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再談雅虎「文化館」~「相簿」價值(新)

再介紹雅虎「文化館」、「相簿」價值(新)
林比文    2013.12.4.
由於雅虎將關閉部落格而將雅虎文章轉移至本格,「相簿」部份,學生登祥將它移至「Google相片」裡。(按Google相片可連結)
      因本格屬於「全人教育」,談論核心是「全部人生」的「宗本教化」問題。因此,各類文章、相片、印章等,均屬我的「人生實踐」觀察到的「全人問題」;換句話說,那些東西「有機繫聯」即是「全人面貌」;任何一區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過程實際記錄」(鏡真錄)。
「人生旅途」是一個「單程票」的旅程,就拿「旅遊」一事來看,六十歲遊過六十個國家(大陸二十幾趟算一個國家),「相簿兼文章」裡好似只紀錄著「印度、尼泊爾」「西藏」之旅,主要原因是從「宗本教化」層面,以我的專長(古中醫、國學底子較好)比較能理解到的東西(真正要瞭解世界各地文化宗教等,必須具備歐美文化根源的希臘文、拉丁文、、及各地古文化文字、、、),還好「宗教~宗本教化」都是探討及關懷「人」「全人」的東西,因此,「世界各宗教、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相通處。既使文化、宗教等的文字、符號迥不相同~例如:甲乙丙丁、、、子丑寅卯、、、ABCD、、、1234、、、,用來記載「人類、人生」的「時空」內容,總是「同本、同宗」(萬流一宗)地「匯流」到一個「人」字上。
我曾在介紹《中醫文化與思維》的「人本特色」前言~說道:《易大傳》:「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開宗明義的引用它,作為綰合「諸子百家學說」的概括形容。今天大學裡各科各系和社會上各行各業,似乎也可做出同樣的結論。其實,天下學問何止三百六十行,它們「一致」「同歸」到什麼地方去?答案是「人」。人類一切的文明活動均離不開人,以人為本(基點、終點、核心)的學說或文化,我們管它叫做人本哲學、人本文化、人本主義;中華文化是人本色彩最鮮明的文化之一;今天我們發揚中華文化,可以從事的方面很多,而闡明中醫學理或許是最能證明「博施濟眾」、「內聖外王」人本學說的一環。老子說:「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五十五章)從前子貢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說:「何事(只)於仁,必也聖乎!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子路問:「君子」,孔子說:「修己以敬。」子路又問:「如斯而已乎?」孔子說:「修己以安人。」子路又問:「如斯而已乎?」孔子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其猶病諸!」(憲問)《論語》這兩段「其猶病諸!」的文字記載含意同老子所言近似,都是強調「人本學說」的順序是「先內聖」而「後外王」(先能自度而後度人,若是自度都度不了、如何能度得了人?所謂:『蓋有南威之容乃可論淑媛,有龍泉之利乃可論割斷』~今人卻不然),也就是《禮記、大學》篇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像林00之徒,無法自度~洗腎、短命、、,如何能度人?~印證『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之經文)以上引文無論是「博施濟眾」的仁人聖人的智慧經驗,或是「修己以安百姓」、「內聖外王」的君子哲人的深邃哲理,同樣地閃爍在中醫哲理和文化上。
所以我能用中醫學理及臨床經驗,來解讀《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的「宗本教義」(兩本書寫了六十萬字~先恩師給寫了序,原稿見相簿),道理在此。再用此相通到「儒釋道」,甚至通及「西洋文化、宗教藝術、、、」~
~「儒釋道」:在廣袤、遼闊的震旦大地上,參訪過數量眾多的古剎梵宇,清宮樓觀,探求其「宗本教化」之密:例如:隨中視大陸尋奇團仔細參觀布達拉宮九百九十九間的白宮、紅宮裡的重點文物及眾達賴喇嘛的陵寢,回來分析達賴喇嘛一~十三世~過半數活不到五十歲~短命之過何在?相簿的陵寢照片註釋略微提到,這些政教合一的領袖們,對於「宗本教化」也都屬於「不能自度卻居在度人的高位」,頗為諷刺。
參訪全世界最高的佛寺五千二百公尺聖母峰登山口前的絨布寺,端詳裡面的牆上金剛雙修圖~陰陽合抱之陰陽密理(先恩師給我畫梅花國畫題詞說我:洞徹陰陽之理、旁及老莊之學)。
得用藏傳佛教(密教)「染淨之說」(參閱:本格相關篇章),訂正東晉、竺道生(號稱中國十大名僧之一):「闡提不能成佛」硬要說「闡提也能成佛」之誤,緣起於此;也因此,從「生命的宗本教化」思維,將布達拉宮內的「藝術文物」,公諸於世。那些作品,一件即意涵著一本書的精彩內容,內行人便能花上半天時間解讀給世俗人聽。這些珍藏品,有緣者當能「見道」般欣喜地將它「當錄」來欣賞。
另外,頗為殊勝的際遇是本堂「玄覽堂堂歌」1993.9.6.撰詞,並援用「毛主席萬歲歌、冰河曲」的曲子,後來才知道冰河援用了「西藏~金頂頌的歌謠曲子」,2004.9.6.9.18.9.9.)登上西藏藏傳佛教聖地~大召寺:金頂,哼唱「玄覽堂堂歌」~「金頂頌」時,心情澎湃、感動~今生竟然能夠站在「金頂」哼唱本堂「堂歌」,好不夢幻、殊勝!遙望著五百公尺的「布達拉宮」(博物館~沒有宗教活動),往下看著「繞轉經輪的長龍」及四角街的人潮,在金頂小憩片晌~閉目回味剛剛參觀內部一周的種種佛教故事,梵唱「生命之歌」浸淫著莊嚴佛像,這一切都是「宗本教化」的裝扮啊。
~「西洋文化、宗教、藝術」:參訪過世界各大宗教「各式教堂」「清真寺」「藝術殿堂」「文化博物館」等:曾爬上佛羅倫斯、聖百花教堂頂上覽賞兩小時(夫妻倆買票爬三百八十四石階)~發思古之幽情,從教堂頂望到昨晚住房窗戶~從窗口望聽「敲響過六百多年的鐘樓~世界鐘樓建築史上的經典巨擘」的鐘聲,彷彿聽到《神曲》梵唱「弗羅倫斯~瑪格麗特」之歌。
踏過「梅迭契教堂」米開蘭基羅設計的樓梯,來到「聖物」前「瞻仰」攝影、拍照~提拔過米開蘭基羅等偉大藝術家的國王「聖物~繫著紅布條的胸腿骨~智慧之骨」(裝在像大獎盃般的玻璃瓶),經過了六百多年的「晨、昏」「晝、夜」(米開蘭基羅的傑作之一,存放在這座國王教堂);逛聖十字教堂(裡面埋藏、存放三百位名人靈柩)時特地在入門右側首座米開蘭基羅紅色大理石棺前緬懷許久;後來進入「弗羅倫斯藝術學院「中庭」觀賞「大衛像」真品(參閱:《與石頭對話》第一篇),、、、。
聖百花教堂是登頂從圓頂內俯瞰「下方世界」,聖彼得大教堂(羅馬、梵迪岡~世界第一大天主教教堂)則由下往上仰視「米開蘭基羅晚年七十~八十九歲」完成的「圓頂」~天上樂園;隨後又鑽進地下室瞻拜許許多多教堂住持(教皇、總主教等)靈棺~尋覓一些對人類有著偉大貢獻的「文化人、藝術家、、、」的護持者。
本格《與石頭對話》諸篇章~看過這些建築藝術,再回頭想想台灣這麼有錢、卻建造不出一些「人生返照的藝術品」~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人生的返照,所以還是處在「文化沙漠」之林。
許多篇章附上的一些照片、手書、印章、字畫、、、及隨著布達拉宮的「藝術珍藏」相參透的西洋照片,都一併在「相簿」裡。
總而言之,整個部落格就像一棵「生命樹」,樹上任何「吉光片羽」都是生命體的「必需品」~這些經過我多年「撿拾」而流露出來的「成熟作品」,希望「香客們」也能分享、沾喜。
誠然本格就像「名山、大川」上的「瓊樓、寶剎」,雖有眾多觀光客、膜拜者,其中不乏「好奇者多」「無知者亦不少」,更有「進寶山而空手出者」徒呼「莫宰羊」地摒棄,、、、。其中「養生術」幾人能「知行合一」?如:《釋迦牟尼頌~養生歌》《老子道德頌~養生歌》:能知能行者有幾人?若能「知行合一」還真是可以達到「半部《論語》治天下」呢!(待續)


