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先恩師馬光亞老中醫逝世十九周年紀念文

先恩師 馬光亞老中醫逝世十九周年紀念文 弟子林比文2024.9.1. 七問傅佩榮教授並論證 先恩師馬光亞老中醫勉勵的「畫梅題辭」: 「比文吾棣研醫、洞澈陰陽之理、旁及老莊之學」,非洵美也。 1990(庚午)年是我人生重要的關鍵年,除夕前兩天偕馬老師逛和平東路(師大附近)觀止堂、國文天地雜誌社(當時進口很多大陸書籍),購得馬友度主編的《醫中百誤歌淺說》(老師指導:這本是好書。便買下來,是孤本,若是多本會多買一本贈送老師),首篇「醫家誤、引言」引述《備急千金藥方》:《大醫精誠》《大醫習業》兩篇討論「醫德與醫術」:「庸醫的十個弊端:、、、十是:不讀五經、不讀三史、不讀《內經》、不讀《老庄》。豈不殆哉!」第二年(辛未)仲冬,老師整理書房,將不用的書送我幾大箱,其中有兩本黎玉璽上將印製線裝蝴蝶頁的《老子》《莊子》(嚴復評點,全新),於是試著用中醫角度批註,接下來幾年用別的版本繼續批註,並用電腦將密密麻麻的批註打字成書:始名《道德經~宗本教義芻議》《南華經~宗本教義芻議》,約六十萬字,給孫思邈「庸醫不讀老莊」作續貂。2005年書稿請 先恩師賜序,老師七月將書序寄來,九月一日仙逝(九十二歲)。 近期用手機聽「優酷」傅佩榮教授講「老庄、孔孟:道家、儒家之學」,參照西洋哲學(台灣台大及北京演講相關課程),十分感佩傅教授之勤學博聞,同時也感慨時下學術界探討「儒道」等多「得其皮毛而遺其神理」(顧炎武《日知錄》語)。由是提出「七問」求教傅教授,歡迎賢達指導辯論。 一問:傅教授的《老子》多處用《帛書老子:甲乙本》訂正唐宋、明清以來中央流行的版本,講得振振有詞、洋洋得意;傅教授自爆辦過兩個「出版社」(我記得一個叫先知出版社),也知道翻譯過一些西洋哲學家名作;「優酷」裡講到因不滿只懂英文不懂法文某教授,用英文版翻譯(錯誤百出;該書原著是法文)而重新翻譯,這類「濫竽充數」書籍在學術界多如「過江之鯽」,古今中外約佔十分之九(用《宋玉對楚王問》的量尺),所以韓非子在《郢書燕說》寓言故事的結語是「今世學者,多似此類」八大字。而你在出版界混幾十年,應該深知出版界素質、實況如何,這問題古今中外皆然,所以《帛書老子》甲乙兩書的出土價值,應屬學術界「中央、奧運」與「地方、區運」素質差異;例如:我唸師範時買了某出版社的「三國演義」,該書放老家給刻大理石專家的弟弟拿來刻《出師表》(花崗岩、二十公尺長、一公尺多高),而後在國父紀念館廣場展出半年,抽空去看了一下,刻錯六七個字,驚問是用何書刻字?為何不問一下,或參考國語日報出版的古文今注今釋等校對。、、、他還為台中省立美術館收藏的「名家法書」(包括鄭成功、丘逢甲、沈葆楨等)刻字,並出書,校對屬名一二十位書法界赫赫有名的書法專家,該刻字出版送我幾本,仔細一看,「行草」旁的楷書旁白,錯字百出,現今還送存台灣(或許海外也有)各大圖書館,、、、,設想百年、千年後這些文物出土,可以拿來訂正當年「國立編譯館」的版本嗎?《帛書老子》我對照過,也是屬於這類問題,至於大陸那些不學無術之徒,學界「蚍蜉」撼「大樹」、荒腔走板之調,比比皆是,如大陸社會科學院某年青學者發表「古人平均壽命都是四五十歲」,論文發表後被到處引用(你好像也是這樣引用),是嗎?是這樣嗎?當今高加索、廣西落後貧窮地區的長壽村,對照「古人都短命」的說法,不就睜著眼說瞎話! 二問:你口口聲聲大罵「朱熹、王陽明」,並為「經文」文字原意的舛誤多作解說,並大膽引用西洋李約瑟(《中國科技史》作者)、胡適等五四、洋學派之說法、觀念,大肆抨擊、否定秦以後儒家、道家,甚至竄改「經文」以符合「己意」,例如《道德經、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輜重」是指「糧食的輸送、運送」,喻人體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營養品;你卻把它當成「聖人」是「得道的統治者」,不該去做「輜重」、管糧食的小事,那是「君子」(小官吏)等人的事務,所以該處「聖人」應改為「君子」,真是見到鬼了!「得道的統治者」不也是「人」嗎?人可以不吃糧食嗎?糧食吃進體內輸送的形象,不就是「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嗎?而你講得這麼權威、動聽,這類論述還很多,我只覺得你像是南陽街補習班的名師,時時會參入「提振上課精神的笑話」(那不是學術啊!),例如:你講莊子「越人斷髮紋身」:「浙江一帶靠海,海邊的人捕魚為業,為捕到螃蟹、魚兒而紋身」(你還說:不這麼解,怎麼解這句?),搏君一笑!又說:「關公為何臉紅:因為藍綠政治人物都拜關公,關公好尷尬,所以臉紅!」搏學生一笑、提神吧了!而你引用老莊的本子是王叔岷?你知道嗎?