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回應部落格「只掛到一半」蕙黛「最新回應」的一封公開信 林比文簡牘

      回部落格「只掛到一半」蕙黛「最新回應」的一封公開信    林比文簡牘


蕙黛、家祥學棣同覽:前天看部落格只留意到「留言板」部分,立即簡單回覆便下樓翻閱家祥藥單去了;對於「最新回應、回應文章1」則不知道怎麼回事,還以為是多了一則留言而已,隔天才試著點按開來,原來是反應「中醫文化與思維」這篇文章只掛上一半,「尾巴被截掉了」,這個問題說來也有趣,因為我掛部落格近五個月來,點閱人數已超過五千人次,你是第一個「回應文章」的人,所以習慣性的沒將「最新回應」放在眼裡,一則對電腦的使用不敢隨便亂按的下意識作祟,也就視若無睹的毫無感覺,等到意識過來倒覺得有必要做個正式的解說:其實一開始掛上去,便發現「只掛到一半」,於是重新再掛,前後約掛了將近十次之多,其中還出現過一大串莫名其妙的符號,事隔 一兩 週才問學生,學生們告訴說:「文章太長了,可以分兩段或三段掛」,一方面經過一段時間的沈澱,細細想過:「有必要完全掛上去嗎?」所以就以「掛一半」的方式擺在部落格上,用意是這兩篇「專業性的力著」是屬於「道山」性的文章,就是「中醫教授」也不一定看得懂,從「中醫文化與思維」一文我曾經贈送過兩百篇給周遭朋友的反應來看,似乎「有心」「知音」「想瞭解中華文化核心」的人很少,如果有,真心想爬這座「道山」,當他爬到「半山」「迷路」之時,他會自動找「導遊帶路」,於是就「尾巴被截掉了」般的「待」下去了。


「陽春白雪」的東西能「應和」的人本來就不多,只要真正內行的人欣賞就夠了,所以當年「中醫文化與思維」一文送請 馬 老師批閱,他老人家(85歲)竟以畫梅並題上「比文吾棣研醫,洞徹陰陽之理,旁及老莊之學」之語來勉勵(見部落格相簿), 後來 老師(90歲)被大陸選上「中國近百年百名傳統醫學家」,要將他的著作在大陸編輯出書,老師有意將此文收入作為「書序」(後因不合編輯規格~嫌太長而作罷),可見此 文受到 老師高度肯定。文中「金元四大家」的論述,是中醫史上不曾出現的「新見」,我在序言中有特別指出來,雖是「輕塵足嶽,墜露添流」,自己覺得已是「彌足珍貴」了。雖然這篇文章曾被義大利神父翻譯成義大利文在梵諦岡使用,但翻譯者是不是真正瞭解「中醫陰陽五行學說」,那就不得而知了,文中的「陰陽」課題,誠如「大唐三藏聖教序」所言:「蓋聞二儀有象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闚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象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象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覿),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這段文章修辭極為精美典雅,說明真正高難度的曲調「陽春白雪」、「引商刻羽,雜以流徵」是「曲高和寡」的;並且這種「難仰」的「真教」,在社會上、中醫界還真「莫能一其旨歸」;甚至是「曲學易遵」的充斥在媒體上;造成「空~陰、有~陽之論」,「或習俗而是非」、「邪正於焉糾紛」到難以釐清的地步了。


將它掛到部落格,不過是欲盡薄棉之力,看看有沒有真正想「探賾妙門,精窮奧業」的同好,共同來闡揚「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的學術。所以這兩篇是處在我的文化館裡面的「奧室」,很少人會進去察看,由於足跡很少,我只能像「懸掛的葫蘆」「待價而沽」,或許就是孔夫子所說的:「沽之哉!沽之哉!」因此,你能敲「奧室」之門,回應「好像尾巴被截掉了」,我很高興藉此機會解釋一番,謝謝!