附錄:《老子道德頌~玄覽堂堂歌》歌詞首聯即是王靜芝老師寫的難老藝苑檜木刻板「門聯」,該聯由劉迺中老師先寫並題詞「比文先生以道治醫,深得窾奧,囑書此聯,有精義存焉!(請劉老師寫時有先解說一遍,老師一聽就懂,後來加此精美題款)。《玄覽堂堂歌》曾在學生來家上課時,應學生之請,當場唱一遍給學生聽,他們有人錄下影音,有好幾組的「參訪難老藝苑心得」裡錄製在光碟裡,效果還不錯。可惜因為技術不好,無法將它製播在本格上,讓大家欣賞(容後若有學生得空、可以來幫忙掛上部落格)


劉迺中老師給吉林「文廟~孔子廟」的題字



拉薩、大召寺~金頂



拉薩、布達拉宮裡的達賴喇嘛九世:活十歲,十世:活二十一歲





米開蘭基羅的晨昏晝夜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再談雅虎「文化館」~「相簿」價值(簡槁一)

再介紹雅虎「文化館」、「相簿」價值(簡槁一)
由於雅虎將關閉部落格而將雅虎文章轉移至此,其中「相簿」部份,沒有轉移過來,殊為可惜。蓋因本格屬於「全人教育」,談論核心是「全部人生」的「宗本教化」問題。因此,各類文章、相片、印章等,均屬我的「人生實踐」觀察到的「全人問題」;換句話說,那些東西「有機繫聯」即是「全人面貌」;任何一區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過程實際記錄」。
「人生旅途」是一個「單程票」的旅程,就拿「旅遊」一事來看,六十歲遊過六十個國家(大陸二十幾趟算一個國家),「相簿」裡好似只紀錄著「印度、尼泊爾」「西藏」之旅,主要原因是從「宗本教化」層面,以我的專長(古中醫、國學底子較好)比較能理解到的東西(真正要瞭解世界各地文化宗教等,必須具備歐美文化根源的希臘文、拉丁文、、及各地古文化文字、、、),還好「宗教~宗本教化」都是探討及關懷「人」「全人」的東西,因此,「世界各宗教、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相通處。既使文化、宗教等的文字、符號迥不相同~例如:甲乙丙丁、、、子丑寅卯、、、ABCD、、、1234、、、,用來記載「人類、人生」的「時空」內容,總是「同本、同宗」(萬流一宗)地「匯流」到一個「人」字上。
我曾在介紹《中醫文化與思維》的「人本特色」前言~說道:《易大傳》:「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開宗明義的引用它,作為綰合「諸子百家學說」的概括形容。今天大學裡各科各系和社會上各行各業,似乎也可做出同樣的結論。其實,天下學問何止三百六十行,它們「一致」「同歸」到什麼地方去?答案是「人」。人類一切的文明活動均離不開人,以人為本(基點、終點、核心)的學說或文化,我們管它叫做人本哲學、人本文化、人本主義;中華文化是人本色彩最鮮明的文化之一;今天我們發揚中華文化,可以從事的方面很多,而闡明中醫學理或許是最能證明「博施濟眾」、「內聖外王」人本學說的一環。老子說:「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五十五章)從前子貢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說:「何事(只)於仁,必也聖乎!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子路問:「君子」,孔子說:「修己以敬。」子路又問:「如斯而已乎?」孔子說:「修己以安人。」子路又問:「如斯而已乎?」孔子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其猶病諸!」(憲問)《論語》這兩段「堯、舜其猶病諸!」的文字記載含意同老子所言近似,都是強調「人本學說」的順序是「先內聖」而「後外王」(先能自度而後度人,若是自度都度不了、如何能度得了人?),也就是《禮記、大學》篇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像林00之徒,無法自度~洗腎,如何能度人?~印證『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之經文)以上引文無論是「博施濟眾」的仁人聖人的智慧經驗,或是「修己以安百姓」、「內聖外王」的君子哲人的深邃哲理,同樣地閃爍在中醫哲理和文化上。
所以我能用中醫學理及臨床經驗,來解讀《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的「宗本教義」(兩本書寫了六十萬字),道理在此。再用此相通到「儒釋道」,甚至通及「西洋文化、宗教藝術、、、」~
~「儒釋道」:在廣袤、遼闊的震旦大地上,參訪過數量眾多的古剎梵宇,清宮樓觀,探求其「宗本教化」之密,得用藏傳佛教(密教)「染淨之說」(參閱:本格相關篇章),訂正東晉、竺道生(號稱:中國十大名僧之一):「闡提不能成佛」硬要說「闡提也能成佛」之誤,緣起於此;也因此,從「生命的宗本教化」思維,特將布達拉宮內的「藝術文物」,公諸於世。那些作品,一件即意涵著一本書的精華,內行人便能花上半天時間解讀給世俗人聽。這些珍藏品,有緣者當能「見道」般欣喜地「當錄」來欣賞。
~「西洋文化、宗教、藝術」:參訪過世界各大宗教「各式教堂」「清真寺」「藝術殿堂」「文化博物館」等,寫出許多:本格《與石頭對話》諸篇章。
許多篇章附上的一些照片、手書、印章、字畫、、、及隨著布達拉宮的「藝術珍藏」相參透的西洋照片,都一併在「相簿」裡。
總而言之,整個部落格就像一棵「生命樹」,樹上任何「吉光片羽」都是生命體的「必需品」~這些經過我多年「撿拾」而流露出來的「成熟作品」,希望「香客們」也能分享、沾喜。
誠然本格就像「名山、大川」上的「瓊樓、寶剎」,雖有眾多觀光客、膜拜者,其中不乏「好奇者多」「無知者亦不少」,更有「進寶山而空手出者」徒呼「莫宰羊」地摒棄,、、、。其中「養生術」幾人能「知行合一」?如:《釋迦牟尼頌~養生歌》《老子道德頌~養生歌》:能知能行者有幾人?若真能「知行合一」還真是可以達到「半部《論語》治天下」呢!(待續)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談「民主素養」 2013.11.15.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談「民主素養    林比文  2013.11.15.

