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養生主:養生要領~莊子「養生原則」概說 林比文

養生要領(莊子從全部人生論養生原則)


養生主            林比文     2005.9.1.


 


叮嚀的話:本章概述道體的養生原則。吾人從現實世界去體會經旨,並將「廚師~庖丁」「三境界」加以量化(量化是對問題的深化),作為養生保健之指南。


第一段總論,提出「緣督以為經」作為養生最高原則。


第二段「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是藝文界常常引用、最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說明養生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依順自然之道(常閾);養得好不好,分「族庖」「良庖」「庖丁」三個等級來說明養生藝術的「三境界」。本段前半段是從時間、縱向思維立論的,第一階段(初學者、初級生)是:「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第二階段(中級生):「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第三階段(高級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接著提出「廚師三等級--三境界」:初等、初級的「族庖--一般的解牛廚師」是「月更刀,折也--每個月換一把刀子,因為不斷砍到骨頭,刀口折損到不堪使用的地步」;中等、中級的「良庖--優良的解牛廚師」是「歲更刀,割也--每年換一把刀子,因為不斷割到筋骨的硬處,傷到刀口」;高等、高級的「庖丁--最高明的解牛廚師」是「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這三等級是從社會的空間、橫向思維立論的,這裡必須補充一個「數量--比例」的認知:我們引用《楚辭、宋玉王問》來說明這個問題:


    楚襄王宋玉曰:「先生其(豈)有遺行與?何士民庶眾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凰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崑崙之墟,暴鬐於碣石,暮宿於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這裡提示了「音樂(藝術)三境界的差等數量、比例」,每個等級之間的比例約為九比一,這個數據是社會上共時性、橫斷性所確立的一個共同適用的「標準」。以此類推,社會上三百六十行(包括「廚師」「建築」「書法」「運動」「法師」「政治」「醫生」「歌星」等)及大學裡各科各系的學問、技藝「三境界」,都適用此比例。


第三段用「公文軒見右師而驚」的寓言故事。論養生原則不能忽略「殘障同胞」這一群人(其實,在成住壞空的一生中,壞空期變成殘障者佔大多數);一般人看待「殘障同胞」要持關懷、扶持的愛心;但是「殘障人士」本身,又該持什麼態度面對這個事實呢?首先,在心態上要先建設出一個健康的人生觀,要勇於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順從命運,然後才能在有限的條件上,作積極的佈局,努力的改善人生;這樣子,才是正途。不可以整天「怨天尤人」、「怪罪命運」,造成再度的傷害,違反養生原則,所以莊子特別安排這一則寓言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雖然故事中只舉右師的「外殘--獨腳指是人體外部的殘缺,一般人比較容易瞭解」為例,吾人要善加推理,「殘障」不是只有「獨腳」而已,應該包括各形各類的「殘障」,尤其是各形各類的「內殘」(如:尿毒、肝硬化、嚴重糖尿病、高血壓,及各種癌症等--內部功能的殘障),更是嚴重;也應保持樂觀的人生觀。(參見附錄)


第四段用「澤雉」不期求「錦衣玉食」的「樊中」生活為譬喻。說明養生貴順乎自然本性。


第五段舉「老聃死」的故事(人生成住壞空的壞空期),由秦佚說明「人死」是極自然的一件事情,一切要「安時處順」,使「哀樂不能入」於心;否則哀樂盤據心中,必然會傷生,所謂「遁天倍情,忘其所受」而受到「遁天之刑」的懲罰。並舉「薪火相傳」,說明生命的延續,永無止境;而老子的死同一般人的死一樣,都是自然界的規律事情,何況他的生命已隨著遺傳的生命之火傳遞下去了,所以沒有必要拘於俗情,哀傷過度,再度傷生。


文按:末段多數版本都另立一段,於莊子的文理、文法不合,解說起來並不順當;應該還是屬於秦佚的答話。意思隱指:所以你們老師的生命還在呀!有什麼好太傷心的呢!一方面安慰老聃的弟子,同時教導、糾正牽於俗情的觀念是不對的、是不符合養生原則的。所以這裡的「薪火相傳」是指喻「道體生命」的傳遞。不屬一般「常道」,所以不可從一般認知解讀它(世俗學者都把這句話解讀為「一般技藝行業技術層面的傳承」而已,無法和題目《養生主》及段旨作有機的繫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叮嚀的話:第一段為全章之總論,提出「緣督以為經」作為養生最高原則,即依循著「道體」的「中道~常閾裡的中道:常道」去養。守著這個常閾規律去養生,可以「保身、全性、養親、盡年」,否則就要受到違反規律的懲罰,養生因而必然會挫折、失敗,包括追求無窮無盡的知識。「養親」:養護好親近道體的萬物;這裡不可單一理解為「奉養父母親」,應從「道體」生化觀去理解,才切題旨。「盡年」:享盡「天年」,古人認為「道體」的「天年」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歲左右。