               2008.4.1.玄覽堂主人上


 



我的部落格所有資料圖文都是「書畫言志」之作品


    



 

尼泊爾、印度知性之旅札記(草稿) 林比文

        


        尼泊爾印度(朝聖團)知性之旅札記 (草稿)        林比文 雜記


                                                            2001.1.31. 2.14


甲、四眼天神廟:


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近郊的一座山頂上,座落著一座白色高塔及其建築群。中間主體建築是


一座白色高塔:基層圓座約 一百公尺 圍合,四方佛龕神座約兩人高,東南兩座香火尤勝,其間設有「法輪~經輪」可供遊客轉;基座上面是縮小一半的四層顏色不同的圓圈,代表著「印度教」生命宇宙組成的四種元素--地、水、火、風,象徵生命宇宙的生成是由下而上「互根互轉」所形成的;毀滅時亦由下而上的方向消失在宇宙中。往上是再縮小一半的東、西、南、北四方形建築,四面各畫一對大眼睛(一說是佛眼),分別看著四方(凡事要能全方為思維,人生、思維是不斷發散、輻合);再往上則是逐層縮小白色圓形高聳圓椎柱尖頂。


四眼天神的組構特色及深層含意(意蘊:「天涯亭過客」遊歷六十個國家,參觀過無數間教堂、


寺廟,有豐富的宗教聯想經驗;每見到聳立在高山的教堂寺廟(或只是些許圖文),容易墜落「宗教夢湖」裡,從殿堂裡許許多多藝術造型所傳達的聖賢哲人智慧,去追尋人生歸宿及原型,同時也由周遭風景街巷彷彿見到「飛鴻踏雪泥」的足痕):


一、建築在山頂上可全覽加德滿都市,兼具:


1.宗教的崇高性:供信徒和遊客們信仰和瞻拜(給人們知識、命運、美德、智慧等微妙的神力)。


    2.高屋建瓴,宏觀萬物


3.由縱向思維,智慧的獲得必須是由下而上、逐層上升,過程是辛苦的。(參閱拙著:理想人格與真善美聖)


二、四方四對眼睛:告示世人對任何事物的觀察要面面俱到,四面八方都要觀察到,作全方位思維;


不可習慣性的停留在單眼(單焦、單方面)看待事物,便做出決定、判斷。心眼要「空靈」,才能「靈」「活」的見到事物的「精彩」「神韻」,正如:朱熹的「觀書有感」詩: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的「禪味」即在空靈的心,能見到事物的本質、深處,一種「微妙玄通」之妙趣源源而來,照得「內心」一片澄澈,心池如明鏡般照見徘徊的天光雲影。


又如:蘇東坡的「題西林壁」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參閱、拙著:析論)


「四眼天神廟」與「題西林壁」詩的異同:異:1.一個用建築物來表達對生命的深層體悟vs一個用文字來表達人生的哲理;2.一個是人為的建築藝術:寺廟vs一個是自然的山嶺:廬山;同:強調對事物的觀察要「面面俱到」、「多焦透視」、「全方位思維」。


 


乙、印度、卡拉那西--「恆河」(喻人體內的血液):


每天早上囷集數萬人在幾公里長的河邊:好似一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人生「成住壞空」


一個輪迴之縮影--生命宇宙的縮形,這裡卻用活生生的景物來傳達這個哲理):


1.日出:天未亮便聚集在西岸等待日出:朝東祈禱作早課(早操)、沐浴、游泳、洗衣、洗屍體、、、。旭日東昇象徵一切生命的開始和初生,人們祈禱著新希望、新願力的實現,及期求未來的美好(新生),同時洗淨、燒屍、拋棄陳舊、痛苦的苦業、、、由河水流去(陳去)。