早上新聞報導:「甘比亞與我國斷交」,簡單幾句「斷交聲明」,是馬總統上任以來,第一個斷交國、、、,心中有無限感慨。心想:如果我是甘比亞總統,我也會這樣做,因為這個國家已經不像個國家、總統不像個總統,為什麼?馬總統只要出現在公共場合,就會被「丟鞋子!萬鞋齊丟!」~幾乎所有媒體都在競相聯播,「罵馬總統、羞辱馬總統」不但沒罪,還變成台灣「新學」「潮流」;看在邦交國的眼裡,這還像個國家嗎?「危邦、亂國」「危邦不居、亂國不入」古有明訓啊!「邦交國」遲早都會走上「斷交」一途,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國人民主素養還差得很呢!「丟人現眼丟到國外去」,還洋洋得意地自稱「這就是民主!」和中共比較「大陸可以這樣嗎?」「這是台灣民主自由的可貴」!是這樣嗎?「民主、自由」可以用這種方式表達嗎?
就拿美國為例,美國總統布希在國外兩三次「被丟鞋子」,這是因為美國在國際間發動幾次頗有爭議性的「中東、中亞戰爭、戰事」,引發伊斯蘭教「敵愾同仇、深仇大恨」,所以他們的總統到外國,被受害國的人「襲擊~丟鞋子」侮辱;這種情結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理解和同情。但是在美國國內,無論是同黨派或是反對黨,只要在公開場合,任何黨派的「代表國家的總統」出現,任何黨派的人士都得「立正」~「形式上的尊敬自己的國家」~記得四十幾年前在輔大選修「美國近代史」,上課的美國人孟樹人神父是當時總統的反對黨派人士,但是只要上課間提到「美國總統~尼克森」他都以「立正」姿勢「稱呼」,表示尊敬「美國總統」,這是民主素養的表現。儘管在選舉期間「競爭」而極盡「攻譎能事」,但是只要「勝出」選上,任何黨派、人民都得尊重「民主決定」,尤其是代表國家的總統,不分黨派更要不餘遺力地維護「民主制度」而表現民主素養(布希總統做得那麼爛,在任內期間,在國內還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形式尊敬),義務地共同譴責「危害真正民主自由」的「脫序行為」。
在台灣,阿扁總統雖有「長期統治的國民黨掣肘」,但是在任期間,他的威勢,仍然可以維持「代表國家」的一定尊嚴。而現在「丟鞋子」如影隨形的馬總統似乎「無所謂」地讓這種「不倫不類的民主自由」氾濫下去,不去採取「污辱國家元首罪」提告,把「總統」的「威嚴」掃地;以後的「總統」怎樣當下去啊!嚴重地危害「民主尊嚴」而還不自覺,如何將國家帶領到「正向」的民主國家道路上去?
我們這個國家在國際上,已經遭受許許多多「不平等待遇」,國內還不能「團結一致、敵愾同仇、奮力自強」,整天在「內耗、內亂」;古人說:「兄弟鬩牆、外禦其侮」~兄弟關起門來吵架、打架,外頭敵人來了,立即聯手對抗外敵;而我們這裡卻是動不動「告洋狀、、、」來助長自己威勢!怪哉!難怪甘比亞會自動聲明跟我國斷交。哀哉!

也奉勸國人不要再做「對著總統丟鞋子」的「不雅動作」,「這任的總統當不好」,用選票讓他的黨派落選,換人做,就行了,麥擱教壞孩子大小(台語)啦!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雅虎部落格「六週年慶」~特別叮嚀

雅虎、部落格「六週年慶」~臨別「叮嚀的話」  林比文  2013.11.10.

雅虎部落格即將在十二月二十六結束,本格「林比文部落格」也將被關閉、消失;九月初學生登祥雖將本格遷移到谷歌,但是一些圖片、照片等資料「無法轉移」,連帶一些圖文也將消失。因此,特別叮嚀,有此需要的人,趕快將它「當錄」,並廣為宣傳。
六週年了,至今(11.9.)點閱人、次數「九二四0四」,平均每年一五五二四~每天四十幾人次(12.24.聖誕夜,12.25.九三0三九關門數);這種深奧「拗牙噘口」議論文、記敘文、隨興紀錄,一般是不被接受、看好的~這種部落格早就會被打入冷宮;沒想到今年以來,很少掛公開文章(大多數用鎖碼、肆無忌憚地暢所欲言),九月初又因遷移谷歌而給鎖住了,連我都看不到原先的鎖碼留言,這種情況下每天還是不少人點閱,可見一些內容是值得「流傳」的(不屬於「新聞、社論」,隔天就被淘汰)。這兩天忽然多起來,前天七十幾人、昨天兩百九十人,臨別前夕還這麼多人點閱,至為感動。
「六週年慶」:這「一百多萬字」是我六十歲以來的「六年生命智慧記錄」~生命的「光芒四射」、「長宜子孫」的紀錄圖文,影響應該「極為深遠」。例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塑化劑、毒澱粉、毒油、、、、」等,這些問題本格早就有類似的披露,二十幾年來只要上過我課的人,這些問題陸陸續續地談論過,學生們也都聽過(參閱:《養生主》釋義一文):本格最早一篇「林秀富留言、回覆」,即用「干天而逆之、雖成必敗」為題,長篇大論,舉證歷歷,「嘶聲力竭、苦口婆心」地在「護佑大家的子子孫孫」。相信只要「人性不改」,這些文章就會起到一定的「振聵啟聾」的作用。


(谷歌格式、用法迥不相同,至今還不太會使用,尤其沒有鎖碼等功能(可能有)。不能暢所欲言,許多寶貴見聞~真知灼見、真實密聞無法表達,至為可惜。)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再釋老子《道德經》「甘其食」(八十章)經義的老人養生現實意義

再釋《道德經》「甘其食」(八十章)經義的老人養生現實意義                                                                                                                                          林比文  2013.11.1.

一個人的飲食能長期維持著「甘其食」的情境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尤其是老人。老人經過六十五(六十五歲強迫退休之年~過著山林期的隱退生活)年的飲食閱歷,如何才能吃出健康?必然有一定的認知。基本上、最高原則是「甘其食」~吃的東西入口後要有「香甜、舒適、好吃」的感覺~包括「視覺、嗅覺、味覺」三大方面的總覺感受(健康食品等靠包裝騙過人體的這三個警衛系統~等於廢掉人體警衛系統而吃下肚,太危險了)~是適合身體內部需求的東西(需求越強則會出現『久旱逢甘霖』之舒服感)~「營養全身的好東西」;現實社會裡要天天維持著這樣的需求,這等級的「飲食」通常是必須自己動手做,這個道理可以用《莊子》裡有一段巧妙的「寓言故事」來說明:列子四處遊歷,後來遇上鄭國、神巫季咸,以為道行勝過師父壺子壺子便「四考其道行~喻一般人(學習的心路歷程)最容易遇上社會上四種名利之徒~只懂皮毛之學的官員、學者、、、」,經過壺子季咸的「四次考驗」,(老了)才領悟到「真正的道學」~挫折地回老家和妻子過著「燒菜煮飯、餵豬」生活~回復原始社區生活,與名利相糾結的「應酬」~「老死不相往來」,除去雕琢、華麗的文飾,恢復真樸、自然;全然獨立在塵世之外、保持自己的原貌[1]。在錯雜紛紜的繽紛世界裡,始終保持清靜守正,就這樣享盡了天年(根據《素問》的說法:人的天年是一百至一百二十歲)。
原文:
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人見之,皆棄而走。列子見之而心醉,歸,以告壺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
    壺子曰:「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而固得道與?眾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與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嘗試與來,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數矣!吾見怪焉,見濕灰焉。」
    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止。是殆見吾杜德機也。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見其杜權矣!」
    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天壤,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踵。是殆見吾善者機也。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齊,吾無得而相焉。試齊,且復相之。」
    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吾鄉示之以太沖莫勝;是殆見吾衡氣機也。鯢桓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淵有九名,此處三焉。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壺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報壺子,曰:「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已!」
    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然後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於事無與親,雕琢復朴,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

叮嚀的話:壺子從「杜德機」、「善者機」、「衡氣機」到「虛與委蛇」說明「道體」的發展和變化是「無定常」的;「無常」的供養和生化,何來「定相」給神巫「鄭季咸」「相命」。所以「鄭季咸」用「單焦透視」「教條主義」「鳥籠式的經驗主義」的方式算命,遇上「壺子」(真道士)會落慌而逃。列子因此悟知「道體真理」,重新出發,過著「樸初生活」以終。
    
