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上課教材:一、學記 二、蘇東坡、題西林壁詩(見部落格第一篇)林比文論詩

上課教材:


一、禮記、學記(終生學習的道理)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 國 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詩,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脩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佔篳,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預,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脩;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 後能為 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惟其師。」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其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配合教材二:東坡、題西林壁詩~多焦透視學(附註見部落格第一篇)及文藝心理學(朱光潛)第二章「心理的距離」(學生每人劃二十個重點並寫一千字以上心得)


二、 題西林壁  蘇軾  林比文  論詩

      2000.2.15.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文按:


    這是一首有名的人生哲理詩。作者觀察到社會上一般人對事物的習慣性看法,多站在自己感性認知的角度來論斷事情;因此,在認識和處理事物時,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統觀到事物的全部真相。「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說明一般人通過感覺器官得到的對客觀具體事物的生動直觀的現象和外部聯繫的認識;它的特點是表面、直接、具體、形象和生動的反映客觀事物,但不能深刻地、完全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尤其是「身在此山中」的人,把對事物的「距離」擺得太近,甚至於完全失去「距離」;所謂:「當局者迷。」如此一來,天天看得見的事物容易引起關於實際生活的聯想,以致擾亂美感及對事物不能全面而正確的認識。


    全詩用藝術手法歌詠「廬山」的真和美是不容易瞭解和欣賞的。作者運用「以實寫虛」的手法,把廬山從七個焦點:橫、側、遠、近、高、低、「身在此山中」去觀賞,見到的只是廬山所呈現出來的一個片面形式;而人們習慣地容易脫離實際內容、全部真相,去片面強調或誇大個人所立焦點見到的表面形式。尤其是所謂的「學者們」講學立說,容易犯「小孩子看明器」、「郢書燕說」、「瞎子摸象」等毛病。作者從人生的返照理解到人情世故的實況,捕捉到世人的這個典型,寫出這首有名的詠廬山詩;一方面指出「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一方面暗喻觀察事物要「多焦透視」的重要性。


    也許有人會質疑,或許作者純然是詠廬山的一首山水詩,被吾人作過多的引伸,和作者的原意大相徑庭也未可知;因而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深究,到底作者在創作時的經驗和心裡的背景如何?將有助於對這首詩的理解。這首詩是作者在「師法自然」的遊歷中,在游遍廬山之後帶有總結性的題詠;所以作者自述在廬山題過「過廬山下」一首、「初入廬山」三首、「廬山五詠」五首、「贈東林總長老」一首、「廬山二勝」二首(註一)之後,作此詩並謂「僕廬山詩盡于此矣。」換句話說,作者如果不是泛游了全山,收攝遠近高低的全部峰嶺在胸中構成整體的形象,就正如「初入廬山」第一首中所說:「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那樣,只能看到峰巒坡陀的偃蹇之狀了,也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局部形象罷了!至於次句「遠近高低皆不同」是指眼中所「識」的廬山景物、又隨身之所處而各各不同;此時此際,廬山的局部的「真面目」,也就是作者當時所認知的「廬山真面目」;這也沒錯,就一個人學習和經歷的心路歷程而言,每個人認識事物,總要經歷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逐步深入、逐步擴張的過程;即最初總是從某一方面、某一角度開始的,因而必然具有單向性的特點。這種階段性的直線性的片面認識,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或思維形式,本身有甚麼罪過?儘管是片面,卻是認識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並且是思維的一個必要環節。我們有了這一層認識,便能理解到為什麼「題西林壁」詩完成後,作者自謂:「僕廬山詩盡於此矣!」而其它先前的作品:「過廬山下」、「初入廬山」、「廬山五詠」等詩作仍被保存下來,並且有它一定的價值;這就道出了一個平凡的哲理,包括了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分析與綜合等耐人尋思的概念。作者慨嘆「身在此山中」反不識「廬山」的真面目之時,其實是識了廬山真面目之後的「見道」之言;是經過了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諸認識、因而對廬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才悟到「身在此山中」、即在山的某一局部時反而不識其真面目的事理。可是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的大藝術家不了解人情、世故,也沒有一個真正的大藝術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而作者對此藝術作品的得意程度,可從「僕廬山詩盡於此矣!」一句得知,在獲得了全方位思維、從多方面來考察問題,把事物的相互聯繫看作多樣性的統一的經驗,警策性的哲理便隱括在詩中了。這就是吾人推論作者詩旨的依據;認為作者同時也體覺到世人把活生生的東西簡單化、粗糙化,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只看正面不看反面,或者把局部當成全部,並且給它絕對化而走向了謬論,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全面性。因此,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不僅贏得了後世的廣泛傳誦和吟味,同時也成了人們諷喻某種社會現象的熟語。作者通過巧妙的安排,隱喻「全方位思維」的重要,也是這首詩的強大生命力所在。


