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回應企一甲、林淑婷「楚王後車千乘」的答題 林比文

回應企 一甲 、林淑婷「楚王後車千乘」答題


老師 您好 ,我是企 一甲 第三組組長 21 號 林淑婷,以下為期末考試第三題:2009.1.17.


三、析論荀子天論 1. 「楚王後車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 2. 「其行曲治,其養曲適,其生不傷:夫是之謂知天。 」 3. 「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也。」


1. 楚王隨從車馬多至千輛,這不是因為他聰明的緣故;君子啜食豆羹,飲用白水,這不是由於他愚蠢的緣故;而是適巧如此罷了。


這句話當中包含了荀子「自然天」的概念,荀子的「天」是自然界本來存在,自然而然運行的物理性質的天,而不是有意志、有人格或神格的天,這是他論天獨到之處。


2. 自己的品行能夠盡力予以修好,自己的給養能夠盡力求得安適,自己的生命能夠避免傷害,這就叫做「知天」。


這是荀子「 天人之分 」的概念,人事的吉凶禍福,往往經由人的行為影響決定,而與天的意志無關,人應了解天自然的規律而已,人事的成敗仍須由人主宰。


3. 求雨而得雨,為什麼呢?我說:不為什麼。和沒有求雨而得雨沒什麼兩樣。日月虧蝕就去救它,上天不下雨就去求雨,經過卜筮然後決定大事,這並非它們是可以求得的,而是藉它們來文飾政事而已。所以君子把它們當作是政治的文飾,而百姓們卻把它們當作是神明的作用。把它們當作政治的文飾就吉利,把它們當作是神明的作用就不祥了。


這話含有荀子思想中的「 制天命而用之 」 ,天人之分既明,人們對於天就不必再心存懼或讚頌,而是要以人的理智思考,配合實際環境的需要,而採取消極的順應自然的現況,或是積極的以人的智能去加以利用、助成,以助益人們的生活所需。


 


玄覽堂主人2009/01/18 10:17回覆


淑婷學棣:


看完妳的答題,有些微的「驚嚇」感,稍事「沈靜」尋思,覺得應該立即作「回覆」,分析給同學們知道老師的「想法」。


首先還是要稱許妳的「用功」和文筆,妳參考了許多「資料」,整理條暢。但是對於「文義」的認知,僅停留在「文字」的「表象」上,並未能深入體會「文章的原意」。這是一般學者對於古今中外的「古經典」詮釋的通象,這種現象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韓非子就已經明確的指出,他在「郢書燕說」一則寓言故事的最後結語說道:「今世學者,多似此類」。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如此,三十幾年前寫的碩士論文:「荀子政論思想研究」,洋洋洒洒弄出十幾萬字,當時覺得「得意」,今天看來卻覺得「赧然」,處處是「族庖」「下里巴人」之境界的「胡言亂語」,和古聖賢的「原意」南轅北轍,毫不相干;經過二十幾年的「中醫焠練」和「周遊列國」的學習,體驗用「全部人生」「多焦透視」「全方位立體思維」滲入、浸淫到「古經典」領域,才慢慢發覺當年用「單焦透視」「當下人生」「現實人生」解讀「經典」的「缺失」和「誤解」的嚴重。這幾年的「教學」也算是一種「補過」吧!所以選了幾篇對同學未來比較「切合實際」的篇章作教材。當然「苦口婆心」不一定會得到同學的「認同」和「回響」,「發心」但求「問心無愧」地教給同學罷了!「測驗」是檢驗教學成果的「方法」之一,從而作為教學「改進」的參考。如今發現同學的「答案」和我的「講解」相差如此之遠,所以才會產生「驚嚇」之感。


「經典」裡的一篇文章就是「一個生命體」,解讀它的每個段落、章節、句子、用詞都必須是「環環相扣」,總方向還必須「緊扣」著「題目」,不能有絲毫「違離」;如果有所「違離」,就像一個人的「手」和「腳」分屬不同「血型」一般的謬誤。所以析論荀子、天論裡的「三個小題~段落」,必須先將全文「讀透」「讀通」,如「作人體解剖」一般仔細,才能學到「東西」。


楚王後車千乘」是一個「形容詞」,不可將它割裂,作字面理解。「楚王」在此是作為人生追求「名利」「榮華富貴」的代稱詞,「後車千乘」是「奢華生活」「好逸惡勞」、「大魚大肉」「追逐聲色」、「養尊處優」「酒池肉林」等「違背「天道」生活的「代稱詞」。從「當下人生」「現實人生」的焦點來看,或許這樣的「豪奢享受」才是人生(一般俗情、俗見均作如是觀);但是若從「全部人生」來衡量,由於「學修實踐」的「真知正見」,可以評斷出「楚王後車千乘」是一種「錯誤、偏見、墮入歧途」的「迷幻見解」,所以評論「非智也」(不是「智慧」的表現)。相反的,「君子啜菽(三菜一肉一蛋)飲水」是指「清淡、寡欲」的生活,「非愚也」,是懂得「節制」欲望的「智慧」表現(你的解釋:「適巧」和原文的「節」字,如何能夠相連?!)。例如:老師多年前參加「阿拉斯加、加拿大」~「豪華郵輪」之旅,「豪華郵輪」八天七夜「八萬元」,船上二十四小時「無限量」供給「飲食」,當中有一晚穿著華麗正式晚宴,同團團員有人「龍蝦吃五隻」(非智也),而老師和師母「共吃一隻」,正是「非愚也,是節然也」的實踐。能「落實到生活」上作這樣的理解才是「讀懂古書」,讀到「有用的書」。


其餘兩段,請依照老師的「理解」示範,重新「析論」,再掛一次。


老師「老了」,也該離開「學校」回歸「山林」去「頤養天年」,去年本想「減班」來「減輕工作量」,卻被經濟系秘書「盛情難卻」的留下;今年可能還會再做此考慮。所以我很珍惜「教書的機會」,也希望同學們能珍惜「學習的機會」。若有「疑問、難題」,透過這種方式隨時提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