    壺子最後一次說:「剛才我給他看我『未始出--道體平靜之狀』的『--吾之宗本~道體本身』。我給他隨著道體的「虛無」隨順著變化,不知道它叫什麼(尚未生出成形的物體,所以沒有名稱可叫,即『無名』、『無知無欲』的--泛然沒有繫累的樣子)!道體放化、順從、變化無窮,我也因之放化、順從、變化無窮;大化隨波而流,我也因之隨波而流;(他看到這種景況)所以只好逃了。」從此以後,列子自以為沒有學到「道體真理」,回家三年不出門,只替他妻子燒菜煮飯,餵養豬隻像餵養人一般的細心、專注,對世事(俗事、人際之閒的雜事)毫不關心(不去插一腳,以免擾亂心情),除去雕琢、華麗的文飾,恢復真樸、自然;全然獨立在塵世之外、保持自己的原貌[4]。在錯雜紛紜的繽紛世界裡(萬物生死變化萬端),始終保持清靜守正,就這樣享盡了天年。

為何老人要「對世事(俗事、人際之閒的雜事)毫不關心(不去插一腳,以免擾亂心情)(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除去雕琢、華麗的文飾,恢復真樸、自然;全然獨立在塵世之外、保持自己的原貌[5]。」才能「在錯雜紛紜的繽紛世界裡,始終保持清靜守正,就這樣享盡了天年」?請看我寫過的一篇舊文章「塵痕」:造成「九一一」「金融海嘯」事件的「人事」,個個都像「鄭國神巫~季咸」那般「神通、自負」,他們「貪婪、無知」的作風,說穿了,其實都是屬於「違離人的仁善之性」(塑化劑、毒澱粉、毒油品、毒奶粉等廠商、、、)的虛榮心之極致。所以列子從「遊學」(追逐名利)到晚年「歸隱」生活,正是唐、劉禹錫《烏衣巷》詩所描繪的「情境」(全人生涯)~「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朱雀橋、王謝堂」:榮華富貴~名利之極;「烏衣巷、百姓家」:平實、簡樸生活之代稱詞。「夕陽斜」指人生的晚年,「野草花」~指歸隱的田野生活~兩者合起來,形容晚年「樂活」情境。



塵痕:「九一一」的啟示錄
今天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八年前我遊紐約回來的半個多月發生驚駭的九一一世貿雙子星爆炸事件,一夕之間改變了美國的命運,七年後雷曼兄弟銀行倒閉,引爆全世界的「金融海嘯」(參見:美國經濟怎麼了?),從此世界變色。「金融海嘯」週年前夕,曾執紐約「金牛、牛耳」的葛林史班(猶太人)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指出:「危機將重新上演,但會和上次不一樣」。他的理由是:「金融危機的形式有各式各樣,但都只有一個基本根源~這個根源就是『人類的本性』」,他還表示「除非人性改變,否則我們今後還會有不同形式的危機。」這裡指稱的「人性」是「貪婪、無知」的代稱詞。而世界「金融中心~華爾街」竟然是「人性貪婪無知」的「核爆」中心;無獨有偶的今天也是中國三鹿毒奶粉週年「受害家長聚會」,、、、連環爆的結果「全球經濟」起了根本的「質變」。為了解決「同樣問題」,各國政府(尤其是歐美)紛紛檢討、制訂新政策來約束並避離「金融犯罪」的發生;拉高了「防人之心不可無」的「門檻」;制訂許許多多「嚴管、嚴防」的法令規範,這些新規範看似會有效的防範「危機」重新上演;仔細推理,似乎只能規範到「人性貪婪」的部份;而「人性無知」的部份仍然是無解的「謎題」。所以葛老才會有這樣的「辯稱」說詞(為外界批評他『未能防範金融危機』的過失)。說到這裡,吾人在「盜亦有道」、「美國經濟怎麼了?」文裡曾經引用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劇裡指出「金錢的本質」一段,諷刺「人性貪婪、無知」的原貌。歷史指證歷歷,可是人類從歷史學習中又能獲得多少「歷史智慧」的「啟示」!?因此「危機」將會「重新上演」、層出不窮!尤其是「民主」「資本主義」社會,更能讓「人性的貪婪」橫行無阻,「無知、荒謬劇」不斷上演。葛老雖為自己「脫罪」說成這樣,但是從歷史高度來看,這也算是葛老的「經濟歷史觀」吧!

這個「人類的本性」,似乎可以作為探討其他「事件」的「論據」。劉兆玄院長為「八八水災」選在「九一一」前夕辭職下台,整個「事件」由「天災」演變成「政治事件」的原委經過,追根究底,便可看出「整齣戲」赤裸裸的展現「人類的本性」。(九一一阿扁前總統一審宣判~參見:「盜亦有道乎!論台灣運勢及自處之道」一文)。學者從政的「劉大俠」是不是和莎士比亞劇中的「哈姆雷特」政治、社會背景有幾分相像。哈姆雷特說:「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哼!哼!那是一個荒蕪不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又說:「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最終是「改變現實的理想未能實現」。他可和葛老一樣,找出「人類的本性」之類的「說詞」為自己「辯護」,可是我好像沒聽到這方面的評述和報導。卻是聽到「總辭」「告別」時,仍惦記著「災區、災民」,有機會他會用「不同的方式」繼續「關懷、服務」,這不就又和「唐吉訶德」精神有些相似嗎?「唐吉訶德」是一位學識淵博、甚有見地,為維護正義、拯救世人、寧願犧牲個人生命的無私人物;游俠騎士「要消滅一切暴政,承擔種種艱險,將來能有所作為,名流千古。」劉大俠(前院長)九一一:「理髮去!」哈哈!

附錄:
葛老:人性將讓金融危機重演
更新日期:2009/09/10 03:17 江靜玲/倫敦九日電
中國時報【江靜玲/倫敦九日電】
前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主席葛林史班(Alan Greenspan)(不受戒的猶太人)表示,全球將會遭受另一次金融危機的打擊。他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指出,「危機將重新上演,但會和上次不一樣。」
葛林史班說,他曾預測,崩盤是長期繁榮後的一項反應。金融危機的形式各式樣,但都只有一個基本的根源。這個根源,就是「人類的本性」。
當人們處於長期繁榮中時,很自然地認為繁榮會繼續下去。葛林史班表示,儘管銀行家們都知道金融市場的風險,但絕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能發現危機的導火線,並能及時脫身或導正誤失。
葛林史班指出,此次的全球金融危機,導火線在於美國次級房貸問題。但他認為,即使沒有美國的次級房貸因素,遲早也會有其他引發危機的催化劑出現。
葛林史班坦承,英、美兩國是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受創最慘重的國家,但他分析,由於英國經濟比美國全球化,所以英國比美國受到的打擊更大(文按:日不落國的報應),復元時期也將更長。
掌握美國經濟大權十八年,一度被視為能左右市場的葛林史班,否定外界對他在位期間未能防範此次金融危機的批評,認為自己對全球金融問題沒有任何責任。他表示,「除非人性改變,否則我們今後還會有不同形式的危機。」他強調,除了人性類同,沒有一次的金融危機是一樣的。










[2] 文按:人們大都不願意接受:老病死的預言,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當時的神巫,類似今天的醫生兼神棍,現實實況是社會上這一行業的人,大多數會憑藉他的一技之長,乘人之危,兼行斂財、詐財之實;因此,令人生畏。再說,醫誤率之高~百分之四十七左右,再神的醫生,也會令人心寒生畏,更何況醫院是個凶場~旁邊便是殯儀館啊!有一點常識的人,能不落慌、驚慌的跑開嗎?同註61
[3] 杜德機:德機不發,指肌肉細胞呈現老化、缺乏生機,得不到血脈的供養(即將陳舊、壞死),將被代謝出去。
[4] 正是列子「得道」處,即將反樸歸真去;過著「絕學無憂」(二十章)、「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八十章)的「真人」生活。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淺釋老子「莫知所終」及年齡臆測