 


教材三、王羲之蘭亭集序(全部人生與當下人生、現實人生的鑑別)兼書法藝術鑑賞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作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教材四:社會與人生

荀子  性惡  (節選)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禮,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使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孟子曰:「今之學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


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於陶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後然者,謂之生於偽。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徵也。


故聖人化性而起偽,起偽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於眾者,偽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且化禮義之文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故順情性則兄弟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勢,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彊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性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


曰:「聖可積而致,然而皆不可積,何也?」


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塗之人可以為禹,則然;塗之人能為禹,則未必然也。雖不能為禹,無害可以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嘗有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農賈,未嘗不可以相為事也,然而未嘗能相為事也。用此觀之,然則可以為,未必能也;雖不能,無害可以為。然則能不能之與可不可,其不同遠矣,其不可以相為明矣!


 



                          教材五:人本教育的基礎哲理:配合文藝心理學第三章「移情作用」~「縮形宇宙論」(劃二十個重點並寫一千字以上心得報告)


                         荀子、天論(節選)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唯聖人為不求知天。


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暗其天君,亂其天官,棄其天養,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喪天功:夫是之謂大凶。


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則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其行曲治,其養曲適,其生不傷:夫是之謂知天。故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所志於天者,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於地者,已其見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於四時者,已其見數之可以事者矣;所志於陰陽者,已其見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為守道也。、、、


王後車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慮明,生於今而志乎古,則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進,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


雩而雨,何也?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也。、、、


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慎子有見於後,無見於先。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有後而無先,則群眾無門。有詘而無信,則貴賤不分。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有少而無多,則眾不化。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之謂也。



    教材六:兩性與宗教 :配合文藝心理學第四章「內模仿」                


 關雎(詩經、周南)林比文 論詩 2006.3.10.1998.12.24錄)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文按:1 .關雎--賀新婚。全詩以追求和思念為主旋律,展示了男子之癡情。


2.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兩大基本慾望是--維持生命和延續生命。生命發育到一定程度會有求偶交配的衝動;而聽到、見到其他生物的求偶情景,適婚年齡者自然會引起類似(或接近)的聯想;古人所謂:「比」「興」。


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奧維德(西元前一年)愛的藝術:這是人類最早的情海探秘指南之一。論述談情說愛之術:男女之間肉體上而非精神上的性愛,歡娛則是其唯一的目的。作品前兩卷是為年輕紳士(適婚年齡:二十到三十歲)而寫(君子好逑);第三卷專寫給妙齡女郎看(窈窕淑女)。


※第一卷主題:挑選適合的姑娘並贏得她的芳心;奧維德鼓勵那些欲往情場一顯身手的男士們說:羅馬城內美女如雲,挑選範圍極廣;看準了地方勇往直前。他細細列舉了能碰見窈窕淑女的地方:廟宇、法庭、廣場、劇院、跑馬場、浴場、宴會上等等,一旦發現則應力爭博取意中人的青睞。這一點可謂精闢透徹他說:要充滿信心,因為女人都希望被愛。即使她們不想偷情,也樂意受人注目。籠絡你意中人的女樸(室友、同學、同事等)以圖進取;頻頻寫去情書;答應她一切要求;婉言懇求,雖屢遭拒絕,仍窮追不捨;始終設法不離其左右。書中還有注意衣飾及個人儀表的指點。他認為有時可借酒助興。哭泣哀求或許會獲得某位女人的同情,可是膽怯卻永遠別想贏得她的芳心。必須主動出擊這樣姑娘才樂意在任何一個藉口下俯身相就。簡而言之,要靈活機動,抓住一切可乘之機。