2.市集擁擠--攤販、觀光客、商場、餐飲、葬儀用品店、各式各樣古老的印度教佛龕、佛寺、


清真寺、教徒和遊客、顧客、人力車、馬車、三輪車、牛隻、汽車、、、人畜雜處在極小的古巷道


內,香煙繚繞夾雜著各種濕霉、牛糞的味道、陰暗泥濘、駢肩雜遝、、、這是西岸的古城奇觀;象徵「現世佛」的生活內容,是千古不變的規律,人要活在「當下」,實際面對人生。


3.火葬場:有兩處大型的傳統火葬場,每天都可看見在河邊公開洗屍體,而後包紮並祈禱,再放到台上用木柴燒,燒完將骨灰撒入河裡。(據說旁邊建了一處現代化的電燒火葬場,但是仍有不少印度教的信徒喜歡用傳統形式來處理人生的終點站)---※我們曾參觀尼伯爾的火葬場,範圍更長,沿著小河約莫兩三公里,每隔 三十公尺 一個燒屍體的水泥台,這條河水(印度教教徒認為是聖水)很髒,屍體的手腳仍軟,可見死亡時間不會太久,便快速處理火葬(印度教規定:人死一日之內火化)。為什麼在這個人潮洶湧、熱鬧的市集中間,又是每天這麼多觀光客的地方,存在著外國人認為不怎麼衛生的火葬場?或許這就是印度教奇特的地方,讓人們(包括觀光客)每天看到人生的終點、結局不過爾爾,體悟到人在平常生活當中,若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情,或是遇上一些困難、挫折、失敗、損失、侮辱、衝突不愉快、阻礙、困惑不已、、、或是得意忘形、驕姿縱肆、傲慢待人、恃強欺弱、一時迷失而顯出違離正常的人性情志的時候,看看此景或許會有所覺醒,使人們保持一顆豁達而平實的心。其實,宗教界這類場景頗為普遍,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例如,東正教教堂裡面(1999年遊俄羅斯、佛拉基米爾,進了不少間的教堂、修道院去參禮),往往都安排有一具華麗的棺材,棺蓋開著三分之一,讓信徒們禮拜的時候,跪在棺材邊行合十禮、祈禱,再親吻棺材,這種儀式的含意,和印度教公開讓人們看看「死人」的處理,人生的結局就是如此!有異曲同工之妙,人生還有什麼可計較或想不開的呢?又如斯洛法克的木(黑)教堂,周圍都是墳墓,墓碑各具巧妙的裝飾,其中有座新墳的十字架前有一塊圓形大理石(心的象徵)被雙手將他撕裂的造型;常常進去教堂禮拜、靜思,再逛逛墓園,主題意象「引魂升天」、「招魂以復魂」,是不是會有一番覺悟?宋朝、沈括《夢溪筆談》裡記載宋迪作畫經驗談:「汝當先求一敗牆,張娟素訖,倚之敗牆之上朝夕觀之,觀之既久,隔素見敗牆之土,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為山,下者為水,坎者為谷,缺者為澗,顯者為近,晦者為遠,神領意造,恍然見其有人禽草木飛動,往來之象,了然於目,是謂活筆。」我國書法藝術中所講的「屋漏痕」便是一例證。達芬奇曾說:「我得提醒你們,時時駐足凝視污牆、火焰餘燼、雲彩、污泥以及諸如此類的事物,你並不困難,只要思索得當,你確能收穫奇妙的思想。、、、思想受到朦朧事物的刺激,能有所發明。」(《芬奇論繪畫》第4445頁)


4.恆河泛舟:在(寬約500- -1000公尺,深約5- -15公尺)河水尚清的河面上泛舟的遊客頗多,每隻船約可坐十個人左右,上船後每人一支許願火燭,許願完畢將火燭放流河上。恆河船上看日出,東邊的地平線上(這一段河邊的東岸是不許蓋房子或建什麼的,因此,顯得特別空曠),微曦由暗而明,紅橙橙的太陽由一線而半顆、全顆的冉冉升起,數萬名信眾或遊客均不約而同的注目著日出,內心的欣喜、雀躍,不言可喻,同時欣賞著恆河祈禱沐浴的壯觀奇景,也是人生一大奇遇,「不亦快哉!」這是我見過的最新型的祈禱儀式。尤其是船上的「許願燈」,「燭火」隨河流飄向不確定的未來,一盞「心燈」,就這樣消逝在飄盪的河面上,我凝視著「恆河」許久許久、、、


5.恆河沙:很多台灣遊客(也許其他國家遊客也是如此)喜歡取恆河沙子,當成聖品來供奉,或贈送給信徒們供養,其實,恆河邊每天聚集數萬人,又沒有衛生間,遊客們隨地大小便(這是印度地區特有的景象,我們半個月的行程當中,每天都可見到),整個恆河兩岸地區都很髒,沙子當然也會被污染,可是信徒們仍把它神化,照取不誤,我們團長師父就用兩個塑膠袋裝了約莫兩公斤的沙子回來。


 


丙、尼泊爾、舊王宮、「印度教三神~施婆(毀滅)神、創造(女男)神、保護神」建築群:


1.主神是施婆神:破壞神(又叫毀滅神、燃燈佛)~喻人的神性之一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如父母、老師、、、,施婆神廟居中並最為壯觀,廟前有一根圓椎狀白色高柱。