             

             淺釋老子「莫知所終」及年齡臆測~林比文          

 

              雅虎轉谷歌第一篇文章2013.9.21.(試掛)

 

前言:目前的生活自喻是「老子修道德,、、、以自隱無名為務;、、、將隱、、、強為著書」的老人生活,該時段是以老子《道德經、八十章》為生活指針;這次給先恩師寫逝世八週年紀念文「跋」裡提到「出關、寫五千言」的心情。但是對於後人寫老子「莫知所終」一詞,似乎須要再作進一步的更正。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

我以步入「山林期」的體驗,對於後人給老子「莫知所終」作種種「神仙故事」看出一些「蹊蹺」來(參閱:參考資料);大概是我「長期臨床學習」及注重養生,已經站上滿六十五歲(人生第六十五座山頭)的高度,對於《史記、老子列傳》裡記載的文字,能望知老子(退休那座山頭)「居周久之,見周之衰,遂去;至關、、、著書、、、而去,莫知所終。」的實際生活(山林期老人理想的養生生活)內容。首先將《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段記載淺釋:

老子(修身、養生)專心致力於「道德~體內血液循環~營養及新陳代謝」的修養生息;他的學養(養生、修養身心)以「自隱」「無名」為專業。~「自隱」「無名」從生理層面來理解,是屬於「理想的健康狀態」;從病理角度來看,卻是屬於「預防醫學的實踐」(前者參閱:拙著《老子:道德經養生宗本教義》一書,後者參閱:附錄一:淺釋「中風」的病理病機)。居周久之~「周」~循環器官~健康了很久(約六十五歲~屆齡退休之前),看見(體覺出)「周行~健康的循環力道~身體各項機能」逐漸「衰老」;就辭職(辭官~辦理退休)離去。來到「函谷關」(喻上班與退休的關口;出關就正式步入山林期~隱退的退休生活~隱居起來~不再和官場「交際應酬」往來);「關令尹~函谷關縣長」叫「喜」的(貼切的寓言故事)說:您將要過著退隱的生活了,能不能將您的「學識專長」(勉強給我)寫下來;於是老子就寫了五千多字、分上下篇的《道德經》。寫好後,正式出關隱退,過著老人理想的「養生境地」~《道德經》第八十章的情境~與外界(指官場)隔絕;所以後來的官方就不再有關老子活動的文字記載~這是「莫知所終」的第一原因;其次是老子活很長壽,不管後人推測「兩百歲、一百六十歲、一百二十歲」等,這麼長壽,同輩官員、親朋都早已過世,至於後代、晚輩沒人認得「老子」是誰?這是「莫知所終」的第二原因。重點是他的隱退生活為何?在《道德經》裡是清楚的記載著(我正努力奔向九十、一百歲、、的老子養生大道上)

(待續):
 

第八十章  養生治病過著:「小國寡民」的社

區生活(參見本格相關文章)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品格決定人生價值

品格決定人生價值~也談「無效醫療」

李燕杰《走近智慧》裡寫道:「如果不是人,怎能做人事?」「所謂做人,就是說:一不能違天理,二不能昧良心;天理、是萬古不變之理;良心、是人類應有之心。天理是大公至正之理,良心是為善不為惡之心。」「一個好人,應是一個有道德的人;道者、順應天理而行,德者、依照良心而為。言行不違天理,不昧良心,應當是做人之本。」(134頁、以下引號同)

《論語、八佾篇》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意思是「假使做事違背道理,得罪於上天,到什麼地方去禱告,也是沒有用的。」



《顏淵篇》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是「聽斷爭訟,我和別人一樣;(重要的是)一定要讓人們不再有爭訟的事情。」《禮記、大學》釋義「萬事萬物皆有根本細末,每件事也有開始與結束的秩序,知道事情的先後,、、、此謂知本。」這裡的「聽訟」一事,也可以用於「醫生診斷、看病~四診八綱之應用」,若從這一焦點來理解:「爭訟」該指「身體內部的疾病~正邪兩端互相爭持不下」,這時節才會去請醫生「看診、聽訟」;病人無分貴賤,來到你面前「求診」,就像「鄙夫」一般,弄成「爭持不下的疾病~解決不了的病痛」;《子罕篇》孔子說:「我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醫生都不可「預設立場、成見」「妄斷一通」(要虛靜、放空;我見過太多太多『預設立場、成見,妄斷一通的藥方,包括同仁堂也如此』),都必須像孔子「我空空如也,扣其兩端而竭焉。」問清楚疾病的「來龍、經過、始末、原委」~徹底瞭解「病情」的「根本細末、、、知本」,才能對症下藥「根本治癒」。更重要的是告知「疑難雜症~疾病的來龍去脈」~多在「生活、飲食等觀念、心念」出問題,提出糾正,尤其是「加強正確的生理、病理衛生教育、、、」(現今這方面教育大大出問題,例如:正鬧得沸沸揚揚的毒澱粉事件等),才能「預防」再度發病,永遠「遠離疾病」的纏身,達到「無訟」的境地。

這是「仁人」的用心,「仁人者,人道之大本,、、、人無仁義,與禽獸何異?」「為人,如違反天理良心,必然違反自然規律、社會規律。講天理良心,方可撥亂反正。」

瞭解以上基本「做人道理」,再來看看時下「無效醫療」等:

台灣有三個第一:

柯文哲醫師痛批:「台灣醫界有三個第一:一、洗腎第一(洗腎王國),二、呼吸器使用第一,三、葉克膜使用第一。」「因為健保提供給付、、、造成醫療資源被濫用。、、、」他提到的問題根源應該是「錢、錢、錢」一切向「錢」看,是人性的問題。使我想起五十年前在舊書攤買了一本、、、補鍋法」「鋸箭法」、、、,現在、、、「補鍋法」「鋸箭法」幾乎就是「業績」的票房保證。若是知道這個「規律」,就會瞭解:「柯文哲之批」也不過是「揚湯止沸」之論吧了。(待續,2013.6.4.



附錄:

發佈時間:2013-05-27

【健康醫療_台灣新聞】談無效醫療 柯文哲:葉克膜濫用多(NTDAPTV) http://ap.ntdtv.com/ 台灣首例H7N9病患,終於出院,從多重器官衰竭命危,到如今康復回家,靠著葉克膜才­搶救成功,不過,臺大醫院創傷部主任柯文哲卻直言表示,因為健保提供給付,讓葉克膜使­用在一些無效醫療上,造成醫療資源被濫用。【新唐人亞太台2013526日 訊】
切下蛋糕,台灣首例H7N9病患,終於出院了,從多重器官衰竭命危,到如今康復回家,­臺大又靠著葉克膜,才搶救成功,但身為葉克膜權威的台大醫師柯文哲,卻跳出來痛批,現­在臺灣醫界,越來越濫用葉克膜,根本是浪費醫療資源。
臺大創傷部主任 柯文哲:
「台灣有3個世界第一,第一個是以人口比例計算,洗腎是全世界最高的,還有以人口比例­計算植物人(長期依賴呼吸器者)最高,再來是葉克膜使用最高。」
(參閱:近日媒體更多報導)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謝依涵、陳進富、張翠萍與孔方兄~論語~啟示錄