    段意解說:我們的個體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學海、知識是無涯岸、無窮盡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無盡的知識,(對於道體的養生而言)是一件危殆不安的事情(傷生、有害於生命體);既然如此,還汲汲的、拼命的去追求所謂的「知識」,那就更是令人危殆難安的事情了(不斷的傷生下去,對生命體的傷害更大)。所以不要去做--為搏取善名、美譽的善行;也不要去做--那近於刑罰的惡事、惡行(這些善行與惡行都屬傷生之類)。(那該怎麼做呢?)一切依照著道體的自然中道作為養生的法則、常法去做;這樣才可以保住自己的身體、生命,才可以保全道體的本性(本來擁有的各種功能、本性),才可以養護好親近道體的萬物,才可以享盡天賦的壽命。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叮嚀的話:舉「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說明養生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依順自然之道(常閾);養得好不好,分「族庖」「良庖」「庖丁」三個等級來說明養生藝術的「三境界」。本段前半段是從時間、縱向思維(始臣之解牛之時、三年之後、方今之時~十九年矣!)立論的,第一階段(初學、初級程度)是:「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第二階段(中級生):「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第三階段(高級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後半段是從空間、橫向思維提出「廚師三等級--三境界」:初等、初級的「族庖~普通解牛廚師」是「月更刀,折也~每個月換一把刀子,因為不斷砍到骨頭,刀口折損到不堪使用的地步」;中等、中級的「良庖~優良的解牛廚師」是「歲更刀,割也~每年換一把刀子,因為不斷割到筋骨的硬處,傷到刀口」;高等、高級的「庖丁~最高明的解牛廚師」是「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三境界」之間各有「數量」比例約九比一(見篇旨叮嚀的話)。庖丁「最高境界」的「藝技」,是「口不能言」,只可意會,不可言說(見《天道篇》末段「輪扁斲輪」的故事註釋),文中只能從側面作「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形相的描述。