2.女活神廟--創造神、生命宮:在舊王宮廣場後端,主神廟的最右側。寺廟結構是崇拜女性生殖器的圖騰建構,當遊客多時,裡面三樓還會有(女活佛)出現在樓窗口,讓遊客們歡呼一下(前後共出現三人:先出現的是一位中年婦人和一位小女孩,最後才是化妝美麗的小姐~象徵三代遺傳)。木造建築:入口(牝門)頗小,僅可供一人進出、夾層、天井、中心一座小佛亭、、、均為女性生殖器的裁化(宗教的性圖騰崇拜及整個活動就是交媾的轉化圖騰)。其含意:或許是要人們來到這裡,靜思自己的身體從何而來(萬物靈類的創生均作如是觀)?飲水要能思源!要知感恩!尊重生命就要從「尊崇生命的源頭」開始,這是人類的共同心聲,也是原始「宗教」的本意所在,這樣的思維建構是「宗本教化」的一個典型。


3.性神廟:在左側、宮門口是一座木造三層樓建築,其二三樓外部每面都有七根男性裸體木雕裝飾,其四角的四根木雕,尤其凸顯男性生殖器,為崇拜男(陽)性圖騰之廟。


4.保護神:木造寺廟的旁邊,有一尊生動美麗的黑色石雕:半蹲的健碩裸體女性。


(附註:我見過最小的印度教三神廟是在印尼、巴厘島的象洞,該洞好似一座防空壕,深入四


五公尺、僅能通人的小洞裡,擺立三顆半公尺高的石頭,頂端各綁上一條紅繩子,導 遊 先生介紹說:中間是毀滅神,右邊是保護神、左邊是創造神,十年前聞此一頭霧水,同團有人抱怨旅行社的安排此景點之無聊,過後我曾思索其深意,隱約作如上的聯想,亦覺不虛此行,似乎得出『一沙、一花大千世界』的喜悅。)


 


丁、乞丐:怎樣看待尼泊爾印度等窮國家的乞丐?


1.乞丐的來源:「觀光客」的「布施」是罪源禍首。


2.《道德經》說:「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觀光客啟動了人性中「貪、嗔、痴」的惡劣嗜慾,所以師父門沿路不斷的「布施--贈送物品」,使當地兒童成群緊追不離(甚至逃學來乞討),布施過程不斷的出現搶奪、爭鬥、亂成一團的打鬥場景,使師父們一開始的善顏慈眉,最後都變成「怒目金鋼」斥喝著搶奪的不是!


3.應參考先進國家的做法:如加拿大等先進國家的國家公園門口,告示牌上寫著:「請勿餵食小動物」,為的是不使這些野生動物喪失其求生本能。我們人類也是動物啊!也具備有基本的動物性呢!兒童生活本該是天真爛漫,過著:玩扮家家酒、騎竹馬、泥巴、打棒球、遊戲、上學等清純快樂的生活,一旦淪為「乞丐」,眼神流露出貪婪焦慮、急躁不安、、、的神色,鎮日追逐遊覽車、觀光客,浸淫在這種不良的環境中,不肯進去學校學習一技之長,將來如何能夠擁有一技之長謀生?如何能夠「成家立業」、「安生立命」!再說,一個人的貪念、爭鬥、、、的惡習被啟動之後,一輩子都不容易改過來,往後要付出更多的社會成本來矯治,常常變成社會問題的淵藪。因此,我多次奉勸師父們及團員,要他們不要再布施糖果、原子筆、衣物、日用品、、、等東西給孩子們,要麼就用廉價賣給它們,這樣做是告訴他們,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守株待兔」是不可取法的。這種所謂的「布施」是一種「濫同情」、「濫慈悲」的行為,是踐踏人性尊嚴的「惡行」,蹂躪了兒童的「純真天性」,擾亂了當地的「民俗文化」,破壞了「自然規律」,是違離「天道」的「罪行」。可是有些出家人、皈依的吃素者沿途仍然照常「布施」,似乎沒有「檢省」的能力,怪哉!


