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回覆玲碧學棣「爬山心得」(紀念文)的「回應」

2009.9.2回覆.玲碧學棣「留言」



teacher12226           2009/09/01 15:50:31


親愛的老師您好,看到老師連日來的登山養生文章及照片,真是心曠神怡,美不勝收啊!尤其是昆蟲的姿態更是傳神;讓學生深深佩服老師的觀察力與攝影技術,都有專業攝影水準,可以參加比賽了。


趁學校尚未開學,目前我也天天去爬山,我爬的是泰山,沿途也有許多相似的景象,不過全程只須半個小時,來回一個小時;前幾天較容易喘噓噓及出汗,這兩天就少喘,也不再大汗淋漓了;不知道是體力較好了,還是有風的關係;到了山上聽到有人大叫的聲音,也喚起我喊叫的欲望,通常在回程路上,就會在深山處長嘯,感覺全身舒暢,再輕鬆的下山。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這幾天,常會和山中的小蛇不期而遇,雖然知道牠不會傷人,但我就是超怕蛇的,小小的一隻還是讓我心跳加速,加速逃離現場,很可笑喔!想到可以 和 老師一樣天天爬山,成為葛天氏之民,真是快樂啊! 謝謝 老師的分享。                          敬祝  老師和師母


身心健康    天天開心


                                    學生  玲碧敬上


玲碧學棣青覽:


留言知悉。很高興妳在 九月一日 「紀念文」定稿日分享並留言;這篇文章的寫成「紀念文」,完全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本來前一個月給梓翔的回應裡頭已經預告要花一些時間給「先師」寫篇四週年的紀念文,當時心理想到的是有關中醫「醫案醫話」方面的論題~如寫「腎臟病、糖尿病」等的專題。但都遲遲沒去翻「恩師」的遺作,日復一日延宕下來。


由於先前寫過「爬山意境」的文章,漸漸想把那「抽象意境」的文字,再用實物作具體解說,對一些讀者更有實際用處。於是動念將「大尖山」到「新加坡」的路線、景觀介紹一番,再從「養生體會」去作分析。23.24日和平常一樣,只是多帶個相機將沿路風景拍照吧了,至於會有妳說的「心曠神怡,美不勝收、、、有專業攝影水準」的效果,那全是意外中的意外。


說到「專業攝影水準」,也該提一下這個作品「成形」( 九月一日 前兩天)先印了一份帶到山上給「山友們」欣賞的反應情形:在慈聖宮歌唱的山友傳閱後,許採寶說:「怎麼那麼漂亮!我們天天走,都不覺得有那麼美!您的相機是什麼型號的?怎麼會有這麼好的效果出現?」我笑著回答說:「普普通通的傻瓜數位相機拍的,我也沒學過什麼攝影術之類的,是隨意照的,也沒經過修飾;或許是平日有『用心』在爬這座山,看多了看久了便能察覺它的美!真的是那樣美啊!」說完她們仍然一臉疑惑。 九月一日 「定稿」再印三本上山,「阿寶」再過來請教文章中的幾個疑問,首先問到的是「引商刻羽,雜以流徵」,我翻著照片、文字作對照給她解說一番,這天就在「慈聖宮」吃便當、聊天、唱歌(十二點~一點半),然後大家一起下山回家,沿路「阿寶」跟著繼續談「風景照」的事情,我說:「你們一開始覺得照片過美,是因為妳們天天呼朋引伴地爬山,只顧吃喝玩樂的問題,至於沿路花樹、風景已經習慣到視若無睹的熟悉地步,你們將景物只放在切身實用上,心理的距離太近了,所以見不到美景的存在;換句話說,我有帶著『心眼』~「不即不離的心理距離」上山,所以一切事物都很容易『關照』到,你們沒有這個『心眼』,所以什麼事物都見不到它的『本真』。」阿寶聽了承認這個說法~平日鮮少留意周遭的風景變化,我同時指著幾天前拍過的樹梢、雲天、風吹竹葉~扇來涼風的感覺「位置」給她看,並印證我的說法,她立即放慢腳步「體會美景」的模樣,驚呼「這裡原來那麼美啊!」我深深體會到文藝心理學、「心理的距離」那一篇的道理在這兒驗證了,原來「距離太近」~太切身會被實用牽引而見不到事物的「形相美」,佛語叫沒「心眼」「法眼」之類的。而我雖然天天爬它,卻能保有「心眼、法眼」~「不即不離」「童心」「天真」的審美心理,加上遊歷六十個國家的鍛鍊及中醫「生命哲理」的體悟,比較能見到常人「疏忽」~見不到的地方,但她們經過我的「指示、提示」,也能夠「調整心態」重新體認這裡的「景物」,該會有另一種氣象出現呢!