段意解說:一位最高明的廚師--庖丁,他替文惠宰牛,(整個過程:)有時用一隻手觸按著牛體(另一隻手操刀),有時用肩去頂住牛體、穩定位置,進行操刀;分解到某個階段時,用一隻腳踩著或用一隻膝蓋頂制著(固定牛體位置)進行分解;刀子快速劃過去,發出砉砉的響聲,持續不斷地操作(刀子劃來劃去),砉砉的聲響(高高低低、快快慢慢,抑揚頓挫、交錯地響著),沒有不合音樂的節奏的。那姿態的變化(解牛過程的姿勢變化之柔順、自然而多姿)好像在表演--跳一支桑林的舞曲;發出來的聲音(節奏之美妙、動人),好像在演奏一曲--經首的名曲。文惠在一旁觀賞,觀賞完畢,驚嘆的說:「譆!太美妙了!你的宰牛技術是怎麼達到這般美妙的境界?」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我所喜好的是:探討一件事物裏面的規律、「道」理(文按:用《養生主》「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論證「緣督以為經」的養生原則);把它運用到(解牛)技術上面來。其實,我剛開始從事解牛工作的時候,和一般解牛廚師一樣,都先用眼睛來主導,(其實,眼睛主導,所看見的是整頭牛的表象、皮毛層面,所謂:皮毛之學,蓋指此。)所見到的無不是整頭牛隻的形體。(後來,繼續用心的研究牛體的結構理論、變化規律,繼續用到實踐上)三年之後,(解牛時,眼前所呈現的)不曾看見整頭牛隻的全形、外貌(皮毛之部,喻拋棄了皮毛之學,進入到另一個層面、程度);到今天,我解牛的時候,整個過程完全是用『心神』來主導、進行分解,而不再以『眼睛』來主導,各種官能(指眼睛--視覺,耳朵--聽覺,嘴巴--味覺等)都配合專注在解牛上(其它的活動暫時停止),而由『心神』帶領進行分解。依照著牛體的組織結構和天然的紋理,劈開那筋骨、筋肉間的縫隙,把刀子劃向骨間空隙的地方(把它割開來),完全依憑著本來的空隙來分解;所以連經絡相連著骨肉、筋骨相結合的小地方,都可以不去碰觸到,何況是那些大的盤結骨呢!時下那些『良庖--優秀的解牛廚師』平均每年要換一把刀,(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解牛的時候,常常把刀子去割到堅硬的牛筋(久了,刀子會鈍、會壞);而『族庖--普通的解牛廚師,這等級的最多,所以叫族庖』平均每個月要換一把刀,(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解牛的時候,不斷把刀子去砍到牛骨頭,刀子沒多久就折損、折斷了。現在我用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也分解過數千頭牛,可是刀鋒鋒利得像剛從磨刀石磨出來的一般。因為啊,牛體裏面的縫隙還蠻大的,而刀口卻極薄,用那麼薄的刀口劃進那蠻大的空隙中,(操刀的感覺上)寬廣啊!把刀子劃在裏面遊走分解,寬綽地還有多餘的活動空間呢!因此,這把刀用了十九年,刀鋒像剛從磨刀石磨出來的一般。雖然這樣,每當我解牛,分解到筋骨交錯盤結的地方,我知道這兒是很難處理,會保持著特別小心謹慎(懷著戒慎、恐懼的心理),視力專注(不敢分心、旁鶩),整個配合的行動非常緩慢(動作要慢),刀子用力非常輕微(用刀要輕),最後,謋然一聲,就完全分割開來,牛肉便像倒到地上的土堆(牛肉已無骨骼支撐,會軟趴趴的掉到地上)。(分解完畢)提著刀子、打直腰桿(長時間的彎腰,首先要調整姿勢、直立起身子),眼睛向四處望望(視力長時間專注在牛體上,單一顏色久視,視覺容易疲勞,所以接下來的第二個動作,就是調整視力、四周望望),(成功的解牛,就像完成一件藝術作品一般,又像成功地表演桑林舞蹈、演奏經首樂曲一般)覺得心滿意足,把刀子擦乾淨收藏起來。」


文惠聽完這番解釋,說:「好哇!我聽了你這一番話,領會到養生的道理了。」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叮嚀的話:第三段用「公文軒見右師而驚」的寓言故事,說明「殘障同胞」正確的養生基本心態;無論是「外殘」或「內殘」,總以接受事實、樂天知命為第一要義,故事雖然只舉「外殘」一端,吾人應善加推理,「舉一推十」,包括「內殘」等形形色色的遭遇,均應作如是觀。(附錄一)


段意解說:(人)公文軒看見右師驚訝地說:「(您、這個樣子)是個什麼人樣啊!為什麼是獨腳呢?是天意呢?還是人為的呢?」右師回答說:「是天意啦!不是人為的啦!上天給我這個生命,命運中就要使我變成獨腳;(因為社會上)人的外貌就有(獨腳)這一類(恰好這一類外貌降臨在我身上);所以知道這是天意安排的,不是人為的(不是人故意安排的)。」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叮嚀的話:第四段用「澤雉」不期求「錦衣玉食」的「樊中」生活為譬喻。說明養生貴順乎自然本性。


段意解說:沼澤裏面的野雉,(覓食)要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形容謀生、覓食之不容易,喻過著艱難貧困的生活);可是它並不希望、不期求被關在籠子裏面畜養,(裏面雖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一時間,神氣雖然很旺的樣子;但是,長時間下來,並不舒服、愉快(違反自然本性,筋骨不能獲得舒展,久了,必然會生病。比喻作大官等不合自己性向的工作,受制於主子,雖然過著榮華富貴、錦衣玉食的生活,到底是違反一個人本來的天性呢!