4.那麼吾人應當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呢?俗話說:「救急不救貧」,當我們遇上一個緊急困境、緊急災難中的人,當然要義不容辭的立刻去搭救,不可猶豫、多所顧忌。但是,面對看似「貧窮」的兒童們,就必須慎重考慮如何來幫助他們?要仔細分析他們「貧窮、可憐」的根本原因何在?我們


拿這一點東西能幫助多少!會不會有「後遺症」?如果有錢一定要幫助的話,應該是捐給:第一是他們國家的「科研--科學研究」單位,去改善他們的衛生條件、改良設備、改進科技、開發資源、、、,其次是捐給他們的「教育」單位,從學校教育去學習一技之長、教導養成衛生習慣、提高法治觀念和人文素養、、、第三是捐給「宗教」單位,去提升他們的心靈生活、、、。這樣做才是「長宜子孫」、「謀及子孫」的正確做法。(對於東非的援助貧困,亦應作如是觀)


 


戊、菩提喀雅、正覺大塔:


這兒是佛教的「耶路撒冷」~「聖地」,是當年佛祖在「菩提樹」下「證道」的地方。世界各地、各派佛教徒絡繹不絕的來到這裡朝聖(我們一連兩天晨昏來到大塔裡面作早課、晚課);因此,在這裡可以見到各種門派的佛教徒及其不同的儀式、穿著等,有吃葷的,有吃素的,有出家不可以結婚的,也有可以結婚的,甚至還可以見到攜帶妻兒高坐在台上的大喇嘛,受著成群的信徒誦經、頂禮、膜拜。有打坐、有盤腿、有跪著、立著、彎著頌經禮拜的,也有五體投地大禮拜的--姿勢、動作各派都不相同,連口中唸誦的內容、經文、咒語也不相同,真是千奇百怪、紛然雜陳,蔚為大觀。大塔周圍配套建築極多,各有其含意,大體以精巧繁複的佛經故事裝飾的浮屠塔為主,整個建築群就像一個大公園;四周高,中間低;由外而內,逐層下降。中心最大、最高的正覺大塔最為宏偉、莊嚴,是一座以女性生殖器系統為象徵的圖騰建築物(佛教受到婆羅門教的影響,寺廟建築多取男、女性象徵及生殖、養育過程的典型,和生、老、病、死的生命圖騰最多。圍繞大塔的建築群的含意,聽起來都是取自佛經故事,其內容大意不外乎這些題材,所謂:宗教、藝術家都深諳人情、世故;其建築、藝術作品都是人生的返照,這裡可以得到印證)。這座大公園似的建築群四周圍牆外,大街環繞,商店都以出售禮佛有關的用品,遊客多,信徒聚集成團在採購必須用品,三輪車、人力車菌集,前後左右跟著乞討的乞丐特多,也是一大奇景和一大諷刺。


 


己、聖牛不聖:


或許是電影、報紙、旅遊雜誌、電視等媒體的報導、宣染,將印度的牛隻神聖化,給人留下「印度是聖牛的國度」,尤其是白牛,更加神化它;認為印度是不吃牛肉的地方,「印度牛」是神聖不可侵犯,任誰鞭打牛隻都會受到印度人的攻擊,連牛隻過馬路汽機車都得先讓,、、、不一而足的傳說。我從尼泊爾的佛祖出生地藍蓖尼進入印度、直到卡瓦那西,三天的行程,經過了三個省分的無數個鄉鎮、縣城、省市,沿路到處可見到牛隻(包括白牛)參與勞動--拉車、拖貨、犁地等,鞭打的情景隨處可見,一點都不神聖,和我本來的印象落差極大,而且鄉村幾乎家家戶戶飼養牛隻,多的還不下一、二十頭,以我的目測去推算,這 一兩 個省分的牛隻不下數百萬頭,於是我在車上就好奇地問當地導遊:「印度牛隻那麼多,這兩三天我們經過的地區,牛隻不下數百萬頭,十年左右,這些牛隻必將死去;請問這些牛隻死後,當地人怎麼處置?」這位年輕導遊就輕鬆、隨口回答說:「把它丟進河裡,或是將它埋葬。」我便追問說:「是嗎?數百萬頭呢!怎麼個埋法?丟進河裡!我們每天跑了七八百公里,經過許多橋樑、河川,怎麼都沒看見一隻死牛漂流在河上或河邊?這麼多的牛隻到底到哪裡去了?請你再去問問當地的老人、長輩,它們是怎麼被處置的?」過了七天,當地導遊拿起麥克風給我回答這個問題,他說:「很抱歉, 先生,你的問題這幾天我問了許多當地的前輩,包括喇嘛師父等,他們給我的回答,我稍做整理,可以這樣告訴大家;印度半島的宗教信仰的分佈情形,印度教佔最多,約莫百分之八十五的印度人是信奉印度教,百分之四是信奉回教,百分之三是信奉佛教,其餘的則是信奉天主教、基督教及英國的新教派等,因為印度在十八世紀時,


