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訂正北京、同仁堂、中廊刻石錯字及頤和園對聯錯置(深論、續篇) 林比文札記








天津、北京、承德、秦皇島之旅(2008.4.18~27)額外心得(續篇)


林比文札記


 


一、訂正錯字:遊長城、居庸關:回程經北京、同仁堂觀光景點(商場):其中廊刻石,大量引用「黃帝內經」名句,其中描述「調平陰陽」維持「陰平陽密」的重要段,將「陽密乃固」的「密」字,寫刻成蜜蜂的「蜜」字,是明顯的訛誤,執事者似乎須要再仔細斟酌、校勘一過。


 




「凡陰陽之要,陽蜜(密之誤)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白話解說:人體裡面陰氣和陽氣調和的重要綱領:首先是要維持「陽氣」密藏才能穩固(身體的健康);如果陰氣和陽氣不能調和(指一方偏勝),就像(一年四季)只有春天沒有秋天,只有冬天沒有夏天。因此,陰陽調和是最高明(標準)的法度;所以陽氣太強、超出它的範疇而不能固密,陰氣就會消失(斷絕);(只有陰陽交往,維持在)陰氣平和、陽氣周密,一個人的精神才能夠治平;一旦陰氣、陽氣相乖離、斷決交往,人的精氣神就會斷絕(死亡)。


 


 


二、中廊文字:高懸「不治已亂治未亂,不治已病治未病」標語(黃帝內經語),裡面有穿著白袍的醫事人員引領著觀光團解說此句,謂:「不治已亂、不治已病:不去治療已經壞亂到難以治療的疾病」,「治未亂、治未病:治療身體裡面還未壞亂的疾病」;強調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毛病在身,必須趁著還能旅遊來到名店「同仁堂」的機會診療、購藥,將身體治理、照顧好。


這種解法和我的認知有極大差別,也和中廊前端刻石中「黃帝內經」下段文義有所出入,特別拍照


釋疑。「治未亂」「治未病」都是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預防醫學」,內經文義很明顯的指出,平時要加


強運動,鍛鍊強健的體魄,飲食要懂得節制,生活作息要順應四時而正常,這樣才是強民強國之正道。


習醫者必須「正德、利用、厚生」,才對得起「祖先」「子孫」,否則利用所謂的「專業」來「謀財害


命」乃「蒼生大纛」,這不正是黃帝內經所叮嚀的話語嗎?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白話解說:上古懂得養生大道理的聖人:(他們的養生術)以陰陽理論(學說~調平陰陽)作為指導法則,配合各種術(武術、運動)數(功法技術)來調和身子;飲食有所節制(寄至味於淡薄),生活作息正常;不隨便過勞(熬夜、追逐聲色等),所以身體功能、精神都能保持最佳的狀態,來享盡他的天年(自然年壽),大約一百歲才離開人間。現代人卻不是這樣,(養生:)把酒當成飲料(過著飲酒作樂的生活),任性妄為變成常態:醉著酒(藉酒氣)行房,性生活毫無節制,工作(追逐名利、聲色)弄得精疲力竭,耗傷他的精神元氣;不知道保持精力的重要,不斷過當的消耗它,逞一時的快意,而違逆生理、生命的天性;搞得生活起居紊亂,所以不到五十歲便成了一副衰老的模樣。上古懂得養生大道理的聖人,他們教導下民(晚輩子孫),都告訴他們要懂得避免傷風感冒,過著恬淡無知無欲的(樂觀而不去追求過當的名、利)生活,保持住真性、元氣(身體免疫力很強),體內維持最佳的精氣神,怎麼會輕易得病呢?


文按:這塊石刻談到的「養生大道理」,除了第一項「法于陰陽」(用陰陽理論~調平陰陽學說作為指導法則~第一塊石刻內容)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外,其他各項都容易體會、去遵循。所以必須補充說明,才能理解「古聖先賢」的「養生智慧」,為什麼要「首列」~「法于陰陽」?請參閱拙著:中醫文化與思維:「陰陽哲理的建立」(見附註);實際運用到養生、治病則隨處可見、可說,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調平陰陽」即是「養生、治病」的「總門,」「總門」過不去,其它便「枉然」,舉個例子來說:友人曾到上海某名企業家別墅看她女兒,主訴:皮膚長大痘痘困擾一兩年不曾好過,脖子緊、肩背腰酸、胸口悶偶而痛、頭重暈眩,容易疲倦,痰少、聲音容易啞啞的,脈緩,偶而會抽筋。病理分析:屬「寒濕積滯」太陽經。治則:溫中除濕、宣散表鬱。離開前,稍事參觀才下樓回旅館,一上車便告訴其室友:「它的裝潢顏色不對,若不改變,吃任何藥物都好不了!」「因為室內裝潢顏色全屬寒色系,人的視覺溫差:冷色系和暖色系相差57 C ,身體有寒濕鬱結,又住在冰庫般的屋子裡面,雪上加霜,寒濕疾病怎麼可能好?!犯陰陰之戒~陰氣偏勝。必須將部分裝潢顏色改成暖色系,如覆蓋鋼琴的布幔,黑色改用深紅,沙發椅靠背枕,淺綠色改成金黃色,再服用溫中除濕、宣表散鬱的藥方就OK了」(後來果真如是而癒)。這種認知就是「法于陰陽」「調平陰陽、、、陰平陽密,精神乃治」的養生智慧。所以「陰陽學說」運用極廣,習傳統醫學及學術者能「無知」陰陽之學乎!