※第二卷專談:如何鞏固與意中人的愛情:他告誡讀者--在這方面巫術(算命、問神、卜卦、八字、星象、紫微斗數等)或奇藥(威而剛、春藥、迷幻藥等--會遺禍子孫)幫不了忙。男人要想被愛,自己必須可愛。健美的體魄雖然誘人,可是單靠此一項亦長久不了。必須借助自己的才氣和修養。他說:要使自己--1.處事老練。2.善於忍讓。3.風度翩翩。4.口才出眾。5.富于幽默。  千萬別和情人吵架,因為彌補由之而來的裂痕,需要昂貴的禮物,害得自己大大破費。  她暴跳如雷或死不講理時,默默忍受。  讓她在遊戲中取勝;和她立場一致;並盡量為其服務。  要是她病了,更應寸步不離,堅持侍奉。    經常性地、恰到好處地讚揚她幾句。  決不要讓她發現你還有別的情人,除非是為了讓她嫉妒而有意如此。  如果你瞭解到她另有情人,也要佯裝不知。別使自己像個好吃醋的丈夫似的。不去注意她的缺陷(人非聖賢,天底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或年齡(況且成熟的女性更可愛)。  最後,奧維德說:掌握點床第歡娛手段,使你倆都能充分享受愛的快樂。


※第三卷:奧維德認為和男士一樣,女子也須懂得愛的藝術。奉勸姑娘們:及時行樂,莫等人老珠黃、無人問津。並指點了美容、打扮以及保持健美身材的方法。姑娘應學會正確地微笑、行走和跳舞姿勢。  言談要得體。還要有一副好歌喉。能玩各類的遊戲(但不必玩得太精)。學點文學,培養討人喜歡的性格。他對姑娘們說:為了引人注意,要多在社交場合露面。警惕偽君子或那些只為圖謀妳錢財的男人。對男人的話,不可全都信以為真。根據男人不同的氣質與之交往。不要讓男人輕易得手。醋勁不要太大。要會假惺惺地立誓許願。  奧維德把對男士們說過的又重說一遍:熟諳房事之道。即使沒達到高潮,也要裝作非常快感,要體貼入微,細細求索,激昂亢進。


  最後,當你樂滋滋地相愛時,感謝奧維德為你指點的途徑。


 



李愿歸盤谷序           韓愈


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聚茂,居民鮮少。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友人李愿居之。


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於人,名聲昭於時;坐於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塗;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才俊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慧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閒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用力於當世者之所為也。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採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後?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車服不維,刀鉅不加;治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於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污穢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僥倖於萬一,老死而後止者,其為人賢而不肖何如也?」


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盤之土,可以稼;盤之泉,可濯可沿。盤之阻,誰爭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繚而曲,如往而復。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虎豹遠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超然臺記                 蘇軾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烏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墻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髮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完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癮君子乎?而其東則盧山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弔其不終。


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方是時,余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1 則留言:

  1. 學記:何謂比物醜類?何謂規律?其特性為何?舉現實事例加以說明                                           企一甲第一組
    「比物醜類」這一個名詞是來自於禮記的學記篇,篇中的最後一段:「古之學者,比物醜類。」它的意思是說:古時候的學者,能夠分析比較事物的異同之處,匯整成一類。比如說,朋友雖然和我們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是我們卻不能沒有朋友。因為不管在哪裡,大家都不斷在交流和互動,所以在與人接觸的過程中,交朋友是必要的。又好比說,水不能提供任何熱量,不能溫飽,只能止渴,可是它卻是我們每天必須攝取的五大要素之ㄧ。
        我們把「規律」和「道」相提並論,「規律」是指生命道體的客觀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繫。「道體的規律」的特性分為五種,分別是客觀性、隱蔽性、相對的穩定性、重複性和普遍性、強制性。規律是客觀事務固有的,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而且它是不被看見,不被人們感性認識所獲得。雖然宇宙萬物不斷在改變,但細看之下,還是有它的相對穩定性。規律既然是事務內部必然的,它就會重複出現,且適用範圍內普遍有效,最後,規律是不能違反的。例如:每一個地區的氣候都不同,就必須做人盡其力,地盡其用,來配合它的規律。
     
    [版主回覆11/03/2008 10:12:11]評語:一、答案可作為同學的答題範例。
    二、「規律」五大特性:要分項舉例說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