清朝民初前輩《古史辨》那批大學者考據、校雠(樸學),謬誤多多,如老北大王某某老教授~校雠學權威,校《韓昌黎全集》,韓愈給友人監察御史寫墓誌銘,文後寫到「服通利藥、溲肉而死」,校對「肉者血之誤,形似」,常人初看,都會認為他老先生「仔細、用功,很對」,「溲」是小便,從小便出來一定是「血」(尿紅墨水一般),不可能是「肉」,可能是毛筆字,筆畫粗而誤成肉字,是嗎?他的前提是「服通利俊劑」,才會見到「溲肉」:膀胱癌、子宮頸癌末期、器官肌肉敗壞、肉爛掉,服用強烈的「峻劑:攻藥去通利小便」,會將腐爛的肉通利出來,便會死掉;如果是「尿血」,容易治療、不會死人!所以韓愈看見的是「溲肉」,不可改為「血」字(參閱六問),這就是標準的「郢書燕說」!因此,一部《古史辨》(我大二買的是七冊),裡面多少「小孩子看明器」般的臆測、荒謬,學術界之悲啊! 三問: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全章談攝生問題:是一章最簡短、最重要的「養生論」。從初生到老死,從橫向思維來看,社會上(生命體可分成三類)完全健康的人、約佔十分之三(生之徒),有病經常吃藥或要靠藥物維持生命的人、約佔十分之三;從小毛病一直到一堆大毛病(開始依賴藥物才能活命),也約佔十分之三;從縱向思維來看、人的一生,完全健康的時候約佔十分之三,依賴藥物才能維持生命的時光,也約佔十分之三;小毛病不斷,遷延到依賴藥物的時光(死之徒),也約佔十分之三(三個十有三就是對問題的量化、深化;提出命題~三分人生)這是甚麼緣故呢?(自答:)就因為人們養生太優渥啊(全書經文多處環繞這個問題提出解方)!一個隱藏著的「約」字,你看不出來,簡單、膚淺地加起來少「十分之一」,你就說:「那十分之一是聖人。」(聲音頗小,似乎信心不足、心虛不敢太篤定!)是嗎?你難道沒看出接下來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自問自答)嗎?這是「因果」鐵律,你斷章取義說成???;我懷疑你真懂何謂「生之徒」「死之徒」「人之生動之死地」? 後半章提出問題的解方(破三分人生之規律、達到健康長壽的理想境地):造成「三分人生」的原因眾多,除了「生生之厚」外,最大的原因是「陸行遇兕虎,入軍被甲兵」:「陸行」喻日常生活中;「入軍」喻進入戰場(生病進醫院);「兕虎」喻謀財害命的醫生(就像吃人的兇猛野獸;五十章則形容成毒蟲、猛獸、攫鳥~兇猛禽鳥;古今中外醫誤率約佔五十百分比),因此經文接著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再來一個自問自答:「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健康無虞)。」(參閱七十二章等釋義) 老子自己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經」文是古今不變的原理原則,對應今天的社會實況,是不是還是「三分人生」的老樣子?預留十分之一的彈性,可能因政治、教育或地域條件、習俗的差異而比例略有出入,這是智慧的量化數據,怎可隨意亂掰呢? 四問:經文出現多處「重複句子」,你便說要刪哪一處才對,例如:三十章和五十五章最後一句都是「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重複了,刪去一章的理由是「錯簡」等因素,是嗎?這兩章章旨迥不相同,三十章的條件是「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是談「用兵」(生病、養生時用藥)的注意事項:「凡藥皆毒」(藥物都有其偏性,治病就是利用它的偏性來矯治疾病;健康的人都不可服用,若是任意服用,會產生毒副作用,叫做凡藥皆毒),而庸醫用藥常常「失誤」,產生藥物的毒副作用(古今中外醫誤率約占百分之五十,見《醫誤博典》頁三),所以經文特別叮嚀:「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用藥態度:「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用藥物令身體強壯)。」若是依賴藥物令身體強壯,那種「強壯」(包括今天的醫美)叫「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短命:如泰國人妖等)。」若是治病而用藥,要在「不得已」(身體忍受不了了)的條件下使用,且要「善有果而已」;這些叮嚀屬於消極性的警戒辭。五十五章的條件是「(老人)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晨勃),精之至也(精氣極佳);終日號而不嗄(整天嚎叫也不會音啞),和之至也(身體陰陽調和在最佳狀態);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要合於上句:有益身體的運動:『含德之厚』等)。