 


    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則弔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弔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脂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叮嚀的話:第五段舉「老聃死」(一切事物壞空期)的寓言故事:秦佚在靈堂上看到(社會俗情是)「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並說明「人死」是極自然的一件事情,一切要「安時處順」,使「哀樂不能入」於心;否則哀樂盤據心中,必然會傷生,所謂:「遁天倍情,忘其所受」而受到「遁天之刑」的懲罰。並舉「薪火相傳」,說明生命的延續,永無止境;而老子的死同一般人的死一樣,都是極其自然的一件事情,何況他的生命已隨著遺傳的生命之火傳遞下去了,所以沒有必要拘於俗情,哀傷過度,再度傷生。末句「薪火相傳」仍屬秦佚回答為老子守靈的弟子的話,不該另立一段。「薪」指個人的形體、生命;「火」指生命之火,遺傳之火。此處的「薪火相傳」,是指「道體生命」的薪火相傳,不作一般技藝行業的相傳來理解。(附錄二)


段意解說:老聃死了,好友秦佚進去靈堂弔唁,乾哭了幾聲就走出來;為老聃守靈的弟子看了問道:「您不是我們老師的要好朋友嗎?」


秦佚回答說:「是啊!」


弟子又問:「那麼,這樣弔唁可以嗎?」


秦佚說:「是啊!原先我還以為他是一個人(把死老子當成活老子,印象中的活人),現在才明白並不是一個人囉(死人並不是原來的活人--印象中的老子)!剛才我進去靈堂弔唁的時候,看到有老年人在那邊哭泣(哭得好傷心),如同哭自己的兒子死去一般;有年輕人在哭泣,如同哭自己的母親死去一般;他們之所以來到這裡聚集(靈堂),其中一定有些人本來是不想說(安慰家屬的)話,(看見人家都在說些安慰話)也跟著大家說些(安慰)話;原本不想哭,(見到大家都在哭)也跟著大家痛哭一場;這就是違反天性(逃遁天賦的本性),違反實情(違背原來的本情),忘了他稟受於自然的本真(指本來沒有想哭、想說安慰話的情緒,受別人影響才說話、哭泣),古代的聖人把這種情形叫做:『遁天之刑--違反天性的懲罰,指不想哭而痛哭、不想說話而說話,是違反養生原則,是傷生的行為,也算是一種懲罰』。(其實,你們老師)偶然降生到這個世上,是順時而誕生的;偶然間,離開這個世界,也是順命而去的。(一個人要是能夠做到)把平安的降臨世上,順命而離開人間,看成一件極自然的事情,使『哀傷』『極樂』的情緒不能盤據在心上(哀樂盤據心中,會影響飲食、睡眠等,會吃不下、睡不著等,再度嚴重的傷生),古代的聖人把這種情形叫做『帝之縣解(帝--大也,縣--懸也,懸掛之意,把人倒掛起來)--整句意指最大最大的解放、解脫;不牽於俗情、不受俗情的束縛,即是心理的大解放,才不會傷生,也才符合養生原則』。(要知道,人的生命的傳承--包括你們老師的生命傳承,就像)『薪柴--喻一個人的形體、身體』的『脂:油膏--生命』有燒盡、燒完的時候(喻生命總有結束的一天);可是『生命之火--遺傳之火(指男女交媾時的生命力、精力、性慾之火、熱度、命門火)』會傳遞下去(指生命的遺傳,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相傳下去),不知道它的盡頭呢!(生命的遺傳是永無止盡的)。」


 


附錄一:


單國璽樞機主教~「當我得到絕症時」一文(中國時報20071018 ):


去年七月初,感覺呼吸有些困難,經過肺部斷層掃瞄,斷定不是肺結核,是更可怕的肺癌,而且是「小細胞肺腺癌」,肺癌中最難纏的一種。


開時始有些震驚,自己既不吸菸又不酗酒,怎麼會得這種絕症!但在作了十五分鐘祈禱之厚,便將它當作是天主的恩惠,心情就平靜下來,從此接納肺腺癌作我的第二位護守天使。


我 相信 醫師們對我細心的檢查及治療就是天主對我彰顯的大愛,在醫師身上我看到了天主的化身,他們問我願意採用哪些方式,我回答說:「醫師是專家,我們門外漢,醫師用任何方式,我都會完全配合,我是最合作的病人!」


