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養生醫話:用題西林壁詩(中醫辯證論治焦點論詩)答覆學生何筱敏提問「對時下一些養生資訊為什麼不可盡信」 林比文詩論

            「參伍合參」與「望聞問切」的本質正義蠡測


                                               林比文論詩  2004. 8. 30.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文按:


    這首詩也可以理解為一首養生(人生)哲理詩。作者觀察到社會上一般人對病症和方藥(事物)的習慣性看法,多站在自己感性認知的角度來論斷病症和方藥(事情);因此,在認識和處理病症和方藥時,只看到病症和方藥的一面而不能統觀到病症和方藥的全部真相。「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說明一般人通過感覺器官得到的對客觀具體病症和方藥的生動直觀的現象和外部聯繫的認識;它的特點是表面、直接、具體、形象和生動的反映客觀病症和方藥,但不能深刻地、完全地反映病症和方藥之間有機繫聯的本質及其規律。尤其是「身在此山中」的人,把對病症和方藥的「距離」擺得太近,甚至於完全失去「距離」;所謂:「當局者迷。」如此一來,天天看得見的病症和方藥容易引起關於職業和賺錢的聯想,以致擾亂治病和用藥的神聖意義及對病症和方藥不能全面而正確的認識。


    全詩用借喻手法歌詠「廬山」:治病和遣方用藥(病症和方藥)的真(真理、本質)和美(醫藥的藝術)是不容易瞭解和欣賞的。作者運用「以實(實物:廬山)寫虛(理論、抽象觀念)」的手法,把「廬山」從七個焦點:橫、側、遠、近、高、低、「身在此山中」去觀賞,見到的只是「廬山」所呈現出來的一個片面形式;而人們習慣地容易脫離實際內容、全部真相,去片面強調或誇大個人所立焦點見到的表面形式。尤其是所謂的「學者們」講學立說,容易犯「小孩子看明器」、「郢書燕說」、「瞎子摸象」等毛病。作者從養生(全部人生)的返照理解到人情世故的實況,捕捉到世人的這個典型,寫出這首有名的詠「廬山」詩;一方面指出「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一方面暗喻觀察學習醫藥治病要「多焦透視」「參伍合參」「四診並用」的重要性。


    也許有人會質疑,或許作者純然是詠「廬山」的一首「山水詩」,被吾人作過多的引伸,和作者的原意大相徑庭也未可知;因而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深究,到底作者在創作時的經驗和心理的背景如何?將有助於對這首養生哲理詩(隱喻)的理解。我們對東坡的生平略有認識的人都知道,東坡涉獵佛、禪、道家、中醫養生學術很深,它的許多作品都帶有佛理、禪味、老莊思想,甚至還給醫書寫序文;因此,吾人從老莊、禪理去禪悟「它」,從「養生醫理」去理解「它」,不失為「研究東坡詩文」的好主意;也因此吾人將這首詩可以理解成:作者在「師法自然」、「道法自然」的遊歷中或體悟「全部人生的養生醫理」之後,借遊遍「廬山」之隱喻帶有總結性的題詠;所以作者自述在「廬山」題過「初入廬山」三首、「過廬山下」一首、「廬山五詠」五首、「贈東林總長老」一首、「廬山二勝」二首(註一)之後,作此詩並謂「僕廬山詩盡于此矣。」換句話說,作者如果不是泛游了全「山」,收攝遠近高低的全部「峰嶺」在胸中構成整體的形象,就正如「初入廬山」第一首中所說:「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那樣,只能看到「峰巒坡陀」的「偃蹇之狀」了,也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局部形象罷了!至於次句「遠近高低皆不同」是指眼中所「識」的「廬山」景物、又隨身之所處(方法、角度、焦點)而各各不同;此時此際,「廬山」的局部的「真面目」,也就是作者當時所認知的「廬山真面目」;這也沒錯,就一個人學習和經歷的心路歷程而言,每個人認識病症和方藥,總要經歷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逐步深入、逐步擴張的過程;即最初總是從某一方面、某一角度開始的,因而必然具有單向性的特點。這種階段性的直線性的片面認識,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或思維形式,本身有甚麼罪過?儘管是片面,卻是學習、認識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並且是思維的一個必要環節。我們有了這一層認識,便能理解到為什麼「題西林壁」詩完成後,作者自謂:「僕廬山詩盡於此矣!」而其它先前的作品:「過廬山下」、「初入廬山」、「廬山五詠」等詩作仍被保存下來,並且有它一定的價值(註二);這就道出了一個平凡的哲理,包括了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分析與綜合等耐人尋思的概念。作者慨嘆「身在此山中」反不識「廬山」的真面目之時,其實是識了「廬山」真面目之後的「見道」之言;是經過了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參伍合參、四診並用),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諸認識、因而對「廬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才悟到「身在此山中」、即在「山」的某一「局部」時反而不識其真面目的道理。可是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的大醫家不了解人情、世故,也沒有一個真正的偉大醫藥(藝術)作品不是養生(全部人生)的返照;而作者對此藝術作品的得意程度,可從「僕廬山詩盡於此矣!」一句得知,在獲得了全方位思維、從多方面來考察問題,把病症和方藥的相互聯繫看作多樣性的統一的經驗,警策性的哲理便隱括在隱喻詩中了。這就是吾人推論作者借喻詩旨的依據;認為作者同時也體覺到世人把活生生的治病和遣方用藥簡單化、粗糙化,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只看正面不看反面,或者把局部當成全部,並且給它絕對化而走向了謬論,違背了參伍合參、四診並用:醫理和遣方用藥靈活運用的全面性。因此,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不僅贏得了後世的廣泛傳誦和吟味,同時也成了人們諷喻某種社會現象的熟語。作者通過巧妙的安排,隱喻養生「參伍合參、望聞問切:全方位思維」的
重要,也是這首
詩的強大生命力所在。


