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理想人格與真善美聖



               理想人格與真善美聖      林比文


- 兼釋羅光校長題字、羅慧明先生雕塑的校訓形象造型藝術 2000324                                         


 


    前天邀請一批好友參觀輔仁大學校園,一進校門口,便看到石碑上刻著由上而下書寫的校訓:「真善美聖」四個大字,我請他們留意一下,後來逛到文友樓前面的石碑前,駐足片刻給大家解釋一番,這塊石碑是羅光校長題字、羅慧明先生雕塑的一座形象造型藝術,上面刻著羅光校長題的由下而上書寫的校訓,我問他們:「這塊石碑上的校訓怎麼唸?」潘老師率先唸道:「聖美善真」,我告訴他們:刻在這兩塊石碑上的校訓順序都對(註一),但是涵義卻有天壤之別,我的體會過程一如和尚偈語:「貧僧二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十年前見山非山,見水非水;而今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矣。」十幾年前我和大家一樣,不經心的以為校門口那塊石刻比較正確,因為從唸音和視覺習慣來看,由上而下唸出「真善美聖」自然又順口,可是從校訓涵義上去思考,好像又覺得怪怪的,「聖」字怎麼可以放到最下面呢?它和其他字的有機繫聯和組合關係怎樣?如何排列比較合理?為什麼羅光校長要由下而上書寫刻字?上面的藝術造型呈現一串曲折圓弧、螺旋式上升的形象又象徵什麼?(註二)他的理論思維根據是什麼?似乎值得吾人作進一步的探討。


    大學上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即是求真,「新民」即是求善,「止於至善」即是美聖。在通常意義上,真善美聖代表著一種理想化的人生境界,真善美聖的統一更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抽象地說,「明明德」的求真的人生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人生是什麼?」「新民」的求善的人生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人生應當是什麼?」「止於至善」的美聖的人生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人生能夠成為什麼?」而真善美聖的統一便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境界。人們對真善美聖的追求實質上是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首先要有「明明德」的求真的人生。我們認識到人生的教育工程是一條漫長的路程,它是追求真、善、美、聖的過程。我們為了美好的未來,要不斷的對自然、社會和人生作真理性的認識和關懷,只有不斷尋求事物的真理,作為提高科技、服務社會、美化人生的指針,人生的教育工程才能日臻完善。


   「新民」的求善的人生是「正德,利用,厚生」的人生。我們都知道,道德是調整人們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道德的出現是由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自身安全的保障產生了對道德的需要。人們在社會中生活有各種各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必然會給社會帶來各種社會後果;有些行為對社會產生積極的作用,有利於社會和他人的利益;有些行為對社會產生消極的作用,損害社會和他人的利益;這就是道德上的善與惡。「正德」就是為了保證社會生活的和諧和進步,使人自身不斷自我修持、追求完善,進而「利用、厚生」才能獲得實現;因此,高尚的道德就成為人們的需要。人們總是根據一定的道德理想來評判事物的是非曲直,議論人們的思想、行為的善惡,同時也衡量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評價。這樣,久而久之社會便會產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為人類自身的完善提供精神上的準備。這是「新民」、求善的真義。


    「止於至善」的美聖的人生是每個熱愛生活的人追求的理想境地。每個人在生活工作中,無論從事任何行業,在從事的企劃事業或創作的作品裡,總會把自己的理想、感情、才能和願望體現在企劃和創作過程中,從企劃活動或創作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生命、靈魂及人格力量的顯現,進而激發人們的喜悅、驚嘆、讚美和達美成聖的更高要求。這種在社會和人生實踐中通過塑造美的事物來使自身完善的願望和努力,就是人類愛美成聖的天性。


    正是由於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對現實狀況的不滿,才激發了人們努力改革、創造歷史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的進步、人生的完美就是人類對美聖的追求的結晶。因此,人生的使命和意義就在於充分發揮人對自然、社會的探索和改造的作用,按照美好的規律去創造美的生活和成聖的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真、善、美、聖的事物和偽、惡、醜、壞的事物同時在我們周圍存在和發生著,這就驅使我們要去明辨是非,認清善惡,辨別美醜,去偽存真,揚善抑惡,愛美惡醜,從而不斷完善自己。可是我們也理解到,人生對真善美聖的追求是一個充滿艱難曲折的過程;生活告訴我們,追求真理,修養善行,創造美好人生以達聖境,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要經過一段艱辛曲折的過程。


    明辨是非,追求真理需要堅強的意志、毅力和勇氣。真理總是隱蔽在事物的深處,不容易為人們的感性認識直接獲得。因此,人們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往往是從感性認知得來的豐富現象中去蕪存精、去假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等心理過程,提升到理性認知,從而掌握到事物客觀的本質及規律;也就是說敢於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人是需要有極大的勇氣和毅力的,甚至要有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


    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行為、思想和品質。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層或團體對善會有著不同的規定,當然也有為全人類所普遍接受的善。但無論是人類普遍的善,還是一定時代,一定階層或團體所界定的善,人們追求它,實現它都要經過一個曲折的過程。尤其善惡有時很不容易辨別,一些惡人、惡事、惡行為了某種目的,總是偽裝得很巧妙,以致給人們的思想帶來某種程度的混亂。當然,這種偽裝、虛假遲早會暴露出來;但它畢竟給人們在追求善的過程中製造了許許多多的羈絆;因此求善、完善的過程是艱辛的、曲折的,是要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提升的。