醫師團對作了各方面的評估,最後決定用「得舒緩」(TARCEVA)給我治療。我的


主治醫師告知我,另一位醫師和藥廠有一實驗合作計劃,他讓我參加此一實驗,


作白老鼠,免費吃這種新藥。


    現在我還定期去醫院作體檢,完全和醫師配合,按照耶穌會士應有的精神,


要服 從 醫師如同天主和自己上司的代表一樣。


    得到了重病,除依靠醫生之外,還應該注意身心靈各方面的「調養」,工作


與休息盡量調適自己的體力,不要體力透支,但也不要終日無所事事,一定要有


生病階段的工作計劃,例如周大觀小弟弟、劉俠 女士等都在癌症末期完成了一些


不朽之作。


我每天早晨利用一小時掃地、澆花、整理自己的屋頂花園,自己預備早點,


整理房間等當作我的晨跑。晚上,在黑暗中靜寂的屋頂上散步一小時,同時頌唸四串玫瑰經及晚課。


    自從得了肺腺癌,醫生告訴我盡量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現在幾乎每天都吃素,吃素可以改變體質,使酸性的慢慢變成鹼性的。原來我是不喝茶的,但最近朋友勸我每天要喝數杯綠茶,據說能抑制癌細胞分裂增長。此外每天也喝兩杯胡蘿蔔汁以潤皮膚,因抗癌藥物會使皮膚乾燥龜裂。


    得知患了肺腺癌絕症之後,心理上很難適應,總覺得心不甘情不願。但在虔誠祈禱之後,心情就平靜下來了,試著用我的宗教信仰去接納這個絕症,當作我人生旅程中的最後伴侶。我稱它是我的第二位護守天使,天主差遣它陪伴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我沒把它當作奪我性命的惡魔,而是把它當作朋友及天主的使者,它每天都在提醒我「離世的時候已經到了!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它時時鼓勵鞭策我努力向前衝刺,分秒必爭,努力作些榮主益人的事。


    現在我還可以行動,盡量照顧自己,不麻煩別人,高雄教區劉主教原想要為我請一位特別看護,也被我婉拒了。待我的癌症進入末期,如果我無法自理日常生活,而天主又不願我很快離開人世,就將我自己交給「安寧療護」。


    組成我身體的各種元素都來自大地,養活我八十多年的食物和飲料也是來自大地,所以死後將遺體交還給大地也算是公平,並且還可以廢物利用,為大地作有機肥料。


    關於我的葬禮,在我的遺囑中已有詳細的安排,要用窮人的儉樸便宜的棺木,謝絕輓聯及鮮花,在棺木旁放一支復活蠟燭和一個十字架,象徵人死亡是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蹟,然後將遺體埋在土中,使遺體畫作肥料,回饋大地。這是我能為台灣提供的最後一點廢物利用的價值。


    我是天主教耶穌會士,除了一些書籍和舊衣服之外,沒有什麼現世的財產,宗教信仰就是我的至寶,我不願這個至寶同我一起被埋葬,而願意將它交給我親愛的朋友你們,使他永遠生活在你們我的朋友們的心中。


    人生有多少不如意的事?有多少無奈?有多少逃避不掉的事?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我們既然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面對年老、生病以及死亡的挑戰。


    天主教的信仰是以「信望愛」三德活出來的,天主賜給我的愛,使我毅然排除萬難離家修道。愛,在絕望時,給我光明和希望;愛,在氣餒時,給我鼓勵和力量;愛,在得到絕症時,使我把它當作天主賜給我人生旅途中最後一程的伴侶。


愛,時時提醒我「這場賽跑,你已快到終點,要竭力向前衝刺,分秒必爭,勝利在望!」愛,使我把握時間,盡量利用「老病廢物」的剩餘價值,以榮主益人。


 



附錄二:認識「生命體」的基本概念


生命體的「肯定與否定」:「肯定」就是指事物(身體)內部的肯定方面;「否定」就是只是物(身體)內部的否定方面。所謂:「肯定方面」,是指在「體內陰陽~矛盾對立」的雙方中戰主要支配地位、保持(身體)存在的方面;所謂:「否定方面」,是指在「身體陰陽~矛盾對立」的雙方中占次要、被支配地位,促使事物(身體)發展和轉化方面。


人體內部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肯定(新生)和否定(壞死)」(新陳代謝)兩個方面。「身體的存在」是對立統一規律關係上的一種具體表現。「肯定和否定」是相互依存的:體內生命發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既是「肯定」,又是「否定」;即「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如果「肯定」代表「生命體健康的生理」,「否定」代表「生命體不健康(癌症、闡提不能成佛)的生理」,那麼「肯定和否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即「雙方鬥爭」的結果,「否定」方面戰勝「肯定」方面,「肯定」轉化為「否定」,「否定」轉化為「肯定」。人類「生命」的延續發展,就是在「肯定、否定、肯定、否定、、、」不斷地交替過程中前進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