(若是違反『益生』)為了追求名利而把人『物化』(如日本相撲、恆大歌舞團之品類,對社會及生命是傷害的,所謂:),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屬於積極性的「叮嚀語」,兩處涵義有別,怎可任意刪除!其餘如二、十、五十一章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及四、五十六章的「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理同上,都不可刪。 五問:你批評甚力的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同達摩主張的「二行論」,知是「理入」,行是「行入」,所謂:「學以致用」是學習的目的,你做到了嗎? 你的長篇大論、旁徵博引,好似學貫中西的「大儒」(參閱《荀子、儒效篇》:『大儒、雅儒、俗儒』之辨,三者比例是《宋玉對楚王問》音樂境界的比例~參見難老藝苑部落格《養生主》釋義),但是根據你的論點,多所引用民初、古史辨、西洋漢學家的論點,這些「考據學派」多「學行不一」,類似「俗儒」等級,對於經典的理解多「得其皮毛而遺其神理」(顧炎武《日知錄》語)。我舉一例便可知:何謂「道」?你引用李約瑟(英人、《中國科學技術史》作者)引用《莊子、知北遊》: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動物類藥物:有些藥性篇陽~溫熱,有些偏陰~涼寒;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以下以此類推)。」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植物類藥物)。」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辟(礦物類藥物)。」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尿(排泄物也分陰陽:如便祕、便瀉,尿黃˙、尿白等)。」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本來就不知道要問事物的本質、體性等);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不要絕對化),無乎逃物(不要以為道象僅存在於某一特定的空間,因為道內化於物之中:脈道)。至道若此,大言(脈道律動的聲音,包括病音)亦然。 李約瑟能將這些指稱的事物辨識應用(治病)嗎(行入)?知離行之知,未必真知啊!公認國學大師錢穆,連陰陽都不懂,寫了一大堆《先秦諸子繫年》(巨冊)《國史大綱》等巨著,到了九十一歲,才恍然大悟:「陰陽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打算到香港大學(他主持過的大學)做學術發表,師母認為他「老糊塗了」,極力阻擋,並聯合學生金耀基校長,故意將他滯留「大飯店」,哄他(騙、白謊)會議日期,待會議結束再讓他去逛一下校區。 「陰陽」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明、張景岳說:「陰陽不明、開口動手便錯」!李約瑟懂得莊子所說的「道的存在」真義嗎?就連孔子(神醫)所說的:「詩可以興、觀、群、怨、、、多識鳥獸草木蟲魚。」強調在「行入」啊!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些漢學家、老教授們真知「儒道」嗎?能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嗎?能將所學評騭世局或藝文界嗎? 如曾寫《道德經》(哲學)是人類文化的醫書(孫思邈語)的應用舉隅之一 雍吉卓熱查姆鍋莊舞留言 2024.1.30. 回覆所謂舞蹈藝術家評議雍吉卓熱查母的言論。這些人可能沒看見我2023,3,15,的鍋莊舞留言,我評論道:「卓熱查母鍋莊舞是真善美兼具的經典歌舞,充滿正能量,可使社會和生命無限德和,值得推廣至全國」,這則評語,字字珠璣,極爲恰當,比恆大歌舞團好上千萬倍,恆大歌舞者是被物化的歌舞,屬於:「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如相撲等級的傷生短命之品,對社會及生命是傷害的;而卓熱查母團隊歌舞則是:「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的經典之作;團員一顰一笑,隊伍參差等動作,又是那麽天真,處處充滿正能量,可使社會及生命無限「德和」,是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亟需的清流;再強調一次,值得推廣到全國.