曾被英國、東印度公司統治過一個世紀多,所以西方宗教也佔一定的比例。而印度教到今天仍分四


個等級--婆羅門、剎地利、吠舍、首陀羅,雖然今天的政府規定,婚姻不許有種性階級的限制,力


圖破除門戶階級之分,但是鄉下仍舊保存部分的古風,其中婆羅門的宗教統治階級最為保守,這一階級的有錢人最多,部分有錢人會去買牛隻放生,或是自己飼養的牛隻把它放生,而且是放生到城鎮、縣市的街上去,這就是我們路過街上,看見三五成群的牛隻在逛街的特有景緻,這些牛隻到了半夜,會被不同階級、不同宗教的窮人收走、賣掉;其餘部分給不同信仰的教徒吃掉,包括這裡的佛教徒都可以吃牛肉的,大部分是被賣到加爾各答等大都市的皮革製造廠、罐頭工廠去了。以上是我的回答,不知 先生滿不滿意這個回答。」哦!我笑著連聲說:謝謝!謝謝!原來「聖牛不聖」!我們都被不求甚解的媒體給騙了!


附註:「土為萬物之母」,「土者」經濟、民生之謂,從經濟的歷史觀角度來看,「民生第一」


是歷史演變的法則,而印度尼泊爾是個很窮的國家,衛生條件極差,印度人民平均壽命不過六十歲,尼泊爾平均壽命才五十三歲(大英百科全書記載,十年前才四十五歲,後來經過聯合國衛生組織的補助、協助改善,才略有進步),這麼窮的國度裡,而牛隻卻是重要的經濟動物,怎麼可能把它輕棄,奉為神聖而不用!當然,在印度教的信徒心目中,印度牛還是「聖牛」,可是我們一般俗人可不是「印度教徒」,認知也該有所不同吧!


 


庚、舍利子與結石:


初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第一個晚餐,是在熱鬧夜市街的一個小巷子裏面的中式餐廳用,由於古街道太狹小,我們的大遊覽車不能駛達餐廳,停在頗遠的斜坡旁的廣場,然後大家徒步走進去,沿路灰塵瀰漫,街上的食品商店裡的東西,積滿了灰塵,大家都用手摀著鼻子(有些人戴口罩)逛街進了餐廳,由於我們比預定的時間晚到許久,餐廳已無什麼客人,只為我們這個朝聖團張羅素餐,等了好久才出菜,菜餚陸陸續續的出來,味道、顏色、烹調都不怎麼好,後來吃到炒波菜,入口就嚼到沙子,便側頭吐去,再試一次,仍是如此,便不再去挾它,不多久,坐在對面遠處的日賢法師(比丘尼團長)大叫:「唉呀呀!我吃到大顆的沙子,這樣子吃下去,會得到『舍利子』!」我看她正低著頭在吐掉,大笑著立刻接應道:「師父!妳說對了,確實會得到『舍利子』喔!」往後的朝聖行程,蔬菜大都如此,難怪這裡的宗教信徒,往生之後,都能夠燒出舍利子來,其實,一般民眾也是如此,在衛生條件那麼差的地方,體內結石連連是很正常的,可是轉移到我們這裡的信徒,把它神化,賦予極神秘的意義,並且加冠「修行高」、「道德高」等崇高意義,奉信不疑,還會稱怪批評者「口業」「罪孽」重。依我看,我們每個人都是佛祖,如果有結石的話,死後火化,便可以燒出許多「佛祖、舍利子」,無關乎道行、修養,更沒什麼神秘可言。所以我很佩服留學日本的團長~日賢師父的見解及純真。(第一次聽到「舍利子是結石」的說法,是在七十年暑假到國防醫學院生理解剖實驗室,參加屍體解剖課時劉江川主任說的)


又按:宏觀全部人生,「舍利子」仍有對人生正面而積極的作用,「它」一如搭救大海中載浮載沈者的木頭,對於在塵世受無窮盡苦、不覺悟而墜入地獄的人而言,給他們一條修鍊的希望,或許可以從苦海中徹悟,通過修行而獲得解脫,證成羅漢金身,然後可以進入西方世界。


註:對於「舍利子」的學習過程,正如「理想人格與真善美聖」一文所述。請參閱該文。


 


