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養生「飲食相宜」的重要:上善若水(二)~回覆品元仁弟「提問」

上焦:肺部積水(西醫叫肺浸潤等)嚴重型的肺癌驗例:


上篇回覆彥倫學棣友人尊長肺癌末期做化療的短文裡說道:「肺癌末期不等同於生命末期」,我敢這麼說就是看過這種驗例可以證明~給先恩師馬光亞中醫師逝世紀念文(第一篇)裡曾經引用過的案例:某貴婦在「美國在台協會」上班(主任級官職)患肺癌末期,榮總診斷「生命只剩三個月」,她幾乎天天咳嗽,咳出來的痰是粉紅色泡沫(帶著血色),量還蠻大的,有一回到同德堂找先恩師看診,當場用紙杯將咳出來的痰吐在紙杯裡給先恩師看(作為診斷之用),咳吐一下便吐出「半杯多」,蠻嚇人的,她的肺部X光片「肺部一片白」~幾乎全都被積水(血水)、積痰淹沒;可是她的扮裝(穿著、化濃妝~非常豔麗的貴婦人)一點都看不出「肺癌末期」的病人病象,還天天精神奕奕地照常上班;只要感冒到無法忍受時,便來找先恩師診療,她說:「只有吃 醫師的藥方,才能對症、治癒」,所以曾經出差到美國感冒嚴重趕回來台灣找先恩師調治,才逐漸穩定。先先後後找先恩師調治了「六年」(五十六七歲左右?)才過世(比西醫診斷剩三個月多活了六年,這六年的生活品質還蠻高的);過世前一兩個月(專機到美國看獨生女一個月,回來後,她 家除了 先生外,只有先恩師可以進入;她特別交待:要等到過世後化妝完畢,才可以讓親友探望),先恩師還多次出診到她府上去看診;那時她已經「十指如鼓槌~指頭末稍像蒜頭」「目凸、唇翻」(五官因病苦而扭曲成怪樣態,要待斷氣後才會回正。按:莊子裡面非常多這類更傳神、更精采的形容詞,參閱拙著:《莊子宗本教義芻議》)。以上是先恩師看診回來描述給我聽的「臨床實驗」;每當先恩師說完臨證經驗時,我都會用「藝高膽大」「了不起的藝術作品」或是「讚美藝術的常用詞」來形容、讚美一番;先恩師也因此而將原本「臨證同情、眾痌在抱」(眉頭皺著、神情憂鬱)的容貌轉變成「微笑、得意、躊躇滿志~《庖丁解牛》完畢『躊躇滿志、為之四顧』」之神色,有時還會作進一步的解析「症狀、藥方之間的有機聯繫」給我聽,這或許是我扮演「知音者」角色而獲得先恩師個別特殊教誨的「恩賜」吧!


當然,這個病證會愆延成「肺癌末期」「吐出大量粉紅色泡沫痰水」,也是生活、飲食等不斷犯規所造成的「業障」。


 


提到飲食犯規,先談談人體「中土」~消化系統~的「土德」(土為萬物之母)。


中:「中土、中焦」:提到中焦部位(脾胃、肝膽等)的疾病起因,飲食(包括吃補、吃藥、吃健康食品)是最大宗,飲食不當影響雖及全身,但最初感覺仍在中焦的「脾胃」,其次才逐漸及於沒什麼感覺的「肝膽」等。由於「心念」(觀念、資訊)的偏差,不斷犯「飲食宜雜不宜偏」等之戒律。使中焦臟腑(臟:肝脾、腑:膽胃)的疾病逐漸深化而出現「脾濕積水~瀉痢,肝積水~臌脹等」瀰漫全身的嚴重病候。先舉一輕淺例子來說明:高雄○親友,因為有B肝帶原,連續幾週外感咳嗽、咽痛不癒(吃西藥含抗生素,怕吃多了會引起肝纖維化~肝硬化等後遺症),甚至已出現嚴重盜汗症(半夜莫名其妙地流大汗),所以想用中藥調治;其症除了外感濕鬱氣滯外,診其脈「關滑大」兼中焦積滯(會胃脹);可見他在感冒期間「飲食不當」或是先前即帶有「腸胃積滯的疾病」;內外交織積鬱而出現熱象(發炎現象:鼻涕黃、痰多白帶黃、咽痛,尿黃有泡沫);治則:宣化濕鬱、理氣消積、清熱解毒。設若該病人「飲食、生活」持續不能配合,藥方再「誤投」,便有可能出現嚴重的「肝脾」之症,甚至演變成「臌脹腹水」難纏的重症。


