發生大洪水,體內的脈道不會受影響而積水);就是大乾旱到金石被融化、土山被燒成枯焦,它也不會發熱(大地發生旱災,體內脈道仍維持正常體溫);它的餘緒像塵垢粃糠(血管內的精華物質、營養物品--由五穀雜糧、粃糠之類、消化而來的微細似塵垢的東西),也可以陶鑄出堯舜這等人物(鮮明的形體)出來,誰能像它這般樣子,以輸送精華物質、供養萬物為事業呢!宋人販運『章甫--禮冠』到越國去賣,越人風俗頭上剃光頭髮,身上刺著花紋,禮冠變成無用。堯治理天下百姓(全身肌肉細胞),使海內(血海範圍之內)政治清平,他前往藐遠的姑射山和汾水北邊去拜見四位得道的真人,(此時此際就像)窅然(窅:從穴目,幽冥深遠寂寥)不知不覺中忘掉天下。」
瞭解「晉祠」的核心「寓意」後,我們再來看「晉祠建築藝術」的「形體構築」。從遊覽區塊來簡略介紹:
第一部份:入晉祠大門,自「水鏡台」起,過「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粱」至「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這一組建築佈局嚴整,造型別緻,以「風格獨特」藝術價值高著稱。從其楹聯亦可窺知一二:如:「水鏡台」:「水秀山明,無墨無筆圖畫;鳥語花笑,有聲有色文章。」 「聖母殿」:「溉汾西千頃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數十里淆之不濁; 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溫于冬,淵淵有本,億萬年與世長情。」
第二部份:從「勝瀛樓」起,經「百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至「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石舫~不繫舟」「亭」「橋」點綴,「樓」「台」聳峙,「石塘」「流泉」穿繞,風光綺麗,是「晉祠隱意」的核心,其「形象造型」卻最富「江南園林」詩情畫意的景致。來到晶瑩澄澈、水流宗宗的「難老泉」,站在「不繫舟的石船」上,彷彿孔子在川上,吟哦著:「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又彷彿聽到唐代大詩人李白「晉祠流水如碧玉 白尺清潭寫翠娥」的讚吟;至今我們還能欣賞到許多相關的楹聯:
郭莫若:「飛雪迎春到, 心潮逐浪高。」
寧鶴年題「難老泉亭」:「晝夜不舍, 天地同流。」
「泉出乎地,地久泉俱久; 水生於天,天長水也長。」
林素園:「無量源淵無量澤, 第一山林第一泉。」
王鐘麟:「懸山玩翠, 袖海觀珠。」
寧淳德:
「自古山經曾繼美, 于今水注上留芳。」
「出海眼無冬無夏, 泛波心有溫有涼。」
馮玉詳題「不繫舟」聯:「碧水名泉,不舍晝夜; 古松老柏,能耐風霜。」
「真趣亭」楹聯有借杜甫詩句:「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另有柯璜:「此地繞山中興趣, 到處皆水面文章。」
劉大鵬:
「憑雕檻以摹真情,亭榭峙塘邊,難老泉聲聲入耳;
臨清流而咀趣味,蘊藻叢水底,長生萍簇簇生新。」
讀來趣味橫生,令遊客流連玩吟。
第三部份:從「文昌宮」起,經「東嶽廟」、「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台閣」、「讀書台」至「呂祖閣」,這一組「儒教」、「道教」(人文隱喻)建築依地形高低錯落,以「崇樓高閣」宏麗壯觀取勝。登上「三台閣」極目遠眺:「聖跡拓蓬萊,憑欄向遠,只贏得,幾點落花數聲鳥啼; 名山開圖畫,把酒凌虛,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鷗沙。」
第四部份:以「佛教」(隱意)建築為主,有「十方奉聖禪寺」,寺北「浮圖院」內有一「舍利塔」,登塔遠望,晉祠全景歷歷在目,晉汾景色一覽無遺,此處有許多「佛法」聯楹,意境清雅,寓意深刻,富有耐人尋味的「哲理性聯作」:
楊二酉「奉聖寺」:
「佛法譚空無欲,而後定於五倫外,求空卻便冤佛;