 


 


 


三、遊頤和園長廊:中段依山平行道,有一對刻石「川淥雲飛」門聯:「天外是銀河煙波宛轉,雲中開翠幄香雨霏微」布置成反八字的平行模樣,似乎不合古人「長聯」書法佈局「平衡」「美觀」的寫法。「雨霏微」應寫在內側,以符合清人「門」聯的書寫布置法則。


 



 


 



 


 附註:陰陽哲理的建立:中醫學說的基本特徵是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人體~用來治病和養生,認為人體一切機能活動無一不是處在互相聯系、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而聯繫、發展的實質即在機體自身的內在陰陽互根互轉的呈現。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 )陰陽是機體運動、變化、發展的動力源泉,生理和病理的發展變化就是機體內部陰陽的發展變化正常閾失衡與否的表現。它是古代醫家在長期觀察自然變化和人體實踐中產生的一種自發的、原始的辨證法則。他們直觀並玄覽地認識到生命宇宙有陰陽對立面的統一體在運動變化著。陰陽的主要內容包括陰陽互為根基的對立統一規律,陰陽互相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和陰陽消(陳去)息(新生)的新陳代謝規律。


陰陽互為根基的對立統一規律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由於它擁有全面、豐富而深刻的內涵,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客觀地、全面地、發展地觀察生命宇宙的鑰匙,而且為我們具體地、科學地解決病證和養生提供了根本的方法。《素問》上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陰陽應象大論)陰陽為辨證的主要關鍵。張景岳說:「命之所繫,惟陰與陽;不識陰陽,焉知醫理?」又說:「凡診病施治,先審陰陽,以為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誤,則治何差之有?醫道雖繁,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傳忠錄‧陰陽篇》他根據陰陽互根之理,認為陰與陽既不可須臾相離,更不能相失,而是有互相資生的作用。他說:「陰陽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須,缺一不可,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治法上也可運用同樣的原理來調理陰陽精氣。「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新方八略‧補略》又說:「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此自有可分不可分之妙用也。」《傳忠錄‧陽不足再辨》這是對人體陰陽、精氣互相依存、互相資生的認識而具體運用於治法上。「故物之生也生於陽,物之成也成於陰,此所謂元陰、元陽,亦曰真精、真氣也。」《類經附翼‧真陰論》人體之真陰真陽,只慮其不足,不患其有餘,故他不同意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他寫了「陽不足再辨」、「辨丹溪」、「大寶論」等,來論證人體不會「陽常有餘」。綜合地說:「夫人所重者,惟此有生,而何以能生?惟此陽氣,無陽則無生矣。然則欲有生者,可不以此陽氣為寶?即日慮其虧亦非過也。」《傳忠錄‧陽不足再辨》這是景岳比較重視溫補的理論基礎。他對於臟腑,則比較重視腎、脾,他認為腎更為重要。「命門為精血之海,脾胃水谷之海,均為五臟六腑之本。然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而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豈非命門之陽氣在下,正為脾胃之母乎?故吾曰:脾、胃為灌注之本,得後天之氣也;命門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氣也,此其中固有本末之先後。」《傳忠錄‧命門餘義》故治法上特別重視補腎,次及脾、胃的陰陽。《易‧繫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說明陰陽是一切事物所共同具有的。從張景岳的陰陽論述,可以清晰地看出它包含陰陽互根的對立統一規律。