辛、照片文字資料選:


四眼天神廟(猴廟):眺望加德滿都市,老鷹成群地遨翔~肉食者之多~布施、無畏施;「捻燃心香」、「轉金鋼杵」、「禪定相」、「吾將為世人木鐸」、「加德滿嘟之旅館、國王弟弟之招待所」。


自性寺:(四眼天神廟)「世界最大佛塔~白塔」、「吉祥結圖」、「四眼凝神如是」、「2001.2.2.訪天英仁波切」。


巴丹寺:「舊王宮、中庭、廣場」、「巴素芭蒂廟」、「毀滅神前之石牛」、「貧道發光」「巴丹寺、


街景」、「千佛寺、點燈」「燃燈、點光明燈」、「抽取式~唧水」、「千佛塔入口、吉祥圖門」、「尼泊爾、國旗」、「金廟」。


篤麗丘:「喜馬拉雅山日落、日出」、「龍泉」、「喜馬拉雅山、雪山」、「火葬場、歸!」、「聖河:右邊、火葬台,左邊、玄牝之門、濕婆神、建築群,濕婆神教徒~瑜珈術、腳繞身後掛搭肩上」、「火葬場旁學校、佛塔式教室」、「篤麗丘往藍蓖尼、飛越雪山6000~8000


藍蓖尼~佛祖出生地:「阿育王石柱」、「日落、月升~日月交輝」、「摩耶夫人洗身池、佛陀出生洗身池」、「印度教、富人結婚:花車、持日光燈遊街、載歌載舞、施放煙火」、「尼、印交界街邊最小性神廟:生命圖騰」。


舍衛城:「孤獨園、祇園精舍、佛祖弘法25年處,遺址晚霞、晨霧」。


拘施那羅:「佛祖涅槃紀念館~臥佛、腳底有生命全息圖:法輪」、「荼蓖場、圓寂:沙羅樹下」。


巴特那:「阿育王、獅頭石柱~阿難尊者證道、出生處」,拉瑪康浴池」、「那爛陀學院遺址~賜蓮之地~神知之地~玄奘西行取經:辯論揚名國際處」、「公園人群中兩位耆那教的裸體男子」。


王舍城:佛祖住過十二年,「靈鷲山、靈鷲石像、我握鷲頭!」、「喇嘛團在靈鷲山頂~祈禱、誦經」、「朝聖盛況」、「鷲石」、「靈鷲頭前:佛陀講華法經之聖地~講壇」、「本團:靈鷲山上誦經」、「靈鷲山頂眺望沿路絡繹不絕的朝聖團、喇嘛團」、「佛陀講經:五年」、「附近、日人建的大白塔」。


七葉窟:佛陀圓寂後弟子第一次集結寫經處,「登七葉窟、上山石階節律合於樂章」、「佛影窟、山下韓國人捐設之小學、朝會」、「佛影窟、佛陀閉關三月未能證道之處」。


菩提加雅:「菩提樹下證道處」、「大塔內心」、「入門口、圓佛教」、「正覺大塔」、「朝聖盛況、不丹團~座上大喇嘛、美妻小兒在旁」、「正覺:第一週、決定未來七件事、包括婚事」、「正覺第二週,白塔(手指)」、「正覺第三週:繞塔、轉經」、「正覺第四週:浮圖塔群、塔內供佛」、「正覺第五週:塔柱、經文碑牌~商人供養」、「正覺第六週:大池中立彩繪眼鏡蛇頭~暴風雨,此處與第一週的風雨不同」、「正覺第七週:塔旁豎立法輪碑、經文」~七週都寓含生命中的大事。


佛影窟下、日蓮河邊:「苦行林」~佛祖求道六年不成挨餓昏倒、牧羊女供養羊奶得救處,「乞丐兒童團包圍日賢法師」、「濕婆神、破壞神、陰陽合象~性圖騰」、、「佛龕」、「水塔壁、彩繪佛像」、「上佛影窟山路沿路乞丐兒童成群」、「用手攪拌牛糞加草梗水調成大餅」、「曬牛糞餅~燃料」。


雞足山:「山頂、一線天、迦葉尊者禪定處」、「登山手足並用」、「山頂、石洞空闊、迦葉尊者修道處、山壁刻寫、繪畫記載佛經故事」、「山頂大石塊、全團禪坐合影」、「雄奇、嶙峋的大石塊」。