    同理,創造美聖的生活、實現美聖的理想也是一個複雜曲折的過程。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美的內容極其豐富。自然美、社會美、人情美、、、等等,美不單單指美麗的容顏,漂亮的服飾;也不僅僅指優美的環境,秀麗的山水。美具有其更深刻的內涵;歷史上的聖哲賢人把「知識」規定為美,把「至善」規定為既美且聖,從這個意義上看,達美成聖是與真、善統一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對於自身以及相互間的審美認識越來越集中於對人的內在心靈的評價,融入了越來越多的道德情感和理想色彩。因此,美的內容越來越豐富,美的形式也日趨繁雜而多樣化;最後,努力做到真、善、美、聖的統一,達到理想人格的昇華。這整個過程是呈螺旋式的逐步上升;這個典型或許就是羅慧明先生的校訓藝術造型,呈現近似一串螺旋圓弧、曲折、努力、上升的形象的理論思維的根據吧!至於這四個字的擺設位置,我們再從它的內在有機聯繫來探討它的排列組合的合理性。


    真理是「求善」、「達美」、「成聖」的基礎:善需以真為基礎,從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真正的善行必須是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廣大社會群眾的公共利益。也就是說,真「善」是或多或少建立在對歷史進步及其規律性認識之上的,而這種善的認識是屬於「真」的範疇。美聖也是以真為基礎的,美聖是客觀事物的一種屬性,人們的美感和審美活動以期於聖都是在社會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是以認識和掌握客觀事物的規律性為前提的。就這層有機繫聯的組合關係來看,「真」是善、美、聖的基礎而擺在底層的位置是合理的。


    善是真、美、聖的核心:人類之所以求真、求美成聖,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有利於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自身及相互關係的協調、和諧和進步,也就是為了達到至「善」。這是從整個人類社會的總體上說的。既使在各個階層或團體裡,不同階層和團體的人們之所以求真、求美成聖,也都是按各自階層和團體的利益和要求,使之有利而不是有害於各自的階層和團體的利益,老子說:「天之道(自然規律),利而不害。」如果做不到善,真和美聖在人們心靈中變成了空中樓閣、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從這層意義上來看,善是求真、達美成聖的核心而擺在居中的位置是合理的。


    美聖是真善的形象表現:美聖是真與善相統一的感性形象。如果說「真」要求的是一種「合規律性」,「善」要求的是一種「合目的性」,那麼「美」、「聖」就應當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它產生於人們按照客觀規律和預期目的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而真善美聖的統一中,「美」、「聖」的重要性就在於使「真」、「善」形象化;客觀事物的真和假,人們思想行為的善和惡,只有當其表現為具體、生動、感人的形象時,才能透過複雜的、模糊不清的現象而突出起來。這是因為,凡屬具體的、生動的、感人的、形象化了的東西也就比實際生活中原始現象更為集中、更為典型,從而也更具有普遍性。美化達聖了的真,是更集中、更典型、更深化了的真;而善的行為和善的事物,經過典型化和深化,也就更能感染人、激勵人。這就使真顯得更真,假顯得更假,善的更善,而惡的也就更惡。達美成聖的社會作用,正在於它富有具體、生動、感人的形象性,從而能陶冶人們的性情、淨化人們的靈魂和幫助人們辨別真假、善惡。人們在實踐活動中,追求真善美聖,也就是說相應地培養和形成一定的真善美聖的品格,使人們具有高度的科學知識,具有高度的道德判斷、評價能力和高尚的品質,具有高度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情趣,使人們成為德、智、體、群、美五育全面發展的聖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任何個人,要想具有真善美聖相統一的品格,就必須在社會實踐中改造、鍛鍊和修養,這是一條根本的途徑。


   從以上的分析得知,美聖是「真善美聖」統一的形象表現,有逐步昇華、崇高、令人景仰的象徵意義,因而把它擺在最高的位置是合理的。這或許就是羅光校長給這座校訓雕塑藝術作品題字,把「真善美聖」由下而上書寫刻字的理論思維的根據吧!我們深深地期盼輔仁人,剛進輔仁時,看到的、理解到的是「貧僧二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校訓,也就是一進校門口,便看到石碑上面刻著由上而下書寫的校訓。經過四年或更久的「見山非山,見水非水」的洗禮後,畢業時卻能謙恭地到羅光校長題字、羅慧明先生雕塑的石碑前,用「而今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矣!」的心境和「手持顯微鏡鞠九十度躬」的態度,由最下面的「真」字開始往上巡禮一番,虔誠地「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並且「書諸紳」地帶到社會每個角落去實踐它、弘揚它。


 


註一:請參閱「益世評論」251期、拙著:論蘇軾之「題西林壁」詩



註二:石碑底座後面鐫字:「聖美善真」為本大學之校訓,亦為每一輔大人所追求之崇高目標。造型由四組正方形圓弧構成。四個四分之一圓可以結合成一個堅實之圓形,象徵聖、美、善、真必需四者具備,缺一不可。造型逐步高昇,由真、善、美之步驟,逐級向上,臻於聖境。  【蕭紀書 捐贈、 羅慧明 設計  78 10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