謝依涵、陳進富、張翠萍與孔方兄~論語(簡單一句話之評論)~啟示錄

孔方兄:金錢代稱詞,古錢~圓形銅板錢,中間方形孔~方便穿成串。

孔方兄從莎士比亞的「眼光高度」來看:「四方孔」給謝依涵、陳進富、張翠萍和看官各據一角,分別代表社會芸芸眾生~三百六十行的四個類型(方便穿成串);四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各執一角整天「嚷嚷、忙盲茫」,「孔方兄」卻如寒江獨釣的老翁~愛垂釣老翁「堪笑」~釣盡天下人「胃口」。莎翁《雅典的泰門》裡指出「孔方兄~金錢」的本質(參閱:美國經濟怎麼了、核四停建之管見、訂正「同仁堂」一個錯字、「盜亦有道」論台灣「運勢」、回覆何筱敏提問等文)。山人論語之一


附錄:「盜亦有道」論台灣「運勢」一文裡一
 
段話:

「金盒子裡面一具骷髏的眼窩裡插著一張紙
 
條,上面寫著:閃閃發亮的不都是黃金,這
 
話你聽過不知多少遍。多少人葬送了性命,
 
就為了我那迷人的外形!」(威尼斯商人)

「金子!黃黃的、閃閃發光的寶貴金子!這
 
東西只這一丁點兒的,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
 
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
 
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
 
士,、、、這黃金的奴隸可以使異教聯盟,
 
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咒罵的人得福,使害
 
著灰色癩病的人為眾人所敬愛。來!該死的
 
土塊(黃金)!你這人盡可夫的娼婦,你慣
 
會在亂七八糟的列國之間挑起紛
 
爭!、、、」(雅典的泰門)




我曾在莎翁故居靜坐片晌,凝思著一代文豪
 
如何能深入揭發資產階級貪婪無度、金錢主
 
義的本質?
 
 
 



附註:媽媽嘴咖啡,經過兩個月的「喧騰」,換算成廣告費,約莫四千萬~四億(珠寶的價值或更高);因此,重新開張,營業額將會「倍數」成長,這和當年「千島湖事件」同出一轍;「千島湖事件」喧騰期,大家都「誤認」為「千島湖」是「危險景點」,遊客、生意將會「大大滑落」,事實恰恰相反;經過該事件的「喧騰」~「廣告」,大家才知道有這麼一個「好玩的景點」,尤其是洋人,更會指明要去該處「旅遊」,也因此,該事件兩個月落幕後,該景點成了「最熱門景點」,飯店、旅館迅速加緊「擴建」「新建」,兩年後我去「玩三天」,才知道「遊客、生意、、、」增加十倍;天哪!怎會和「原先想法」差那麼遠!治安變好、乾淨、清幽、遊客量倍增,帶動「旅店業」等相關經濟飛增,原來是「廣告」的力量。同理,媽媽嘴咖啡老闆呂先生等同夥先前受到「非禮待遇」,一切都會「值回票價」。甚至該感謝「謝依涵」呢!天下事「種豆得瓜」多得很,非始料所及,蹲牢獄的「謝依涵」可是「媽媽嘴咖啡~代罪羔羊」呢!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王靜芝老師墨寶之一:「見道之言」與「一陰一陽之謂道」補述之八



 


前言:「難老藝苑」導覽(參閱本格「我的文化館」),門聯先請劉迺中老師書寫(見上篇),後來為了「木刻門聯」再請王老師寫一次;這對門聯是在花蓮鯉魚潭畔小木屋住十天、批註「道德經」時撰擬的。


上聯(出聯、初聯)「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是指「臨床診斷」~下聯(對聯)「挫銳解紛、可善果耶!」是指「遣方開藥」;「滌除玄覽、挫銳解紛」~「診斷、開方」最完善的境界是「無疵、善果」,那種境界就像「運斧成風」除去「鼻頭上的堊土」那般「巧妙」;對聯用「能、可」字即是一種「可以達到」的「期盼」。學習中醫、養生之術就該訂立這般「理想境地」。


上聯「印款」右下角「靜雅」~指臨床診斷之態度、修為,必須「靜默」「雅正」;右上角「日新月異」~指「臨證」必須掌握症狀及綜合診斷的「動態」(時、空間思維)。下聯「印款」則為「玄覽」(劉迺中老師刻)~指「遣方開藥」必須作「全方位立體思維」。上聯「期法輪常轉」與下聯「為和光同塵」是指診治、養生的目的、期求達到「達摩祖師~精氣神」(見本格:難老藝苑導覽)及「波提切利、春」作「美麗~精」、「歡樂~氣」、「青春~神」女神(見本格:爬山心得)的「境界」。橫楣「難老藝苑」的「印款」是「妙造自然」~指「養生主(原則)」及「診治」必須「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道法自然」,才有可能達到「難老、春、達摩」的境界。



一、(門楣 小兒哲夫書)難老藝苑                      (印款)妙造自然



二、(門聯 王師靜芝書)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期法輪常轉


               挫銳解紛可善果乎為和光同塵    (印款)日新月異    靜雅


      (王師靜芝:印款)慣看中原萬里春    常懷大散關頭月


                             


三、(客廳門楣 匾刻 王師靜芝書)玄覽堂   (印款)中有雲氣隨飛龍(杜甫詩句﹞                                                                                                           




 



 





 


 


 


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劉迺中老師墨寶之一:「見道之言」與「一陰一陽之謂道」補述之六

 


前言:劉老師和王靜芝老師是老輔仁大學同學,闊別四十年,聯絡上後,於1992年底第一次來台作「學術交流」一個半月, 來台後到許多學術單位(故宮、師大、輔大、、、)「演講、學術座談會」等,並於「紅塵畫廊」「書藝展」七天。演講完通常都由該單位最高主管款待「宴客」,兩週下來,嚴重「水土不服」而住進三軍總醫院治療數天,出院後「仍不舒服~全身疲倦、暈眩、全身皮膚紅腫奇癢、沒胃口,失眠、、」,想改服中藥,於是王老師請我「協助」,效果頗佳,一週後,全身脫皮(連手心也大片大片、一層一層剝落),人覺舒服、能睡,回去後,續服三劑(一劑七帖)而痊癒,將養半年,體重恢復,氣色紅潤,來函致謝。


 

 

 

 

 

                  


情操~丹砂未就愧葛洪(杜甫詩句自勉、迺中刻)「劉迺中藝事叢刊」第六冊「詩文」下冊313頁:「丹砂一印,為世業中醫,而又從學於靜芝之林比文先生;林君曾為我診病,甚驗。此印句化用老杜『未就丹砂愧葛洪』者,略有失律似無大礙。」



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語:喻治大病像煎小魚那般容易 迺中刻)



 


 

劉迺中老師賢伉儷合影~證明信中所言「面色紅潤」。下楨:全家人和劉老師合影於王靜芝老師家
劉迺中老師賢伉儷合影~證明信中所言「面色紅潤」。下楨:全家人和劉老師合影於王靜芝老師家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見道之言」與「一陰一陽謂之道」補述(四)~回覆致仁學棣留言

 


見道之言」《蘇東坡、題西林壁詩釋義》與「一陰一陽之謂道」~回覆致仁學棣留言


題西林壁   蘇軾   林比文  論詩  2000.2.15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一首有名的人生哲理詩。作者觀察到社會上一般人對事物的習慣性看法,多站在自己感性認知的角度來論斷事情;因此,在認識和處理事物時,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統觀到事物的全部真相。「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說明一般人通過感覺器官得到的對客觀具體事物的生動直觀的現象和外部聯繫的認識;它的特點是表面、直接、具體、形象和生動的反映客觀事物,但不能深刻地、完全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尤其是「身在此山中」的人,把對事物的「距離」擺得太近,甚至於完全失去「距離」;所謂:「當局者迷。」如此一來,天天看得見的事物容易引起關於實際生活的聯想,以致擾亂美感及對事物不能全面而正確的認識。