禪門寧靜不染,為靜只在七情中,討靜即是解禪。」
臥虎山人「奉聖寺」前、中兩殿聯:「覺悟群生,人人瞻仰莊嚴相; 化通萬物,個個皈依方便門。」
「兜率宮現白毫光,用刑修心,都意臻極樂世界;
般若台坐紫金像,以律求道,誰果入不二法門。」
「寶筏(佛法、一說醫藥)度迷津,蓮花承步,毒龍狂象(病邪)隨時新;
金繩(佛典、一說醫典)開覺路,旃檀作像,意馬心猿(心病)頃刻除。」 「奉聖寺」中殿後門照壁聯:
「竹滿陽台,林開棟宇山堂古; 雲飛僧寺,青護隋唐佛地深。」
「奉聖寺」後院送子觀音神龕聯:
「鸚鵡和鳴,福慧夙根傳桂子; 麒麟抱送,莊嚴佛果妙蓮花。」
「奉聖寺」韋馱小殿聯:
「自奉聖奉建初唐,便來這奉聖寺中,時時奉聖;
唯西山西道雪岭,寧拾此西山腳下,面面西山。」
段雲:「浮圖院」正廳聯:「群峰環聳青螺髻, 合澗中分碧玉流。」
王文治:「浮圖院」東廳聯:「佳日屢逢名下是, 澹雲常寫畫中山。」
周而復:「浮圖院」西廳聯:「門前鵒鷺尋常客, 鏡裏菱荷次第花。」
彭元瑞:「浮圖院」正廳內東壁聯:「天倫敲處無涯樂, 地步寬時不盡春。」
于謙:「浮圖院」正廳內西壁聯:「人求蘊藉雅素外, 道在優游汲古中。」
「晉祠」入口左側是「傅山紀念館」:去年(二00八)大陸還在此館開了一場「傅山學術思想研討會」,延請了中外對「傅山」有作研究的學者來此作學術交流,但是這些學者多從其「反清復明~愛國情操」「歷史、諸子哲學」作研究而已。至於「傅山」的「人生」~「養生生命藝術」和該紀念館與「晉祠」的「有機繫聯」則無人置喙。其實古聖哲人的「智慧精髓」往往就在這個「燈火闌珊處」,所以這般學者的研究真屬「鬻櫝遺珠」之作啊!我逛到「傅山紀念館」眼睛為之一亮,立即和「晉祠」作有機繫聯,而我長年和「恩師」學習的「傅青主婦科」,似乎被我尋找到「桃花源」般的興奮,入內參觀拍了幾張照片作留念,中堂「晉祠模型」上題「傅山的治學精神和諸子研究」,自忖我該最有資格「評述」其治學精神。
傅山(1607~1684)又名真山,字青主,又字橋仙,號公之它、石道人、朱衣道人等。山西省陽曲縣西村(今屬太原市北郊區)人,是明末清初一位工書善畫,博極群籍,具有民族氣節,而又富於現實批判和學術創新精神的啟蒙思想家、愛國者。著述頗豐,有「霜紅龕集」、「傅青主女科」行世。晉祠裡有他的幾幅聯楹:
「同樂亭」(在三聖祠和小南亭的東面,與白鶴亭斜對)有兩對:
「萬竿逸氣爭栖鳳, 一夜凌雲看籜龍。」(此聯也掛在傅山紀念館正門楹柱上)
「梧桐月向懷中照,楊柳風來畫上川。」(此聯亦掛紀念館正廳楹柱上)
「松水亭」有一聯:「圃蕊城蘿隨點綴,事來功赴謝玄虛。」(文按:上聯「蕊、蘿」:草本植物(亦可喻中藥);下聯「玄虛」:指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的總稱,《楚辭、九懷思忠》:「玄武步兮水母。」說玄武即水母、水神,一般學者都認為作者在此指「晉水水神」(灌溉之功),若和上聯合看,恐怕理解為「生命體的脈道」更精彩,意指「中醫遣方用藥的治療成效,都要透過血液的輸送。換句話說:治病的關鍵在利用「血脈」,輸送「營養、藥物」來完成「生化萬物細胞、治癒疾病」的功能。)
以上三聯以行草書書聯,行筆如流水,著墨似飛雲,飄逸瀟灑,秀裏藏剛。
「雲陶洞」有兩聯:
「日上山紅,赤縣靈金三劍動; 月來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
「竹雨松風琴韻,茶菸梧月書聲。」
傅山在《宿雲陶》七言絕句中詠道:「霧柳霾花老眼瞠,雲陶穩睡拔雞鳴;晉祠三日無吟興,只憶觀瀾智勇生。」(文按:「觀瀾智勇生」指觀想「養生、治病」的「血脈」時,「斷病」「果決」「智慧」的情景)
參觀完畢,上車拿麥克風和全車團員「分享心得」。特別闡述傅山「完帶湯」(治水名方)救人無數的臨床經驗:
「難老藝苑」與「晉祠」~「傅山紀念館」:「傅青主婦科」
回來將我的住宅題名為「難老藝苑」,靈感即源自「難老泉」,清、戴王命詩云:「懸瓮山前別有天 滔滔活水幾經年; 古今多少興亡事 天地同流難老泉。」配合詩經:「永錫(賜)難老」之用意。由此印證「難老藝苑」~「春蠶畫室」的核心意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