接著,我們對陰陽相互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和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規律的普遍應用,作進一步的剖析:中醫陰陽學說將人體視為一對立又統一的太極圖,是客觀存在的,是普遍的、絕對的。這一太極圖從生理方面看,包含人體內生長、變化的過程都是陰陽對立統一著的;它是人體生長的原動力。陰陽互相聯繫著 (互根性),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共生),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共營)。它的同一性是有相對的、有條件的;沒有一定的條件,既不能共居,也不能轉化。它規定著人體生長的趨勢和方向。人體的任何發展都是向對立面的轉化。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又說:「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二十五)即含轉化的提示。陰陽無處不有,無時不有;即陰陽存在于一切人體的發展過程中,換句話說,人體生理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陰陽互根互轉運動。陰陽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著普遍性,沒有離開特殊性的普遍性。它是無條件的、絕對的。認識陰陽的普遍性,能使我們把握各種人體存在和發展的共同本質和規律。它的特殊性是指身體內部所含的陰陽及其陰陽的各方面所表現出的特點。從病理方面看,病證的產生、發展和消失,都是由病證的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指病證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即病證的內部陰陽轉化;外因則是外部陰陽的聯繫和作用。內因決定病證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是病證發展的根本動力;外因是病證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但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和外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例如一個陰虛體質病人,在一定條件下,給予滋補等調養,可以轉化為強壯堅實體質;反之,亦然。病證內部陰陽轉化的結果,一方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另一方面則由大變小,由強變弱,即一切陰陽轉化都依一定條件向它們的反面轉化著。生命宇宙的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是由自身陰陽轉化引起的,是人體內部陰陽發展的過程,呈一曲線圖形(生命宇宙縮形圖),此圖說明人體內部都存在著新舊兩方面的陰陽轉化,新的方面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被支配的地位上升到支配地位;舊的方面由大變小、由強變弱、由支配地位下降到被支配地位。當新的方面對於舊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時候,舊的生理物質的性質就轉化為新的生理物質的性質,舊生理物質就被新生理物質所取代。而且人體生理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在生物學和生理、病理學中,是指生物有機體外界攝取營養和從體內排出廢料的過程,以及細胞、病菌的不斷產生和不斷死亡互相更替的過程,它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這種規律現象古人在物質水平不高的時代,很智慧地用陰陽「互根」「互轉」「消息」的道理,形象地描繪下來。作為理解人體生理、病理及一切事物的普遍繫聯和永恆發展的鑰匙。


總此,陰陽互根的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身體內部兩個對立面之間的辨證關係及生理發展、病證變化的動力;陰陽互相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身體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質和量之間的辨證關係及生理發展、病理變化的階段性和連續性;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規律它揭示了身體發展過程中肯定和否定之間的辨證關係及生理發展、病證變化的方向和道路。它們的聯繫是生命宇宙(身體)的有機組成。而陰陽互根的對立統一規律是辨證論治和養生的核心,是理解其他規律的鑰匙;陰陽互相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和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規律是事物對立面發展的表現形式,它們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而在陰陽互相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還必須指出:在病理上,陰陽對立統一的質量是在病證的質保持其穩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和範圍。病證的存在和它表現出來的性質,是由肯定方面決定的,此時陰陽對立統一下的質量是守恆的、互根的、互轉的。病理上的質是指一病證區別于他病證的特殊的內在規定性;認識病證的陰陽性質十分重要,只有掌握了病證的質,才能區別病證,才能正確的認識病證。量是指病理上的病證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的規定性。它可以用多少、大小、高低、長短、輕重、快慢、有無、難易等數量來表示。量也是病證本身所固有的,任何病證不僅有質的規定性,而且有量的規定性。


量與病證雖然也是不可分割的,但量與病證的存在不具有直接的同一性,這主要表現在一定範圍內量的改變,並不影響病證的存在與否。對於病證、藥劑量的認識是對病證、藥劑認識的深化。從事中醫臨床實踐,對辨證論治及四氣五味、君臣佐使的辨別組構,既要有病證的定性(定:判斷。性:屬性、性質)定量(量:規模、程度、劑量等)分析,也要對藥劑作定性定量的分析,即要對病證、藥物的性質確認,也要有病證、藥劑的定量捏拿分析,只有從認識病證、藥物的質進到認識病證、藥劑的量,才能使認識精確。中醫治病「調平陰陽」、「以平為期」便是要認識把握陰陽互轉的質量互變規律。醫生一定要做到「胸中有數」,這樣才能正確使用藥物之偏性來攻除臟腑偏熱偏寒的病邪,減少臨床時的盲目性,方始沒有「喪身殞命」的憂慮。《莊子‧ 天道篇》的「輪扁斲輪」提到有關「數」的寓言故事,很能啟發認識病證、藥劑的數量對認識病證、藥劑深化的意義。「輪扁曰:斲輪,徐則甘而不固(不牢固),疾則苦而不入(不能進入標的)。不疾不徐,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量度)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每一病證都是一定的質和一定的量的結合和統一;陰陽互轉的轉化點是病證由量的變化到質變發生有一定的量度極限--臨界點,在臨床實踐中,注意和把握病證變化的臨界點是極有意義,也十分重要,它可以使醫生更準確地認識病證和掌握藥量、更有效地對客觀病證的矯治。掌握量變原理,用在養生上可以維持健康的繼續存在,用在診療上可以促進加快某病證的量變,推動其質變的發生,達到「調平陰陽」的目的。當身體功能低下,質與量都在常閾之下而又陰陽失衡或陰陽平衡時,「調平陰陽」的要領就必須遵循景岳:「善補陽者,必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絕。」和「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此自有不可分之妙用也。」的告示去做,否則違離生命宇宙陰陽、精氣相互依存,互相資生的規律,鮮能有「妙手回春」的診療效果。中醫在臨床上常提到的「氣陰兩虛」、「氣血兩虛」等,指的便是一種低水平的平衡,仍屬不健康的平衡,必須照景岳提示的方法調補,達到正常的平衡(正常閾),是維持生命健康的必要手段。這個理論對虛損勞傷的治療,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又按:篆「老斲輪」自況者取義於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