全詩用藝術手法歌詠「廬山」的真和美是不容易瞭解和欣賞的。作者運用「以實寫虛」的手法,把廬山從七個焦點:橫、側、遠、近、高、低、「身在此山中」去觀賞,見到的只是廬山所呈現出來的一個片面形式;而人們習慣地容易脫離實際內容、全部真相,去片面強調或誇大個人所立焦點見到的表面形式。尤其是所謂的「學者們」講學立說,容易犯「小孩子看明器」(明器:殉葬器~陰間使用的器具)、「郢書燕說」、「瞎子摸象」等毛病。作者從人生的返照理解到人情世故的實況,捕捉到世人的這個典型,寫出這首有名的詠廬山詩;一方面指出「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一方面暗喻觀察事物要「多焦透視」的重要性


也許有人會質疑,或許作者純然是詠廬山的一首山水詩,被吾人作過多的引伸,和作者的原意大相徑庭也未可知;因而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深究,到底作者在創作時的經驗和心裡的背景如何?將有助於對這首詩的理解。這首詩是作者在「師法自然」的遊歷中,在游遍廬山之後帶有總結性的題詠;所以作者自述在廬山題過「過廬山下」一首、「初入廬山」三首、「廬山五詠」五首、「贈東林總長老」一首、「廬山二勝」二首(註一)之後,作此詩並謂「僕廬山詩盡于此矣。」換句話說,作者如果不是泛游了全山,收攝遠近高低的全部峰嶺在胸中構成整體的形象,就正如「初入廬山」第一首中所說:「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那樣,只能看到峰巒坡陀的偃蹇之狀了,也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局部形象罷了!至於次句「遠近高低皆不同」是指眼中所「識」的廬山景物、又隨身之所處而各各不同;此時此際,廬山的局部的「真面目」,也就是作者當時所認知的「廬山真面目」;這也沒錯,就一個人學習和經歷的心路歷程而言,每個人認識事物,總要經歷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逐步深入、逐步擴張的過程;即最初總是從某一方面、某一角度開始的,因而必然具有單向性的特點。這種階段性的直線性的片面認識,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或思維形式,本身有甚麼罪過?儘管是片面,卻是認識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並且是思維的一個必要環節。我們有了這一層認識,便能理解到為什麼「題西林壁」詩完成後,作者自謂:「僕廬山詩盡於此矣!」而其它先前的作品:「過廬山下」、「初入廬山」、「廬山五詠」等詩作仍被保存下來,並且有它一定的價值;這就道出了一個平凡的哲理,包括了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分析與綜合等耐人尋思的概念。作者慨嘆「身在此山中」反不識「廬山」的真面目之時,其實是識了廬山真面目之後的「見道之言」;是經過了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諸認識、因而對廬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才悟到「身在此山中」、即在山的某一局部時反而不識其真面目的事理。可是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的大藝術家不了解人情、世故,也沒有一個真正的大藝術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而作者對此藝術作品的得意程度,可從「僕廬山詩盡於此矣!」一句得知,在獲得了全方位思維、從多方面來考察問題,把事物的相互聯繫看作多樣性的統一的經驗,警策性的哲理便隱括在詩中了。這就是吾人推論作者詩旨的依據;認為作者同時也體覺到世人把活生生的東西簡單化、粗糙化,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只看正面不看反面,或者把局部當成全部,並且給它絕對化而走向了謬論,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全面性。因此,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不僅贏得了後世的廣泛傳誦和吟味,同時也成了人們諷喻某種社會現象的熟語。作者通過巧妙的安排,隱喻「全方位思維」的重要,也是這首詩的強大生命力所在。


 


Foi2013/01/06 21:55 回應


老師您好:


     這幾天看老師在部落格上貼上了馬老師的墨寶,我想懂「陰陽」的人是少之又少了,雖然很多人都把它掛在嘴邊,可是其中的內涵大家都含糊的帶過,難怪中醫一直都沒有進步。後天老師和師母就要去緬甸旅遊了,祝老師跟師母這趟旅程    平安順心。


                                                              學生 致仁 敬上


致仁學棣青覽:


回應知悉。出國前夕,師母忙著張羅行李等事宜,得空打幾個字「答覆」;提到「陰陽學說」,我的學習歷程也和大家一樣,先是停留在「貧僧二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階段;後來經過「十年」的學習,逐漸「見山非山、見水非水」,才覺悟到「二十年前之非」;而今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了;檢視「學習」的「心路歷程」,果真是「題西林壁詩釋義」所言(參閱:理想人格與真善美聖一文):


例如:這一年多來和你談學論道,訂名為《新脾胃論」~金元四大家新釋》的「金元四大家」,它是一座「廬山」,最初介紹「認知」,就是從「割裂」開來的「不相干似的」~四大家~一家一家解釋、說明~字面意義及其特色,尤其是它最突出的主張;一般人「淺嘗則止」地停留在「割裂」的主張上,只見到「廬山」的「一個面」就不再繼續「遊山」了;永遠執意在「已知」的「一點、一端」上,並且給它「絕對化」。、、裡的「課程介紹」,大都僅止於此「便罷了」!也因此,學子們大多數「並不知道(金元四大家)廬山真面目」地「就畢業了」。當我寫「中醫文化與思維」之際,卻遊到「見山非山、見水非水」階段,看出「金元四大家」這座「廬山」,不是「簡單的組合」,它的組合「機理內涵」,絕不是「對立」「對抗」互不相干的「勢力、見解」!而是「互補、互轉」的有機聯繫!直到現在,臨床上「不著痕跡」地在應用「金元四大家」理論「指導臨床」~「臣以神遇,不以目視」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批大卻,導大款,技經肯綮之未嘗,何況大軱乎!、、、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這個「學習心路」最精彩的是「見山非山、見水非水」~「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咳喘」不再「見到定喘丸、止嗽散、咳嗽丹、、、」和「咳喘」直接「名單」了(暈眩~鎮眩丸、龍骨牡蠣湯、、、;失眠~酸棗仁湯、甘麥大棗湯、、、;瘖啞:響聲破笛丸、開音散、、、;腰酸~左歸丸,右歸丸、補腎丸、、、)~;而是更「深層」的「全身內部係聯~全方位立體思維」,去理解它的「來龍去脈」;換句話說,「咳喘」的「質量」~「定性、定量」的拿捏、同時應用到「金元四大家」在「該咳喘」的「緩急、輕重、先後、本末、、、(全身兼症)」上,得到它的「適宜位置」。如此這般「辨證論症」之後,開出來的方藥,當然是會獲得「神遇」「神通」的「療效」。


說到這裡,必須回頭用「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來「檢視」當下「現實、周遭」的「醫界實境」,並且求出「族庖」「良庖」「庖丁」(比喻醫生功力高低)的「數量、比例」~我用《宋玉對楚王問》一文來說明這個問題:參閱:《莊子、養生主釋義》:提示了「醫生」三境界的差等數量、比例」~每個等級之間的比例約為「九分之一」,這個數據是社會上(古今中外)共時性、橫斷性所確立的一個共同適用的「標準」,各行各業、大學各科各系的學問、技藝「三境界」,都適用此比例。瞭解「三境界」的實況後,再用《題西林壁詩釋義》來回覆分析「我想懂「陰陽」的人是少之又少了,雖然很多人都把它掛在嘴邊,可是其中的內涵大家都含糊的帶過,難怪中醫一直都沒有進步」這句話,應該說,當下、周遭我們最容易遇見的是「族庖」(、、、)~只懂「陰陽皮毛之學」的人士,所以也不必訝異、擔心「中醫素質」之低或「中醫一直都沒有進步」;只要「務實」求真地學習下去,「中醫光明前途」仍是「燦爛」的。