歷史上文景、貞觀之治等盛世都是以此作指標。 「黑頸鶴之舞」等舞出「黑頸鶴」等之靈動,至真、至善、至美自然流暢,隨聲揮綽,是乃「帝張咸池(政治咸和)之樂於洞庭之野(天地之間)」乎!演繹、舞動著盛世生命樂章。深獲我心!例二:上二問韓愈文章「溲肉」之評騭及下一問《三十六章》: 六問:《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好似繞口令,「病病」所指為何?為何兩字「重疊」又「重複」說?如何會通、深入兩字到「聖人不病」的神理來?還可以會通到《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微明」的道理,多用在高明技藝上,如跳高、標槍、拔生鏽的鐵釘、嚴重便秘通不出來、、、均須用到「微明」的技藝。若是用藥,則須「恬淡為上」:用藥原則《七十九章》有規定:「無德(生病了)司徹。」「徹」是周朝稅制:利潤抽十分之一;即用藥量一次「抽去病邪十分之一」,如小兒感冒咽痛發熱,小兒科醫師給三天(一天三包)的藥量,服用三天九包而病癒,不可將九包藥一次服下,叫「柔弱勝剛強」「恬淡為上(上策)」;否則「太剛強」的劑量,身體會受不了,會造成內出血(甚至會『溲肉』)等意想不到的毒副作用,「內出血」叫「魚脫於淵」(血液離開血管),這時節有的會出現:吐血、便血、血崩、瘀青等,叫「國之利器(血液),示於人」了。能避免犯錯,到最高境界即「聖人不病」「庖丁:依乎天理,批大卻(縫隙),導大款,因其固然;(未嘗割、折刀鋒)十九年、解數千頭牛,而刀刃若新發於硎。」技藝的學習幾乎都是這個規律:前三年「族庖~割也;良庖~折也」,不斷鍛鍊,精益求精,「病病」的整個過程約莫十五年左右,才臻於優域、聖境。如: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動心」、慧能得傳「衣缽(二十四五歲,類似獲頒中醫博士學位)」還要「逢懷則止,遇會則藏」(藏止在醫院實習~當實習、住院醫師)十五年,約四十歲才出來開始「弘法」。「病病」到「不病」的過程,你是如何解說的?民初那些國學大師及西洋漢學家(李約瑟等)大概多屬「郢書燕說」啊!本章前面兩句:第一句期勉維持健康的重要,「知(身體正常、健康)、不知(健康到不覺身體的存在)、上(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反過來:「不知(身體本該沒有存在感),知(卻一直有存在感),病(那就是病了)。」病了,就會想方設法將它「祛除(治癒)」(緊接著用『夫唯』~老子書中常用語,凡以『夫唯』開頭的句子,都是上有所承的。此處即承『不知、知,病』而來;版本還是王弼、河上公本為是;太平御覽本為非,引起後人爭論不休~都是不明義理引起的紛爭)。經過長期「病病」磨練,就能「不病」,懂得如何「預防疾病」及「治癒疾病」,若是醫生便是「不病的神醫」(至少是良醫)了。所以經文:「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庶人);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神醫)。」不可更改。 這章讀懂了,再來談《十三章》:「寵辱者驚,貴大患者身。、、、何謂貴大患者身?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患焉?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這段話和《七十一章》(病病章)是姊妹篇。「病病:有身」的可貴,就在它提供了「不病」的要件,因此,「貴大患者身(有身)」的「貴」,落實了「無身(健康無虞)」的保證;達到「無身」境界後,才能保障「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孟子說:「人之有德慧術智者,恆存乎疢疾(恆字隱含長期病病之義~上段論述約莫十幾年的鍛鍊)。」道理在此。明白這番話,再看看你採用的版本及解說:將「貴」字刪除,引些「外行人」的古人論證,豈不荒謬? 七問:你拿「庚子賠款」獎學金(辛丑條約:賠美國的利息)到「耶魯大學」四年、拿到博士學位;你知道「庚子賠款」的根源嗎?你有「飲水思源」嗎?你讚美「人類最聰明的人」對人類是「正能量的貢獻」嗎?你對《五十章》《五十五章》真有「兩入」(達摩語)而出的評審能力嗎(論證見前)?你看得懂我寫的「辛丑歲末回顧」(辛丑條約120年紀念文)嗎?(喬遷誌慶、奇蹟與無價、先恩師馬光亞老中醫逝世十六周年紀念文)