談了幾個都犯「飲食不當」的驗例,第一個是「被動式」(家人灌食~旁人誤),後兩個是自行攝取;使我想起清代名醫程鐘齡《醫學心悟》《百誤歌》裡《不戒口》條說:「病家誤,不戒口:口腹傷人處處有,食飲相宜中氣和,鼓腹含哺天地久。」(大意是:病人的失誤,在於飲食不謹慎;飲食傷害身體健康是常有的事;只有飲食適量,中焦脾胃之氣才和順。如能『含哺而嘻、鼓腹而遊』~生活自在、飲食飽足~舒暢快樂的生活情趣。)《壽世保元、飲食》裡說道:「人知飲食可以養生,不知飲食失調,亦以害生;故能消息(新陳代謝),使適其宜……凡以飲食……不欲苦飽~飽則筋脈橫解,……氣乃暴逆。」這裡提到兩個面向:一面是生命是靠營養的攝取來維續的,一面卻是「貪欲」~飲食不知節制,產生積滯妨礙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行(新陳代謝出狀況),愆延成形形色色的疾病,難以痊癒。所以氏告誡病人說:「病家誤,不戒口」!


病人因「不戒口」而造成失誤的案例非常多,回覆短文裡也常常提到,現在引用兩則資料來論證:


一、據《江蘇中醫》19818期載:鄭○○,南、七十歲、素嗜酒,患有慢性氣管炎、咳嗽痰多;時在初春某日,大吃酒肉飯後即入睡;第二天起不來,至晚出現「昏糊」,詢之「瞠目不知答」~呼之不應、問之不答、兩目呆瞪直視。


患者素有肺系痼疾、咳喘痰多,可知脾胃也有問題;按理本應自珍戒口,但卻不顧年高體弱、宿疾纏身,大吃酒肉美食,以快口腹之慾。由於納食過量,遠超過脾胃的消化功能,以致造成「食厥」重症。


二、據《丹溪心法》載:朱丹溪治其族叔「痢」:其叔平素身體頗健,有一次得了痢疾,氏要他節飲食以養胃氣(調養脾胃消化功能),他卻說:「誰都知道沒有飽食痢,我現在胃口很好,有什麼可以擔心的?」於是仍然大吃特吃。一個月後,病情加重,又拖了一個月便死去。


痢疾多由外感濕熱、疫毒之氣(大腸桿菌之類病毒),內傷飲食生冷,損傷脾胃及腸道,使腸道「傳導失司」,腸絡受傷(腸壁損傷出血),氣血凝滯,腐敗化為膿血而形成。所以朱丹溪告誡其叔,嚴戒口腹之慾~節飲食以養胃氣是完全正確的。可惜其叔以長輩自居,不聽勸告,以致造成病情惡化,終於死亡的嚴重後果。


這兩則案例說明「口腹傷人」,輕者益疾、重者斃命,不可不戒!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可度百歲」,傳統中醫認為,合理(合乎身體需求)的飲食和規律(正常)的生活是保持健康和延長壽命的必要條件。如果飲食不知節制,可以導致、誘發或加重很多疾病:以內科為例,不節制飲食除可導致和誘發一系列脾胃和肺部疾病,如哮喘證、痰飲證、胃脘痛、腹痛、嘔吐、反胃、泄瀉、霍亂、痢疾、積聚等病症外,還可誘發一些危急重症:如飲食不節、勞倦內傷、脾失健運、積聚生痰、痰鬱生熱、阻滯經絡、蒙蔽清竅~可致中風;飲食不節、積滯內停、失於傳輸、氣機受阻、壅塞清竅~可致厥症。


怎樣才能做到「飲食相宜」呢?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