《莊子、養生主》註解,兩千多年來,不知多少學者「註釋」過,我是第一個用《宋玉、對楚王問》「數量」「量化廚師」(包括各種技藝~醫術等)「三境界」解讀「養生原則~緣督以為經」的。當然這裡也隱含了「陰陽」學說(陰陽辨證、八綱辨證~兩綱六目)的運用。我經常強調「量化」是對問題的「深化」,學中醫,處處得「心存質量~陰陽」的拿捏;古人說:「一陰一陽是謂道」,我在《題西林壁詩釋義》裡用「見道之言」來說明該詩作者自註:「僕廬山詩盡於此矣!」的「得意之意」:「用該詩旨」作為「詮釋人生~學習」的「總結之論」。


《蘇東坡、題西林壁詩釋義》是我在二十年前發表在輔大、益世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發表後一週,在校園第一個圓環遇到阮廷瑜老教授(七十幾歲的大學國文老師),遠遠地打個招呼,一個箭步到我面前豎起大拇指說:林老師,你那篇《蘇東坡、題西林壁詩釋義》我看到了,寫得「非常好」,我回答道:「哪裡!哪裡!請老師多指教!」。經過這些年來,不斷寫一些雜文,若要由我自己選 一兩 篇「最益世」的文章的話,會毫不猶豫地選《蘇東坡、題西林壁詩釋義》為第一。偶而也會想,若要為台灣建設一個「文化寶島」貢獻薄棉之力,把這篇文章「寫、刻」在「景點、涼亭」上,給遊客一個「寓教於樂、機會教育」,或是學校、公司行號寫刻掛在「牆上」作為學校、公司「在職訓練、進修」等的「勉勵詞」也不錯(不會輸給朱熹《白鹿洞書院學規》);若是在「中醫大學」則要用我改寫成「參伍參合、辨證論治」~多焦透視」呈給    先恩師看過的「中醫篇~《題西林壁詩釋義》」(見附錄)為最適宜,有了這段因緣,在    先恩師九十一歲時還請他寫了「這篇墨寶」。今天特意公布    先恩師「墨寶」及此篇釋義,希望「香客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利用自己的「職權、機會」將這份「福音」散播到台灣各處,利益大家的子子孫孫,也將為台灣「文化」寶島盡一份「心力」。(希望這篇文章各縣市文化局、觀光局、學校等單位有識之士能見到)。坐久了,即此打住,順頌近祺


師字2013.1.7.


 


附錄:中醫篇:「參伍合參」與「望聞問切」的本質正義蠡測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也可以理解為一首養生(人生)哲理詩。作者觀察到社會上一般人對病症和方藥(事物)的習慣性看法,多站在自己感性認知的角度來論斷病症和方藥(事情);因此,在認識和處理病症和方藥時,只看到病症和方藥的一面而不能統觀到病症和方藥的全部真相。「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說明一般人通過感覺器官得到的對客觀具體病症和方藥的生動直觀的現象和外部聯繫的認識;它的特點是表面、直接、具體、形象和生動的反映客觀病症和方藥,但不能深刻地、完全地反映病症和方藥之間有機繫聯的本質及其規律。尤其是「身在此山中」的人,把對病症和方藥的「距離」擺得太近,甚至於完全失去「距離」;所謂:「當局者迷。」如此一來,天天看得見的病症和方藥容易引起關於職業和賺錢的聯想,以致擾亂治病和用藥的神聖意義及對病症和方藥不能全面而正確的認識。


    全詩用借喻手法歌詠「廬山」:治病和遣方用藥(病症和方藥)的真(真理、本質)和美(醫藥的藝術)是不容易瞭解和欣賞的。作者運用「以實(實物:廬山)寫虛(理論、抽象觀念)」的手法,把「廬山」從七個焦點:橫、側、遠、近、高、低、「身在此山中」去觀賞,見到的只是「廬山」所呈現出來的一個片面形式;而人們習慣地容易脫離實際內容、全部真相,去片面強調或誇大個人所立焦點見到的表面形式。尤其是所謂的「學者們」講學立說,容易犯「小孩子看明器」、「郢書燕說」、「瞎子摸象」等毛病。作者從養生(全部人生)的返照理解到人情世故的實況,捕捉到世人的這個典型,寫出這首有名的詠「廬山」詩;一方面指出「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一方面暗喻觀察學習醫藥治病要「多焦透視」「參伍合參」「四診並用」的重要性。


    也許有人會質疑,或許作者純然是詠「廬山」的一首「山水詩」,被吾人作過多的引伸,和作者的原意大相徑庭也未可知;因而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深究,到底作者在創作時的經驗和心理的背景如何?將有助於對這首養生哲理詩(隱喻)的理解。這首詩是作者在「師法自然」的遊歷中,在游遍「廬山」之後帶有總結性的題詠;所以作者自述在「廬山」題過「初入廬山」三首、「過廬山下」一首、「廬山五詠」五首、「贈東林總長老」一首、「廬山二勝」二首(註一)之後,作此詩並謂「僕廬山詩盡于此矣。」換句話說,作者如果不是泛游了全「山」,收攝遠近高低的全部「峰嶺」在胸中構成整體的形象,就正如「初入廬山」第一首中所說:「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那樣,只能看到「峰巒坡陀」的「偃蹇之狀」了,也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局部形象罷了!至於次句「遠近高低皆不同」是指眼中所「識」的「廬山」景物、又隨身之所處(方法、角度、焦點)而各各不同;此時此際,「廬山」的局部的「真面目」,也就是作者當時所認知的「廬山真面目」;這也沒錯,就一個人學習和經歷的心路歷程而言,每個人認識病症和方藥,總要經歷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逐步深入、逐步擴張的過程;即最初總是從某一方面、某一角度開始的,因而必然具有單向性的特點。這種階段性的直線性的片面認識,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或思維形式,本身有甚麼罪過?儘管是片面,卻是學習、認識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並且是思維的一個必要環節。我們有了這一層認識,便能理解到為什麼「題西林壁」詩完成後,作者自謂:「僕廬山詩盡於此矣!」而其它先前的作品:「過廬山下」、「初入廬山」、「廬山五詠」等詩作仍被保存下來,並且有它一定的價值(註二);這就道出了一個平凡的哲理,包括了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分析與綜合等耐人尋思的概念。作者慨嘆「身在此山中」反不識「廬山」的真面目之時,其實是識了「廬山」真面目之後的「見道」之言;是經過了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參伍合參、四診並用),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諸認識、因而對「廬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才悟到「身在此山中」、即在「山」的某一「局部」時反而不識其真面目的道理。可是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的大醫家不了解人情、世故,也沒有一個真正的偉大醫藥(藝術)作品不是養生(全部人生)的返照;而作者對此藝術作品的得意程度,可從「僕廬山詩盡於此矣!」一句得知,在獲得了全方位思維、從多方面來考察問題,把病症和方藥的相互聯繫看作多樣性的統一的經驗,警策性的哲理便隱括在隱喻詩中了。這就是吾人推論作者借喻詩旨的依據;認為作者同時也體覺到世人把活生生的治病和遣方用藥簡單化、粗糙化,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只看正面不看反面,或者把局部當成全部,並且給它絕對化而走向了謬論,違背了參伍合參、四診並用:醫理和遣方用藥靈活運用的全面性。因此,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不僅贏得了後世的廣泛傳誦和吟味,同時也成了人們諷喻某種社會(中醫)現象的熟語。作者通過巧妙的安排,隱喻養生「參伍合參、望聞問切:全方位思維」的重要,也是這首詩的強大生命力所在。


    中醫思維與方法散論之一   2004. 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