林比文  中醫思維與方法散論之一      2004. 8. 30.                           


註一:


初入廬山  三首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過廬山下  一首 並序:予過廬山下,雲霧騰湧,默有禱焉。未午,眾峰凜然,故作是詩。


亂雲欲埋山,勢與飄風南。群隮相應和,勇往爭驂潭。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雁沒失東嶙,龍騰見西龕。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暴雨破坱北,清飆掃渾酣。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雖云默禱應,顧有移文慚。


廬山五詠


盧敖洞:上界足官府,飛仙亦何益?還在此山中,相逢不相識。


飲酒台:博士雅好飲,空山誰與娛?莫向驪山去,君王不喜儒。


聖燈岩:石室有金丹,山神不知秘。何必露光芒,夜半驚童稚。


三泉:皎皎岩下泉,無人還自潔。不用比三星,清光同一月。


障日峰:長安自不遠,蜀客苦思歸。莫教名障日,喚作小峨眉。


贈東林總長老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廬山二勝  並序:予游廬山南北,得十五六奇勝,殆不可勝記,而懶不作詩,獨擇其尤者作二首。


開先漱玉亭


高岩下赤日,深谷來悲風。擘開青玉峽,飛出兩白龍。亂沫散霜雪,古潭搖青空。餘流滑無聲,快瀉雙石拱。我來不忍去,月初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沈沈水精宮。願隨琴高生,腳踏赤琿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冷中。


栖賢三峽橋


吾聞太山石,積日穿線溜。況此百雷霆,萬世與石鬥。深行九地底,險出三峽右。長輸不盡溪,欲滿無底竇。跳波翻潛魚,震響落非泬。清寒入山骨,草木盡堅瘦。空濛煙靄間,項洞金石奏。彎彎飛橋出,瀲瀲半月彀。玉淵神龍近,雨雹亂晴晝。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註二:其價值是在指出一個人學習過程的階段性及「局部的真面目」;問題便出在這裡,一般所謂的「學者們」往往只讀到這些「階段性、直線性的片面認識」的作品,便停留在這個「局部的真面目」裡,不再繼續「遊廬山」;因而把活生生的「病症和方藥:廬山」簡單化、粗糙化,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只看正面不看反面,或者把「局部」當成「全部」,把局部的、個別的經驗片面誇大其作用,並且給它絕對化,誤認為是普遍的真理,使人不能統觀事物的全體,而走向了「剪貼式的教條主義」或「鳥籠式的經驗主義」的謬論,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全面性,莊子、列禦寇篇所謂:「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敝精神乎蹇淺,而欲兼濟道物,太一形虛;若是者,迷惑於宇宙,形累不知太初。」以此「知在豪毛,而不知太寧」之學去「有執、有為」,只能以「一孔之見」在實踐中到處碰壁。(參閱拙著:莊子南華經正義、宗本養生教義講稿~列禦寇篇)


 


筱敏學棣:看了此篇答覆請轉知令弟(想減肥、在看日本人寫的相關減肥書籍),並在最新回應欄寫下你的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