所以我多年來的「課程設計」必定將「文藝心理學」的二三四六章列作一開學的教材,要求每位學生仔細研讀(每章都要劃二十條重點,抽同學上台宣讀他的重點給其他同學作對照、補充,不足的由我補充、強調,最後還要寫一篇一千五百字以上的報告,作為磨練),建立欣賞美的事物的「理論」基礎,讓學生走出只知「所以」不知「所以然」的窠臼。這種「理論」建立後,凡事都能「隻眼須憑自主張」的「欣賞」「處理」萬事萬物。而我的「部落格」每篇文章也都在「驗證」「闡述」這番道理給大家看。


這篇「紀念文」,「前言」特地引用「恩師」篆刻「隻眼須憑自主張」來立論。該道理「恩師」雖沒有講述開來(時間全被病患佔去,無暇寫作),而我從長期聊天當中體會、「推理」成此篇,相信「恩師」地下有知,也會頷首「同意這個說法」的。學記篇上不是說過:「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如今我用「爬山」來寫「養生」,正是一個「典型實例」。所以我的「課程設計」每個細節都有用心過,妳不妨作個參考。


至於妳爬泰山,「前幾天較容易喘噓噓及出汗,這兩天就少喘,也不再大汗淋漓了;不知道是體力較好了,還是風的關係;」這個體驗很寶貴,「容易喘噓噓」的,說明體內有「不通暢」之處,「出大汗」是使「不通暢」變成「通暢」的過程,幾天下來「體力較好」就是「明證」。和「風」的關係應該是不大。體內「通暢」了「喘」的現象就會消失,流汗會恢復「正常」而「不再大汗淋漓了」。


「到了山上聽到有人大叫的聲音,也喚起我喊叫的欲望,通常在回程路上,就會在深山處長嘯,感覺全身舒暢」:這就更有意思了,「長嘯」是一種「功法」,基本上是屬於「吐故納新」(莊子)的範疇,如同老師「主旋律」上說的:「用力吐氣,再大口吸氣」,和「先師公」常運的「六字訣」、華陀弟子吳普「五禽戲」學其「聲吼」、其他運動中的「吐吸氣~聲音功法」都是同個道理。「吐故」就是將體內的「廢氣~二氧化碳之類的氣體(尤其有腸胃毛病『營養過剩~代謝不及』而產生的酸腐氣體~多散佈全身)」擠出體外,自然就會吸進大量的「含氧量多的新鮮空氣」,一陣子下來,全身含氧量大增,臉色、唇色轉紅,就會「感覺全身舒暢」,精氣神~體力「提振」不少。這也說明了一個人的生活,在「家裡」「工作場所」待久了、或是「經過一夜的休息、沈靜」、或是「吹冷氣、吃喝冷飲」、、、沈澱在體內的「靜物」(屬陰)過多;經過「爬山、長嘯」等「「活動」(屬陽)調整,而恢復到「陰陽調平」的健康理想境地。這番道理說開來是再「稀鬆平常」不過了。可是生活在「千乘之國~富裕而競爭的國度」「慾望城市」的人們,很多人卻「忽略它」而百病叢生呢!


從前讀到「擊轅詩歌」,對「葛天氏之民」的描繪體會不到,經過這些年的「體驗」,才漸漸味出它的「美妙」。原來就在自己生活周遭,且容易獲致的「生活品質」呢!所謂:「至人、神人、聖人、真人」也該是「異詞同義~同屬一座廬山」罷了!讀書、生活、運動到此,就已達到「左右逢源」的「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的樂趣境地了。


師字2009.9.4.



teacher12226    2009/09/04 17:45:34


敬愛的老師 師母您們好:


謝謝老師的親切指教與說明;在課程設計上我會設法跟上老師的腳步。登山的過 程 老師別具「隻眼」「法眼」的深入觀察與體會,看到滿山的生命美景,都是萬物的本來面目,讓學生深深佩服;一如禪宗三大境界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返本歸真,自然靈動,「道法自然」真妙不可言。          一切身心狀況, 都如 老師所言。在泰山上有兩座土地公廟,剛好在全程的約三分之一與三分之二處,本來每到一處都會稍微休息一下,後來汗流得不那麼多,乾脆一路爬到底,汗還是涔涔而下好像流大汗更有運動的舒暢感;常去爬山後發現安步當車的登山者大有人在,有些人就這樣山上山下來回好幾趟,真是太厲害了。至於我的長嘯,另有一 印證 老師的陰陽轉換的證據,就是喊完後會打嗝,還有到了山頂休息後喝了水也會打嗝,感覺像打通全身的經絡,真的很棒。    今天上山 才一小段就出現一條小青蛇,有別於前幾日的細小,倒也不是龐然大物,嚇了一跳,急忙繞過牠,飛奔而上;因逢天雨人較少,一路上便不免忐忑但仍完成登山吐納、賞美景的過程;一直想該如何克服?因為就這幾日的遇蛇狀況來看,牠的出沒是全程都有可能的,唉!不過這件事也給我很大的啟示,我家大女兒因曾經被狗追並跌倒被舔了腳,從此怕狗,連很小很可愛的也怕,我們笑她太誇張,經歷遇蛇事件,自己的緊張反應,曾抓住女兒躲到他背後,山友看了也覺好笑;正雄也覺得我太誇張,就那麼小的一條無毒小蛇,搞不好牠還更怕我ㄋ,但那種不安的感覺是那麼真實,終於能感同身受女兒的反應,也算是一種額外的收穫吧!我有時會和身邊的動物植物說話,但我不敢停下來和蛇說話,慢慢想辦法吧!下雨天您和師母也一樣去爬山嗎?                           敬祝                                                                   暑安                                                                                                   學生玲碧敬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