鹿野苑:「佛祖初次說法之平台」、「阿育王建的佛祖紀念塔」「遺址、夕照、晚課誦經」、「斯里蘭卡佛寺」、「博物館」。


卡瓦那西:「永恆之城」~「泛舟、點光明燈」、「浮光耀金的晨曦」、「恆河晨浴」、「東岸、看西岸沐浴、水中祈禱」、「火葬場」、「古城街景、佛寺、清真寺、印度教堂」、「清真寺外面高圍牆」。


坎普爾:佛祖涅槃前前往「三十三天」為其母說法超度後,返回世間之聖地~尚卡西亞~彌勒佛降世之地~遺址,村民載歌載舞,「小山丘誦經」。


亞格拉:蒙兀兒帝國首都,回教國度,乘騎駱駝車前往「泰姬瑪哈陵」、「泰姬瑪哈陵入口、門牆建築宏偉」、「四根大陵柱」、「陵前水池」、「陵殿大廳~寶石鑲嵌花紋、陵寢」。


亞格拉古城堡:蒙兀爾帝國皇城~「石宮廣場」、「石宮祈禱室」


新德里:「印度民俗舞蹈」、「印度門」。


還有徐許多多的奇聞、奇人、奇事、奇俗、奇景、奇文待續。這趟朝聖之旅是遊歷六十個國家中「增廣見聞」最多之一。限於時間,無法查閱有關書籍,僅能就印象較深的暫時記錄下來,容後再作補正。                                      2008.1.28.登上網站    比文  未定稿


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大唐三藏聖教序 林比文標點註記2008.2.2

大唐三藏聖教序 ~註釋      太宗文皇帝製[1]


                  林比文標點註記  2008.2.2.


蓋聞二儀[2]有象顯,覆載[3]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闚天鑑地[4],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象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5]。故知象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覿),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6],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指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糾。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7]


玄奘法師者,法門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隻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栖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塗閒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願(而)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飧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爰自所歷之國,摠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乾燄,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昇;昇墜之端,惟人所託。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生淥波,飛塵不能汙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霑。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以下為唐高宗李治)記)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聖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軌躅也。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理之者莫測其際。故知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翦。開法網之綱紀,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塗炭,啟三藏之秘扃。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鎮常;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朽。晨鐘夕梵,交二音於峰;慧日法流,轉雙輪於鹿苑。排空寶蓋,接祥雲而共飛;莊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斂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之文;澤及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華之翠嶺。竊以法性凝寂,靡歸心而不通;智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於是百川異流,同會於海;萬區分義,摠成乎實。豈與湯武挍其優劣,堯舜比其聖德者哉!


玄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蕑;神清齠齕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跡幽巖;栖息三禪,巡遊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伽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遠涉恆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往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以貞觀 十九年二月六日 ,奉敕於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長燄,皎幽暗而恆明。自非久植勝緣,何以顯揚司旨!所謂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


御製眾經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雨之潤。輒以輕塵足嶽,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玄奘(600664)俗名陳褘,洛州(河南)喉氏鎮人,隋開皇二十年(600年)出生在一個仕宦之家;祖父陳康曾任北 齊國子 博士,父親陳惠曾任隋朝江陵縣令,於隋煬帝大業年間辭官還鄉,從此潛心儒學。玄奘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


         








[1] 玄奘二十八歲(唐太宗貞觀元年~西元627年)左右出發到印度取經,歷經十七年,貞觀十九年元月廿四日回到長安(四十六歲),這年二月六日奉敕於弘福寺,翻譯佛經重要典籍共657部,(至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664年、六十五歲圓寂為止,共譯)




[2] 「二儀」:指陰陽。




[3] 「覆載」:《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四十二章),從「人體、道體」來理解,「動脈」為陽,「靜脈」為陰,「萬物細胞」必須仰賴「陰陽~血液」循環的灌溉、營養;換句話說,「道體~血脈」「覆載」著維持萬物生命的營養品,所以說:「覆載以含生」。




[4] 「天地」:指人體全身形象(高、頭為天,低、腳為地,背面為天,腹面為地;、、、等,外形的對稱詞)。




[5] 參閱拙著:中醫文化與思維、陰陽學說發微




[6] 參閱拙著:老子《道德經微言芻議》、緒論




[7] 參閱拙著:莊子《南華經微言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